首頁 > 健康生活 > 家庭 > 傳統跪拜禮儀

傳統跪拜禮儀

來源:星女圈    閱讀: 2.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傳統跪拜禮儀,磕頭跪拜,是中國傳統禮儀中的一種形式,起源於古代祭祀儀式,也叫叩頭、叩首,磕頭跪拜禮儀,但有很多人不瞭解這個禮儀,以下將給大家介紹傳統跪拜禮儀

傳統跪拜禮儀1

1、跪拜禮是什麼

跪拜禮是古代的一種交際禮儀。舊時使用年代最長、最頻繁的一種禮節。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按照周代禮儀的規定,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對象,作了嚴格的規範。

跪拜禮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爲“正拜”。行稽首禮時,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後來,用於僧人舉一手向人們行禮,也稱“稽首”。)

2、跪拜禮的歷史

我國在先秦時期,還沒有正式的凳椅。人們在進食、議事、看書時,只是在地上鋪一條用蘆葦、竹篾等編成的鋪墊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稱“席地而坐”,也稱正坐。如果請客人坐正席,則多墊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連朝廷的最高統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過,所坐的東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舉行大朝覲時,王者所坐的席位,設有繡着黑白斧形的屏風,屏風前面南向鋪設着莞草編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蓆,左右擺設玉兒,給王者憑依。

因此,古代所謂“坐”的姿勢,和我們現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樣。坐時要兩膝着地,然後將臀部坐於後腳跟之上,腳掌向後向外。古人的“坐”,實際上就是我們如今的跪。在接待賓客中,每當“坐”着向客人致謝時,爲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變成了跪,然後俯身向下,就這樣,逐漸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禮。

傳統跪拜禮儀
  

3、跪拜禮的廢除

跪拜禮究竟始於哪朝哪代?史書上似乎沒有確切的記載。比較流行的說法是,進入文明社會之初,中國人沒有桌椅,大家席地而坐,帝王與平民之間亦是如此。向君主、尊長表示尊重時,“伸腰及股而勢危者爲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頭著地爲拜”,可見,最初這是一種由坐姿派生出來的表示尊重的動作。隨着等級制度日益森嚴,這種禮節逐漸制度化、繁雜化,成爲等級制度的規範性禮節。到了清朝,封建專制主義達到極致,跪拜成爲高度普及的全民運動。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發佈文告,改革舊俗、保障民權,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條就是——“廢止跪拜”。南京臨時政府明確規定,從民國元年開始廢除跪拜制度。當時在廢除跪拜制度的細節操作上是非常有技巧的,只規定官員之間、官員和民衆之間不行跪拜,對民衆在私人場合則不加干涉。

不久,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北洋政府)宣佈:民國通用禮節爲,男子禮節脫帽鞠躬,大禮三鞠躬,常禮一鞠躬,尋常相對,只用脫帽禮。女子大禮大致相同,惟不脫帽,專行鞠躬禮。

傳統跪拜禮儀2

1、跪拜禮是什麼

跪拜禮是中國一項歷史傳統極其悠久的禮節。直到現在,一些農村地區,還流行晚輩向上輩磕頭致敬的禮節。

現代社會,人們普遍的看法是,屈膝下跪是一項有辱尊嚴的做法。故而俗話說:男兒膝下有黃金。諷刺一個人沒有氣節,也會形容他是“奴顏婢膝”,似乎跪下是喪失人格。

跪拜禮就是在跪坐的基礎上演化出來的。人們在跪坐時,爲了表現敬意,便將腿部打直、臀部擡離腳和小腿,形成了只跪不坐的姿勢,久而久之,就演化成了跪的禮節。

拜則與人類本能有一些關係。原始人在自然環境中捕獵時,往往得將頭部擡高,以便觀察形勢。如果把上身俯低,頭部低下,則是一種很危險的狀態,容易受制於人。那麼,向別人俯低上身、把頭低下,實際上代表了我把生命安全都交給你、對你絕對信任的意思,這是一種最高等級的禮數。拜也分許多種方法,有的是跪拜,有的是揖拜

後來跪與拜結合起來,就成了最莊重的`禮節。中國最早的關於禮制的典籍《周禮》規範過九種跪拜的禮節,其《春官·大祝》篇說:“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這“九拜”裏面,以稽首、頓首、空首爲正拜,是跪拜禮節內的最基本類型。

傳統跪拜禮儀 第2張
  

2、跪拜禮的歷史

古代皇帝接見大臣,並不是什麼場合都要求以臣子跪拜。皇帝即位、冊封皇后、太子等,舉行大的朝會,皇帝在禮儀性場合頒佈重大的詔命,臣子們一般要集體跪拜,表示莊重尊崇。而一般性的議事,並不是自古就有。

秦漢以降,重要的大臣和皇帝議事,都是賜座的。直到隋唐,低級的臣子晉見皇帝需要俯伏奏事,但高級臣僚,在皇帝面前也是有座的。唐太宗有一次正在玩鸚鵡,魏徵進來奏事,他見皇帝漫不經心,想趕緊聽完繼續玩,就不緊不慢地坐着與太宗議論政事。太宗把鸚鵡藏在懷裏,魏徵故意說的時間特別長,後來把鸚鵡活活悶死了。

宋朝以後,大臣上朝議事,就撤去了凳子,只能站着和皇帝說話。明朝也執行了這樣的辦法,皇尊臣卑的趨勢更加固化。到了清朝更甚,前朝還只是大臣給皇帝、太子跪拜,清朝則要求,凡是皇室諸王,大臣見了一律下跪。如果日常見面,跪拜一下打個招呼倒也罷了。最怕的是當面奏事,也要跪着回稟。而很多重要的大臣,往往都上了年紀,長時間跪稟則難以忍受。

康熙二十六年,孝莊太皇太后去世,康熙皇帝命王大臣議喪禮於永康門外。當時皇室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都坐着議事,負責議禮的大學士和九卿都跪着回話。太皇太后的大喪,需要議論的事非常多,從早晨到說的中午,年老的大學士們都頂不住了,老臣王熙七十多歲了,膝痛難忍,屢屢歪倒。康親王傑書叱罵他不守禮數,給事中高層雲憤然說:“這種禮制苛刻如此,不要也罷!”

高層雲遂寫了個奏章,說大學士都是皇帝的輔弼大臣,宗室諸王應該以禮待之,怎能動不動讓他們下跪,這太有失國體了。

當時清朝正處於尊崇滿族勳貴的頂峯期,這本奏章一上,無異於揭龍鱗。滿朝大臣都爲高層雲捏了把汗。誰料康熙皇帝居然接受了他的意見,下詔說,以後開會討論政事,大臣不得向宗室諸王下跪。清朝跪拜過頻之風這才稍有抑制。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