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時尚熱點 > 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區別

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區別

來源:星女圈    閱讀: 9.7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區別,相信很多人都對這兩個詞語不是很瞭解,不知道什麼是體制內,什麼是體制外,其實二者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夠讓它們混淆,而需要找到它們的不同點,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區別,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區別1

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區別

體制內外最大的不同

企業是基於效益成長壯大的,每一個身在企業中的人,都是企業前進的主力軍,企業的利益與員工的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

企業工作基本上都屬於“任務型“,能夠用具體指標進行考覈,不達標、及格、優秀,直接標明員工的工作狀態。

所以,絕大多數的員工願意主動努力工作,不僅因爲有”壓力“,還因爲“有盼頭”,就像打怪升級一樣,大家有共同的目標,看得到成績,拿得到獎勵,獲得了升遷。

這就是企業工作的氛圍:主動、努力、互相追趕、具有團隊精神。

體制內的工作截然不同。

由於體制內的單位涉及面太廣,不好一概而論,暫且分爲窗口類、辦公室類、執法類三種來看吧(不是嚴格正確的分類,只爲了大家容易理解)

綜治、維穩、信訪等部門的人幾乎每天都要面對拆遷戶、上訪戶或討薪戶……同情弱者和依法辦事的界限在哪裏?如何把握兩者的平衡?

這樣的工作比起在企業裏簽下幾個合同,會更容易嗎?可是工作再難,還得有人來做,還得一樣一樣去完成,而且很可能,當你辛辛苦苦完成了,得來的卻是怨聲載道。

更要命的是,不管是窗口單位、辦公室單位還是執法單位,不管是省級、市級還是縣級單位,不管是偶爾的加班,經常的加班,還是長年累月的加班,都是沒有加班費的。

沒有加班費,沒有加班費,沒有加班費,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難道有晉升?

拋去背景、後臺不說,周圍每個人都在做事,每個人都會做人,每個人都年輕。最厲害的官二代們有爹有能力比你還努力。那麼你的'優勢在哪裏?憑什麼提拔你?多少公務員幹了一輩子,快退休了也沒撈到一官半職。

這就是體制內外最大的不同。

但體制內的你我他大都這麼堅持着,工資維持在小康水平,並不清閒,也沒什麼特殊待遇,大多普通又平凡。

那到底爲了什麼一直呆在體制內?

別扯那些尸位素餐的人,每個行業都存在害羣之馬,這些特殊典型對於普羅大衆來說,根本沒有參考意義。

更別提那些貪官污吏,就算你想當主角恐怕也沒有機會,因爲利益鏈條頂端的故事,從來都與基層公務員無關。

體制內的工作不是任務型,而是常態化

如果你對公務員的工作印象還停留在“一杯茶、一份報紙過一天”的印象裏,只能說明你對體制內的工作太不瞭解。

完成工作是本分,完不成就加班,直到做完爲止。根本不存在完成了還求獎勵的理由。

這不是喊口號,這是在體制內工作首先要牢記的基本邏輯。

常態化的工作不存在量化,同一個辦公室,大家都在忙自己手頭的工作,小李負責收發文,小張負責寫材料,小吳負責財務後勤,誰做得多?誰做得好?

雖然大家心裏有數,領導也一定看在眼裏,但就是無法體現在考覈指標上,因爲所有的工作都必須完成,差別只在於快慢遲早。

小李比小張做得快,但小張做得細啊;小張比小陳做得細,但小吳會溝通啊!

怎麼比?

於是,體制內很流行一句話:慢慢做,工作是做不完的。

所以,很多人抱怨體制內工作氣氛沉悶、遇到任務喜歡互相推諉、同事們都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

其實也不能完全這麼說,換一個角度而言,只是每人都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自己地裏的活尚且忙不完,日日都有新任務,哪裏還有心思去理別人的事?

更重要的是,要是幫忙做好了,更慘,因爲公務員的工作都是長期性的,從此這一塊的工作全部歸你負責。

千萬別逞能,做得再多拿的工資還是一樣。

工資只和級別掛鉤,不與工作量掛鉤。這個級別工資具體多少是國家定的,富裕的地方頂多增加一些補貼,貧困的地方就連補貼都沒有。

沒有晉升,只能靠工齡,按照國家規定,每年上調幾十塊……

千萬別拿一些福利特別好的部門來說事,那些特別好的部門就像“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存在於道聽途說裏,而八項規定之後,幾乎都變成了浮雲。

幹了好幾年(有些是十幾年),今年好不容易盼到國家決定給基層公務員漲工資了,老百姓們還要罵罵咧咧:你們憑什麼加工資!那麼清閒穩定、旱澇保收!嫌辛苦就辭職啊!

其實,眼下還真的越來越多公職人員辭職了。遠的不說,就簡書上,有多少作者是辭了公職來做自媒體的?或者辭了公職專心寫作、創業的?

在體制內要獲得長期晉升,其實更難

上面講了體制內工作許多不盡如人意的方面,並不是消極的讓大家放棄這條路,而是要告訴所有人,正因爲體制內工作的特殊性,想要在裏面長期晉升,比在企業內更難。

在500強企業叱吒風雲的強人,到了機關單位,可能四處碰壁。但從體制內混得好的人,走出去往往風生水起。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原來是學校的教師;壹號土豬的創始人陳生,原來是市委祕書科的公務員。

企業的工作,教會你如何做事,而體制內的工作,首先教會你如何“做人”,教會你如何區分輕重緩急。

公務員的工作,最講程序規定,又最講靈活變通。看似矛盾的兩者,藏着多大的文章?需要你處處留心,少說多聽,就像林黛玉進賈府一般,處處都有玄機。

體制內醒目的年輕人,能做到什麼程度?辦公室有人來訪,馬上起立、寒暄、煮水、泡茶;從電梯走出來,餘光掃到領導從遠處走來,立馬按住電梯開門鍵,等到領導進去再走開;打電話從不忘記用禮貌語,見人打招呼一定用敬語,路上碰面不認識也會點頭微笑;同事一句話說出來,能立即判斷他/她的心情,領導一個眼色,就知道自己下一句話該不該說。說話不造次,做事講規矩,做人懂變通。

企業裏你可以是一枝獨秀,但是在體制內,則必須甘當綠葉。

體制內不需要鋒芒畢露,不需要張揚個性,它需要你磨掉棱角,需要你八面玲瓏,需要你懂得平衡,需要你顧全大局。

體制內的工作會用你每一次的碰壁教會你,什麼叫做中庸之道。

那些在體制內始終學不會或不願學會的人,要麼離開,要麼鬱郁不得志、說難聽點甚至是混吃等死。

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區別2

先說體制外

體制外的工作是在市場上殺搏殺,人們賺的每一分錢,都是其創造價值的回報。但體制外的工作,最大的特徵就是不穩定。

20多歲時,大學剛畢業,四處投簡歷,好不容易找到個工作,過兩年又跳槽。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很多人一直沒有找到確定的方向。再加上戀愛、結婚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許多人的青春就在恍恍惚惚中度過了。

30多歲時,經過10多年的磨礪,多數人逐漸在職場中佔據了一定的位置。但隨着年齡的增大,如果自身能力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就很容易被市場淘汰。特別是過了35歲之後,個人競爭力會下降,如果沒有成爲企業的管理人員或者骨幹人員,就很容易被裁員。企業是追求最大效率的,當所謂的“老員工”成爲累贅時,當新人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替代“老員工”時,卸磨殺驢、鳥盡弓藏的情況就不可避免地頻頻發生。前段時間,華爲裁掉35歲以上的老員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類事件,在中小企業可以說時時刻刻都在發生。

一旦年紀過了40歲,這時候人生基本已經沒有更多的變數。成功者已站上山巔,其地位無法撼動。失敗者困苦潦倒,沒錢、沒地位、沒技術、沒精力,東山再起的可能性約等於0。

體制外的事業發展,突出表現爲兩個極端,一個是成功時的無限風光,一個是失敗時的痛苦不堪。特別是隨着年齡增大,危機會體現得越發明顯。

下面再說體制內

體制內不存在“裁員”的情況,只要你有了所謂的“編制”,基本上這輩子就不會失業。

體制內的危機,主要體現在收入、工作性質和晉升上。

體制內的工作多爲服務性質,每個人所賺取的報酬,跟創造的價值沒有直接聯繫,工資收入極其固定,穩定地窮着,成長性也低到可以忽略。特別是公務員、事業單位,這點表現得尤爲明顯。國企的話,級別上升後,工資收入差距還是比較大的,但依舊沒法跟體制外同級別的相提並論。收入持續穩定地保持較低水平,是體制內最大的危機。

另外就是工作性質。體制內的工作,多是枯燥的重複勞動,繁瑣的無效勞動,幹久了之後,價值認同感會越來越低,拼搏的鬥志會逐步消散。個人活力的喪失,是體制內的另一個危機。

還有一點就是晉升。體制內的晉升,沒有考覈機制,以“人治”爲主,不確定性強。多數人到了一定年紀,職場天花板浮現,晉升無望,也會產生很強的挫敗感。由於工作導致的內心陰鬱,是體制內的第三個危機。

現在很多人提到體制外,就會想起互聯網公司的大佬、寫字樓裏的白領、激情澎湃的創業青年;提到體制內,就會想起威風八面的高官、吃拿卡要的貪官、無所事事的公務員。

其實這些都只是極端而已。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絕大多數人,都只是在平凡的崗位上,辛勤地工作着。很多人吐槽自己的工作,就喜歡誇大別人的職業優勢,事實上並沒這麼誇張。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爆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