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敬畏和虔誠的情感美文

敬畏和虔誠的情感美文

來源:星女圈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敬畏和虔誠的情感美文,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敬畏的事情,有些人在教堂裏會保持一顆虔誠和敬畏的心,這樣會讓自己的心更加寧靜,下面分享敬畏和虔誠的情感美文。

敬畏和虔誠的情感美文1

常常去教堂,看着神父帶着一羣人唸經或者唱詩,每個人臉上是那麼專注,那麼祥和,教堂裏沒有一個人開小差,甚至於不更事的孩子。

也去寺院,看到那些4點多便起來做早課,然後有午課、晚課的僧人或者修行者們,一臉恬然,超然忘我。

鈴聲響了,早讀課,我走進了教室。已經有一些學生開始了晨讀,有一部分人正在抄寫着什麼(家庭作業),有兩個正在討論什麼(也許是王者榮耀),有7、8個正在尋找課本,搞着準備工作。還有一兩個正慢悠悠地走向教室。我大聲說:“請大家安靜一下”,大概我用最大的聲音喊了三遍,“忙碌”的他們才停了下來,幾秒過後安靜了……

敬畏和虔誠的情感美文

其實,仔細想來不管是教堂、寺院還是教室雖然地點不同,但是我們不妨都可以將它們看做一個“學習的地方”。

缺少一顆“虔誠”的心,缺少對知識的“敬畏”之心。怎麼會癡心向學?古人讀書,課前先需拜至聖先師――孔子,其次給老師行禮。課本是用家織粗布規規整整包好(古代印刷術不發達,不管是雕版印刷還是活板印刷,印刷的數量有限,只有一些有錢人家才能擁有,如果是家庭困難者,只能是手抄謄寫了。所謂的“詩書傳家”也緣於此。)。求學的機會來之不易,因爲不易所以倍加珍惜。所以,不管是官學還是私塾大家都認爲是非常神聖的地方,容不得褻瀆,更容不得荒廢。古人教育有一份虔誠和敬畏在心,能成不成學問在次,最起碼道德上不會有太大的偏頗!這應當是我們每一位教育人深刻思考的問題。

另外,整個社會人們對學校的認識還存在於一定的偏見。生活中我們可以見到很多鮮活的例子可以佐證。

比如:在外邊吃飯,經常會看到有些人對服務員大呼小叫,呼來喚去。小至一兩人的小吃攤,大至高檔的酒店。十年前,服務業有一句話“顧客就是上帝”。久而久之,給人造成了一種錯覺:我花錢了,我就是大爺。也許是:中國人被壓抑太久了,都想當大爺,卻一直沒有機會。於是,在服務行業中找到了感覺。我是消費者,我是上帝,我出了錢,你就的好好伺候我,我就是大爺……

久而久之,在國人的心裏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我掏錢了,我就是上帝,你是爲我提供服務的。可悲的是――這種思維定勢波及到了學校。前幾天一位家長找到我,劈頭蓋臉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娃是交錢上學的,你是教書的,娃學習成績不好就是你的責任……”

我真有些汗顏:教育不屬於服務行業,學生不是顧客,更不是上帝。

部長說:全社會要提倡尊師重教,重振師道尊嚴。我想說:教育重興,敬畏、虔誠!

敬畏和虔誠的情感美文2

敬畏虔誠的力量

初識玄奘這個名字,是在歷史課上。然後才知他是每年暑假看也看不膩的電視劇《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孩童時期只顧着崇拜悟空的齊天本領圖個熱鬧,對永遠那麼正襟危坐的唐僧倒不是那麼感興趣。等到年齡漸長,學的多了,遇事多了,再翻看《西遊記》,對唐僧的敬佩卻與日俱增。無他,單是他不畏艱險、拼除雜念、虔誠向佛的決心就讓人折服。藝術作品對人物塑造通常都有美化或者拔高,而玄奘之所以能夠完成西去天竺取經、傳播佛法的成就,其對佛學極致的虔誠絕不亞於藝術形象唐僧,而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隋末唐初亂世之中,玄奘能夠潛心修佛,深入鑽研。爲了窮盡佛法,究竟瑜伽唯識學,於公元628年踏上西行之路,以一人之力穿越西域諸國,到達佛教發源地所在諸國,遊歷各國,遍訪名師,研習梵文經典,學習佛教經論,在佛學上造詣深厚,名震五印。公元643年,玄奘載譽啓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公元645年,在歷經5萬里行程、跨越138個國家、經歷了足足17年的時間之後,玄奘回到了長安。此後潛心翻譯佛學經綸,弘揚佛法。

敬畏和虔誠的情感美文 第2張

玄奘能夠取得所有這一切突出的成就,除了天資機敏、頗具悟性以外,更重要的是依靠虔誠力量的指引,知不可爲而爲之。虔誠是一股強烈的精神力量,而玄奘一心向佛的極致虔誠,也是逐步形成的。昌如所著的《行者玄奘》一書,就是以玄奘的成長爲明線,重現了玄奘走入佛門、探尋佛法真知的精神道路;同時以佛教在隋唐五代時期的發展歷程爲暗線,穿插許多佛學知識。這本書,不但是玄奘的成長史,更是佛學知識普及讀本,內容豐富,語言通俗,讀來也非常有趣。

對於一般孩童而言,面對枯燥深奧的佛學經文,只想逃跑,而年幼的玄奘則能夠靜坐下來,性格專注,心思細膩,不但讀的進去,更能主動向法師求教,足見佛緣不淺。“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的志向,讓年僅十一歲的'他被破格錄取,允許受戒爲沙彌。在亂世征戰又兼有天災人禍的時代,能夠不爲外界干擾,深入探究經文,可見其禮佛的誠心。在佛學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後,不安於一隅、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毅然離開已紮根熟悉的環境,遊學四方,遍訪大德,廣遊博覽,橫洞百家,不斷進益。憑藉深厚的佛理、出衆的悟性,以二十多歲的年紀,位列“京城十大德”,卻不肯接收皇帝任命出任大莊嚴寺上座、住持皇家道場的無上榮耀,這是窮究佛法妙理的虔誠追求使然。學的越多,研究的越深入,心中的困惑也越多,能夠爲他解惑的,大概只有佛陀故里的原始真經要義。西行天竺求法,到佛教發源地取真經,完成譯經傳法的宏願,便是玄奘對佛學研究極致虔誠的目標。

西行天竺,孤獨無伴,路途遙遠,困難重重,加之官府再三禁止,又戰亂頻仍……就是這樣一條几乎看不到希望的道路,玄奘卻毅然踏上。“故是經來未盡,吾當求所未聞。”對求佛的虔誠,讓他無懼艱難險阻。只要我堅持,這世間便沒有什麼渡不過去的難關!

伊伐羅:你知道天竺離這裏有多遠嗎?

玄奘:不知道。不過只要有路,走一程近一程,終歸能到吧。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爆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