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張愛玲散文讀後感(3篇)

張愛玲散文讀後感(3篇)

來源:星女圈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散文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筆一定要優美,文章一定要流暢。“形散而神不散”。你知道寫散文的精髓是什麼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張愛玲散文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張愛玲散文讀後感(3篇)

張愛玲散文的精神世界首先用一個次來概括,就是完整。張的散文尤其強調個人情感的表達,同時張愛玲本人人文涉獵範圍極廣,雖然她不是哲學家,但是其擁有完整的世界觀,這種觀會不自覺地體現在其散文的精神世界中去,因此張愛玲的散文世界是完整的。

《天才夢》可以看成是張愛玲的處女作,短短千餘字,儘管這還是一個天才未實現夢想之時的心情與感受,但已經可以看出一個優秀作家的特質諸如敏感、早慧、孤獨、機智、卓越。同時,作爲張愛玲的個性特質也展露了出來,一方面是世俗成名慾望,另一方面是深刻的悲劇意識。能否實現天才夢?還是一個疑問,她還沒有從成功中建立自信,她用輕鬆機智的語言調侃,是的天才不那麼逼人;說到世俗生活的愚笨,就沒有了輕鬆與調侃,她敏感的懷疑自己的生存能力,我們感到了文字的沉重。不能實現天才夢,這一切即是真是的煩惱,天才未實現,現實生活中等於一個廢物,天才也成爲笑話,僅爲別人提供了笑料。待人接物,人與人的交接,對孤獨感已經深入靈魂的張愛玲來說,是痛苦的折磨。當她獨自存在。她能感受生活的魅力,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吃,鹽水花生,“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地方,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並由此上升到對生命獨特的看法:“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很難想象一個十九歲的女孩會寫下如此驚心動魄的文字,人世的悲劇意識已經鐫刻在了他的靈魂之中。其次張愛玲其個人的背景,因而很早就把世界看透了,有限的時間,放到無限的空間裏,因而人的一切都是徒勞的。因爲知道人的一切都是徒勞的,因而在世間看到人的一切努力和掙扎的時候變得慈悲起來,又覺得世人都是可憐又可愛的。正是因爲這種超脫的眼光,因而即使在戰爭來臨的時候冷冷的站在那裏,像一個從天上意外掉下來的天使,用一種探知似的熱情,靜靜的去看眼前人的視界——人們都在拼命的跑,因而忘記了她,突然覺得自己的世界裏什麼也沒有,因而孤獨、蒼涼起來。同時也正是在這種世界觀之下,看到的世人都是可愛的,對世人有一種慈悲心。張愛玲對世人有一種寬容的愛,她敢於接受世人的不善,並因爲他們的不能盡善而同情他們。她的世界因爲浩瀚因而空曠,最終歸於一種可有可無的平靜。因而讓她動心的事總是一些可有可無的小事。“松子糖裝在金耳的小花磁罐裏。旁邊有黃紅的蟠桃式磁缸,裏面是痱子粉。下午的陽光照到那磨白了的舊梳妝檯上。有一次張幹買了個柿子放在抽屜裏,因爲太生了,先收在那裏。隔兩天我就去開抽屜看看,漸漸疑心張幹是否忘了它的存在,然而不能問她,由於一種奇異的自尊心。日子久了,柿子爛成一泡水。我十分惋惜,所以至今還記得。

每每讀起現代文壇女作家張愛玲的作品幾乎每次都讀不下去,讀不完就得放下,所以至今她的作品也沒有讀完。糾其原因呢,就是讀着讀着,心裏就會被氣憤和惋惜填滿,所以只得放下。她的作品可以說是現代文壇女作家裏的精品,尤其是她的散文,對人對事對社會對整個世界都有其敏銳的洞察力和獨到的見解。她不僅是女人中的佼佼者,也是當代作家中的佼佼者,讓我氣憤的是她怎麼會在她名噪海內外事業如日中天之時,也就是她只有二十四歲之時,怎麼就會愛上了那個大她十四歲又是大漢奸的混蛋胡蘭成呢?並且和他同居三年之久都沒有發覺他是個用情不專,豬狗不如的濫男人,難道如此聰明絕頂的女作家也和普通女人一樣當愛情來臨的時候如同被霥住了雙眼嗎?當然不可否認胡蘭成在文學方面也是有一定造詣的,也發表過一些作品,但他和世人眼裏的聖女張愛玲真的太不配:論年齡可當她的父親差不多,並且認識愛玲之前已有兩次婚姻,身份又是大漢奸,所以我真的是發自內心的替張愛玲惋惜。在他們同居三年後胡蘭成移情別戀幾個人後,大約一年半後,張愛玲才下決心給胡蘭成寫了決交信。這麼出類拔萃的一代女作家,怎麼會那麼久才下這個決心,並且還和他說出那樣讓人心酸的話:我自不會尋短見,我會一直活到老,也不會再愛,我自是萎謝了。是的她說的也真的做到了:從此移居國外,不問世事,不與任何人來往,她的作品也從此走向了低谷,再沒有寫出可讀的作品,她爲了一個混蛋胡蘭成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和深愛她的讀者們。從此把自己封閉起來,是的她是一直活到了老,一直活到七十五歲最後客死在美國一所公寓裏,死後六天才被她的房東發現。看來真的是哀莫大於心死,她雖然做到了一直活到老,可這樣的活又有什麼意義呢,簡直就是生不如死。再惋惜的就是當時怎麼就沒有人在她失意的時候爲她指點迷津呢?

我對她當時愛上胡蘭成做了一些心理解析:本該那樣的年齡對她應該擁有才子佳人的傳奇愛情,卻怎麼演變成和胡蘭成攪在了一起呢,一呢,可能是愛玲從小父母離異,缺少父愛,把缺失的父愛轉加在胡蘭成身上。二呢,就是當時張愛玲在文壇名噪海內外,又清高脫俗,拒人千里之外,周圍優秀的男人都自愧不如,只能遠遠的望着,在他們看來愛玲就是一個聖女可望而不可及,而她當時的年齡也正是渴望能擁有一份如火如荼的愛情,已至被這個混蛋胡蘭成死纏爛打鑽了空子。

真的是惋惜至極,胡蘭成不但毀了張愛玲的大半生,更毀了張愛玲的文學藝術生命。不然張愛玲的一生不知要多寫出多少絕世作品。文壇上的一顆耀眼的星星就這樣消失在夜空。

現今社會也出現瞭如此怪異現象:越是學歷高有成就的女人,好象越找不到可心的伴侶,但我在這裏奉勸所有學歷高有成就的女性朋友們和所有女性朋友:寧缺勿濫!保持清醒的頭腦,最終總會找到屬於自己適合自己的如意伴侶!

在《自己的文章》一文中,張愛玲用了比較坦誠、平和的語氣,談到了自己在寫小說和散文中的一些想法和思路,這篇文章也是我們深刻的瞭解張愛玲的作品和去還原一個真實的張愛玲的最好的一手材料了。在文中張愛玲非常謙虛的指出了自己寫小說存在的缺點和不足,但也堅定的表明了自己寫小說和散文時自己堅持的主張和以後該努力的方向,字裏行間中透露着張愛玲的作爲一位文學大家的風範和氣量。

張愛玲覺得自己寫小說和散文是不太注重文學理論的,並認爲文學理論是文學出品出現後而產生的產物,她認爲一個作家應該是在文學作品中,經過自身提煉和吸收穫得適合自己的文學理論,可能也只能這種方式才能讓作家把那些文學理論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可以比較自如把文學理論一些好的東西渾然天成的融入到自己的文學作品裏,創造出一流的作品,當然她也肯定了文學理論對於推動文學作品上的積極作用,她把文學理論和文學作品比作平行的一前一後的兩隻腳,文學理論是不可能處在文學作品之上,更不會是手持鞭子的御者。

張愛玲認爲人是爲了追求和諧安穩的一面纔去鬥爭的,可許多的文人卻過多的關注於人生的鬥爭,而忽視了和諧的一面。她認爲鬥爭只存在一個時代,每個時代鬥爭的東西可能會是不同的,但人們追求安穩的生活相信是每個時代的人都有着的願望,因此張愛玲認爲安穩實質是一種永恆。所以張愛玲在文學作品中透露着追求人生安穩的一面,但因此也會缺少一種“力”,給人振奮的一種力量。

張愛玲覺得寫文學作品應該給人一種啓示,而這種啓示是蘊含在自己的作品當中的,讓人們在故事中自己去獲得,因此她會把自己的小說作品寫的更加的真實,但因爲要真實因此自己的作品就會缺少激烈,但她堅定的認爲自己只能這樣寫,激烈的東西往往可以給人一時的刺激,但真實反映人們的生活,才能給人以啓示,而這可能是永恆的。因此張愛玲的小說中除了《金鎖記》中得曹七巧是一個極端病態的人物外,其它人物都是平凡的不徹底的人物,他們不是英雄,而是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的負荷者,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從中獲得啓示,我想這也是張愛玲所一直追求的文學方向。

張愛玲說自己喜歡用參差對照的寫法來表現人生的蒼涼,而不是去表現壯烈,壯烈雖有力但缺少美,而悲劇往往給人一種強烈的對比,而蒼涼之所給人回味,是因爲給人一種參差的對照,從以上這些觀點我們便可以看出爲什麼張愛玲樂於寫悲劇,爲什麼去營造蒼涼氣氛的原因了。

張愛玲在文中提到了自己的主題欠分明,但張愛玲認爲這並不是什麼缺點,因爲許多偉大的作品主題都是很模糊的(在這裏她用了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來證明了自己的觀點)張愛玲認爲讓故事自身去說明表達的,比擬定了主題再去編故事要好的多。因此張愛玲認爲一味的強調主題,那些唯主題論者是機械的並且是刻板的。

張愛玲《自己的文章》一文,說理清楚,觀點明確,論證深刻而有說服力,一篇讓我受益匪淺的作品。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爆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