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角色認知的三個層面

角色認知的三個層面

來源:星女圈    閱讀: 1.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角色認知的三個層面,生活中,人想要不斷提高自我,那麼就需要對自我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在工作上才能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優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分享的角色認知的三個層面,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角色認知的三個層面1

我藉助身體可以感知到兩個層面:內在層面和物質層面。

內在層面:我感受到的無形無相的一切,統稱爲內在。又可以分爲認知層面和感受層面。

認知層面:認知,即對人事物的判斷,常稱爲想法、念頭、評判。包括用頭腦思考得到的和內在感受到的。

認知可以分爲兩類:真實的和虛假的,即正確的和錯誤的。真實的,確定的,符合邏輯的認知自然是正確的,反之就是虛假的,錯誤的,不符合邏輯的認知。

角色認知的三個層面

感受層面:感受是指在身體內,但不是藉由某個器官產生的感覺,是認知的延續。比如,我認爲一件事對我有利,我便會高興。高興是“有利”這個認知的體現。

認知分爲真實和虛假的,因此感受也隨之分爲真實的和虛假的。真實的感受就是永恆的平安喜樂,來自真實的正確的認知,和任何外在條件無關。虛假的感受就是表面看上去是藉助外在條件產生的,實際上還是來自認知,來自虛假的錯誤的認知,即俗稱的情緒。

物質層面:除內在之外就是外在,是我做出行爲產生結果的層面,有形有相。

三個層面的關係是:

1、按照因果關係分類,認知層面是因,感受層面和物質層面是果。

所以我選擇認同某個認知,可以得到兩個果:在內在層面得到某種感受;做出某種行爲,在物質層面得到某種結果。這個結果又會勾起我的內在感受。

這種結果的特點分別是:

(1) 感受的果與認知的因是同時的確定的,相當於一體兩面。

內在層面沒有時間概念,感受層面就是認知層面的體現,所以:

選擇認同什麼認知,就會感到相應的感受。

即常說的“給出什麼就會得到什麼”“給出愛就會得到愛”。

(2)物質層面的果與認知的因不是同時的確定的。

(1)受線性時間影響,物質層面的行爲和結果之間有前後分別。

(2)是不確定的,無法預知確定能得到什麼。

不同的行爲動機,可以得到相同的結果;相同的行爲動機,也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

(所以,認爲外在是內在的顯化,希望藉助修內在圓滿以實現物質上的需求是不可能的。那不過是一種想要不勞而獲的藉口。)

(3)每個行爲只能獲得一種結果,有得必有失。

這裏的得失不是我認爲的,能夠預判的得失。往往在行爲過後,我才能真正認識到。

2、按照真假狀態分類:

遵循真正的因果,認知是真實的,感受和物質層面的結果都是虛假的。

請注意,真實和虛假沒有好壞之別,只是對狀態的單純描述。我選擇認同什麼認知,把什麼認知當真,什麼對我就是真的。即:

我把什麼認知當真做出行爲,就會得到相應的結果。

即:我們都活在自己的認知裏。

如同那個著名的實驗所表明的。把一個人蒙上眼睛,並在他手腕上割開一個小口。再模擬滴水的聲音讓他以爲是自己的血在滴淌,最後他死了,不是死於失血,而是死於恐懼。

換言之,認同真實的符合邏輯的認知,在感受層面不會產生糾結矛盾;在物質層面做出行爲,會帶來確定的結果;認同虛假的不符合邏輯的認知,在感受層面會產生混亂;在物質層面做出行爲會帶來什麼結果不確定。

選擇把什麼認知當真,完全出自我的決定。這就是我作爲一名抉擇者自由意志的體現:擁有選擇的自由。

比如,不賭博一定不會輸錢,賭博可能贏錢可能輸錢。這是正確的符合邏輯的認知。因此,不賭博的行爲會讓你安心,不會在物質層面造成損失。如果賭博你會不安,有期待同時又害怕失望。但是隻要願賭服輸,內在不會產生糾結,因爲事先你已經接受可能失敗的可能。

如果認爲賭博一定能贏錢,那就是虛假的錯誤的.認知。依據這樣的認知參與賭博,如果輸錢內在一定會感到痛苦不堪,因爲和你之前的認知相悖了。換句話說,事先你並沒有接受失敗的可能。

3、感受和物質層面的行爲是認知的延伸。

我選擇認同了什麼認知,不是我的頭腦說了算,想認同什麼就是什麼,而是要看我做出的行爲。行爲體現了我此刻真正的選擇。

比如像下面這樣的事實,許多人嘴上說相信,但是在行爲中表現出來的都是不接受。

口頭接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行爲上幻想中彩票,天上掉餡餅,不肯吃苦出力。

口頭接受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有所得必有所失;行爲上總是拖延不下決斷,什麼都想要,什麼都不肯放手。

內在,即常說的“心裏”“內心”,其中的心,就是認知的綜合體。內在其實有兩顆心,一顆真心一顆妄心。真心是真實認知的綜合體,妄心是虛假認知的綜合體(所以被稱爲妄)。因爲妄心把真心掩蓋住了,所以我開始根本無法感受到真實的感受:平安,只能體會到各種各樣的情緒,所謂的安靜也只是短暫的相對的。唯有化解情緒,讓真心顯現出來,我才能感受到:原來還有這樣一種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感受存在於我內。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講過,除了爲了維持身體生存的需要,我其它所有的需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爲了滿足感受,獲得平安幸福。因此,很容易便可看清我之前選擇的實現方式是什麼:

在認知層面選擇認同一個認知,在感受層面和物質層面得到結果。因爲兩者的“同時“得到,我做出了一個判斷:想要獲得平安幸福就要藉助外在條件。

但是因爲外在的不確定性和有限性,我借其獲得的感受也不是永恆的。

因此,這裏就產生了一個分歧:我想要的是永恆的平安幸福,時時刻刻都能感到滿足,還是藉助物質能夠得到的短暫的滿足?

有形有相的東西都是不能持久的,如果我想要的幸福平安是永恆的。那麼希望用有限之物獲得永恆,是不可能的。千百年來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至今爲止還沒有一個人藉由外物獲得永恆的平安幸福。無論他擁有什麼,擁有多少,仍然會感到不滿,不安。

因此,如果選擇向外求實現內在永恆滿足的方式是錯誤的。

打個比方。我製作了一個遊戲,用以體驗各種感受。物質層面就相當於我的遊戲空間。但是,遊戲對我本身毫無影響:我願意玩就玩,不願意玩就可以放下。玩的時候高興也好,痛苦也好,只要停止遊戲便可以丟在腦後。如果一定說玩遊戲給自己造成了什麼什麼後果,那也是我的意願造成的,是因爲我要玩,不能歸因於遊戲。

我通過物質層面想要獲得永恆的平安幸福,就如同寄希望在遊戲中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這裏的玩遊戲是指以遊戲爲消遣,把遊戲作爲職業者除外),顯然是不可能的。

玩遊戲是一種娛樂方式,可能贏可能輸。把遊戲當成命,執着在遊戲的輸贏上,這樣的人生能不痛苦嗎?

換言之,這個世界的真相就是:

人生本來是一場遊戲,但是我把它當真了。即:我曾經在認知層面選擇認同玩遊戲的想法,於是付諸行動在物質層面產生了結果,造出了眼前的世界,時間和空間。但是我忘了現在的我只是遊戲中的一個玩家,遊戲是我之前選擇要玩的,把遊戲當做了真實的人生,於是爲遊戲角色的經歷感到痛苦。想要消除痛苦,便首先要憶起上述事實。

這裏還要再着重講一下時間概念。

內在層面是沒有時間概念的,或者說時間不是線性的,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之分,而是以選擇分爲一刻一刻。即:一個選擇就是一刻,每一刻都是相同的。此刻我選擇認同什麼,就會感到什麼。這就是真實的因果。

我願意感受真心,就會感受到平安;我願意感受妄心,就會感受到恐懼。因此,我想要平安幸福只要去感受真心即可,不需要再到外面追求。於是,我要首先通過接納情緒(感受)讓真心呈現出來,就是憶起自己既是遊戲製造者又是玩家;再根據自己的需求自主選擇即可。

這樣一來,我才能純粹感受到玩遊戲的樂趣:贏了就高興,輸了就難過,然後再玩一次就好,不會再因爲輸陷入無休止的痛苦中。

還有一種錯誤的說法:認知正確,就可以在物質層面獲得相應的結果。即所謂內在圓滿了,外在會顯化出來。

這裏首先請你確定一點:

你現在想要的真的只是物質嗎,還是藉助物質消除恐懼?

如果是後者,那就犯了一個基本的邏輯錯誤:圓滿,就是一,是沒有內外之分的。外在是因爲內在不圓滿出現的。所以內在圓滿了就不會有恐懼了。世界上所有的財富加在一起,都無法比擬片刻的真實感受。

打個比方。我種蘋果樹是爲了品嚐到蘋果的滋味。如果我已經嚐到蘋果的滋味了,還需要種樹嗎?我追求他人外物是爲了獲得永恆的平安幸福,我已經平安幸福了,他人外物還有追求的必要嗎?

換言之,當你真正體認到自己需要的只是永恆的幸福平安,物質層面的一切你都不會再感興趣了;你的心再無掛礙,外在的變化再也不會影響到你的幸福。

這就是基督真正要傳的福音:世界末日不是痛苦之日,是歡慶之日,意味着我回歸了永恆平安,不再痛苦恐懼。

這就是佛陀講的離苦得樂。世界的本質是苦,離開了不就是迴歸樂土嗎?何必要在苦中作樂,強顏歡笑?

另:如果把人生比作遊戲,要注意的是:任何遊戲都是有遊戲規則的。當你進入一場遊戲後,你就要遵守其中的規則,不可能在遊戲中更改規則。許多人以爲可以通過修什麼成爲大神,可以任意掌控遊戲內容,那是不可能的。沒有一個遊戲會有這樣的人物設定,鬥獸棋都要特意設置讓大象輸給老鼠。如果你在遊戲中永遠能贏,請問還會有人陪你玩嗎?現在的世界就是一場規則已經定好的遊戲。不遵守規則,痛苦的只有自己。

角色認知的三個層面2

在企業管理過程中,企業領導往往會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將企業內部的技術骨幹、業務骨幹、勞動模範等行爲技術操作方面優秀的人員調整到管理層面來進一步發揮作用。對於這些新任管理者而言,需要認識到角色認知與定位的重要意義,需要正確及時地進行角色認知與定位,進而確保及時有效地投入新的工作崗位中去。

角色認知的三個層面 第2張

由技術骨幹成爲管理者,需要正確及時地進行角色認知與定位,因爲角色的認知與定位是工作的基礎與支點,通過角色認知與定位,可以認識管理、認清自我、分析環境、進入角色,纔可以更加明晰自己該幹什麼、管什麼、怎麼幹、怎麼管等等。我們來看看以下這個案例:

某公司老總提拔了兩位年輕管理者:A經理和B經理。二者都剛從技術工作提升到技術管理職位。A經理覺得責任重大,技術進步日新月異,部門中又有許多技術問題沒有解決,很有緊迫感,每天刻苦學習相關知識,鑽研技術,加班加點解決技術問題。他認爲,問題的關鍵在於他是否能向下屬證明自己在技術方面是如何的出色。

B經理也認識到技術的重要性和自己部門的不足,因此他花很多的時間向下屬介紹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當他們遇到問題,他也幫忙一起解決,並積極地和相關部門聯繫和協調。

三個月後,A經理和B經理都非常好地解決了部門的技術問題,而且A經理似乎更突出。但半年後,A經理髮現問題越來越多,自己越來越忙,但下屬似乎並不滿意,覺得很委屈。B經理卻得到了下屬的擁戴,部門士氣高昂,以前的問題都解決了,還搞了一些新的發明。

針對此案例進行分析:

一、困難在哪裏?

角色認知的三個層面 第3張

在很多企業中,尤其是高新技術行業,技術出身者往往比擁有其他背景的人,更有機會成爲管理者。這一方面是由於核心技術骨幹更容易在自己的崗位上表現出突出的工作能力和績效水平,得到領導的賞識,另外一方面技術人員在工作一定年限後很自然地想走管理路線,尋求職業瓶頸的突破和發展。

據一份權威的統計報告顯示,現在的職業經理人中有58%的人所學專業爲工科或理科,從事技術出身。然而,現實情況是技術人員向管理人員的轉型充滿艱難,雖然有比爾蓋茨、柳傳志這樣的正面案例,也不乏故事中B經理此類的失敗者。

那麼困難在哪裏呢?論述此類問題的學者們提出很多原因,包括外部環境的因素,例如企業招聘選拔管理人員時,過多關注專業背景,忽視了綜合的基本素質,導致上任後績效不佳,或者企業沒有提供足夠的幫助和資源,也會提到個人因素,例如角色轉換失敗、管理技能水平欠佳等原因。

這些因素都可能會導致技術人員向管理人員轉型的失敗,其中對於技術人員角色與管理者角色的認知和轉換是更根本的原因。以下從意識層面和角色定位出發討論技術人員向管理者轉型的困難。

角色認知的三個層面 第4張

1、意識層面

很多企業的核心管理人員的職業價值觀集中於“技術職能型”而非“管理型”,職業價值觀是個體在職業中最看重的東西,即他的職業價值取向和追求,“技術職能型”價值觀的個體關注專業技術,希望在技術領域獲得認可並不斷得到專業成長和提升,而“管理型”職業價值觀個體所追求的是管理職責和企業發展,最有利於管理的職業價值觀類型是“管理型”,爲什麼這些管理人員的類型是技術職能型而不是管理型呢?

在對這些人員進行背景分析之後發現他們當中大多數都是技術出身,由於表現出色逐步得到晉升,但是在轉型過程中在意識上並沒有轉變角色的意識,始終認爲只有在專業領域中保持自己的權威,才能確立自己在公司的地位,不懂專業的管理人員是難以生存的,伴隨着這樣的觀點,逐步形成穩定的“技術職能型”主導的職業價值觀。我們對四家分屬IT、物流、房地產和農牧業的企業進行調研,其中在職管理人員持有“技術職能型”價值觀的人數分佈比例,均高於35%,這從側面反映了技術人員轉型爲管理人員過程中意識層面上轉變的困難。

2、 角色定位

角色認知的三個層面 第5張

角色定位簡言之就是社會分工以及與這種分工相聯繫的社會責任。現代社會需要嚴密科學的分工,做到各盡其能,各司其職,從而能有條不紊的發展。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一書中提到的三個石匠的故事闡述了管理者角色和技術人員角色之間的差異。有人問三個石匠他們在做什麼?第一個石匠回答:“我在養家餬口。”第二個是石匠邊敲邊回答:“我在做全國最好的石匠活。”第三個石匠仰望天空,目光炯炯有神,說道:“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當然,第三個石匠纔是真正的“管理者”。

我們在這裏暫且不談第三個石匠,先談第二個,從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很重視技藝,認爲精湛的技藝是最重要的,但德魯克認爲第二類石匠如果成爲管理者所帶來的風險就是把追求技術職能本身當作目標,卻偏離了企業的整體目標,他們在追求高水準技術水平的同時忽視了企業真正的目標,從而導致管理上的失敗。

現實中,我們經常會看到的諸如第二個石匠的回答,努力達到“專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經營“走在時代尖端的工廠”,從事“真正科學化的市場研究”,“實施最現代化的會計制度”或“最完美的工程”,如此管理角色定位不清對於轉型必然帶來一定的難度。

二、技術人員向管理者的角色轉變

那麼,如何從一名技術骨幹成長爲一名優秀管理者,帶領團隊完成目標呢?從以上原因的分析可以發現從技術人員成爲管理者是一個蛻變的過程,每個人都必須從意識到行爲進行全面、深刻的轉變才能夠適應管理者的角色。我們以國內典型的成功人物爲例描述如何從意識層面和角色定位上進行角色轉換。

角色認知的三個層面 第6張

1、轉變意識,主動適應新的模式

在上任的初期,甚至長達一年的時間,轉型爲管理者的技術人員都有可能感覺自己的專業優勢受到了挑戰。北京點擊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王志東成功地採取了“甜檸檬心理”克服了這個障礙。

1993年到1997年是王志東向管理者轉型的時期,1993年底,四通利方公司成立,擔任總經理,此前他是個純粹的技術人員,之後才完全成了一個管理者。在這個轉變過程中,王志東剛開始是牴觸的,源於他不願意放棄技術,用他自己的話講就好像你是一個舞劍的高手,結果要你把劍掛起來做別的事,一下子很難適應。但後來他採取了“甜檸檬心理”———即不得不吃的時候,檸檬也是甜的,逐步品味到了管理的樂趣。

總的來說,對管理者而言,能提升到某個位置,本身就已經說明了他在本專業是優秀的。轉換身份之後,就需要逐漸淡化“專家”身份,改變管理觀念,降低對專業技術的過度關注,才能成爲合格的管理者。

角色認知的三個層面 第7張

2、角色定位,明確職責

管理者的目標與專業技術人員的目標和職責是不同的,管理人員需要考慮企業總體目標,並且帶領團隊達到目標,而技術人員則可以更專注於個人在技術方面的創新和突破,這種角色上的轉變包含了從管事到管人,從發現問題到推動解決問題,從自己做事到讓別人做事很多領域的轉換。

劉旭,畢業於福州大學數學系計算機軟件專業,現任北京瑞星電腦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從一名技術專家臨危受命轉變爲管理人員,他體會到管理的深奧就是“管理要調動起所有人的積極性,就像劉備,自己並不一定特別強大,但手下的弟兄一定各個獨當一面。寫程序不允許別人超過,但管理企業恰恰相反,一定要有讓下屬超過的心理準備。”

總之,自身角色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定位清晰才能明確職責,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爆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