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新年有哪些傳統文化

新年有哪些傳統文化

來源:星女圈    閱讀: 8.8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新年有哪些傳統文化,衆所周知中國傳統節日有很多,要說起最盛大最隆重的就是春節了,那麼大家知道有哪些新年有哪些傳統文化嗎,下面就來看一看新年有哪些傳統文化吧,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新年有哪些傳統文化
新年有哪些傳統文化1

一、走親戚

初一到本家,初二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行禮。可以逗留吃飯、談心。

二、初三到親朋禮節性的拜訪

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感謝性的拜訪

凡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際,表示謝忱。

四、串門式的拜訪

對於部分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裏,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喜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裏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如今,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爲“團拜”。

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四、給壓歲錢

壓歲錢(在廣東叫做“俾利是”)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

五、佔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佔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佔》,謂歲後八日,一日爲雞日,二日爲犬,三日爲豬,四日爲羊,五日爲牛,六日爲馬,七日爲人,八日爲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爲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爲吉。後代由佔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初八不打穀的風俗。

六、貼畫雞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裏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隻天雞,說是當太陽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着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徵着天雞。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爲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爲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中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爲“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爲雞日。

七、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爲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裏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八、團圓飯

一年一次的團圓飯充分的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爲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來表達感激之情。

新年有哪些傳統文化2

春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春節拜年已成爲傳統習俗,古今大同小異。隨着電話拜年、短信的拜年,賀年卡逐漸遠離我們的視線。那麼古代人是如何拜年的呢?

春節拜年已成爲傳統習俗,古時候有點身份的人在春節時都會用現在賀年片形式“拜年帖”相互問候。宋代人開始相互送帖致賀,這就是賀年片的雛形。明代的設計更加精緻,帖上已印有吉祥如意等祝辭。長輩接受晚輩拜年後應送出壓歲錢,因爲歲,祟諧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保佑晚輩一年平安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爲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爲“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爲承放飛帖之用。

宋代久居京城的`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有:“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以商品爲誘餌賭擲財物的博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代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雲:“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

由於春節時間短,拜年要求的時間又比較集中,這對於交際比較廣泛的上層人士來說,面對衆多的各個方面的拜年對象,難有分身之術,一下子忙不過來,這就發明了“飛帖”拜年的方法,使這一問題得到了比較圓滿的解決。

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傭僕持名刺代往。”

這種名刺是用一種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的紙片,上面寫着受賀人的姓名、居住地址和恭賀新年的吉利文字,以此代爲拜年。

明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寫道:“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這裏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名片和賀年卡的前身。

事實證明,這種方法快捷、方便、實用,易於被人接受,不但節省了時間,也體現了社會文明,因此被廣泛應用,乃至今日人們仍在元旦和春節用賀年卡來傳遞友誼,聯絡感情。

既然“飛帖”可拜年,那麼,由誰來接受“飛帖”呢?人們不可能總是站在門口等待。持名刺的傭僕因爲任務繁多,不可能也不適宜進入人家家門。爲此,有關人家就在門前的牆壁上糊上一紅紙袋,上面寫有“接福”兩個大字,持名刺的傭僕到此不用敲門,將“飛帖”插入“接福”的紅紙袋即可離身。

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這成爲當時的社會時尚和一道亮麗的景觀。一個“飛”字,足可以看出街頭傳遞片子的繁忙熱鬧景象,正是“你來我往急匆匆,代人送帖傳友情;莫道街頭風刺骨,額頭早已汗珠生”。

當然,對於傳來的帖子和前來拜年的來客,大戶人家要登記造冊,做到心中有數,牢記友情。因此,大戶人家還專設了“門簿”,進行詳細記錄。譬如,來客或“飛帖”的主人,輩分或官職,以及詳細居住地址,以便回拜回帖,這才真叫“禮尚往來”。

歷來十分講究吉利的古人,在新春大喜之日,更是多了一些講究,以圖接祥納福。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是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街長壽巷;二是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金銀庫衚衕;三是貴無極大人,住魁星閣大學士牌樓;四是福照臨老爺,住五福街幸福巷。

另外,還可以根據自家的實際情況及所盼之事,去虛擬其他人物,譬如這家有體弱多病之人,就虛擬一個健無病老爺,住踢山街託鼎巷,以圖吉利討口彩,端的是“新年接福納吉祥,虛擬吉人進門堂;只盼來年日子火,福壽全到樂無疆”。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爆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