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感覺前途渺茫教你如何0風險轉行

感覺前途渺茫教你如何0風險轉行

來源:星女圈    閱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感覺前途渺茫教你如何0風險轉行。其實要了解怎麼轉行是很重要的,轉到新的行業,重新開始,把以前的專業拋棄掉,重新學新的行業知識,其實這個是對每一位轉行者的一個跨度,下面小編爲大家分享感覺前途渺茫教你如何0風險轉行。

感覺前途渺茫教你如何0風險轉行
感覺前途渺茫教你如何0風險轉行1

一、如何轉變職業生涯

你希望換一種職業嗎?像羅伯特·海因萊因(RobertAnsonHeinlein)一樣,從工程師到科幻作家?抑或像大前研一一樣,從核工程師到管理諮詢顧問?日復一日重複無趣的工作也許進一步刺激了你的這種想法。既然這份僅僅滿足溫飽的飯碗岌岌可危,何嘗不拋開一切,從頭再來?哈佛商學院教授埃米尼亞·伊瓦拉向人們揭示了轉變職業生涯的新方法。

伊瓦拉在研究中對職業生涯轉變的界定來自三個方面:工作環境(如從大公司跳槽到自行創業)、工作內容(離開受過長期訓練的專業,如醫療、法律或科研)、心理感受(調查對象曾經體驗過站在十字路口的感受)。

人們之所以轉變職業生涯失敗,並不是因爲害怕改變、缺乏準備。大多數人都具備改變的動機,但是,在具體如何選擇一個真正適合自己的新工作的方法上,傳統職業生涯規劃的方法出問題了,你需要從“先計劃,再行動”到“先行動,再計劃”。

傳統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路看上去頗有道理。

確定職業目標。此時,你往往會聽到一些尋找真實的自我,聽從內心的聲音的建議,你盡最大努力去嘗試釐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確定職業發展策略。此時,你往往會根據上一步的思考結果來確定哪些工作或者領域,能將自己的興趣、技能與經驗結合起來,在這個過程中,你往往還會從那些最瞭解你的人中或者相關專業人士那裏獲得建議。

採取實際行動。一旦明確職業目標與確定職業生涯發展策略,那麼,接下來只要按部就班地根據以上思考實施相關行動計劃即可。

這種“先計劃,再行動”的思路流傳甚廣,聽上去令人感到安全踏實、合情合理。

然而,伊瓦拉的研究令人震驚地發現,它會導致最悲慘的結果:你會一無所獲,你最初渴望的職業永遠無法實現。

二、傳統方法的問題

“先計劃,再行動”這類傳統方法的問題在那裏呢?

傳統方法第一步:瞭解自己

大多數人被教導,在改變職業生涯之前,先要了解自己。你需要對自己的性格、需要、能力、核心價值和優先考慮的事項進行了解與詳細分析。然而,這種做法植根於一個錯誤的概念—認爲人們有可能發掘“真實的自我”(trueself)。

這些理論認爲,一個人在成年初期,就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個性結構。通過自我反省和心理測驗,一個人就能更好地發現真實的自我,最終就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這種對“真實的自我”的定義,實際上與“先計劃,再行動”的做法完全吻合,即一旦你找到了真實的自我,剩下的事情就是行動了。

實際上,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黑茲爾·馬庫斯(HazelMarkus)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可能的自我”(possibleselves)。什麼是可能的自我?就是你對自我所希望、所預期、所恐懼。佛家有三毒:貪、嗔、癡。儒家君子之道有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而在西方心理學中,根據馬庫斯的定義,可能的自我是三我:希望我、預期我與恐懼我。

希望我。希望自己達到的自我。

預期我。預期自己能達到的自我。

恐懼我。害怕自己成爲什麼樣的人或自我。

你由許多個自我組成,這些自我不僅僅像傳統觀念認爲的那樣,由你的過去決定,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取決於你目前的環境以及你對未來的希望和恐懼。“真實的自我”植根於過去,而“可能的自我”則立足於現在與未來。一部分“可能的自我”通過你當前所做的事情和我們現在所在的公司確定,另一些“可能的自我”卻仍然是模糊不清的,只存在於你的個人夢想之中。

通過“可能的自我”的觀念來反思傳統職業規劃的錯誤,你會發現:

你並不可能通過在頭腦中的“反省”來發現“可能的自我”。人們通過實踐而不是通過“反省”來了解自己“可能的自我”。

你需要甜頭,過多的“反省”導致行爲癱瘓。傳統觀念認爲,痛苦是變化的唯一動力,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痛苦會導致行爲癱瘓。因爲只有我們有了可以感覺、觸摸和品嚐到的誘人選項後,纔會改變。

對“真實的自我”的執着導致多樣性的喪失。如果一上來就急於弄清真實的自我,往往還會導致行爲癱瘓,在等待自己豁然開朗的過程中,機會已經從你的面前溜走。

軟件開發有個說法:設計過度,迭代過慢,最終產品失敗。“真實的自我”就相當於程序開發者過於追求基礎架構的強大,從而思考過度,導致認知資源的衰竭,最終反而阻礙了行動,導致行爲癱瘓,從而執着不前,難以邁入新領域—“可能的自我”所輻射的範疇。

傳統方法第二步:找信得過的人蔘謀

傳統觀念認爲,當你計劃職業生涯轉型時,你應當向那些最瞭解你的人和那些瞭解市場的人請教。但是,當你想要重塑自己新的職業身份的時候,最瞭解你的人反而最可能阻礙你,而不是幫助你。家人或朋友本意是很想給你支持,但他們往往會加強或是拼命保住你想擺脫的舊身份。

自我評價、親朋好友的忠告以及職業諮詢專家的意見都幫不了真正的忙。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曾經有過相同經歷並瞭解自己方向的指引者。打破框框並獲得心理支持的最佳途徑,是跳出我們平時生活的圈子,去接觸新的朋友、新的交際網絡和專業羣體。

傳統方法第三步:追求一步到位

我們習慣性地認爲完成自我重塑是可以一步到位的—如果有了改變的願望,只需做個決定就行了。傳統方法告訴我們,別用微小的、表面上的調整來愚弄自己。實際上,急切的'重大的改變會欲速則不達。一步一步地採取一些小的措施反而會使我們在重新界定自己的職業身份時,做到更加全面和更有依據。

大多數職業生涯的轉變都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這個軌跡很少成爲一條直線—我們進兩步退一步,最終駐足的地方會讓自己大吃一驚。

三、如何重塑“職業身份”

既然傳統方法“先計劃,再行動”有問題,那麼,新方法是什麼?我們稱這種新方法爲“檢驗和認識”。塑造“職業身份”應該是一種實踐,是一個對你“可能的自我”進行測試、檢驗和了解的過程。

當各種“可能的自我”漫無目的地變來變去時,職業生涯轉變產生的唯一途徑就是把我們各種可能的身份變成現實,然後再不斷地對這些身份進行鍛造,直到我們積累的實際經驗足夠豐富,能夠指導我們採取更有決定意義的行動爲止。按照這種思路,成功轉變職業生涯的關鍵做法有:創造實驗機會,改變關係網,解釋我們正在經歷的轉變。

創造實驗機會

“職業身份”是由你所做的事情、你所從事的專業活動確定的。要想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乾的是什麼,唯一的辦法就是放手一試。很多人在想轉變自己的的職業生涯時找不到落腳點,不肯跨出第一步。更多人習慣的是像書中夏洛特一樣列出各種可能性。

選擇一,成爲一個頂級獵頭公司的財務總監獵頭。

選擇二,從事公關或維護投資人關係的工作。

選擇三,從事藝術品的私人銀行業務。

選擇四,跳槽到另一個家公司做經紀人。

選擇五,回學校學習語言學或歷史學。

選擇六,做一些和美食、紅酒、法國有關的事情,讓世人瞭解法國。

選擇七,利用一下自己熟悉美法兩國文化和會說雙語的優勢。

大多數人都會幻想自己想要成爲的那個人,卻忘記了最終的事情:立即行動!最佳的轉變職業生涯的方法是立即將至少一個選擇帶入到現實中進行考量。

你可以利用業餘時間,以兼職的形式試試身手,在週末拿些項目來做。還有一個方法是利用臨時性的任務、外包、諮詢和第二職業,來獲得在新領域的相關經驗或者培養自己的相關技能。比如,認知寫作學三期有一位媽媽,她有一個非常好的習慣:每年夏天都會參加一個短期的、全新領域的培訓課程。這樣不僅可以在新的領域學到知識,同時強迫自己跳出日常事務,並且有機會接觸有趣的事情與有趣的人。

改變關係網

“職業身份”也是由你所在的公司、你的工作關係以及你所屬的專業羣體確定的。在職業生涯發展中期,絕大多數人不僅想改變工作內容,更想改變工作關係。那麼,怎麼改變關係呢?你可以遵從建立人際網絡的三原則。

類我原則。在建立人際網絡的時候,應避開跟自己性格、生活環境比較類似的人,比如老鄉、校友等。

鄰我原則。在建立人際網絡時,還應注意避開跟自己屬於同一個生活圈子的人,比如同事等。

共同活動原則。在建立人際網絡時,應該注意與能夠參加某些共同活動,如某些志願者組織舉辦的活動的人鏈接。

類我原則與鄰我原則側重的,是我們不應該總是與哪些人交往,共同活動原則側重的,則是我們應該與什麼樣的人交往。

要想告別過去,你必須敢於涉足未知的關係網絡,這不僅僅是爲了能夠尋找新的門路,更重要的是真正認識自己想成爲什麼樣的人,最有可能幫助我們認識真正自我的人往往是那些我們不熟悉的人。

你需要加入一個新的專業社羣,它往往是一個學習共同體。學習科學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的最佳學習方式並非獨自練習,而是在情境中學習。有效學習是進入相關情景,找到自己的“學習共同體”,然後學習者剛開始圍繞重要成員轉,做一些外圍的工作,隨着技能增長,進入學習共同體圈子的核心,逐步做更重要的工作,最終成爲專家。

在學習共同體中,你還需要尋找一位角色榜樣(rolemodel)來指導和衡量你的進展。從他們身上,你可以瞭解到未來可能的自我。同樣,你需要儘可能讓角色榜樣成爲自己新的導師。

性格足夠相似,才具有真正的啓發意義。

轉變職業生涯是一段漫長而痛苦的過程,正是新的專業社羣與角色榜樣,爲你提供保護和緩衝,最終幫助你轉變職業生涯成功。

爲轉變做出解釋

“職業身份”還由形成你生活中的事件,以及串聯“你過去是什麼人”和“你將成爲什麼人”有關的故事確定。你需要發現或創造促成轉變的催化劑或觸發事件,把它們當作你改寫生活故事的由頭。

你需要爲自己的職業生涯轉變做出解釋,創造出你尋求變化的誘因,也就是爲一些事件做出解釋,然後將這些事件串成一個故事:一個有關我們想成爲什麼樣的人的故事。

每個變換過職業生涯的人都有一個在某個時刻“頓悟”的故事,這些故事很容易使人相信,職業生涯的改變都是從這樣的關鍵時刻開始的,實際上,這樣的頓悟都是轉變的結果,而不是轉變的原因。如歐洲社會心理學創始人莫斯科維奇在30歲時讀皮亞傑著作時頓悟;又如喬布斯在印度朝聖時頓悟;再如鼠標之父恩格爾巴特在25歲剛訂婚時頓悟。中國文化史上最著名的則是王陽明龍場悟道。

那些人生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豁然開朗,此後的心路海闊天空。就像主題曲的最強音一樣,這些悟道時刻構成激勵後生小輩的素材。

好故事來之不易。只有經過多次嘗試和磨難之後,這種頓悟時刻纔會降臨。如同王陽明是在被髮配貴州的人生低谷時,才獲得悟道時刻。好故事需要多次重複。將自己的職業生涯轉變故事告訴大家,那麼你就能更清晰地說明自己的意圖,從而爭取到別人的支持。

總結

是的,人們之所以轉變職業生涯失敗,絕大多數情況並不是你缺乏改變的動機,大多數人都知道自己逃避什麼:因循守舊、範圍狹窄的職業生涯、朝不保夕或者枯燥乏味的工作、冷酷無情的公司政治、沒有時間安排業餘生活、非常難處理的工作與家庭平衡。

“先計劃,再行動”的傳統方法更多地是在教會我們如何固守以往的位置。現在,重新啓程,你需要先做後想!

感覺前途渺茫教你如何0風險轉行2

如果你是一個轉行的人,HT建議你不要選擇“徹底轉行”,這意味着你輕易放棄了多年積累的經驗。

最近HT有位學員向我們諮詢,B同學原本是一家傳統公司的銷售人員,現在想轉行進入一家互聯網企業,那麼他在面試中是不是沒有任何優勢?互聯網企業是不是會直接排斥這樣的候選人呢?

當然不是!也許你過去的工作看上去與互聯網行業毫無瓜葛,但你需要把自己以往的從業經驗與互聯網公司比較需要的技能進行匹配,並且放大你的優勢,另外規避一些與互聯網企業毫無干系的點,不要過多闡述一些沒有意義的內容。

舉個例子,比如說你來自一個傳統公司,傳統公司非常重視業務,這在興起的互聯網公司中也變得越來越關鍵。傳統企業不懂互聯網,但互聯網公司卻沒有落地經驗,而你正好可以利用自己的雙邊優勢,把自己在實際業務方面的能力放大優化,千萬不要認爲底氣不足,長敵人士氣,滅自己威風。

許多Job Deion裏要求候選人有1-3年或者3-5年在相關領域的工作經驗,僅這一個要求就讓許多人如臨大敵落荒而逃。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爆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