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秦始皇故事

秦始皇故事

來源:星女圈    閱讀: 3.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始皇故事1

秦始皇,姓贏,名政,秦莊襄王的兒子,出生於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46年繼位,公元前238年親政。

秦始皇故事

秦始皇是中國封建帝王史上的第一個皇帝,故史稱“始皇帝”。他第一次結束了中國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統一大業;第一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爲推動中國歷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聲震宇內,被史學家稱爲“千古一帝”。

秦始皇在歷史上是個有重大貢獻的皇帝,他的聰明才智,早在孩提時代就已充分表現出來了。這裏所談的“兒語震撼不韋心”就是其中一例。

那是在公元前255年農曆正月十一日,正值贏政四歲生日。此時,子楚已回到秦國,秦昭襄王見重孫贏政聰明機靈,十分歡喜,爲其生日大操大辦,一連三日,整個秦宮通宵達旦地歌舞宴飲,熱鬧異常。正是在這期間,呂不韋瞅了個機會,來到子楚宮中,將贏政抱在自己的腿上說:“今天高興嗎?”

贏政回答:“高興極了,我從來沒見過這麼熱鬧的場面!”

呂不韋又問:“你知道這麼熱鬧的場面是怎麼來的嗎?”

贏政說:“當然知道啦,我曾祖父是秦國國君,我祖父是太子,也是未來的國君,我將來也能成爲太子,也是秦國未來的國君。你想,一個未來的國君過生日,能不熱鬧嗎?”

趙姬急忙把話接過來說:“但從根本上說,是你呂伯伯給你的。如果不是他設法把我們從趙國送回秦國,不要說過生日,連命能否保住也很難說呢!”

贏政問:“如此說來呂伯伯比我曾祖父、祖父、父親還要親了?”趙姬道:“可以這麼說。”

贏政又道:“如果真是這樣,等我將來當上國君後,一定封他做最大的官!”

呂不韋高興得一下子將贏政雙手舉起來說:“好,你真是我的好兒子。”

贏政聽了,不高興地說:“快放我下來,我是未來國君子楚的兒子,怎麼說是你的兒子?你這樣胡言亂語,不怕犯欺君之罪嗎?”

呂不韋不由得心中一震,他沒有想到一個只有四歲的孩子,竟然說出這樣的話來!但他並不露聲色,而是繼續以開玩笑的口氣說:“那你怎樣治我的罪呢,總不會砍我的頭吧?”

贏政做出一副很認真的樣子說:“念你對我秦氏社稷有功,可以不殺你的頭,但也可以用酒賜你自盡。歷代君王不是有許多用這種方法治大臣的罪嗎?”

贏政話雖不多,卻深深刺痛了呂不韋的心,臉色頓時變得十分難看。就在這一瞬間,他突然感到,自己過去在子楚身上所做出的一切努力,似乎都是在爲別人做嫁衣裳。

趙姬見此,當即對贏政訓斥說:“小孩子怎能如此胡說?還不快給呂伯伯說聲對不起!”

贏政倒也知趣,當即嬉笑道:“我說着玩的嘛,怎麼都認真起來了?呂伯伯,對不起!”

然後,趙姬也對呂不韋說:“你也是,小孩子一句話,怎可當真?再說一切還有我呢!”趙姬稍停頓了一下,又對呂不韋小聲嬌嗔說:“你也是,我倆之間的感情怎麼可以在孩子面前表露出來?”

呂不韋聽了,勉強露出了笑容。可小贏政的話,卻成了他的一塊心病,每當回想起來,總覺得有些後怕。

秦莊襄王死後,年僅十三歲的贏政在呂不韋的扶持下,登上了王位,史稱秦王。秦王繼位後,加封呂不韋爲相父,並以自己年幼爲由,將國事委以呂不韋,從而使呂不韋對秦王完全失去了戒備。

然而,在公元前238年,秦王一舉平定繆毒叛亂之後,次年卻突然免去了呂不韋的相國職務,這是呂不韋萬萬沒有想到的。當他明白過來的時候,早已失去了人身自由,並在被押解去老家河南的途中,接到了秦王的賜死的詔書。

書中說:“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封你文信侯,食邑十萬戶?你和秦國有何親屬關係,卻號稱‘仲父’?”直到這時,呂不韋才真正明白,自己一生精明,但最終還是沒有精明過贏政這個孩子。

秦始皇故事2

在上古時期的周朝,統治者把全國分成許多小國,由他們的子弟和功臣去治理,叫諸侯國。在當時的條件下,這種辦法對發展經濟、穩定社會是起過作用的。但是後來隨着社會的發展,各諸侯國獨自爲政,不聽中央的命令,相互之間又不斷打仗爭奪,使全國陷入分裂和動亂的狀態。這就是歷史上的春秋和戰國時期。到戰國後期,人民都希望把全國統一起來。

公元前221年,秦國國君贏政經過10年征戰,消滅了其他6國,建立了秦朝。他就是秦始皇。怎樣進行管理呢?有的大臣提出,還應該像周朝那樣分封諸侯。一個叫李斯的大臣堅決反對,說應該實行郡縣制,由中央統一管理,纔不致於造成混亂和分裂。秦始皇支持李斯的意見,說:“過去戰爭不斷,百姓受苦,就是因爲全國分裂、各自爲政、不尊天子造成的。如果我再分封,不是等於給自己樹立敵人嗎?想要安寧就難了。”

於是,秦始皇決定把全國分爲36個郡,郡下設縣,郡縣官員由中央任命。他又下令制定統一的法令,使用全國一致的文字、車輛,開通首都到各地的驛道,做到暢行無阻;對長度、重量、容量也做了統一的標準。他還親自到各地巡視,宣傳統一的意義和功德。秦始皇實行中央集權、全國統一的辦法,後來被歷代統治者所繼承。在中華大一統的事業中,秦始皇是有偉大功績的。

秦始皇故事3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曾三次大規模巡視山東沿海地區,三次均經過徐福故里——秦齊郡黃縣(今山東省龍口市)。秦始皇東巡的目的,除向全國“以示強威,服海內”,宣揚他統一四海的功德,鞏固中央集權外;主要是爲了尋找三神山,求取長生不老藥,藉助藥物使自己永年不死,以永遠統治中國。

秦始皇第一次東巡山東,是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這一次,秦始皇在泰山舉行完封禪大典後,率領羣臣經歷下(今山東省濟南市)和齊故都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沿着渤海南岸東赴黃縣(今山東省龍口市)。在黃縣停留期間,秦始皇召見了徐福。徐福奉命陪同秦始皇登萊山,祭月神。秦始皇一行人離開黃縣之後,經縣(今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到達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成山頭(今山東省榮成市境內)。在返回的路上,秦始皇等人登上了芝罘島(今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境內);然後南行前往琅琊郡,並在那裏住了三個月。就在秦始皇暢遊琅琊的時候,徐福等人上書說渤海中有三神山,名叫蓬萊、方丈、瀛洲。山上宮中住着許多仙人,還珍藏着一種人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奇藥,他願求取獻給始皇帝。

秦始皇正盼望着能吃上長生不老藥,於是很高興地批准了徐福的請求,命他帶着許多金銀財寶入海求取仙藥。據說徐福第一次出海求仙,因風大浪急失敗而歸。他回來對秦始皇說:“臣在海中遇到海神,告知他來此求取延年益壽藥,海神嫌禮薄,只准參觀不許取藥。臣在蓬萊山見到靈芝生成的宮闕,宮中住着許多仙人,個個健康長壽,光彩照人;於是臣再拜道,‘用什麼樣的禮品來獻才能得到仙藥?’海神說:‘以美好童男童女和各種工匠用具做爲獻禮,就可以得到仙藥了’。”秦始皇聽後,遂命徐福徵發童男女、工匠用具往求仙藥。

秦始皇第二次東巡山東,是在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的春天。這一次,距上次東巡時間不到一年。秦始皇雖然在途中遭到韓國貴族張良派遣的刺客的伏擊,但他仍按計劃經黃縣直赴芝罘,然後再次住進琅琊行宮。這次因徐福入海求仙未歸,秦始皇沒有拿到長生不老藥,最後只好先返回咸陽。

秦始皇第三次東巡山東,是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這次巡行的路線是由南向北,最後到達琅琊行宮。這時,徐福聞訊秦始皇駕臨琅琊,急忙從家鄉趕來面見秦始皇。徐福從第一次入海求仙到現在已有十年時間,耗資巨大,始終沒有求得仙藥。爲了逃避懲罰,他只好向秦始皇說,長生不老藥本來可在蓬萊仙山求得,只是水神派大蛟魚守護無法近前取藥,請皇帝增派一些射箭能手同去。秦始皇求藥心切,當即批准了徐福的請求,命他選拔童男女、各種工匠、弓箭手等入海求取仙藥。秦始皇爲了給徐福求仙掃清道路,他一面派人帶着捕魚工具入海捕捉大蛟魚,一面自己帶上連發的弓弩準備與大蛟魚搏鬥。

秦始皇一行乘船從琅琊港出發,經榮成成山頭前往芝罘。一路上沒有什麼發現,直到臨近芝罘纔看見一條大魚。秦始皇將大魚射殺以後,西航至黃縣北海岸的黃河營港。在此作短暫停留後,秦始皇等人乘船繼續西行,至萊州灣西岸的厭次縣(今山東省陽信縣東南處)上岸。在返回咸陽的路上,秦始皇病死於沙丘平臺(今河北省平鄉縣境內),年僅五十三歲就離開人間,至死也沒吃上長生不老藥。徐福送走秦始皇以後,帶領着童男女和五穀百工入海求仙,隨之,東渡日本。

秦始皇故事4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經過多年征戰,最終滅掉六國,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但從堪輿家們的角度來說,嬴政之所以能成大業,是憑藉着當時秦國所佔據的山川地理優勢統一天下的。

“成事在西北“的王朝規律縱觀中國歷史,可以發現歷代王朝開基建業時,能夠完成中國統一大業的,一般都是從邊緣地區開始的,而邊緣地區中,西北地區又是首選。中國各代王朝中,除明代朱元璋是從東南開始完成統一大業外,其餘諸朝,無一不是從西北興兵,然後統一中國的。

對於這種現象,歷史學家更偏愛從當時諸多的歷史因素中尋求答案,而堪輿家們則認爲,中國廣大地域中之所以會出現“成事在西北”這一規律,是中國的山川地理形勢所致。他們認爲,按照陰陽五行的觀念,東方屬木,象徵春天,春天是陽光普照、萬物復甦的季節,所以,凡事之因都可以追溯到東方;而西方屬金,象徵秋天,秋天是勞作一年豐收之季,所以,凡事必收成於西方。中國的山川地理形勢是西高東低,這決定了西北地區在軍事上有一種居高臨下、統觀全局之勢。而咸陽所在的關中地區依仗特殊的地理形勝,致使關東諸侯攻秦十分艱難,而秦攻打關東諸侯卻極其容易。當秦國佔領巴蜀地區後,使長江上游和黃河上游連爲一勢,並以此爲後援之地,此後,秦攻打其他各國更是勢不可擋。秦得關中,地理形勢如虎添翼,而關中之咸陽猶如猛虎之利爪,秦王嬴政據此寶地,自然會成就千古帝業。

秦川腹地的“聖水”據說,咸陽渭河中曾飛出一蒼龍,當天正值立春,當秦王率領衆大臣前來祭祀時,平靜的渭河水突然波濤如怒,一條黝黑的龍尾在迷霧深處甩出水面,濺起滿天水花,濃霧一剎那間消散殆盡。蒼龍隨後飛到秦王面前,巨大的龍頭向嬴政連點三次後,就重新躍入河中,渭河復歸寧靜。然後,渭河就被秦王稱爲“聖水”。

秦王渭水河畔遇蒼龍僅僅是個傳說,並不能成爲“咸陽是秦王福地”之說的有力佐證,但咸陽一地的山川形勢與秦王開創霸業的緊密關係卻是公認的事實。如果從堪輿的角度考察咸陽一地的“地脈”,咸陽的確是一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秦王正是得此寶地的孕養才成就大業的。擁有“聖水”的咸陽安臥在秦川腹地,莽莽八百里秦川以其浩瀚的胸懷包容着咸陽城,渭河從南邊穿流而過,而北邊則聳立着肅穆的九仲山,由於其山南水北俱於陽,故稱咸陽。咸陽與其東的長安(今西安)比肩而臨,在北方又與甘肅遙遙相望,自古即是中原地區通往西北的咽喉要衝。由於關中四方關隘林立,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蒼龍橫亙爲屏,關中在地理上進可攻,退可守,一向爲兵家之要地,歷史上發生在渭河流域的大小戰爭竟多達約400次。

大秦的“水德”印痕“秦中自古帝王州”。秦中即現在的關中,是指以長安爲中心的渭河平原地區。關中北部的丘陵地帶,高低起伏,渭河貫穿其間,兩岸之地由於有了渭河之水的滋潤而膏腴豐滿。得天獨厚的秦川,由於龍氣氤氳的渭河之水的日日滲透,日顯豐潤。秦川包括長安在內的西起寶雞,東至潼關的這一帶渭河流域,土肥地美,人煙稠密。

咸陽因渭水而豐,受此寶地孕養的秦王成就大業後便也以“水德”而居。根據五行的理念,周朝屬“火德”,代周而興的秦自然屬“水德”。水德旺於十月,所以秦曆法中便以十月爲歲首;水對應五行中的黑色,秦便尚黑,衣服旌旗都用黑色;水的成數爲六,秦的符信、法冠等長、高六寸,車寬六尺,駕車用六馬,以六尺爲一步。大秦一朝,處處可見“水德”之印痕。秦始皇如此鍾情於“水德”,除感天命蒙恩之外,更多的是因爲擁有衆水之豐的咸陽對他一生霸業的孕養,歲月塵煙中,咸陽的山川地理形勝,於默默中締造出一個大秦帝國。

秦始皇故事5

人皆有才,只是大小有異,門類有別,關鍵是要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遇。因此,機遇對人生來說太重要了,有時候,它比才華更重要。道理很簡單,只有機遇才能讓人們展示自己的才能。

秦始皇的生父異人(子楚),原不過是秦國抵押在趙國的人質。生命無保障,生活更拮据。但是,大商人呂不韋發現了在趙國都城邯窮困潦倒的異人,認爲他是“讀史札記28:機會來了,躲都躲不過人皆有才,只是大小有異,門類有別,關鍵是要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遇。因此,機遇對人生來說太重要了,有時候,它比才華更重要。道理很簡單,只有機遇才能讓人們展示自己的才能。秦始皇的生父異人(子楚),原不過是秦國抵押在趙國的人質。生命無保障,生活更拮据。但是,大商人呂不韋發現了在趙國都城邯窮困潦倒的異人,認爲他是“奇貨可居”,遂用全部家財包裝、推銷異人。呂不韋的發現與成功運作終於讓異人改變了命運:他成了華陽夫人的嫡子。安國君一即位,異人就順利成章地成了秦國的太子。改變異人命運的是呂不韋。當然,華陽夫人、異人也都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因此,異人改變命運還帶有個人主觀的努力,而異人之子贏政卻未費吹灰之力就成了未來的秦國國君。因爲他是繼位的異人的嫡長子,他的母親是異人最寵幸的趙姬,所以,不可能有任何人挑戰贏政的地位,他最終成功地兼併統一天下使他成爲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祖父是秦孝文王也是一位幸運兒。秦始皇的祖父孝文王排行第二,在嫡長子繼承製的制度之下,秦孝文王並無繼承秦王的機會。但是,秦昭襄王出奇的高壽,竟然在位5奇貨可居”,遂用全部家財包裝、推銷異人。呂不韋的發現與成功運作終於讓異人改變了命運:他成了華陽夫人的嫡子。安國君一即位,異人就順利成章地成了秦國的太子。改變異人命運的是呂不韋。當然,華陽夫人、異人也都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因此,異人改變命運還帶有個人主觀的努力,而異人之子贏政卻未費吹灰之力就成了未來的秦國國君。因爲他是繼位的異人的嫡長子,他的母親是異人最寵幸的趙姬,所以,不可能有任何人挑戰贏政的地位,他最終成功地兼併統一天下使他成爲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

秦始皇的祖父是秦孝文王也是一位幸運兒。

秦始皇的祖父孝文王排行第二,在嫡長子繼承製的制度之下,秦孝文王並無繼承秦王的機會。但是,秦昭襄王6年,活到76歲。秦昭襄王四十年時,太子被高壽的父親秦昭王熬死了。這就是機會!誰能想到兒子活不過父親?世界竟有這樣的事。結果,次子孝文王接替病故的長兄當上了太子。當然,秦莊襄王一死,孝文王自然繼位。

秦始皇曾祖父秦昭襄王的繼位也是一次難得的機會造成的。

經過秦孝公變法和秦惠文王對六國合縱的嚴厲打擊,秦國已穩居戰國七雄中的首強地位。秦惠文王去世後,太子繼位王兩朝元老,在朝中非常有勢力。秦惠文王王后、秦武王王后在立誰爲繼承人的問題上和魏冉的意見不一致;但是,魏冉有權,他利用自己的權力一票搞掂此事,強立秦武王的異母弟贏稷爲秦昭襄王。贏稷此時正在燕國當質子(做人質的公子)。遠在異國他鄉的公子完全沒有左右自己命運的能力!但是,機會垂青了他,他成爲秦國曆史上功勳卓著的昭襄王,成爲一個憑機會當上秦國國君的人。秦始皇的曾祖父昭襄王與秦始皇的祖父孝文王,加上秦始皇,三代秦國國君都意外地得到了秦國國君的寶座。這就叫天上掉餡餅,不讓它砸到自己頭上都不可能!機會來了,躲都躲不過!,史稱秦武王。秦武王是一位富有積極進取精神的君王,他曾說:我想開一條路,到洛陽,看看周王的都城,死了也不遺憾。可見其志向遠大。

但是,秦武王意外死亡,死因非常離奇。秦武王是一位天才舉重運動員,力氣特大,酷愛舉重。一次,他與大力士孟說舉鼎比賽時砸斷了腿,意外受傷去世。

秦武王繼位時很年輕,三年後死亡,死時沒有兒子;加上他是突然死亡,來不及對繼承人做出安排。

按照宗法制的原則,能繼承秦王之位的只有秦武王的弟弟們。此時,秦國有能力決定繼承人的有三個人。一是秦惠文王的王后,此時已是王太后;二是秦武王的王后;還有手握大權的魏冉。

秦惠文王的王后、秦武王的王后,從沒有干預過政事,力量不足。魏冉是秦惠文王、秦武王兩朝元老,在朝中非常有勢力。

秦惠文王王后、秦武王王后在立誰爲繼承人的問題上和魏冉的意見不一致;但是,魏冉有權,他利用自己的權力一票搞掂此事,強立秦武王的異母弟贏稷爲秦昭襄王。贏稷此時正在燕國當質子(做人質的公子)。遠在異國他鄉的公子完全沒有左右自己命運的能力!但是,機會垂青了他,他成爲秦國曆史上功勳卓著的昭襄王,成爲一個憑機會當上秦國國君的人。

秦始皇的曾祖父昭襄王與秦始皇的祖父孝文王,加上秦始皇,三代秦國國君都意外地得到了秦國國君的寶座。

這就叫天上掉餡餅,不讓它砸到自己頭上都不可能!機會來了,躲都躲不過!

秦始皇故事6

這個世界,已經吵鬧了500年。而他,秦王嬴政,從而立之年起,用短短九年,就把韓、趙、魏、楚、燕、齊等六國之王像猴子一樣鎖進了籠子,他終於把那六個吵得最兇的人關了禁閉。一時間,他覺得世界好安靜,也覺得好寂寞。在那一天,他感到寂寞的那一天,他成了始皇帝。

有一首叫《寂寞瘋了》的歌曲唱道:“我的寂寞瘋了,我的空虛哭了,我的堅強已經睡了。”如果秦始皇能聽到,也許會心有慼慼。寂寞瘋了的秦始皇,做了很多出人意料的事。

那條九曲迴腸的河,流淌了千年。現在,39歲的始皇帝只是隨便跟它打個招呼,說:“喂,你改名吧,從今以後,你叫德水。”

41歲時,始皇帝第一次爬泰山就罵了娘,因爲他覺得下山的時候,老天爺憋着壞整他。一場暴雨劈頭蓋臉潑下來,讓他幾乎無處遁逃,好在有棵大樹罩得住。事後,始皇帝覺得做人要厚道,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就把那棵樹封爲五大夫。

44歲那年臘月,雖然天挺冷,但始皇帝心情不錯,打算玩點新鮮玩意兒,常常喬裝微行於咸陽街頭,只帶四個保鏢。一天夜出,不幸遭遇好漢打劫。始皇帝一邊感嘆首都治安太差,一邊抽空冒些冷汗。如果不是保鏢武功過硬,把好漢打跑,恐怕始皇帝連打車回家的錢也得被搶光。事後,始皇帝在關中一帶嚴查了20天,但一無所獲。

48歲那年,始皇帝找人統計了一下他的房產:關中有300座宮殿,關外有400多座。他也許是史上最牛的房產開發商,因爲自從後來被項羽放了一把火,房產市場就長期陷入低迷。看到這麼多房產,始皇帝突然找到了四海爲家的感覺。於是,他興致勃勃地叫人在東海邊立了塊很大很大的石碑,說,這裏就是我家的東門。

自從當了始皇帝,他就對三件事很感興趣:年年蓋樓,年年外出旅遊,年年想着延年益壽。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但始皇帝覺得與天鬥其樂無窮,雖然他只活了50歲,但從48歲開始,他想當神仙就快想瘋了。

盧生語重心長地告訴他,您不能這樣,要淡定,重要的是要保持清靜。想當神仙就要耐得住寂寞,您整天前呼後擁,神仙覺得很吵。您不能讓人隨便找到您,住哪兒也不能讓人知道。

很久以來,盧生就負責一個項目,爲始皇帝搞到不死藥。他現在快頂不住了,就想了這個法子,希望始皇帝知難而退,也放他一馬。但他太大意了,不知道寂寞瘋了的秦始皇什麼都肯幹。

始皇帝說,這主意我喜歡。現在我下令,將咸陽方圓200裏內的270座宮殿,都修上連廊連起來,道兩邊全遮上帷幕;宮中人等沒有命令不得擅自離宮,誰敢泄露皇帝行蹤,殺無赦;還有,從現在開始,我不再自稱“朕”,我要自稱“真人”,向神仙致敬。

始皇帝做了一個試驗。有一天,他巡幸梁山宮,從山上看到丞相的車馬很多,說,這樣不好。有宮裏人就去給丞相通風,丞相後來出行就減了規格。始皇帝很生氣,但沒查出結果,於是就把當時在場的人全殺掉了。從那以後,始皇帝開始了神出鬼沒的日子。

寂寞瘋了的秦始皇,變得很容易生氣。只因爲湘江上的風太大,差點兒沒能讓他渡江過去,他就怒了,歇斯底里地問,管這塊兒的是哪個神?下面人說,是堯的閨女,舜的媳婦。始皇帝一邊罵着“什麼玩意兒”,一邊派了3000名苦役犯把湘山上的樹全砍了——叫你得瑟!看來,重男輕女深入人心,對女神仙也概莫能外。

後來,每當不高興的時候,始皇帝就聽音樂。他找博士寫了《仙真人詩》,找作曲家譜上曲,旅遊時行在路上,也得找歌手唱給他聽。

50歲時的那年夏天,始皇帝最不想聽的字就是“死”。但他最終也沒能成爲神仙飛起來,塵歸塵,土歸土,化作塵埃。

秦始皇故事7

秦始皇的死如他的身世一樣引起了後人的爭議。史學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說死於疾病,一說死於非命。

持第一種觀點的人認爲,關於秦始皇之死,《史記》記述很多,分別見於《秦始皇本紀》《李斯列傳》《蒙恬列傳》等處,死因已明,無可置疑。發現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隕石和出言“今年祖龍死”的“仙人”。秦始皇很迷信,這些現象使他感到恐懼不安。爲了消災避難,尋找長生不老藥,秦始皇聽從了一名相卜者的建議,準備第五次巡遊。然而由於一路勞頓,秦始皇到平原津(今山東平原附近)就病倒了。趙高奉命寫遺書,給受命監軍河套的秦始皇長子扶蘇:“與喪命咸陽而葬。”信還未發出,秦始皇就死在沙丘行宮(今河北邢臺市廣宗附近)。

有的學者認爲,秦始皇自幼有疾,所以體質較弱。他勤政,每日批閱文書一百二十斤,工作極度勞累;加以巡遊中七月高溫,以上諸因素併發,促使他在途中病發身亡。至於他死於何病,有人認爲他死於癲癇。癲癇發作一般分四個時期:起初頭暈、胃部不適,繼爾突然意識喪失,隔肌痙攣,面色青紫、瞳孔散大、呼吸暫停,然後全身肌肉抽動、口吐白沫,最後數十分鐘才能清醒。郭沫若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王爲人蜂準,長目,鷙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推測秦始皇幼時患有軟骨症,時常患着支氣管炎,所以他長大後胸部和鷙鳥一樣,聲音似豺狼,後來由於政務繁重,引發腦膜炎和癲癇等病症。後來秦始皇渡黃河,癲癇病發作,後腦殼撞在青銅冰鑑上,加重了腦膜炎的病情,人處於昏迷狀態;當車趕到沙丘後第二天,趙高、李斯發覺秦始皇已死去多時。

持第二種觀點的人從幾篇有關秦始皇死亡情況的史書推敲,發現了可疑之處。這次出遊隨從人員主要有趙高、李斯、胡亥等人,上卿蒙毅也在隨行之列。蒙毅是蒙恬的親弟弟,扶蘇的親信,可是當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時,蒙毅被遣返回邊關。從突然的人事變動來看,這似乎是趙高等人的計謀。因爲蒙恬領兵30萬隨公子扶蘇駐防上郡,從秦始皇的身邊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蘇的'耳目;加之趙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死刑,後因秦始皇赦免,趙高才恢復官爵,趙高從此對蒙毅恨之入骨,發誓要滅掉蒙氏一族。

秦始皇故事8

公元前二三八年四月初八的那一天風和日麗,雍城中心的蘄年宮裏比平時更加莊嚴肅穆,這一天是秦王嬴政舉行冠禮的日子。

儀式進行到了加爵弁這一項,突然一陣悶雷般的聲音傳入耳鼓,隨即是一陣陣喊殺聲。原來一天前秦王決心拿下跟自己生母趙姬私通的宦官敝巫錚不提防走漏了風聲,本谷幌確⒅迫耍竊用秦王御璽和太后印璽,調集了縣卒、官衛士卒和自己蓄養的數千童僕攻擊蘄年宮,要造反!

叛軍很快大敗,秦王車裂保滅其三族,他和太后私生的兩個兒子也被活活摔死。太后趙姬被強行遷住城外的а艄,秦王跟她斷絕了母子關係,永不再見。可他的這一決策引發了不少大臣的異議,他們競相進諫,批評秦王此舉無異畜類。秦王大怒,把這些大臣全都處死,短短數日,就有27位大臣血染秦王宮外。

百官們不敢再進諫了,秦王的怒氣卻還沒有平息。這天早朝,一名御史大夫奏報,在巴郡新發了一件大案,一個以經營丹砂爲業的女人,居然蓄養近萬兵丁,日夜操練習武,意圖謀反。這女人年紀40來歲,守寡多年,名字叫清,因爲她出生在巴郡,當地人都稱呼她爲巴寡婦清。

這還了得!一個沒名分沒地位的女商人,也敢謀反!這天下的女人是怎麼了?都想牝雞司晨嗎?那還要男人幹什麼?本就沒有熄滅的怒火又熊熊燃燒起來,秦王立刻下令,把那個什麼巴寡婦清押解到咸陽宮,他要親自審理此案,從重處置,也好震懾天下。

最近朝中動盪,百官們慄慄危懼,丞相李斯也處處小心。這一天他下了朝,車子駛到在離府門前不遠的拐彎處,一個男人突然直衝過來,撲通一跪,以頭觸地,連呼“大人,冤枉啊”!

馬伕驚慌失措,還好及時勒住了馬繮。李斯見那男人20多歲的年紀,相貌英俊,斯文儒雅,不由得心生好感,於是微微點了點頭。

男人膝行幾步,又趴在地上磕了幾個頭,開口說道:“丞相大人,小民名巴邑,是那進京受審的巴清的小叔。大人,小民的嫂嫂有莫大冤情啊!”

巴清?李斯想起來,這個經商的女人被押進咸陽城兩天了,據說她雖然年屆四十,卻美貌異常,成了滿京城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李斯吩咐隨從把這個巴邑帶進府裏,再行訊問。

在李斯宅邸那幽深的後花園書房裏,告狀人巴邑說出了一番話。

那女商人巴清18歲嫁到了夫家,一年後公爹身亡,四年後夫婿也一病不起,兩人並無子嗣,而小叔子巴邑當時只有六歲。就在族人們紛紛密謀巧取豪奪他家的丹砂礦時,巴清卻牽着巴邑出現在丹砂礦裏,宣稱從此後巴家的生意全部由她接管。巴清對婆母十分孝順,對巴邑更是視如己出,除此之外所有的精力都撲在經營上,廠礦生產的各個環節她都一手操持,還率領工匠改良水銀的提煉技術。等到巴邑長大,巴清做主爲他娶了大戶秦家的女兒秦氏,而巴家的產業,也已經滾雪球一樣壯大,吞併了很多小的廠礦。因爲競爭產生的矛盾,才招致了潑天大禍,被人誣告。

李斯默默聽着,這時問道:“如你說來,那巴清蓄養兵丁,是不屬實的了?”

巴邑含淚說道:“丞相大人,所謂的蓄養軍隊,其實不過是僱傭了千百個看護廠礦的童僕。附近山中盜匪如毛,經常下鄉劫掠,巴郡的大戶之家,家家蓄養家丁,操練習武,所用兵器也不過就是木棒、棘枝之類,也不止我一家啊。經商人家,哪有蓄養軍隊、逐鹿中原之野心?請大人明察!”

李斯心裏明白了大半,他正在拈鬚沉吟,那巴邑已經探手入懷,從貼肉的內衣裏掏出一個小小錦盒,遞了過來。李斯狐疑地打開,立刻耀眼生花,滿屋子都明亮起來。

原來盒子裏是一顆小雞蛋般大的夜明珠,珠體呈現出罕有的粉紅色,就算是那大秦王宮裏,也未必見得有這般寶物。

俗話說拿人手短,李斯接受了巴邑的重禮,心裏已有了主意。

第二天朝堂之上,多位朝臣都在奏本那巴寡婦清的案件,都建議從嚴處置。最後,李斯纔不緊不慢地奏道:“蓄養軍隊何等大事,此事真僞,一查即明。據臣所知,那巴清的水銀提煉技能在當世可算第一。所以巴家售賣的丹砂、水銀質量之佳,爲大秦國之冠。倘若真的殺了此女……”此話一出,秦王臉上就是一動。李斯知道切中了他的要害,接着把昨天聽來的那些話舌燦蓮花般說了一遍。一切都如他所料,在聽到那巴寡婦清爲亡夫守貞、孝敬婆母、撫養小叔、殫精竭智操持夫家生意時,秦王的臉色更加和悅。李斯趁熱打鐵,說道:“當今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這巴寡婦清貞孝節烈,倘若蓄養軍隊一事不實,實該旌表!”

話音剛落,秦王已經下令:“查證此案事實,倘若的確是有人誣告,嚴懲不貸!”

李斯心中狂喜,臉上卻不露聲色。

秦始皇故事9

秦國的創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裏他是中國的拿破崙。他13歲就繼承了秦國國君的王位,22歲在故都雍城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從此正式登基“親理朝政”,開始了他一生轟轟烈烈的政治生涯。他,39歲出兵擊敗了山東六國最後一個諸侯國,俘虜了

齊王建,完成了統一中國的歷史大業。接着他又不失時機地制定和頒佈了一系列有利於統一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政權。他50歲病死在出巡途中“沙丘平臺”(今河北鉅鹿縣境),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家喻戶嘵的秦始皇,因完成統一大業而名垂千古,因實施暴政遭千古罵名。秦王朝只存在了15年,他的萬世皇帝夢也就破滅了。可皇帝制度、皇帝意識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不僅始皇帝的身世、生平、功過引人注目,連座落在驪山腳下的始皇陵也因衆多未解謎團而倍受關注。

一、巨大陵寢神祕莫測

千百年來圍繞着秦陵地宮引發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曾以30萬人盜掘秦陵。在挖掘過程中,突然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這隻神奇的飛雁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三國時期,寶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給名曰張善的官吏,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出自始皇陵……這類神奇的傳說更是給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層神祕的色彩。

坐落在驪山腳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墳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祕的地宮。封土北側有寢殿禮儀建築羣、飼官建築羣,封土外有兩道長10千米的內外城垣,封土周圍及東、西、南、北側分佈着數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園封土、地宮、內外城垣形制及其禮儀建築和佈局都不同於先秦任何一座國君陵園。這座帝陵陵寢規模恢宏、設計奇特。陵園工程之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位記錄秦始皇陵的是史學大師司馬遷。他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留下160個字的記錄。《史記》記載始皇陵“墳高五十餘丈。”以當時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1961年當地文管本測量的高度爲43米。筆者1982年在8383部隊工程兵戰士的協助下,對陵墓封土再次進行了測量,測得結果是墳高55.05米。後來航空測量的海拔高度也與之相近。可見兩千餘年來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來下降了二分之一多。封土底邊爲長方形。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佔地面積近25萬平方米。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秦王寶座時,陵園工程也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候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史記·趙世家》)。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秦始皇只不過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陵園工程的修建直至秦始皇臨死時還未竣工。二世皇帝繼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爲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的26年爲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的規模和基本格局。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這9年當爲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史記》記載: “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經過數10萬人9年多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主體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歷時3年多是工程的最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從事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工作。儘管陵墓工程歷時三十七八年之久,整個工程最後仍然沒有竣工。當年爆發了一次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起義軍領袖陳勝、吳廣的部下週文率兵打到了距陵園不足數千米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面臨大軍壓境、威逼咸陽之勢,秦二世這位未經風雨考驗的新皇帝驚惶失措,情急之下召來羣臣商討對策,他一副喪魂落魄的樣子,向羣臣發出了“爲之奈何”的哀求。一陣沉寂之後,少府令章邯建議:“盜已至,衆疆,今發兵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驚魂未定的二世皇帝當即迎合,拍板決定由章邯直接率領修陵大軍回擊周文起義軍。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園工程不得不中止。

秦陵工程設計者不僅精心選擇了一處風水寶地,對陵園總體佈局的設計更是頗具匠心。

秦始皇陵園以高大的封冢爲中心,封冢外有兩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門。東門位於封土正中的東西軸線上,門闕規模最大。內城除北牆開兩門外,其餘三面各開一門。尤其內城南門的闕門遺址至今仍屹立於封冢之南,蔚爲壯觀。

幾千年過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於驪山腳下,當年那長達10千米的內外夯土城垣早已殘缺不全。現在能看到的只有內城西牆殘存的一段城牆。那一座座宏偉的地面建築早在兩千多年前就遭到項羽的焚燒,在殘存的廢墟上,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陵寢建築羣遺址,規模宏大,集中分佈於封土北側、內城西半部。在封土西北的內外城垣之間還發現一處地面建築羣。據清理的三組房屋建築基址來看似爲飼官建築。飼官建築遺址的南北兩側還有幾組尚未發掘的地面建築,其規模也相當可觀。

20世紀60年代之前所有關於秦始皇陵的推測只能停留在文獻記載與傳聞的基礎上。1974年3月29日,當下河大隊西楊村生產隊的幾位農民一钁頭驚醒了沉睡的兵馬俑之時,它們立刻震驚了世界。這一驚人的發現,也撩起了秦陵神祕面紗的一角。

當年無論是打井的農民還是參與勘探試掘的考古人員誰也想不到兵馬俑坑會有那麼大的規模。當一號俑坑全面勘探試掘不久,又在一號坑北側20米處發現二號兵馬俑坑、三號兵馬俑坑和一座甲字形大墓。單就兵馬俑陪葬坑而言,它佔地達20,000多平方米,有真人真馬相仿的陶俑馬8,000餘件,青銅兵器數十萬件。這件規模宏大的陪葬坑不僅在中國,甚至在世界陵寢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此後20餘年來秦始皇陵園考古發現接連不斷,陵園東側發現了百餘座馬廄陪葬坑,17座陪葬墓。陵園西側發現了31座珍禽異獸陪葬坑,一座曲尺形馬廄陪葬坑和61座小型墓坑。10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木車馬則位於地宮之西,原封土之下。近年來又在始皇陵北發現了一座較大的動物陪葬坑,在東內外城垣之間發現了鎧甲坑、百戲俑坑……

陵園地上地下精心設計、安置的這一切不正是一個理想的地下王國嗎?

秦始皇故事10

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涌現出許多了不起的人物,有一些是帝王,有一些是詩人,還有一些是民族英雄……每個人的思想不同。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中國第一個帝王——秦始皇。

接下來我就給你們講講秦始皇的故事吧!在秦國從襄公被封爲諸侯以後,經過20幾代人的苦心經營,在政治、經濟、軍事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統一天下也成爲大勢所趨。秦始皇順時乘勢,奮發努力,終於兼併六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接着,他又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壯大做出了重大貢獻,由他領導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國家的法令、制度、方針、政策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在中國歷史上是不可磨滅的。可惜的是,由於他驕橫殘暴,濫用民力,橫徵暴斂,加上昏庸的秦二世又在這方面繼承了他的衣鉢,變本加厲,不僅使他的許多本來可能有利於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政策沒能起到應有的作用,還使廣大人民重新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最終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

始皇帝以他自身的王者之氣,一統天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造福了後人,我要學習他創新的精神。

秦始皇故事11

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文字:“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說秦始皇專權獨斷,行政事務無論大事小事都親自裁決,甚至用“衡石”計算處理的文書,每天有明確的定額,不完成定額不得休息。“衡石”,唐代學者裴駟《史記集解》的解釋是:“石,百二十斤。”張守節《史記正義》則說:“衡,秤衡也。言表箋奏請,秤取一石,日夜有程期,不滿不休息。”衡,是當時的計重裝置,形式一如後來的天平。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的秦王朝的銅權、鐵權等,其實是用於“衡石量”的。這種“權”,不可以誤解爲秤砣。它們其實類似於用於天平的砝碼。“衡”的使用形式,正類似於天平。秦始皇每天處理文書的“呈”或者“程”,也就是定額,按照張守節《史記正義》的理解,是“秤取一石”。後來的人們大都認同這樣的分析。范文瀾先生就此寫道:“秦始皇規定一天看章奏(竹簡)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其實,“以衡石量書”,應當理解爲用“衡石”爲文書測重,“書”的重量,可以是一石,當然也可能是二石、三石。

即使按照“秤取一石”理解,“石,百二十斤”。秦權一斤的單位量值在250克左右,確實可以說是“秦一斤合今半市斤”。計量史家依據對有自重刻銘的秦權實物的實測數據,得知平均爲257克。“百二十斤”則爲30。8公斤。參照邢義田先生對於書寫《史記》竹簡重量幾種推算的平均數51。015公斤,如果秦始皇批閱的文書用同樣的每簡38字的形式書寫,則“石,百二十斤”的篇幅可以書寫31。79萬字。

秦始皇“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每天必須處理的“書”,竟然超過30萬字。這真是驚人的閱讀量!

秦始皇故事12

以前對於秦始皇的瞭解不多,歷史書上也就草草帶過,只知道他統一了六國,修築了阿房宮和長城,焚書坑儒,是一代暴君。可這本書讓我覺得,雖然大致故事同我所瞭解的一樣,他也確實做過這些事,讓百姓苦不堪言,可我卻對他改觀了,我再也沒有辦法去厭惡這樣的一個人了。

只能說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得不去造就這樣一個人。我同情他,既是因爲他黑暗的童年,亦是因爲他後來的遭遇。他難得託付的信任也被成嬌所踐踏,這也直接導致了他的敏感和多疑。他無法容忍任何危及他權力的,讓他蒙羞的人,包括他的仲父,亦包括他的生母。父親的逝去,早年登基的他面對五國的乘虛而入,有着自己的戰略,讓他國不敢因秦王的年幼而肆意的侵擾秦國。試想十二三歲的年紀我們又在做着什麼呢?而這時的他有着對政治獨特的見解,有着統一六國的雄心壯志,他的軍事和政治上的才能從小就可以體現出來。

縱觀六國滅亡,大多歸咎於君主的無能,被秦國的離間計挑撥了君臣關係,另一方面是君主的不善用人,不能夠重用有才能的人。而秦王這方面做的比他人都要好,他對有才能的人放有極大的尊敬,他甚至對尉僚能夠做到吃同樣的食物,穿同樣的布衣,儘管這讓尉僚惶恐,甚至逃跑。秦王不喜他人評價自己的樣貌,可他容忍了尉僚並且用他的信任換來了尉僚對秦國的忠心耿耿,在討伐六國的行徑上出謀劃策。

六國統一後秦王變得更暴躁了,天下人拿着修築長城的事指責他,可又不得不承認這樣做是爲了徹底的根除匈奴的禍患,他着手的一系列政策也的確讓百姓的生活更便利了。也許是他本處於一個混亂的時代,突然宣告的和平讓他難以平靜,他居安思危得太過了,沒有了讓他惶恐的人,他就對自己產生了不安。他開始害怕死亡,可他終究是等不回爲他去蓬萊尋求仙藥的人了,臨終時還記掛着登上皇位的人,即便他與扶蘇的政見不同,他也終是肯定了扶蘇能夠委以國家重任。只可惜皇位最終還是被胡亥給奪下了,這個強大的王朝,終究是覆滅了。

我既同情贏政卻也敬畏他,他能夠爲了擺脫過去而勤奮學習,他或許不如表面那樣殘暴,他喜歡大海,喜歡音樂。我堅信喜歡大海的他也有一顆追求平靜的心,如果是現代,他可以毫不在意的去享受他的人生,即使是一個人,也可以過的比任何人都要自在。只可惜他是一位千古帝王,也許他的內心即使是在六國統一的時候也沒有平靜和安逸過。他內心無盡的孤獨只能用表面的暴躁來掩飾,以使他不能忘記,那讓他成就如今地位的,正是他內心深處的不甘。他或許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但他並不是一位賢明的君王,他終其一生換來的也不過是"一代暴君"的稱號。

歷史的長河還在不停地翻滾着,秦王朝的故事就像一顆巨石突然襲向水面,驚起了一串又一串的波瀾後,消失得無影無蹤了,而他的故事終將掩蓋於黃土之下,等待後人的挖掘。

秦始皇故事13

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內蒙古的河套地區,秦朝大將蒙恬率領以步兵爲主的秦軍,與兇狠的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殊死之戰,剛剛統一天下的秦軍士氣正旺,一舉拿下了河套地區。匈奴殘部望風而逃,遠遁大漠。

然而,凱旋的秦軍得到的命令卻不是再接再厲。攻佔漠北,而是轉攻爲守,30萬大軍以戰國時期燕、趙、秦三國的北方長城爲基礎,就地修築長城,從西北的臨洮一帶一直延伸到遼東,橫貫東西的萬里長城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的眼前。

究竟是什麼導致了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耗盡全國的財力、人力去修築長城呢?因爲秦始皇不僅是我國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還是一位卓越的經濟學家,他肯定算過一筆經濟賬。

讓我們站在秦始皇的角度來思考對付匈奴的難題。首先,秦始皇統治的民衆基本上都是農民。而如果要深人大漠與匈奴作戰,就需要相當數量的騎兵。把平時基本不騎馬的農夫轉變爲強大的騎兵,不僅要花費大量的肘間、金錢,同時由於這些農民當了兵,不能再從事農耕了,還要蒙受生產上的勞動力損失。

況且即使有了強大的騎兵,要送他們到北方草原深處作戰,糧草的運輸和損耗也是一筆很可怕的開銷。古代沒有高速公路和鐵路,也沒有大貨車,糧食運輸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十分艱難。《史記》中曾經記載,從中原地區運送1石糧食抵達北方的前線,路上運輸隊消耗的糧食競達到了192石。

而匈奴騎兵的作戰成本卻很低,遊牧民族從小在馬背上長大,既是放牧者,也是戰士,角色轉換很容易,甚至可以一邊放牧,一邊作戰。後勤保障比農耕民族好多了。

農耕民族作戰的成本比遊牧民族要高,而作戰的收益卻少得可憐。即使佔領了廣袤的草原,卻無法耕種,中原王朝的稅收是從農民的頭上獲取的,沒有了農民,要那麼大片的草原有什麼用處?即使打贏了對遊牧民族的戰爭,也要被高昂的戰爭成本壓垮。

漢武帝雄才大略,曾經在對匈奴的戰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可是勞民傷財,大大削弱了國家的經濟實力,直接導致了漢朝的衰落;明成祖朱棣的大軍五出漠北,苦戰多年,把蒙古各部趕得四處奔逃,但仗打到最後。先吃不消的卻是明朝。

反觀騎馬的遊牧民族,他們來去如風,掠奪農耕民族積累的財富輕而易舉,收益驚人。成本低,收益高,遊牧民族怎麼會不熱愛劫掠戰呢?

得想個招兒,政變成本和收益上的巨大反差。秦始皇借鑑戰國時期的策略,想到了修築長城。有了長城這種防禦工事,流動的戰場將會變爲固定的戰線。遊牧民族無法重演來了就搶、搶了就跑的鬧劇。必須先在長城一線與守軍打一仗。

如此一來,成本和收益就改變了。防守的農耕民族可以從附近的農田中獲得糧食,進攻的遊牧民族卻遠離了放牧的草場。而且長城一線多羣山,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堅固的關隘,農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固守防線,遊牧民族的騎兵就毫無用武之地,往往還沒有搶到東西,就先捱了一頓打。

依託長城打防禦戰,農耕民族不用訓練騎兵部隊,訓練成本得以降低,又因爲士兵原本就是農民,有了固定的根據地,熟悉農活的士兵們在閒時完全可以就地屯墾,後勤的負擔也小多了。

說句實話,農耕民族的傑出代表秦始皇雖然沒有讀過現代的《經濟學原理》之類的著作,但他大規模修築長城的舉動,的確與經濟學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規律是相符合的。修築長城固然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短期內經濟壓力很大,但從長遠來看,秦始皇的這筆賬算得很精明。

此後的各朝各代,只要有條件、有需要,也都儘量採取修築長城的方式防禦北方的遊牧民族。比如明朝成化年間,蒙古韃靼部常常進犯陝北、甘肅一帶,皇帝於是召集大臣討論防禦事宜。大臣們算了一筆賬,如果徵集5萬勞工,用兩個月的時間修葺長城,耗銀不過100萬兩;而派出8萬大軍征討韃靼入侵者,每年糧草、運費摺合銀兩,總計耗銀近1000萬兩。成本高低一目瞭然。而且,軍人可以在長城之內屯田耕種,獲得一定的糧食,這就節省了從內地調糧食到前線的鉅額成本。於是,明朝的皇帝們選擇了修建長城,我們今天看到的雄偉長城就是那個時期完工的,在元朝初年就來到中國的馬可波羅自然是看不到明朝長城的。

秦始皇故事14

從公元前251 年算起,短短4 年時間,秦國的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3 位國君相繼去世。公元前247 年,歷史就把秦國年僅13 歲的太子嬴(yíng) 政推上了王位。這位13 歲的嬴政,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帝,人們習慣上稱秦始皇。

13 歲的嬴政,少年不懂事,秦國的大權主要落在丞相呂不韋手裏。掌握秦國宮廷後宮大權的是嬴政的媽媽趙太后。

少年秦王嬴政稱丞相呂不韋爲“仲父”。仲父,相當於叔叔,佔代人用“伯、仲、叔、季”作爲兄弟之間的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秦國雖然連喪國君,但軍事和經濟實力仍然很雄厚,不斷對並存的6 國發動戰爭,並且接連取得勝利,使得其他6 國惶惶不可終日。

在齊、楚、魏、燕、韓、趙6 國中,韓國最怕秦國。早在嬴政父親莊襄王在位的時候,秦韓兩國就數次交戰,韓國屢戰屢敗,向秦國讓出成皋,又獻上黨,韓國的版圖越來越小。後來還是魏國公子信陵君率領有韓國參加的5 國聯軍,才擊敗秦國一次。俗話說柿子揀軟的捏,秦國把這筆帳記在韓國頭上,經常揚言要在韓國頭上出這口氣。韓國君臣整天在商量抗秦良策,可就是想不出好辦法。

有一天,韓國管水利的一位官員叫鄭國,對韓王說:可以不用一兵一卒抗禦強秦。鄭國的妙計說服了韓王。

幾天以後,韓國各地都貼出緝捕公文,說是韓國水工鄭國私通敵國,圖謀不軌,事發後潛逃,令各地官員緝拿歸案。

就在韓國到處緝拿鄭國的同時,鄭國來到了秦國,並且求得秦王同意,讓他在秦國避難。

鄭國對秦王說:“蒙大王收容之恩,臣願以治水的小技,報效大王。關中八百里秦川,若是能解決水的資源,強秦王天下指日可待!”

鄭國的計劃是挖渠將涇河的水引入洛水,水渠正好從關中經過,八百里良田盡得灌溉之利。這項工程要用20 萬民工,花3 年時間。

秦王同意了鄭國的水利計劃,秦國爲這項工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工程進行了一年時間,秦國花掉了擴軍備戰的專款,軍餉也被調往治水工地使用,秦國原來準備攻打韓國的計劃,也只好擱置下來。

秦國丞相呂不韋對這項水利工程原來就不太贊成,因爲秦王熱情支持,他也就沒敢多說什麼。工程進行到一年時間,秦國的花費實在太大,呂不韋對鄭國產生了懷疑,派人暗中調查,才知道鄭國是韓國派遣到秦國來的。原來鄭國的計劃,是先用這項水利工程拖住秦國,使它沒有財力和物力攻打韓國。最後鄭國再讓這項工程失敗,把秦國的國力消耗掉,這時再由韓國聯合關東各國攻打秦國,制強秦於死地。

鄭國被呂不韋捉拿後,對自己的使命供認不諱。呂不韋將這件事告訴秦王,秦王說要親自審問鄭國。

呂不韋把鄭國解押到秦王面前。秦王立刻叫人替鄭國解綁,讓鄭國坐下後對他說:“先生是韓國的臣子,忠於韓王是應該的。先生受韓王之託,重韓王之事,不惜以生命冒險,這樣的精神,嬴政十分敬佩。現在先生已經對我秦國犯下了死罪,可謂是以生命報答了韓王。但是我不殺先生,先生現在的生命已經與韓王無關,我求先生今後能像對韓王那樣對我秦國,嬴政決不會虧待先生。”

鄭國聽了秦王的話,立刻跪倒在地,對秦王說:“鄭國知道韓國的氣數已盡,一切措施也只是幫助韓國苟延殘喘,絕對改變不了強秦王天下的趨勢。

現在大王不殺我,我的餘生已經屬於大王,一定以死替大王效力!”

秦王扶起鄭國,對他說:“將來水渠修成,就以先生的名字命名,叫鄭國渠。”

鄭國走後,呂不韋對秦王說:“大王這樣對鄭國,未免過於寬大,恐怕於法度上說不過去吧?”

秦王說:“在水渠上我們耗了無數的人力、財力,殺死鄭國,秦國還沒有個懂水利的人取代他。這一來,我們的時間、財力、人力全付諸東流。我不殺鄭國,讓他把水渠修成,這樣關中可以永遠解決缺水的問題,這正是王天下的堅實基礎。”

呂不韋說:“大王看得比我深遠。只是怕鄭國..”

秦王說:“韓王對鄭國只不過有俸祿之恩,鄭國就替韓王賣命,我對鄭國有活命之恩,而且俸祿又遠遠超過韓國,鄭國一定不會負我。”

後來事實證明秦王對鄭國的處理是英明的,不到三年時間,水渠就修成了,涇河之水流經關中良田,八百里秦川一片沃土,成了秦國的糧倉,爲秦國統一中國打下了物質基礎。秦王也沒有食言,將水渠命名爲“鄭國渠”。

秦王年少,但他善計謀,又果斷,做事有自己的主張。他清除了想謀反的弟弟和一些大臣,鞏固了自己的權力,使秦國內部的矛盾暫時緩和了些,但更大的矛盾還潛伏着。

首先是太后與嬴政之間的矛盾。太后是秦王的母親,嬴政登上王位時才13 歲,太后常常干預朝政,不少想做官的人就討好太后,而由太后推薦的人,秦王總是接受的,無形中朝廷內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太后勢力。太后勢力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太監嫪毐(1àoǎi )。這人深受太后的信任,常常充當太后的代言人。

秦始皇故事15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便加強中央集權。在完成政治上的諸多加強控制的舉措之後,秦始皇便開始了精神上的控制。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爲羣臣及衆多的儒生大排酒宴。在宴會上,圍繞着是否實行分封制,衆多儒生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丞相王綰、博士生淳于越等人主張實行分封,而丞相李斯等則贊同郡縣制,並指責淳于越等“不師今而學古”,“道古以害今”。最後秦始皇支持李斯的觀點,並採用、實施李斯的“焚書”建議,下令:除了秦紀(秦國史書)、醫藥、卜筮、農書以及國家博士所藏《詩》、《書》、百家語以外,凡列國史籍、私人所藏的儒家作品、諸子百家著作和其他典籍,統統按時交官焚燬。同時,禁止談及《詩》、《書》和“以古非今”,違者定當嚴懲乃至判其死罪。百姓如想學一些法令,可拜官吏爲師。從這一點來看,焚書的舉動秦始皇肯定做過。

秦始皇稱帝以後,力求長生不老,迷戀仙道,不惜動用重金,先後派徐福、韓衆、侯生、盧生等人尋求仙藥。侯生與盧生當初是秦始皇身邊的方士,由於長期爲秦始皇求仙人和仙藥,卻始終沒有找到,而心急如焚,忐忑不安。依照秦國的法律,求不到仙藥就會被處死。因此他們深發感慨:像這樣靠兇狠殘暴而建立威勢並且貪婪權勢的人,不值得給他求仙藥。於是,侯生、盧生悄悄地遠走他鄉。

這件事使秦始皇十分惱怒,於是他下令,對所有在咸陽的方士進行審查訊問,欲查出造謠惑衆的侯生、盧生兩人。方士們爲保全自己的性命,只得相互告發,秦始皇最後把圈定的460餘人,都在咸陽挖坑活埋。

秦始皇的“坑儒”是“焚書”的繼續。至於坑殺的人究竟是方士還是儒生,學術界各持己見。從分析“坑儒”事件的起因看,秦始皇所坑殺的人應該是方士;但從長子扶蘇的進諫“衆儒生都學習孔子的學說”來看,秦始皇所坑殺的又好像是儒生。

而且東漢衛宏在《詔定古文官書序》中記載,秦始皇在驪山溫谷挖坑用以種瓜,以冬季瓜熟的奇異現象爲由,誘惑博士諸生集於驪山觀看。當衆儒生爭論不休、各抒己見時,秦始皇趁機下令祕殺填土而埋之,七百多名儒生全部被活埋在山谷裏。於是有人便根據這一點而偏向於傳統的說法,認爲秦始皇確實有過“坑儒”的行爲。

但有人研究諸史籍,認爲“焚書”有之,“坑儒”則無,實是“坑方士”之訛。“坑方士”事見始皇三十五年,因爲侯、盧二人求仙藥不成,他們懼“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罵了秦始皇一番後逃走。既然事端由方士引起,那麼就只能是“坑方士”,當然不能說被殺的四百六十餘人中沒有儒生,而全是方士,但是由其代表人物可推知,被殺的主體應該是方士,而被殺的原因更與儒家的政治主張和學派觀點無關。所以即使被殺者有儒生,也並非因其爲儒生而得罪,總是與方士們有某種牽連之故。因此絕無理由說秦始皇“坑儒”。儘管秦始皇早因“坑儒”之舉背上千古罵名,然而,直到今天,秦始皇究竟有沒有“坑儒”這一謎團還是沒有解開。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爆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