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糉子表達了什麼

糉子表達了什麼

來源:星女圈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糉子表達了什麼,糉子是民間特色小食之一,用糯米做的糉子味道鮮美,是很多人都喜歡吃的一道美食。但是糉子裏面包含的寓意卻也是非常經典的,看看糉子表達了什麼。

糉子表達了什麼1

端午節吃糉子表達了人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反映了民衆自古就有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端午節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千萬不能認爲只是糉子文化,端午節的主題從來都是愛國主義和民族認同感。

對於屈原,愛國既是一種情懷,也是一種行動。他對自己的國家有着深厚的感情,當國家興旺富強,則爲之歡欣鼓舞;當國家出現外國仇視或侵略時,便情緒激昂,主動維護國家的名譽和主權;當國家破碎之際,他毅然決然地慷慨赴死。

糉子表達了什麼

歷史發展

1、糉,即糉籺,俗稱糉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主要有尖角狀、四角狀等。糉子由久遠,最初是用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糉子作爲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甚遠。

2、“糉”字古又寫作“糉”(zong),歷史上跟糉子沾邊兒的文字記載,最早大概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之解釋爲“蘆葉裹米也”。

糉子表達了什麼2

1、紀念屈原

端午吃糉子,現在人們普遍公認的是爲,疫情有幾人醫好,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

老百姓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糉子——“筒糉”的由來。

2、“糉”驅蛟龍

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要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

3、求子

端午節中,人們會互贈九子糉寓意求子。九子糉是糉子的一種,即爲九隻糉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且因爲“糉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糉子”能得兒子的風俗。“糉子”是“衆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糉子表達了什麼 第2張

擴展資料: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說:端是“開端”,萬事之初的意思。午,中國古代以天干地支的組合記年,又以地支記月份,一月爲寅,二月,疫情未來科技,是卯,依次排開,五月就爲午,因此五月就是午月,端午意爲午月的開端。

“五”“午”相通,時維夏天,所以端午節又稱爲五月節、艾節、夏節。因午步入“陽辰”,午月,端爲陽夏,所以端五也叫“端陽”。月五日五,所以叫做重五節。

時值仲夏,法正天中,此時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辟邪祛災,“午日以蘭湯沐浴、”“浴蘭怕兮沐芳華”,故端午節又叫做天中節、浴蘭節。至於爲什麼叫女兒節、詩人節、龍日等等,皆有緣由。

糉子表達了什麼3

端午節,中國傳統節日,日期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

起源

一般大衆所接受的說法是:傳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中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但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習俗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因此有人據此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農曆五月正是仲夏瘟疫流行的月份而得名)的禁忌。

此外,學者聞一多先生認爲: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糉子,都和龍有關(見《端午考》)。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迎濤神祭圖騰說。相傳在古代的中國南方有個少數民族(大概在今天的浙江,上海一帶)自認爲是龍的傳人,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

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裏或者裝在竹子裏,投到江裏面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扒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地就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糉子表達了什麼 第3張

習俗

人們在端午節吃糉子、喝雄黃酒、賽龍舟、在家門前懸鐘馗像、掛艾蒿和艾草(艾葉菖蒲)、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家人給孩子手腕纏繞五彩絲線,傳說可以續命,祈盼兒女長命多福。

懸鐘馗像: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鍾馗捉鬼,用以鎮宅驅邪。

掛艾葉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爲艾人以僻邪驅瘴。

賽龍舟: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以紀念屈原。

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端午節都舉行龍舟競賽。

吃糉子: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糉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後漸用糉葉包米代替竹筒。現在全國各地糉子不論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如浙江的湖州糉子、四川的椒鹽豆糉、廣東的中山蘆兜糉等。

飲雄黃酒:在長江流域地區盛行。

遊百病:在貴州地區盛行。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驅瘟、襟頭點綴。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

寫符唸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樹枝插在門窗上,或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這一傳統民俗現已基本絕跡。

立蛋:如在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會有好運道。

意義

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紀念伍子胥的忌辰因吳王夫差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敬仰其詩其人,在五月初五詩人節與屈原合併舉行紀念)。

傳播

很多亞洲國家也有端午節,一般都來源於中國,但是各國的傳統習俗各不相同:

日本:男人游泳,女人洗頭;由於不再採用農曆,日本的端午節固定於每年陽曆5月5日,同時這一天也是日本的男孩節和兒童日,是法定的公衆假期。這一天日本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掛鯉魚旗,這是中國端午節沒有的習慣。

韓國:男人摔跤,女人洗頭。韓國的端午祭祀活動從農曆四月初五開始,五月初七爲止,是薩滿教祭祀的一種形式,同中國的端午龍舟、糉子等習俗有很大不同。

假日

把端午列爲公衆假期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臺灣、香港、澳門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爆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