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太聽話的孩子好不好

太聽話的孩子好不好

來源:星女圈    閱讀: 8.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太聽話的孩子好不好,孩子的教育問題應當受到重視,孩子的壓力可能來源於父母的高要求,父母要多多鼓勵孩子,寶寶的情感認知,看完太聽話的孩子好不好,學着啓蒙家裏的小天使吧!

太聽話的孩子好不好1

孩子只是聽話不是優點,優秀的孩子應該這樣養。許多父母希望孩子非常的乖,要他做什麼就做什麼。所以在寶寶不聽話的時候他們會特別的懊惱。

“寶寶,你怎麼這麼不聽話!”——這是我們脫口而出不容置疑的批評。

“你家寶寶真是個聽話的孩子!”——這是我們對“別人家孩子”帶着羨慕的表揚。

“老師,今天寶寶在學校‘聽話’了麼?”——這是我們對孩子表現最大的期望。

我們總覺得,誰家要有個聽話懂事不讓大人操心的乖孩子,簡直就是開了大獎的人生贏家。

太聽話的孩子好不好

01

可是在今天這個社會,孩子聽話、乖巧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天才少女蔣方舟,集乖巧、優秀、成功於一身,她聲稱這樣的“好性格”是自己28年來最大的“弱點”,討好型人格的小孩,一點都不快樂!

大人眼中“乖小孩”真實的另一面:處處小心翼翼、以他人感受爲先,太過在乎別人的看法。但一味的迎合討好,換來的卻是被人一再孤立——因爲這樣的失去自我的“討好”,和任何人都無法建立真實的關係。

這樣的性格,甚至影響到了她後來的戀愛關係。蔣方舟說:

“有一次,男朋友因爲一件事情,打電話過來質問。其實我已經很討厭他了,但我還是不停地道歉。但這份道歉,可能在對方那裏就顯得很敷衍,他一連打了十幾個電話,後來看到他的電話,我就發抖。不知道該怎麼應付,只是不停地說不好意思,我錯了。”

她曾經因此感覺整個世界觀都坍塌了,這種瀕臨崩壞的心態困擾了她很久。把自己和人羣隔離一年後,她才發現問題的根本:“自己總是迎合別人的期待,做什麼事都會緊張別人的看法”、“對別人沒有底線和原則,自己的不愉快不敢表現出來”。

幸運的是,蔣方舟還有逃離生活、反省覺悟的機會。但還有更多“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會因爲這樣的性格讓自己越活越憋屈、越活越擰巴,成爲各種關係中的犧牲者和受害者。

02

那些消極被動,只是聽話,或害怕處罰的孩子,他們進入社會往往會覺得非常地迷茫,不知所措,會習慣性地需要別人告訴他們怎麼做;但當一個孩子有自己的主見,無論是讀書,還是找工作,都會知道該怎麼辦。

進入社會後,孩子必須自己決定自己的職業、自己的老闆、創業還是加入公司,每天面臨的都是選擇。孩子需要獨立性、責任性、選擇能力、判斷力。一個孩子如果長大了還是隻會背誦知識,聽話被動,等着別人幫他做決定,那他進入社會就算不被欺負,也不會被重視。

我們不是要一個聽話的孩子,而是希望孩子有獨立思考能力,積極有正能量。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這些優秀品質呢?

多一些寬容

如果孩子稍有失誤,或成績不夠理想,父母不應指責他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因爲如果孩子在幼時的整個成長經歷中,總在父母的責罵中度過,就很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久而久之他就總覺得自己什麼也幹不好,逐漸對自己的能力開始懷疑,形成一種自卑的自我評價系統。

因此,允許孩子失誤,這是每一個做父母的所應擁有的最起碼的寬容。

培養孩子廣泛興趣

孩子如果有足夠興趣的話,即使在這一方面受到挫折,可是卻可以在另一個方面得到成功。所以,家長從小就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興趣,多方面的發展,不要只侷限在學習上。如果限制了孩子興趣發展的話,孩子必定不會養成樂觀的性格。

03

此外,還有幾件事不要做:

1、不要用太多規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讓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如果你有顧慮,用“共同決定”的方法誘導他。例如,孩子喜歡玩計算機,不要說“不準!”告訴他,如果功課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週只能玩兩個小時。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

2、不要懲罰失敗。可以懲罰懶惰、依賴、逃避、不負責任等不良行爲,但是不要懲罰失敗。失敗是學習最好的來源,懲罰失敗可能會挫傷孩子創造的動力。一是孩子可能會爲了怕失敗只去追尋那些很簡單的目標,不敢自我挑戰,把自我的目標定得太低;二是可能認爲失敗是一種懲罰,無法從中學到教訓,這是相當可惜的事情。

3、不要過多說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說教,他可能失去判斷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說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4、不要過多插手孩子的事務,剝奪孩子的選擇權,不要覺得自己爲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從。

父母想要適度的守住自己內心對孩子氾濫的愛和掌控感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父母自我成長,鼓勵孩子自立,讓自己成爲孩子的鼓勵者,引導者。

太聽話的孩子好不好2

你真的受不了孩子的“太聽話”?有的時候,有的事情,到底是親人間的大愛無聲,還是與孩子的魚死網破?父母的愛與付出一定是對孩子好嗎?

你真的受不了孩子的“太聽話”?有的時候,有的事情,到底是親人間的大愛無聲,還是與孩子的魚死網破?父母的愛與付出一定是對孩子好嗎?

“我生你養你你必須聽我的”

生活中常常聽到這些話:

“媽現在活着就是爲了你,不然還有什麼意思?”

“要不是爲了你,我早跟你爸離婚了。”

“你是咱家唯一的指望,我和你爸就靠你了……”

這些父母們,把孩子視作自己人生的全部價值所在。

要孩子平安健康,要孩子活在自己的庇護之下,事無鉅細地規劃好了孩子的人生,並且期望得到孩子們的絕對服從。

他們不像是在養育一個獨立的人,而像是在製作一個“聽話、優秀”的“機器”。

最新一季的《奇葩大會》上,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講了一個故事:

一個女孩,和男友戀愛半年多,沒告訴媽媽,因此媽媽極力反對他們在一起。

她無法接受女兒的戀情未經自己“審覈”,軟硬兼施,最終讓女兒和男友分手。

但自此以後,女兒也再沒回過家。

她離開了母親,爲自己爭取到了獨立。

武志紅卻覺得她獨立得很慘烈,他說“聽話”這個詞是存在很大問題的。

“一生下來,父母就幫孩子決定了長大後做些什麼,卻從沒問過孩子,他想要做什麼。”

很多時候,父母在完全沒意識到的情況下,親手把家變成了一個“傷人”的地方,讓孩子只想逃避。

很多父母常常用“父母在,不遠遊”,來把孩子“綁在身邊”。

但忽視了後半句:“遊必有方”。

“一個人在有了明確目標時,可以外出打拼,但一定要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不要讓他們擔心。”

真正的孝道和愛,從來不要求任何人犧牲自己,成全別人,哪怕是父母子女。

“我很愛你,但我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這不是自私,而是更純粹且有尊嚴的愛。

紀伯倫有一首詩: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並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再親密的兩個人,終究還是“兩個人”。

這世上只有父母的愛是爲了離別

黃磊在《小別離》的發佈會上提到:

“人生就是一次一次的別離和團聚,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爲了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是爲了讓孩子遠行。

這世界上最普通的東西就是:父母的愛,兒女的情。

父母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而不要去做自私的父母。

愛過了頭,就是自私的愛。那種愛比恨還要傷害。”

臺灣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一集,講述了一位單親媽媽,把人生希望都寄託在兒子身上。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得到了一隻可以控制孩子人生的遙控器。

於是每一次兒子做的事情不合她心意,她就按下遙控器,讓時間倒流,讓兒子“修正錯誤”。

衣食起居、考試成績,甚至戀愛,稍有不滿就全部重來。

兒子忍無可忍選擇自殺,卻發現母親只要把時間倒回前一天,他就連“死都不能死”。

這樣扭曲的母子關係,的確是“比仇恨還要可怕。”

究其根本,是父母完全沒有意識到,孩子不是一個可以任由自己支配的“物品”,自己不是他們的“支配者”,只是在他們還無法獨立對抗世界時,陪他們走一段路。

父母子女之間,分離和放手纔是永遠的主題:

出生那一刻,孩子離開母體;上學後,是每天暫時的分離;上大學,是更長久的離別;

再後來,工作、組建自己的家庭、擁有自己的孩子……徹底離開爸爸媽媽,離開家。

無論多麼不捨,多麼難以忍受,這些分離都無法抗拒,誰都不想養出一個“巨嬰”,離別是人生的必修課。

因爲父母無法陪伴孩子一生,也只有這樣,孩子纔會成長爲一個獨立的人。

並且,分離不代表不愛,“母愛最高級的形式之一就是給予孩子自由。”

《無問西東》裏,出身名門的沈光耀,成績優異,能力出衆。

原本,他可以憑藉家族庇佑,一生衣食無憂;但爲了自己內心的追求,他奔赴西南聯大。

母親只是在聽聞他想參軍的時候說了這樣一番話:

“我們想你能夠享受到人生的樂趣,比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比如同你自己喜歡的女孩子結婚生子。

注意不是給我增添子孫,而是你自己,能夠享受爲人父母的樂趣。

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祿,沒什麼是你的祖上沒經歷過的,那些只不過是人生的幻光。

我怕你還沒想好怎麼過這一生,命就沒了啊。”

沈光耀最後仍然選擇了棄筆從戎,爲理想獻出生命。

母親面對和自己意見相左的孩子,沒有“一哭二鬧三上吊”,只是盡全力去挽留、規勸。

或許只是爲了那一句“想要你能享受到人生的樂趣”。

做父母可以自私一點

有時,看着一些父母爲孩子“操碎了心”,總忍不住感嘆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

可是很多時候,這些愛會變成孩子的負擔,也會讓父母失去自我。

《我家那小子》裏的朱雨辰媽媽,自言:“我是用整個生命去對待我兒子的。”

她的愛讓人“震驚”:每天早上四點起牀,爲兒子燉梨汁,一堅持就是十年;

兒子出門拍戲,無論到哪兒都跟着,用小電磁爐給他做飯;

插手兒子每段戀愛,對未來兒媳的要求是“賢妻良母”……

她的全部時間都圍着“兒子”打轉,好像這是她人生唯一的意義。

可悲的是,她努力扮演好“母親”的角色,卻讓絕大多數人都難以理解。

朱雨辰在節目中表現出來的孤獨、渴望陪伴,都是她做不到的事情。

不懂得放手,最後造成了兩個人的“不完美”。

電影《塔利》,講述了一位擁有三個孩子的母親的日常瑣碎。

女主角年輕時候美麗、智慧、充滿自信。

成爲母親之後,每日給嬰兒餵奶,送孩子上學,操心着家庭的一切,生活似乎慢慢褪去了光彩。

太聽話的孩子好不好 第2張

她堅持一定要母乳餵養,堅持一定要自己照顧孩子絕對不請保姆……力求讓自己要成爲合格、完美的母親。

她得到的,是日漸走形的身材,一點點流失的自信,看着鏡子裏的自己,她的惶惑無人可訴,但生活依舊步步緊逼。

連她自己都覺得“我年輕時候學的知識在生完三個孩子後都白費了。”

這種糟糕的狀態一直持續到夜間保姆塔利到來:她可以完美地處理家務,照顧孩子;她告訴女主結了婚的女人也可以去酒吧狂歡……

事實上,“塔利”並不存在,她只是女主自己幻想出來的一個存在。

她太渴望擁有一些屬於自己的時間了。

傳統觀念裏,“父母”兩個字太重了。

重到人們常常忘記了,在父母身份以外,他們還有屬於自己的生活。

黑龍江的一對老夫妻,花光積蓄買了兩套破舊小樓,並把破屋改造成“豪宅”,每月2萬元的退休金也都用來享受生活。

他們明確表示,不會把積蓄留給兒女。

《請回答1988》裏,東龍媽媽有一段獨白:

我的人生,一直被人叫東龍媽媽、大龍媽媽,我不高興這樣,我的名字叫趙秀香。

比起劇中其他三位“全職主婦”母親,這位“趙女士”對孩子的照顧確實不多。

因爲她有自己工作,她不能無時無刻的陪在孩子身邊。

但她的孩子卻驕傲地告訴小夥伴們:“我的媽媽和你們的不一樣,她有自己的工作。”

父母的愛是無私的,但有時,適度的“自私”,既是對孩子放手,也是對自我的成全。

槽值的一位讀者說,她的媽媽也曾很“帥氣”地告訴她:

“你要知道,我雖然生了你,但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我賺的錢是我的,用它養你是我樂意,不代表那就是你的。

事實上你一無所有,你想要什麼你也得憑你自己本事去賺。”

孩子如箭,父母如弓。

弓用盡力氣繃緊,拉開,最終也只是爲了箭能夠飛得更遠。

可是箭的勇往直前,不僅需要弓的蓄力,還需要離弦那一刻的放手。

愛從來不僅僅是付出和犧牲。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