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兒童心理受刺激的表現

兒童心理受刺激的表現

來源:星女圈    閱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兒童心理受刺激的表現,都說童年生活是無憂無慮的,其實不然,小孩子也會有負面情緒和心理問題,當他們脾氣、行爲等出現異常時,都是要重視起來。那麼,兒童心理受刺激的表現有什麼呢?

兒童心理受刺激的表現1

1、重複體驗創傷事件

在人類的潛意識中,只有一件事情徹底完結,纔算得上完美。如果半途而廢,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去想這件事情,結果就是我們會不斷地受到它的侵擾,始終不得安寧。創傷事件就是一件沒有“完結”的事情,它在某些時候可能會被掩蓋起來,但是一旦受到刺激,那些痛苦的回憶就會重新浮現,令人產生焦慮的情緒。

兒童心理受刺激的表現

傑克最近常常被噩夢驚醒,在夢中,他的祖父總是追着打他。他不知道爲什麼會做這樣的夢,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做了什麼事情讓祖父如此生氣。

傑克本不想深究,可是噩夢讓他寢食難安。他試着回憶那段時光,終於慢慢將所有的事情復原。其實事情的起因很簡單,當時傑克與很多兄弟姐妹都在祖父家裏生活,而傑克是最調皮搗蛋的那一個,祖父爲了震懾大家,所以總是追着傑克打。

回憶起所有的事情之後,傑克不再感覺焦慮,儘管那時被打了很多次,可是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的時光也是那麼幸福和美好。

雖然捱打的經歷已經過去很久,但是創傷並沒有隨着時間的流逝而癒合。當一些片段不斷地在腦海中閃回的時候,那種“不完整”的感覺讓傑克產生了焦慮,而在他回憶起所有的事情之後,畫面終於變得完整,傑克的焦慮也就消失了。

2、總是迴避某些事物或場景

兒童經歷創傷之後,往往會極力迴避那些讓他們能夠回想起創傷時間的環境、人物等,這是他們避免再次遭受傷害的預防措施。假如發現兒童對某些事物或場景充滿了恐懼,想要盡力迴避,那就應該考慮兒童是不是產生了創傷後應激障礙。

兒童心理受刺激的表現 第2張

年夏天,娜娜和爸爸媽媽一起出去旅遊。當他們在海邊欣賞關景的時候,爸爸突然發現有個人在海中一起一伏,時刻有溺水而亡的危險,爸爸趕忙下海救人,結果,那個溺水的人被救上了岸,娜娜的爸爸卻受傷了。從此之後,娜娜對水充滿了恐懼,最嚴重的時候,她甚至連臉都不敢洗。

娜娜目睹了爸爸的受傷,這讓她遭受了巨大的創傷,一看到水,她就會想到爸爸難受的樣子,所以她會努力迴避所有與水有關的東西。

3、警覺性有所提高

創傷性事件給兒童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會讓他們變得緊張、多慮、警覺性更強。創傷給兒童帶來了不適的體驗,他們不僅不想回想曾經發生的事,還會想方設法地避免再次發生同樣的事情,這就使得他們提高了警覺性,在某些時候,甚至會給人一種草木皆兵的感覺。

兒童心理受刺激的表現 第3張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明明總是被幾個高年級的同學欺負,他們總是向他要錢,不給就是一頓拳打腳踢。明明很害怕,可又不敢跟家長說,他害怕跟家長說了之後會遭到那幾個同學更加嚴厲的報復。就這樣,明明一直隱忍着。

細心的媽媽發現了明明的一些變化:他開始變得小心翼翼,而且越來越敏感,以前他很喜歡交朋友,但是現在不願意和別人交往,尤其是比他大的孩子,他更是離得遠遠的,很多時候,他寧可一個人待在家裏。明明受到了同學的欺凌,這讓他對那些比他大的孩子產生了更多的警惕性,因爲他們會讓他感覺不安。明明覺得無法戰勝那些年齡比自己大的孩子,只好用躲在家裏的方式來逃避可能遭受的創傷。

創傷對兒童造成的傷害是多方位的,除了身體方面的傷害,更嚴重的傷害其實在他們心裏。有時候,他們並不願意表達,可是不表達並不代表真的沒事。在與兒童相處的過程中,多觀察他們的表現,往往可以從中看出一絲端倪,這將有助於我們瞭解兒童的真實狀態。

兒童心理受刺激的表現2

1、哭 泣

通常孩子哭泣是由於飢餓或疲勞,但哭泣也是減輕壓力的一種自然方式。

“孩子試着將所有見到的一切裝進心裏,試着理解這個世界,這對他來講有點不堪重負。”發展心理學家阿利瑟·所特這樣認爲,她著有《流眼淚與發脾氣》一書。“哭泣是一種自然癒合機制”,當孩子受到太強的刺激,不知如何放鬆時,他們就垮了下來,然後大聲啼哭,這就是爲什麼總會有很多哭成淚人的孩子。

隨着兒童年齡的增長,眼淚仍然是他們在情緒激動時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所以不應該阻止孩子哭泣,也不要忽視他們的哭泣,應該充滿愛意,心平氣和地對待。如是嬰兒啼哭,可抱着他們搖一搖,直到他們恢復平靜。研究表明孩子被抱着的時間越長,他們哭泣的次數就越少。即使年齡大一些的孩子,抱着他們也可使其恢復平靜。

2、不安的睡眠

夜晚對孩子來講是很難度過的.。把兒或咿呀學語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分開,他們會很自然地感到焦慮。在想象力豐富的學齡兒童腦子裏,壁櫥可能是妖魔鬼怪的藏身之所。如果說你的孩子長期失眠,那一定是有什麼事情在困擾着他們。

賓州的喬伊·凱斯在上6年級時就開始經受長期失眠的折磨。那個時期,他的母親注意到:喬伊早晨不願意起牀,整天無精打采,還會常常無故亂髮脾氣。在醫療檢查無異常的情況下,喬伊坦言,他總在晚上擔心作業沒做完,所以很不容易睡着。

爲了讓孩子放鬆,喬伊母親和校長談了一下,給孩子在白天另外安排一些時間做作業。這樣,他晚上就不會再擔心作業沒完成了。校長答應了她的請求。現在,喬伊有更多的時間來完成作業,晚上睡得好多了。

在睡覺前和你的孩子聊聊天,給他們一個機會說出心裏話,這有可能會改善他的睡眠不佳。

3、疾病反覆

如果你的孩子叫嚷肚子疼或頭疼,但又沒有任何外在的症狀,那麼他可能就是精神緊張。曾經有一個父母正在鬧離婚的孩子表現得非常焦慮,他不斷地去校醫務室檢查,說自己頭疼。作爲父母,即使你懷疑孩子在裝病,也應該帶他去看醫生。

華盛頓特區國家兒童醫院的急診和社區兒科主任本·基特曼建議,一旦診斷出疾病,應首先治療兒童的情緒和心理,而不是身體。“我們需要關心的是孩子,不僅僅是他的胃,”基特曼說,“應該儘量安排和你的孩子單獨相處而又無人打擾的時間,和他一起度過這段時光,讓他感到你是值得信賴的,因爲你可以解決那些給他的生活帶來壓力的難題。”

兒童心理受刺激的表現 第4張

4、攻擊性行爲

每個人都知道咿呀學語的孩子也會發脾氣,但這些行爲不總是古怪的。“語言能力有限的兒童減輕壓力的唯一方式就是咬、激怒或欺負他的玩伴。造成這種行爲的原因雖然和電視或錄像上的暴力情景毫無關係,但孩子的憤怒更可能源於心情壓抑”。

這就是阿利瑟·所特稱的“碎餅乾現象”——一個兩歲的孩子不大可能由於得到一塊碎餅乾而感到不安,只是將其作爲藉口釋放早晨鬱積的沮喪心情。“這種行爲傳達的主要信息是他需要一切放慢速度,”所特說,“給你孩子安排的活動應當儘量簡單,以確保他有足夠的時間自由玩耍。”

這就是說,你應該儘量少地告訴他做什麼以及如何做,否則只能增加他的壓力。孩子需要無憂無慮地玩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5、過度憂慮

孩子看到新聞中災難的報道而害怕颶風是情理之中的事。同樣,學生害怕臨近的考試也是正常的。但如果他們害怕所有的人和事就不正常了,他們越感到軟弱無助,害怕的東西就越多。

凱利·西克是新墨西哥州教育醫療顧問,她建議孩子減輕恐懼和憂慮的方法就是正視他們。說“沒什麼好怕的”是毫無用處的,相反,應該讓孩子集中精力應付他們控制範圍內的事。

愛麗斯·安多斯在她6歲的兒子勞根第一次不想去上學時不知所措。“勞根問我‘我可不可以跳過一年級的第一天?’”愛麗斯回憶說,“我問他擔心什麼,他告訴我他整週都在擔心‘等於’,他說,‘我知道2加2等於4,10加10等於20,可是如果老師問我50加25等於多少,我就不知道了’”。

愛麗斯告訴孩子,或許班上其他孩子也不知道,但老師會教他們,因爲這是她的職責。“我的話使他放心多了”,愛麗斯說,“他愉快地度過了上學的第一天。”

6、說謊和欺騙

四五歲的學齡前兒童有時會撒謊,但他們通常並不知道他們行爲的後果。他們只是在區分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假的。大一點的孩子在已經能夠分清真假的情況下也會撒謊,這大多數是因爲他們受到很多的壓力。

8歲左右的孩子更關注自己在學校的一切。10歲的時候他們會有諸如“別人喜歡我嗎?”這樣的社交考慮。歸根結底,他們是想取悅於父母,擔心會辜負他們的期望。如果承認自己辜負了父母的期望,他們會感到羞愧。因此,他們就編造一些父母喜歡聽的話,或讓他們高興,或喜歡講故事時自己受到關注和讚賞。

“如果你發現孩子在說謊或欺騙你,請記住他們在按着父母的暗示行事。”如果你的孩子聽到你吹噓自己停車沒付費,或撒謊以避開工作會議,你要小心自己在樹立壞榜樣。最好把誠實的重要性和說謊的後果講給孩子聽。如果說謊已經成了他的一種習慣,你就應該帶他看醫學專家了。

7、拒絕吃飯

很多專家提醒家長注意孩子的飲食。如果出現厭食或其它表示不滿的肢體語言,家長應認真對待。如果對此忽視,就有可能發展成飲食紊亂症。

2-8歲的兒童十分挑食,這是人所共知的。“有的孩子很挑食,有的則害怕吃飯。”一位研究飲食紊亂的專家卡洛里·戴雷解釋說。

一些挑食的孩子胃口小,沒有食慾。另一些明確表示不喜歡某些飯菜,但最終他們會吃掉喜歡的飯菜;而對於可能患有飲食紊亂的孩子,他們就乾脆不去想自己餓不餓。談到飲食,簡單地把食物分成“好的”和“壞的”或過量運動以“燃燒脂肪”,可能意味着你的孩子正在試圖通過一種不健康的方法控制自己的身體,從而達到控制壓力的目的。

1994年發表在《飲食紊亂研究》上的一篇文章報道,1~5年級的學生裏有40%的女孩和25%的男孩在減肥。孤立無助的感覺和自卑會引起對食物的反感,但多數情況下,父母一方醜陋的體態或對別人胖瘦指指點點的態度會影響孩子。因此,父母並不總能正確判斷孩子是否患飲食紊亂症。

“不要強迫你的孩子吃飯,而是應該經常改變飯菜的種類,”鼓勵孩子幫你做飯,幫你準備他們愛吃的飯菜。如果他在吃飯時的不良傾向持續很長時間或體重減輕很多,最好找治療飲食紊亂的專家尋求幫助。

兒童心理受刺激的表現3

兒童心理異常的症狀

屏氣發作

是指嬰幼兒在受到刺激哭鬧時,在過度換氣之後出現屏氣,呼吸暫停,口脣青紫,四肢僵硬,嚴重者可出現短暫的意識障礙。短則半分鐘到1分鐘,長則2分鐘到3分鐘。多見於2歲以內的孩子。

口吃

是指說話時言語中斷、重複、不流暢的狀態,是兒童期常見的語言障礙。約有半數口吃的兒童在5歲前發病。

言語發育延遲

是指兒童口頭語言出現較同齡正常兒童遲緩,發展也比正常兒童緩慢。一般認爲18個月不會講單詞,30個月不會講短句者均屬於言語發育延遲。

選擇性緘默症

是指已獲得語言能力的孩子,因爲精神因素的影響,在某些特定場合保持沉默不語。如在學校裏不講話,但在家裏講話。這種心理問題多在3-5歲時起病。

遺尿症

指5歲以上的孩子還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間經常尿溼牀鋪,白天有時也尿溼褲子。多見於5-10歲的兒童,男孩多於女孩。

抽動症

指侷限於身體某一部位的一組肌肉或兩組肌肉出現抽動。表現爲眨眼、擠眉、皺額、咂嘴、伸脖、搖頭、咬脣和模仿怪相等,多見於5歲以上的兒童,男孩多於女孩。

入睡困難

是指兒童在臨睡時不願上牀睡覺,即使是躺在牀上,也不容易入睡,在牀上不停地翻動,或反覆地要求父母給他講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強入睡。

夜驚

指在睡眠中突然驚醒,瞪眼坐起,驚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氣急、出汗等症狀,多半發生在入睡後2小時內,醒後不能回憶。以5-7歲的兒童最爲常見。

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睜眼,坐起凝視,下牀走動。多半發生在睡後2小時內,醒後不能回憶。見於任何年齡的兒童,多見於5-12歲兒童。夢魘

指從噩夢中驚醒,能生動地回憶夢裏的內容,使孩子處於極度緊張焦慮狀態的一種睡眠障礙。多發生在後半夜,多見於學齡前兒童。

偏食

是指兒童不喜歡或不吃某一種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種不良的進食行爲。偏食在兒童中很常見,在城市兒童中約佔25%左右,在農村兒童中約佔10%左右。

兒童心理受刺激的表現 第5張

拔毛癖

是指兒童時期出現的經常無緣無故地拔自己的頭髮、眉毛、體毛的不良行爲。多見於4-5歲以上的兒童。

分離性焦慮

是指6歲以下的兒童,在與家人,尤其是母親分離時,出現的極度焦慮反應。男女兒童均可得病,與患兒的個性弱點和對母親的過分依戀有關。

神經性尿頻

指每天的排尿次數明顯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規正常的一種心理疾病。排尿次數可以從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時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時僅幾滴。以4-5歲的兒童爲多見。

神經性嘔吐

指一種反覆的餐後嘔吐,但不影響食慾、體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強,往往在明顯的心理因素作用下發病,以女孩爲多見。

性識別障礙

是指兒童對自身性別的認識與自己真實的解剖性別相反,如男性行爲特徵像女性,或持續否認自己具有男性特徵。多見於3歲以上的兒童。

孤獨症

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育障礙,刻板重複動作和對環境奇特反應爲特徵的疾病。多見於男孩,男女比例爲4-5:1。

總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發現孩子出現行爲異常、學習困難、睡眠障礙、性格缺陷、情感障礙、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況,都應該及時帶孩子去兒童心理門診,請兒童心理諮詢師和你一起關注孩子的心理髮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