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中國式育兒爲何累

中國式育兒爲何累

來源:星女圈    閱讀: 6.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式育兒爲何累。孩子天生就需要父母的陪伴,很多家長在陪孩子的時候,人在心不在。還有就是,在中國式家庭裏爸爸永遠是缺席的那一位。下面詳聊中國式育兒爲何累。

中國式育兒爲何累1

◆對孩子期望太高

這是最顯而易見的一個方面。中國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下一代可以超越自己,做個超級厲害的人。因此,從孩子牙牙學語,就教TA學習各種語言,詩詞。到了寶寶上幼兒園,挑選雙語班,興趣班,特色班,希望把孩子打造成一個全才。如此心力交瘁就早早安排,怎麼能不累?

這種超乎正常的期望值,不僅讓父母累,寶寶也會壓力過大。現象一下,本該天真該玩耍的年紀,就這樣揹負着如此大的壓力,寶寶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嗎?他能成爲家長心目中的那個完美小孩嗎?顯然很難!

因此,做家長的,不要太操之過急,對寶寶的要求不要過高,要一步一步來,根據自己寶寶的自身特點,給予正常的期望值,讓寶寶更加快樂,你也會更加輕鬆。

中國式育兒爲何累

◆攀比之心過重

“我家寶寶才10個月就會喊人了,非常聰明”;

“我家寶寶現在已經可以走路了,走得可穩啦”;

“我家寶寶剛剛得了全區繪畫比賽一等獎呢”;

“我家寶寶獲得全國十佳少兒歌手比賽冠軍”;

……

別人家的寶寶吃的是海外名牌奶粉,我家寶寶吃的國產會不會不夠聰明;

別人家的寶寶都上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輔導班,我也要給娃兒報多一點啊;

別人家的寶寶全世界到處去旅行,我也不能讓寶寶輸太多啊親子游走起;

別人家的寶寶都穿名牌衣服,我家的寶寶也要跟上節奏不能顯得太LOW;

這樣的情況,相信你也聽過不少吧。家長們在一起聊天,就會圍繞着孩子展開話題,然後就開啓了一輪又一輪的攀比。這是中國式育兒的常態。

其實,別人家的寶寶是別人家的,總是拿自己的寶寶和別人家對比,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有些是比不了的呀,咱們自己寶寶性格如何,家庭情況如何,就給寶寶怎樣的教育,這樣纔不會讓自己太累,寶寶也跟着累。

中國式育兒爲何累 第2張

◆消費不夠理性

前面說了,攀比心太重,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體現便是在消費觀念上。明明有些家庭就是中產階級,但是偏偏要去過富人階級,這樣會讓自己的消費壓力大大提升。

養一個孩子,我們都希望給寶寶最好的,因此,多少錢都不嫌多。不過編輯看到,一些人的經濟基礎比較弱,但是給寶寶的東西都超出了合理的消費預算,跟風買貴的。這樣子,長此以往,囊中蕭瑟是必然而,且會給寶寶形成一種觀念,就是粑粑麻麻很有錢,都給自己買最好的,他也會越來越要求更好地東西。這樣子無疑給家庭經濟帶來不小的壓力,還會培養出一個不理性消費的寶寶哦。

◆爸爸參與過少

中國式的育兒,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媽媽每天24小時伺候寶寶的吃喝拉撒,沒人點贊,而寶爸回家帶娃一小時,就獲得大家的認可。而做甩手掌櫃的爸爸的也沒有多少人噴,覺得那是正常的!爲何會有這種差別呢?難道帶娃就是媽媽的活,爸爸就不用參與?我們再看看國外的,爸爸和媽媽同樣的地位,同樣都需要帶娃,而且爸爸帶得更好哦。

中國式育兒爲何累 第3張

其實,真正的育兒方式應該是“爸媽合作”的模式,做好分工,在寶寶的一些教育上要共同討論,最終達成一致,再付諸行動,而不是一個人說了算。這樣做,一來可以分夫妻雙方在育兒上的壓力,二來讓寶寶覺得這是全家人的事,還能促進家庭親子間的關係,培養寶寶健全的人格,可謂一舉多得哦。

◆對孩子管得太多

很多家長認爲,娃是我生的,娃做什麼都要經過我的同意,樣樣都要親力親爲,管太多。比如,孩子上學,幫着背書包、記作業;孩子寫作業,爸爸媽媽在一旁陪着、盯着;老師佈置了什麼任務,常常是孩子還沒搞清楚要做什麼,爸爸媽媽已經奮不顧身地撲上去,幫着孩子完成了。更不用說盯着孩子吃飯、穿衣、洗澡、上廁所這些日常的吃喝拉撒事務。

中國式育兒爲何累 第4張

其實,家長全面包辦的這種做法,會讓孩子失去了獨立的思考能力,他的日常都有家長在張羅着,自己不需要再考慮什麼,生活中除了上學放學回家吃飯就沒有其他事情要做了,慢慢的會養成懶惰的性格,不善於思考,發現問題,這對於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家長們需要做的是,適當放開手讓寶寶自由,培養寶寶獨立自主的品格,比如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這樣家長也輕鬆,孩子也有更多鍛鍊自己的機會,變得更好。

中國式育兒爲何累2

一、過早傳授知識,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曾經在多少家庭留下深刻烙印,雖然很多媽媽已經意識到這是一種落後的、過時的觀念,但實際上仍然按此實踐着。

兩三歲就開始教孩子識字、學英文、背唐詩。還沒上小學,就已經開始奔波在各種興趣班、特長班之間,上學後做功課到深更半夜便是家常便飯。

其實對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嬰幼兒來說,他們是用看、聽、嗅、觸摸等感官運動來探索周圍環境的。孩子小時候,應該多讓寶寶去探索周圍的環境:聽各種聲音、觀察和觸摸各種物體、在安全的範圍內自由地爬……盡情的嘗試和玩耍,而不是過早地學習各種早教知識。

二、過度保護,不給孩子嘗試的機會

媽媽們常常羨慕國外的孩子,從小就能自己睡覺、自己吃飯、自己洗澡、自己整理玩具,甚至幫助父母做家務。再對比自己的孩子,吃飯睡覺都是哄着求着才能完成,那差距不是一點半點。

難道我們的孩子就比別人的笨嗎?其實這都是父母慣出來的。有的孩子在幼兒園能夠獨立吃飯睡覺,回家以後還需要家長餵飯哄睡。這說明孩子是有獨立能力的,需要的是父母有意識的培養。

中國式育兒爲何累 第5張

如果你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鼓勵孩子從小事做起,一點一點放手讓他自己去做,相信孩子,學會做個“懶”家長。

三、過渡管教,不尊重孩子的天性

媽媽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行!”“不可以這樣!”每當寶寶想要探索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會立刻衝出來阻止:看到寶寶吃手咬玩具了,立馬阻止!看到寶寶玩水玩沙子,衣服又溼又髒,果斷不讓玩!

其實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是每個階段孩子會表現出來的特定行爲傾向:寶寶處於口腔敏感期,不管什麼東西都喜歡放進嘴巴“嘗一嘗”;學會走路以後,寶寶會很喜歡玩水、玩沙子,凡是摸起來觸覺柔軟的東西,都能讓ta愛不釋手……

中國式育兒爲何累 第6張

和孩子的天性對着幹,不僅會讓我們感到很吃力,而且對孩子的心智發育也非常不利。當孩子對一件事情表現出極大的天賦與熱情,家長視而不見,總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孩子的愛好和夢想就是這樣被扼殺在搖籃裏的。

四、家長“專制”,以“聽話”爲教育目標

後臺經常會收到家長留言:“孩子不聽話怎麼辦?”以前,我們都是以“孩子聽話”爲教育目的,“聽話”是讚賞,是對孩子的表揚,只要對家長言聽計從,就是好孩子。實際上,我們都誤解了“聽話”和“懂事”。

一個凡事都要以家長的話爲準的孩子,多半是個沒有主見的孩子,決策能力、判斷能力也難以得到發展。一旦離開了爸爸媽媽,孩子便有可能會迷失在羣體中,或者成爲其他孩子的追隨者。

中國式育兒爲何累 第7張

所以,當你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多聽聽他的意見,多讓他爲自己做主。不要總是嘮叨讓孩子吃某種食物,不要總是強迫孩子穿他不想穿的衣服。除了孩子的品行問題、教養問題,以上這些都是生活中無關緊要的非原則性問題,我們多聽聽孩子的聲音又有何不可呢?

五、陪伴孩子,走形不走心

很多家長在陪孩子的時候,人在心不在:孩子玩孩子的,家長在旁邊看手機。這種以“陪伴之名”幹自己事的家長隨處可見。

孩子天生就需要父母的陪伴,要是父母的陪伴不足,孩子的智力發育、情緒情感發育都有可能會受到影響。龍應臺說過: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高質量的親子陪伴,不僅能促進孩子的心智發育,而且最重要的,能促進親子關係,讓你在養育孩子的同時,收穫更多的幸福和愛。

中國式育兒爲何累 第8張

六、父親角色長期缺席,母親“喪偶式”育兒

去年發佈的《中國家庭育兒方式調研報告》顯示,三成80後、90後爸爸幾乎沒有帶過孩子。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父親在子女教育中的缺失由來已久。父親的缺席,使得教養孩子的責任幾乎全部落到了母親或者奶奶、外婆身上。

“禍不單行”,在中國式家庭的體現就是,當孩子擁有一個缺席的父親的同時,老天還會給他一個焦慮的媽媽。丈夫主動或被動的成了家庭中的隱形人,在婚姻中的妻子對於婚姻的依賴、對於丈夫的依賴減弱了,於是便把情感寄託在孩子身上,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從丈夫身上抽離出來,而放在孩子身上。

中國式育兒爲何累 第9張

於是,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個母親的世界裏,而不是家庭的世界。夫妻情感、親子關係、孩子教育的問題也開始接撞而來。媽媽那本應由丈夫承擔的焦慮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種情緒中如困獸一般壓抑、掙扎、暴虐、僞裝。成爲媽媽“替代丈夫”的孩子,會過早的承擔起成人的角色,家裏會出現小大人,或者孩子會“永遠做媽媽的好孩子”,而進入那種拒絕成長,依賴性強的狀態,沒辦法探索社會,融入社會。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家庭便形成了: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問題,就有多少夫妻矛盾問題。看似是親子的問題,其實是夫妻情感的問題。我們在談孩子教育的時候,首先要正式夫妻間的問題,我們在呼喚父親迴歸的時候,首先應該呼喚丈夫的迴歸。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