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爲什麼我們越來越不願意開口說話

爲什麼我們越來越不願意開口說話

來源:星女圈    閱讀: 2.5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我們越來越不願意開口說話,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人都不愛講話了,開始慢慢變得沉默起來了,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小編和大家一起來看看爲什麼我們越來越不願意開口說話的相關資料。

爲什麼我們越來越不願意開口說話1

其實做一個“矯情”的成年人,也沒有什麼不好。

前兩天突然和一個朋友聊到這個。

我有一點印象蠻深刻。

他說,他平時是一個在班級話都不說的人,不喜歡交流,不喜歡吵架,大家觀念不一樣就不說話,以前打架不吵架,現在不吵架不打架。

聽聽,誰能想到這是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說出來的話呢,多好的一小夥子。

但其實我一直都覺得能夠“吵起來”不是件壞事。

“吵起來”並不是說大家針鋒相對,胡攪蠻纏,而是即便基於意見不一,但彼此依然能擁有機會將自己的想法一吐爲快。這很難能可貴。

你贊同也好,不苟同又能如何,我不介意說出來。在這方面,恐怕很少人能這樣做到。我自己也是。

有時候與其站在風口浪尖衆目睽睽飽受爭議,不如低調沉默,靜觀其變。而與此帶來的是什麼呢?

我們有話想說,但強行剋制住自己,於是什麼也不說。

什麼也不說,卻又渴望有人來重新認識自己,來了解自己,能夠獲得別人的欣賞。會羨慕和人談笑風生,又害怕和人暢所欲言。這好像成了多數人矛盾的常態。

維安說,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小島,人潮雖然擁擠,若想要真正走進另一個人的內心,依然得涉水千里。”

之前有個小姑娘半夜來找過我聊天。我和她接觸挺多,是一個老好人。我很少見她與人推心置腹,但她忽然一下傾訴我很多,我倒有些侷促。

等她言明緣由,我慢慢理解了起來。

在初中遇到不順心的時候,她時常會跟自己的好朋友吐槽,因爲關係很熟,到後來對方說她總是把有負能的給自己。就這樣,她慢慢不再說了。她曾經很想盡她所能去留住身邊每一個過客,但最終都還是離她一個個遠去了。

所以她現在做很多事都順着別人的心意,害怕被忽冷忽熱對待,不擅長一個人獨處,無人交談的時候,情緒就會特別低落。

有位讀者朋友說:“傾訴欲是滿滿的,只是沒有適合傾訴的對象了,有時候遇上很開心或很難過的”事情,想要迫切與他人分享時,發現大家都在快節奏生活着,似乎都沒有時間來聽聽自己的故事,於是這些情緒也就只能慢慢留在自己的心底,慢慢也就不想要與誰傾訴了……”

看啊,多數時候,我們都會有想要將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的念頭,好的壞的或是新鮮的爛的,只不過是怕沒有人去聽,怕不被喜歡而已,所以保守起見,不說倒成爲了首選。

但我依然鼓勵大家嘗試用各種的方式將自己的情緒與想法完整地呈現出來。

那些想法可能很沮喪,很消極,但它們沒有錯,就像是生活一樣,正是好在無意義,才容得下各自賦予意義。

倘若父母們有幸能窺見這些,想來也是傷感的,所以我希望除去朋友們,各位也不要忘了父母。儘管年輕人總是不願意在長輩面前透露自己想法的。

於是也會有許多人,開通微博小號,朋友圈設置僅自己可見,每天寫日記也不會po出來。

我自己也是這樣,或多或少會帶上些“敏感”的標籤,我曾經很害怕將這些說出來,覺得那都是灰色的心事,心事嘛,總是躲躲藏藏的,但其實這沒有什麼不好。

敏感的人對於生活裏的細節會捕捉得更加精確,心思也是更加細膩。期間這些心事雖然會很不好受,像黑暗在一點點吞噬光明,會讓人陷入死循環而難以走出,但如此我們便可以將它們的過程細節自然地記錄下來,加以深思熟慮的思考與雕琢,日後看到過去真實的自己,不論如何想必也是極其快樂的。

推薦給大家一個詞語吧,鈍感力。鈍感力與敏感力相對,但我以爲它們不應該是水火不相容的',應是交叉的。

人在年輕的時候,的確是該遲鈍點,讓自己的心變得粗糙一些,能夠承受各種鍛鍊和痛苦。與此同時,我們的心靈也足以豐富和細膩起來,能夠感知到悲歡相通的萬事萬物,誠然只權衡利弊,不計較得失。

然後我也蠻感動,有一些朋友會將他們自己的個人公衆號分享給我。用芝士的話說,她其實很喜歡寫雜記,很喜歡拍照記錄,但總不敢公佈在社交圈裏。而個人公衆號呢,隨心所欲,想看的人自然會看到。

我也逐漸發現一種現象,每次刷朋友圈,幾乎已經看不到只有長串文字的動態了,多數都是九圖或是配上一些emoj,一個定位,寥寥幾個不能再精簡的幾個字。

自己和人聊天,動不動就是表情包開場和收尾。夸人也只會說哈哈哈哈你真好看,你好可愛。有時候我也在自我懷疑,我是不是喪失了一些表達語言的能力呢,也有朋友和我說,他有時候想描述一些事物但又說不上來,支支吾吾的自己也很懊惱或是想文案總是要絞盡腦汁,不知如何是好。

竟然有一天,我們會無法用自己的母語來找出準確的話去形容一個人一樣事,這總是難免讓人哭笑不得。

是靈感枯竭了嗎,是日常的單調生活不值得我們去細細咀嚼嗎,還是我們已經麻木了,習慣了冷眼,習慣了不吭聲,是什麼在一點點消失。

明明想好了一大段話,明明就有很多話想要傾吐,但吭哧吭哧剩到最後的只有哈哈哈哈和表情包。所有要表達的都在圖裏。

“適當疏遠原則”也是現代年輕人慣有的常態。保持安靜,讓我們感到安全。我不能否認表情包可以拉進彼此的距離,我也能理解很少人願意去看對方發的一大堆話,但或許正是這樣讓很多人產生挫敗感,於是不如收斂起自己。

爲什麼我們越來越不願意開口說話

太多可以去說,太多又好像沒有必要去說。可任何誕生出來的意義不過都是我們自行去賦予的。語言和食物、旅行、閱讀、運動等等都一樣,我們只不過需要時刻保持着一種“慾望”,有尺度有控制得去表達去分享,固然我們需要明白說和不說是爲了什麼,但偶爾也無需較真那些前因後果,自然地去真情流露並且嘗試說好,本身就是讓人敬佩的。

爲什麼我們越來越不願意開口說話2

有個熱門問題——“如何看待這種當下越來越普遍的「沉默」人格”?

這個問題,透露出了很多人的苦惱:

比如我的朋友阿志,他知道自己情商低,一不小心就會說錯話,後來他每次說話前都會思前想後,他表示這樣很累,越來越不想說話了;

詩詩是個很有想法的女生,但每次在公衆場合一說話,就容易陷入緊張焦慮;在公司開會,明明心裏有很多的想法,但就是不敢開口提出來…

這些被動沉默者,總會否認自己:我不會說話,我只能尬聊,我在別人面前太容易緊張了......最後只好退縮回去,收回要表達的心。看似是主動選擇了沉默,其實都是被緊張感逼着,被動地成了一個社交孤島。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惑?

怎樣走出“明明渴望與人交流,卻又無法開口表達,於是只能假裝沉默”的怪圈呢?

“黑鳥”是蔡康永在綜藝節目中的標誌性裝扮,這樣裝扮讓很多人看到都會感到好奇。

如果你覺得好奇就對了。

這個他自創的設計讓他在鏡頭前顯得很特別,用現在的話來說,很“吸睛”。正因爲足夠“吸睛”,所以更能讓大家關注到他。

那麼黑鳥裝扮算不算是表達呢?

當然也算,因爲表達是立體的、綜合的,表情和姿態屬於表達方式,同時衣服和其他道具也屬於表達方式。

蔡康永在肩頭放一隻黑鳥,是表達形式上的一種技巧,也算是表達的一個軟件模塊。

什麼是“表達的軟件模塊”呢?

心理學博士採銅老師,在《精進:如何成爲一個很厲害的人》刷屏朋友圈之後,出版了《精進2》,他在書中提出了“硬件模塊庫”和“軟件模塊庫”的概念。

對於“如何好好說話”:

“說什麼”是你說話的內容,是硬件。爲了有東西可說,你需要豐富自己的知識、見聞和思考,這些便組成了你說話的“硬件模塊庫”。

“怎麼說”是你說話的形式,是軟件。爲了更好地表達,你練習你的語音語調,練習談判的前後順序,這些組成了你說話的“軟件模塊庫”。

簡單來說,“硬件模塊庫”靠的是積累,需要你紮紮實實去做功課,觀察、閱讀、思考缺一不可;而“軟件模塊庫”除了積累外還需要你主動去設計。

爲什麼我們越來越不願意開口說話 第2張

市面上有很多教人怎麼說話的技巧和套路,容易讓人產生短時間內就提升說話水平的錯覺,其實並沒有什麼用。說好話,這其中根本沒有捷徑可走。

如果你想做一個不論在一個人面前,還是很多人面前都能揮灑自如的人,你就要搭建起你的軟硬件模塊庫,然後根據具體情境的不同,把它們運用起來。

對於如何告別沉默,成爲一個高情商的表達者,以上就是我們給出的方法,與你共勉。

如果採銅老師的《精進1》是學習維度,那《精進2》就是將思維進行重新組合。

它以心理學知識爲基礎,提出了“心智進化論”,從視角、層次、組合、限制、進化、遷移、循環、完美 8 個角度,教你從“厲害的人”成爲真正的“大牛”。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