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別這樣批評孩子真會毀了他

別這樣批評孩子真會毀了他

來源:星女圈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別這樣批評孩子我們知道,因爲孩子小,因此會做出一些不要的事。那麼該怎樣批評他們呢?做家長的可以調整自己的情緒,告訴孩子錯在哪裏,就事論事,來看別這樣批評孩子真會毀了他。

別這樣批評孩子真會毀了他1

怎樣的批評方式纔會有效?

調整家長自己的情緒

孩子犯錯,第一時間生氣,人之常情。而我們提倡,越是在這種時候,越是要選擇暫時迴避,因爲在很多時候,惹你生氣的並不一定是孩子故意的錯,也有可能是你錯怪了孩子。

孩子的心思細膩而脆弱。當你在沒有弄清楚事情真相之前,深呼吸,冷靜下來。要不然,狂風暴雨般的批評,很容易變成以大欺小的發泄。

別這樣批評孩子真會毀了他

告訴孩子錯在哪裏

但孩子犯錯,一定要第一時間指出來並幫孩子改正。不能因爲家長今天心情好,就從寬處理,哪天心情不好,又對孩子同樣的錯誤拳打腳踢。孩子不會認爲自己的錯的,因爲你曾經原諒過他,而只會把家長的舉動認爲故意刁難自己。

批評是要讓孩子明白自己錯了,而不是發泄我們自己不滿的情緒的。所以你一定要解釋給他聽,他錯在哪裏了。

只有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裏了,他才能成長。

調整好批評態度,要尊重孩子

批評孩子,就是爲了幫孩子改正這次出現的錯誤,所以請本着“幫助”的姿態,去跟孩子就事論事地交談。

批評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不要忘了肯定孩子,雖然這一次做錯了,但是你平時的表現還是很好的,在其他方面也是做得不錯的,你並不是一個壞孩子,只是在這個事情上犯了一個錯誤,你將來是會改正進步的。

千萬不要一巴掌呼在孩子頭上,然後大喝一聲:反了你了!不聽話,滾蛋!

就事論事,不貼標籤

批評孩子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就事論事,不貼標籤,更不要對孩子的品質做定性的負面評價。

像上面那個媽媽,上來就說孩子饞,就給孩子貼個標籤,這樣的標籤就會給孩子很大的心理暗示,讓他覺得自己就是個壞孩子,改不了了,慢慢的就放棄了自身的成長。

所以,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就講他這件事情上哪裏做錯了,千萬不要翻舊賬,不要把他一次的錯誤無限的放大。

別這樣批評孩子真會毀了他2

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說過:“批評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更應該是一種藝術,一種智慧。”孩子犯錯不可避免,批評深了,怕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批評淺了,又怕孩子不當回事。怎樣批評才能產生最佳的教育效果又不傷到孩子呢?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已經在《黃帝內經育胎智慧》中提出了育子“七不責”的教育方法,這些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經驗與智慧,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

當衆不責

近年來,“當街讓孩子罰跪”、“逼兒子裸體遊街”等當衆懲罰孩子的新聞層出不窮。而“對衆不責”這一古訓,正是告誡家長不要在大庭廣衆之下或當着熟人的面訓斥孩子。

去年熱播的《爸爸去哪兒》中,石頭尿褲子後,一溜煙鑽進了臥室。郭濤曬好褲子,開玩笑地問“這是誰的褲子”,石頭漲紅了臉:“哎呀,我知道了,你也不用一直說吧!”這一幕恰恰體現了發展心理學研究中“3~6歲的孩子已開始維護尊嚴”這一理論。

別這樣批評孩子真會毀了他 第2張

孩子越小,心理上越需要家長保護。所以,在孩子犯錯時,家長應尊重其感受與人格,儘量避免在他人面前訓斥孩子,也不要將孩子的糗事當笑料,反覆說給別人聽。常讓孩子出醜,不僅會傷了孩子的自尊,更會使其不以爲恥,習以爲常,在無形中強化其錯誤行爲。

此外,“對衆不責”並非姑息縱容,如果是原則性錯誤,比如打小朋友、無故發脾氣等,家長應馬上制止,並嚴肅但不嚴厲地告知這種行爲不可容忍,並馬上將孩子帶到安靜的地方,及時幫他分清是非曲直。

悲憂不責

不少家長在孩子哭泣時會無奈、不安甚至厭倦、憤怒,但心理學研究顯示,哭泣是孩子癒合感情創傷的必要過程。此時,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於自己的感受,對四周事物以及告誡勸解全不在意。

父母站在孩子身邊,他會感到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得到了支持。通過哭泣排除煩惱後,就可以精神煥發地面對生活。如果家長加以責備,孩子會覺得“雪上加霜”,陷入情緒低谷,變得自卑。家長要理解孩子對哭的需要。如孩子摔倒哭泣,只需摟着他,聽他哭。等他哭夠了,重新感到安全和自信時對他說,“你剛纔摔倒的地方有水”就足夠了。孩子也能自信地回答:“下次我會小心一點。放心吧!”

飲食不責

吃飯時,小威順手把筷子插在米飯上。爸爸一巴掌把筷子拍掉,“不是告訴過你,筷子不可以插在米飯上嗎?”小威一癟嘴,哭了出來。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國城市少年兒童生活習慣研究”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孩子在吃飯時捱過父母批評。隨着生活節奏加快,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一日三餐,尤其是晚餐,成了一家人碰面的難得的機會。看到或突然想起孩子有什麼問題,便“抓緊時間”教育。這不僅會影響孩子的食慾,導致脾胃虛弱,而且邊吃邊哭容易將食物誤吸入氣管裏,引起嗆咳。此外,還會破壞寧靜的家庭時光,讓孩子覺得和父母吃飯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造成心理壓抑,加深隔閡。

所以,父母要把餐桌營造成交流感情的樂園,讓孩子回憶一天中愉快的經歷,享受互相陪伴的樂趣。如果孩子犯錯誤,家長有話要說,可在飯後找時間,慢慢教育引導。

疾病不責

6歲的洋洋一連三天高燒不退,媽媽急得不得了,帶他去打針。可針還沒有扎進去,洋洋就大哭起來。媽媽心煩意亂地說:“哭什麼!一點都不像男子漢,媽媽都替你丟臉!”

生病是孩子最脆弱的時候,更需要父母的關愛和溫暖。若此時責罵他,哪怕是出於心疼,都會讓他更悲傷,影響康復。所以,不管陪孩子看病時多着急,家長都要給孩子最大的包容和關愛,不可因小事責備孩子。此時,家長不妨從另一個角度,實施“感同身受”教育,比如,可以趁機給孩子灌輸生病的具象概念:“生病就是這樣的感覺,疼痛、無力、吃不下飯……”還可以強化孩子的健康觀念:“生病了就不能吃好吃的',不能玩玩具,不能出去跟好朋友玩,你看弟弟,他沒有生病,玩得多開心。所以,以後要好好照顧自己,讓自己少生病。”

愧悔不責

媽媽帶小天到小姨家做客。小天和妹妹玩着玩着,一把將她推倒。妹妹哭着跟幾位大人告狀,小天也跟過來,滿臉內疚地說:“小姨,媽媽,我不該推妹妹,對不起。”但媽媽卻有點抹不開面子:“知道不該推還推,等我回家收拾你!”

有些孩子智商和情商都很高,在交往中很會照顧人,也非常懂事。但畢竟心智發育尚不成熟,難免頭腦一熱做錯事。他們此時已經很內疚了,也會主動道歉,可家長如果不依不饒,繼續批評訓斥,就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給孩子一種道不道歉都要捱罵的體驗,可能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詹姆斯·杜布森博士說:“有幹百種方法可以讓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塑自尊卻是一個緩慢而困難的過程。”聰明的家長會及時表揚孩子知錯就改,同時也簡單地強調類似的錯誤不可再犯。這樣會消除孩子的內疚感,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態度更加積極樂觀。

歡慶不責

鵬程被選上班長,爸爸媽媽請朋友們下館子慶祝。孩子被衆人一通表揚,有點飄飄然,行爲失態。這時,爸爸突然臉色大變:“不準跟叔叔沒大沒小!當上班長就了不起?”在孩子特別高興時,父母突然嚴厲的責備會使孩子的情緒產生巨大波動。著名教育專家關鴻羽教授指出,批評是一種負強化法,批評的時機不對,只能是“家長出了氣、孩子不服氣”,起不到效果。父母要正確對待孩子的成敗體驗,在其獲得成績時予以表揚。即使孩子此時犯了錯,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就不要掃興。不妨輕描淡寫地提醒一下,或者裝作無意地把孩子拉過來,中止錯誤行爲。

暮夜不責

有些父母開完家長會,或下班知道孩子犯了錯,回家便教育孩子,甚至逼其熬夜寫檢查。還有些父母,秉承教育孩子要有“時效性”這一信條,即使孩子晚上犯了錯,也要事無鉅細、一五一十地把道理說清楚,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苦心。

然而,睡前責備孩子,不僅會讓孩子的心理處於壓抑和緊張狀態,難以入睡,影響其體力與腦力的恢復,而且還會因睡眠不足而影響生長髮育。因爲生長激素在入睡約2小時後分泌達到峯值,幾乎佔到一天分泌量的一半。此外,孩子精力有限,雖想睡覺,但懾於家長的威嚴,也會說“聽見了”,其實“左耳進,右耳出”,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如果孩子晚上犯錯,家長不妨點到爲止:嚴肅地跟孩子說明錯誤的原因、性質等,並告知“今天太晚了,先睡覺,睡前不妨自己反思一下”,切莫嘮叨。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