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民俗按內容可分爲

民俗按內容可分爲

來源:星女圈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民俗按內容可分爲,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民俗文化主要分爲非遺民俗文化和活態民俗文化,民俗在內容或形式上的類別。如以民俗事象所歸屬的生活形態爲依據,下面來了解民俗按內容可分爲什麼。

民俗按內容可分爲1

一、婚俗

彝族是一夫一妻制。有很多自己民族獨特的風俗習慣。

二、定親及娶親

一般是青年男女定親後,男方請人去和女方父母說親,只需帶一瓶酒去,只要女方父母接酒喝,就表示同意。然後男方就到女方家正式定親,一般是帶二三丈布,布和錢都是給女方的。過了三個月,男方還要買三支青布或藍布、一塊肉、一瓶酒去女方家,這些東西都是給女方父母的,稱爲“遞小禮”。男方請畢摩擇日子,擇出的日子要和女方父母商量。

這次去,給女方買點結婚用品,稱爲“壓八字”。女方的父母爲孩子準備嫁妝。

男方在討親時,要做好女方穿的一套衣服,包括包頭、鞋子、針線等,由作陪郎的娶親人背到女方家。這些東西要到晚上女方的父母請個歌師來喝“娶親歌”時,唱到一樣纔拿出一樣。

民俗按內容可分爲
  

如果歌師唱錯,娶親人便將唱錯的東西拿出來在歌師眼前繞三轉,笑眯眯地裝進自己的包包,不給新娘,也不還新郎,娶親人自己得。如果歌師要的東西唱準確了。

娶親人拿不出來,歌師就用一個簸箕在娶親人頭上打三下,引得客人們鬨堂大笑。娶親人和女歌師對唱下去,女歌師要把娶親人唱敗,娶親乖乖地把背籮放在堂屋中間。

然後,女歌師唱着褲子就拿出褲子,唱着衣褂就拿出農褂。二、迎賓禮彝族人十分好客,熱情勸客人飲酒。凡是到彝家作客,主人都要拿出酒來,相對舉杯,席地而坐,一邊傾心相談,一邊勸酒說:“地上沒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沒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沒有錯喝的酒。喝吧;盡情地喝!”直到客人醉倒了方不再勸。

民俗按內容可分爲 第2張
  

每逢過年過節,彝家的阿妹子(姑娘、婦女)就抱着一罈酒,插上幾支錦竹杆或麥杆,站在家門口的路邊上。

凡是來往行人都要勸你拿着杆杆從罐裏吸飲過酒後才讓你走路。人們稱:“甜不過彝家一杯酒,好不過彝家人的心!”

三、服飾

彝族的服飾古樸、獨特。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彝族有不同的服飾習俗,大致可分爲梁山型、烏蒙山型、紅河型等。

四、雞冠帽

雞冠帽是用硬布剪成雞冠形狀,再用1200多顆大小銀泡鑲繡而成,戴在頭上像一隻“喔喔”啼鳴的雄雞。雞冠帽是彝族姑娘吉祥、幸福的象徵。

因此,每年過“尼這兩”節時,紅河地區彝家姑娘都要繡制一兩頂雞冠帽。雞冠帽戴在頭上,表示雄雞永遠伴着姑娘,帽上的大小銀泡,表示星星和月亮,永遠光明和幸福。

五、彝族的忌諱

彝族羣衆最恨別人叫他們“老彝胞”和“蠻子”,他們認爲這種稱呼是對他們的'最大污辱。到彝族羣衆家裏作客,要坐在鍋莊(即火塘)的上方或右方,不能坐在堆放東西和睡覺的下方和左方。忌用腳踏在鍋莊上,更不準從鍋莊上和堆放的柴上跳過。彝族對待客人、一般都用酒肉盛情款待。

他們給你東西吃,你必須吃,即使不會喝酒也要少喝一點,表示謝意。不然,就認爲你看不起他們。彝家給你吃的東西,只准在那裏吃,不準帶走。否則,就會說你對人不講義氣。

風俗習慣指個人或集體的傳統風尚、禮節、習性。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爲模式或規範。風俗由於一種歷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爲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風俗、節日習俗、傳統禮儀等等。

民俗按內容可分爲2

跑旱船

中國漢族民間舞。流傳極廣,多在年節表演。用竹或秫秸紮成船形,圍以紙或布,紋彩,繫於表演者腰間或肩上 ,下端用表示波浪的藍布遮住腳。各地船形樣式極多,工藝精湛,一般長1、67~2、33米,大的可達3米多 。據傳旱船是陸路地區人民爲祭奠愛國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形式。

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唐代中晚期文獻,距今已有1000多年。

民間旱船,多扮成夫妻或父女,女的在船中,男的在船外,表現捕魚 、行船的水上生活,主要技巧在女子,配合船的起伏擺動做出高難動作,表現風浪漩渦等。南方旱船動作輕柔,邊唱邊舞

北方旱船動作粗獷,有時幾十條旱船相互競技,場面蔚爲壯觀。

類似旱船的還有跑驢、跑竹馬,是將船形改爲驢形、馬形。跑驢多演農村小戲,如夫妻回孃家等,而跑竹馬有時表演歷史題材故事,如昭君出塞、關雲長護送嫂嫂、趙匡胤千里送京娘等。

民俗按內容可分爲 第3張
  

做席

將蘆葦用線繩結成席,蓋房時將其蓋在檁上,上面再用泥覆蓋。

賣檳榔

叫賣檳榔糕的,檳榔爲生津液助消化的中藥。檳榔糕的製法是在熬糖時放入切成薄片的檳榔,然後製作成小塊出售。售賣者揹着盛有檳榔糕的木製匣子,並帶着一個布口袋。買時可收現錢,也可用婦女梳落的長髮換取,其布袋即裝頭髮用的。售者的吆喝爲“亂頭髮換檳榔糕!”

吹糖人兒

在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販中,最受小朋友們歡迎的是吹糖人兒的了。糖耗子是最便宜簡單的糖人兒,吹糖人兒的小販從用布蓋着的小鐵鍋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塊糖稀,放在手上揉成長條,然後放在木模子裏,一吹,這條長的糖稀就膨脹起來,打開木模一看,竟變成了一隻活靈活現的小老鼠。

“猴拉稀”就稍稍複雜些了,這是用手把糖稀捏製成一個小猴,立在一根小葦子杆上,底下是一個小糖碗,碗中放着一點稀糖糊糊,用一個耳挖勺大小的小糖勺舀着吃。

吹糖人兒的小販要有捏製糖人兒的手藝,還要有丹田之氣和用力吹氣的本事。所以北京人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氣”來諷刺愛說大話、吹牛皮的人。

吹糖人兒的小販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糖稀,這是用黃米和麥芽熬製成的,成本雖低,而獲利甚微,所以又有“吹糖人兒的蓋大樓——熬着吧”一語,用來形容事情實現很不易,從中也道出了昔日北京小商販和民間藝人生活的艱苦。

據說吹糖人兒的這行生意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

那時製糖人的糖稀還有一種香味,所以吹糖人的小販都以“香印”作爲叫賣聲。到了宋朝,趙匡胤作了皇帝, “印”、 “胤”同音,而封建時代,爲了避諱,吹糖人兒只好以打小銅鑼來代替吆喝。這樣一代又一代地傳下來,打銅鑼就成了吹糖人兒這個行業的標誌。

民俗按內容可分爲 第4張

賣琉璃喇叭

琉璃喇叭是廟會或春節期間在廠甸賣的玩具。琉璃即玻璃。喇叭有兩種:一種是小孩玩的,約一尺多長;另一種是成人玩的,長約三尺。同時出售的還有一種用極薄的玻璃燒製,狀似葫蘆的玩具,名曰“響葫蘆”,北京又管它叫“倒掖氣”、“撲撲噔兒”。所謂“倒掖氣”是必須用呼吸的方法吹出聲音;“撲撲噔兒”則是象聲,因它全靠前面的玻璃來回震動,發出“撲噔、撲噔”的響聲。

拾糞

也就是掏廁所的,身背木桶手拿木把鐵勺,晚上時還會拿一三面用紙一面玻璃的諸葛燈。

賣玻璃鏡

溶化後的碎玻璃作成薄片用紙鑲好,上面畫上圖案出售。

串鈴賣藥

賣藥小販或行醫看病的先生使用的'響器。北京人叫其爲“虎撐子”或“鐲子”因像婦女所帶手鐲。此鈴是以帶有圓孔的熟鐵片翻卷打成的圓環,比鐲子略小,環內裝幾位鐵製小圓珠,外面留有一條縫。郎中以食指、中指、無名指伸入鐵鈴的中間的大孔內,用大指輕輕一託

手臂彎到比肩稍高再搖動,小圓珠發出一連串的鈴聲,隨走隨搖。賣藥者身背藥箱,肩搭褡褳,右手舉一幌子,左手搖鈴。聽到鈴聲或看到幌子,就知道賣藥行醫的來了。

耍耗子

耍耗子的人揹着個小木箱,箱內裝着已馴練好的小白鼠。沿街吹鎖吶。他身後跟的孩子較少,因爲他平時不在街上演出,而是由主僱講價錢,叫到家內去演。

演出時,將木箱上的木架支起來,彷彿是馬戲團高空演出木架的微縮品,有繩梯、吊槓等。每隻小白鼠都會一兩套諸如爬梯、鑽圈、走獨木橋等本領。

拉冰牀

北京冬天的冰,給人增添了不少樂趣,同時也給人增加了一種便利,這便是冰嬉與冰牀。冰嬉是古代冰上運動。

努爾哈赤舉兵反明時,在關外擁有一支善於滑冰並配有冰橇、裝備精良的作戰部隊。以後在清宮的御林軍中的健銳營也有一支編制爲1600人的冰上部隊。

冰嬉是滿族人的習俗。清代皇王們對於冰嬉十分重視,每年還要舉行大典,親臨檢閱。在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乾隆時期內廷供奉所畫的《冰嬉圖》。

民俗按內容可分爲 第5張

民間的冰牀是以木材製成牀形,長五尺餘,寬約三尺,可同時乘坐三四人。在木牀與冰面的結合處以鐵條鑲嵌,以減少牀的摩擦。冰牀的主人在前牽繩以拉拖牀體,借冰之力使拖牀在冰上滑行,故又名拖牀。

由於慣性和速度的原因,牽繩急行數步之後,牀主飛身躍坐牀沿,此時冰牀仍行走如飛。乘者心曠神怡,目爽氣順,家資富有的子弟,還將幾張冰牀甚至十幾張冰牀絞連在一起

置酒案於拖牀上,飲酒賞景,由多人牽引,馳走如飛,其樂在陶然之中。

冰牀還可做爲交通工具,拉冰牀的繩子是駱駝毛擰成的,以防凍手。拉冰牀的鞋與衆不同,是皮向內毛朝外的一種特製的棉鞋。

吞刀

簸米

設高桌一張用簸箕內盛米香茶等數盅站於桌上,打金斗而下而所盛之物一粒不撒。

蘸羊油蝕

將羊油燒化,將油澆在燈芯上製成蠟燭,分八支一斤十支一斤不等,顏色分紅白兩色。

雪花酪

冰激凌出現之前,我國有類似的冷食品,就是雪花酪。

明清時,北京出現了雪花酪的雛形;是用刨牀,將天然冰刨出冰屑,再用果酪(果子乾)、紅果酪及濃酸梅湯澆入,在木桶或瓷盆內,用棍攪拌。然後盛入盅內,半飲半嚼。其名稱傳說不一

有的說叫“冰果酪”,有的說叫“雪茶”。說“雪茶”的人說,宮裏忌諱“雪”字與“血”同音,中間加了一個“花”字,成了“雪花茶”。“雪花酪”大概就是“雪花茶”變來的。何時變的?不清楚。

民俗按內容可分爲 第6張
  

雪花酪食之較冰激凌爽口,但製作全憑人力,是很中國的冷食。北京的天橋,天津的老三不管、鳥市都有製售的。

賣蟈蟈

娶親通信

指甲草染指甲

耍火流星

耍者以繩子一根,兩頭拴鐵絲籠,內盛炭火,名曰“火流星”。耍時,兩手弄繩、飛旋,鐵絲籠內炭火,上下飛舞,火花飛濺,形似流星。耍火流星或雙手飛舞,或倒地翻滾,或凌空盤旋,有“二龍戲珠”、“飄洋過海”、“背流星”等名稱。

翻跟頭

桌子上面放一板凳,板凳上面再仰放一板凳,將頭放在板凳腿上,兩腳也放在另一頭的板凳腿上,然後翻身。

民俗按內容可分爲3

芒種有什麼民俗活動

—、送花神

農曆二月二花朝節上迎花神。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此俗今已不存,但從著名小說家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可窺見一斑:“(大觀園中)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千旄旌幢的,都用綵線繫了。

每一棵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繫了這些物事。滿園裏繡帶飄飄,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千旄旌幢”中“千”即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旄是旗杆頂端綴有犛牛尾的旗,旌與旄相似,但不同之處在於它由五彩折羽裝飾,幢的形狀爲傘狀。由此可見大戶人家芒種節爲花神餞行的熱鬧場面。

二、安苗

安苗系皖南的農事習俗活動,始於明初。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爲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後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爲祭祀供品,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民俗按內容可分爲 第7張
  

三、打泥巴仗

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種前後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節。當天,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活動結束,檢查戰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四、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淨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鹼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營養保健功能。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後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芒種氣候有什麼特點

1、芒種節氣氣候特點

高溫天氣頻發,溼度大多悶熱。6月份,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有出現35℃以上高溫天氣的可能,黃淮地區、西北地區東部可能出現40℃以上的高溫天氣,但一般不是持續性的高溫。

2、芒種期間

依然會有大暴雨,正常情況一般先進入梅雨期的是湖南、江西中部、浙江南部地區,入梅後如同華南一樣,該地區的主汛期開始,時有暴雨發生,山區地區需要警惕局部大暴雨引發的山洪、泥石流等災害。芒種後,中國華南東南季風雨帶穩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世界,長江中下游地區先後進入梅雨季節,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時還伴有低溫。

3、芒種節氣怎麼穿衣

夏裝的大小、肥瘦與散熱有很大關係。通常服裝覆蓋面積越小,體溫散失越快。服裝的顏色也很重要。一般認爲,衣服顏色不同,吸收和反射熱量的.強度也不同。顏色越深,吸熱越強,顏色越淺,反射性越強,吸熱性越差。所以,芒種時節的衣着應以短杉、短裙、短褲爲好,並儘量選擇寬鬆的款式,這樣有利於通風散熱。

芒種過後,午時天熱,人易出汗,衣衫要勤洗勤換。爲避免中暑,芒種後要常洗澡,“陽熱”易於發泄。但須注意的一點,在出汗時不要立即洗澡,中國有句老話“汗出不見溼”,若“汗出見溼,乃生痤瘡”。洗浴以藥浴最能達到健身防病之目的。

夏天襯衫、T恤、內衣的汗漬大多是逐漸積累形成的,每次洗滌時如果沒有徹底去除,經過較長時間積累就會形成陳舊性汗漬。尤其是全棉的白襯衣較爲明顯。所以,夏季的衣服得勤洗勤換。汗漬衣物要用冷水搓洗一遍,才能沖掉汗漬中的蛋白質。

民俗按內容可分爲 第8張
  

適合芒種時吃的食物

1、桑椹

桑椹味甘酸,性微寒,入心、肝、腎經,具有補肝益腎、生津潤腸、烏髮明目等功效,主治陰血不足而致的頭暈目眩、耳鳴心悸、煩躁失眠、腰膝痠軟、鬚髮早白、消渴口乾、大便乾結等症。

2、薏米

薏米,在中藥裏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爲上品,它可以治溼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

3、青梅

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淨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鹼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營養保健功能。

4、鴨肉

鴨肉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溫不熱,清熱去火,根據中醫“熱者寒之”的原則,在容易上火的季節食用,滋陰養胃、健脾補虛、利溼的作用極強,凡是體內有溼熱、虛火過重的人都適合吃鴨肉。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