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職場 > 高薪的祕訣管理好你的精力而非時間

高薪的祕訣管理好你的精力而非時間

來源:星女圈    閱讀: 7.8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42歲的羅傑是一家大型軟件公司的銷售經理,他在不到6年的時間裏4次晉升。他的家庭也幸福美滿,但他卻越來越感到疲憊沮喪,專注力日漸惡化,工作表現也越來越差,甚至影響到整個團隊。

高薪的祕訣管理好你的精力而非時間

這一切的根源,皆因其體能管理方式不夠科學。

羅傑在大學期間是校運動員,但在工作以後,他的體重增長了15公斤,體脂比例也超出該年齡段體脂上限的25%。他的血壓處於高血壓臨界點,總膽固醇水平高出理想水平。每年的例行體檢,醫生都催促他調整飲食結構,多參加鍛鍊,但他總是藉口太忙而未能實施計劃。

羅傑的飲食習慣是造成他體重超標及精力低下的主因:大多數時候早上不吃早餐,並美其名曰“減肥”,到了上午10點左右,飢腸轆轆的羅傑只好用餅乾充飢,或者連續喝上兩杯咖啡。爲了彌補早餐的損失,午餐他通常要吃一大份甜食來滿足自己。到了下午三四點鐘,他會再用曲奇餅乾和其他小零食爲自己提神,否則大腦就會短路。不僅如此,晚餐吃得過多也是造成羅傑體重上升的罪魁禍首。

吃過晚飯,羅傑拒絕了妻子和孩子出去散步的建議,把自己丟在沙發裏——忙碌了一天,他寧可躺一會兒,也不願意把時間“浪費”在散步或者慢跑上。

羅傑的種種症狀可能是很多職場人士的通病。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必須學會管理和利用自己的精力,掌控好節奏,達到勞與逸的平衡,才能在有限的生命裏做更多的事情。人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勞逸結合,張弛有度地改善生活質量。

吉姆·洛爾和託尼·施瓦茨在他們共同著述的《精力管理》一書中指出,職場人士保持高效的重點在於管理好精力,而非時間,即在明確價值觀的前提下,調整飲食、運動、睡眠、情緒,以可靠的技巧來恢復精力,利用儀式“習慣”去完成工作。

全情投入三步走

許多人都將生命當作一場永無止境的馬拉松,逼迫自己超過健康消耗的範疇。人們忙着和時間賽跑,卻忘記了其實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需要休息、恢復和再生。

什麼是精力?精力就是做事情的能力,包括體能、情感、思維、意志四個方面。例如你今天參加了一場長達4小時的會議,雖然會議從頭到尾沒有一句廢話,但是剛到下半場,你的注意力就急劇下降,大腦變得空白麻木,連最基本的理解語句都變得非常困難。

如果精力運用不恰當,一切事情的效果都會大打折扣。遺憾的是,人們極少考慮自己消耗了多少精力儲備,總是想當然地認爲它能夠隨用隨取。

“通過運動和休息交替進行可以最大限度提高表現”,這條理論最初由斐洛斯特拉圖斯提出,他是古希臘運動員訓練手冊的編撰者。如今,“訓練—休息”的搭配仍是建立訓練週期的基礎理論,並被全球的頂尖運動員廣泛採用。

創造佳績的重要途徑就是恢復精力。但人們往往一廂情願地認爲,除了體能之外,思維和情感等層面的精力也可以無限消耗,隨意取用而不加恢復。長此以往,生活自然會變得索然無味了。因此,平衡壓力和恢復精力也就成爲精力管理的首要任務。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全情投入呢?

●遵循生命的節奏

自然本身存在規律的脈動,如潮漲潮落,四季更替。同樣,人體也具有內在的節奏,呼吸、體溫、心律和血壓等都有其節奏波動。人類的“活動—休息”模式大約每24小時循環一次,從淺層睡眠到深度睡眠有90-120分鐘的週期,大腦在清醒狀態下也存在90-120分鐘的週期,即次晝夜節律。

次晝夜節律掌控一天裏的精力漲退。心跳、激素水平、大腦活動等在循環週期前段都會升高,但經過1小時左右,所有數值都開始下降。到90-120分鐘之後,人體開始渴望休息和恢復,併發出打哈欠、伸懶腰、陣發飢餓感等信號。在工作中就會表現爲壓力增大,精力渙散,做事拖拉,容易出錯。多數人克服自然循環的方法就是強打精神,但體能終有限度,壓力過大或時間過長就會使人精疲力竭。我們必須遵從內在節律,無憂休閒,高質量地工作。

●利用碎片時間見縫插針地休息

普通人在高壓之下連續伏案工作幾小時,身體必然勞累,隨之而來的還有負面情緒,注意力分散等問題。

1998年,美國陸軍進行了一項作戰效率的研究,衡量一組炮手能夠在三天裏擊中目標多少次。第一組被要求在三天裏儘可能發射炮彈,第二組人被要求不時停下休息。第一天,不休息的小隊擊中目標的次數更多;第二天,不休息的炮手準確度急劇下降,經過休息的炮手們反超得分,並一直領先到最後。可見,恢復週期對創造力極其重要。如果沒有恢復的時間,生活將變得一片混亂。

●超出極限與定期休整的平衡

人生中會出現大小不一的風暴:有的是身體層面的,比如骨折或心臟病;有的是精神層面的,比如工作業績不佳被開除。這時候,我們需要療傷和康復,給自己重整旗鼓的時間。重塑能力類似於復健,需要讓受傷的部分承受從輕到重的壓力。只要恢復得充足,能力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能力拓展的關鍵在於,既要超出日常的極限,又要定期恢復,二者兼備能力才能增長。

精力的四個來源

●體能精力:爲身體添柴加火

體力的首要特徵由力量、耐力、靈活性和恢復力組成。這些也同樣是情感、思維和意志的特點。例如,身體層面的靈活性是指肌肉可以適應大幅度的運動。拉伸運動可以增強身體的靈活性。

體能精力的儲備第一取決於我們的呼吸模式、進食的內容和時間、睡眠的長短和質量、白天間歇恢復的程度以及身體的健康程度。

呼吸是自律的有力工具,既能集聚精力,又能帶來深度放鬆。延長呼吸時間有利於精力恢復,深度、平靜、有節奏地呼吸會激發精力、敏銳和專注,也能帶來放鬆、寧靜和安寧,這就是健康的終極脈動。

體力的第二個重要來源是食物。進食不足的代價是明顯的——不能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的糖原轉化爲能量。

想要維持良好表現,不僅要定期進食,還要每次攝入足以維持兩至三個小時精力的食物。控制食物攝取量在管理體重和管理精力兩方面都很關鍵。兩餐之間的零食熱量應該控制在100至150卡路里之間,並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例如堅果、葵花籽、水果或半條200卡的能量棒。

此外,多喝水也有助於健康和長壽。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在一項2萬人的調查中發現,每天喝5杯230毫升水的人比喝2杯以下的人死於冠心病的機率更小,有可能是因爲缺水會升高血液黏稠的風險。

除了進食和呼吸,睡眠是人類最重要的精力恢復來源。調整生理週期與睡眠也是管理精力的重要途徑。

體能精力是生活最基本的精力源。

●情感精力:把威脅轉化爲挑戰

情感的靈活性指可以在多種情緒層面自如恰當地轉換,而非僵硬地迴應外界。情感的恢復力是指從失望和沮喪中恢復的能力。

爲了發揮出最佳水平,我們必須調動積極愉悅的情感:喜悅、挑戰、冒險和機遇。而因威脅或缺乏情感精力而滋生的情緒——恐懼、沮喪、憤怒和悲傷,本身對積極情緒有害,與壓力荷爾蒙的分泌息息相關。單純變換頻道就可以有效增加情感精力。所有能帶來享受、滿足和安全感的活動都能夠激發正面情感。

由於人們興趣各異,這些活動可以是唱歌、園藝、跳舞、瑜伽、讀書、體育運動、參觀博物館,或者僅僅是在忙碌的社交之後靜坐自省。關鍵是要表達出你對這些活動的重視,並將投入在它們上面的時間視爲必要。

情感再生的深度或質量則是另一碼事,它們取決於活動本身的吸引力、豐富程度和生動性。例如,看電視是很多人尋求放鬆的首選,但研究表明,長時間觀看電視會導致焦慮增長和輕度抑鬱。相比之下,情緒恢復的來源越豐富、越有內涵,我們越能補充自己的精力儲備,恢復力越好。有效的情緒再生使我們的工作表現更高效,在壓力之下尤爲明顯。

●思維精力:保持專注和樂觀

思維的耐力可以衡量保持專注的能力,而思維的靈活性表現在人們可以在理智和直覺間切換,並接受多重角度的觀點。我們使用思維精力規劃生活、集中精力,優化思維精力的關鍵在於思想準備、構建想象、積極的自我暗示、高效的時間管理和創造力。

如果缺乏某種思維能力,需要系統地加以鍛鍊,不斷突破自己的舒適區並充分休息。

●意志精力:活出人生的意義

意志的力量反映在一個人最深層面的價值堅守裏,無論環境如何變化,甚至當堅守價值會導致個人犧牲。尼采有句名言:“知曉生命的意義,方能忍耐一切。”任何能夠點燃人類精神的事物都有助於全情投入,促進最佳表現。意志精力的關鍵動力在於性格品質——一個人如果有自己的人生目標,他的勇氣和信念,即使面對艱難困苦和個人犧牲也會在所不惜。意志精力由激情、奉獻、正直與誠實支持着。

精神的靈活性則表現在對不同價值觀和信仰的包容,只要它們與人無害即可。

精力管理訓練系統

目標會激發決心,它使人們全情投入,將精力集中在某件事或某個目標上。只有真正深刻地關心自己所做的事,認爲自己的所做所爲有意義,人們纔有可能做到全情投入。使命感是人們不斷精進的火種和動力。哲學家將探尋使命和目標的過程稱作“英雄之旅”。面對工作和生活的挑戰,如果我們缺乏使命感,便無法站穩腳跟。

●明確目標:知道什麼最重要才能全情投入

人生目標是一種獨特的精力源,會帶來專注、目標感、激情和恆心。而消極的目標充滿防備心理,容易耗盡精力,還會釋放出對人體長期有害的毒素。

目標從外部轉移到內心,能提供強大的精力。外在動機反映了我們對某種事情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慾望——金錢、認同感、社會地位、權力甚至愛情。而內在動機則來源於對事物本身的興趣,它的價值在於給我們帶來內心的滿足感。喬安·席拉在《工作生涯》中寫道:“如果工作的內容是幫助他人、減輕痛苦,讓我們變得健康和幸福;或者它能從美感、智力方面豐富內心,改善生活的環境,那麼我們就可以說,工作讓生活變得更好。”我們每時每刻做出的微小選擇纔是衡量生活的真正標準。

明確人生目標需要安靜、不被幹擾的時間,如果流連於快節奏生活的表面,就無法進行深度挖掘。放慢腳步,放下心頭盤旋的焦慮和壓力,直到能夠站在一旁仔細評估自己做出的每個決定。

●正視現實:關注自身的精力管理

我們常常在周圍的人身上看到憤怒、憎恨、傲慢或貪婪,卻很少承認這些情緒也存在於我們的內心。

古希臘人在帕納薩斯山一側刻下兩句警世名言,其中一句“認識你自己”廣爲流傳,另一句可以簡單翻譯爲“認識你全部的自己”。

我們只有滿懷震驚地看到真實的自己,而不是看到我們希望或想象中的自己,纔算邁向個人生活現實的第一步。

人們的自我價值感脆弱易碎,面對不願承認的自我往往覺得受到了威脅。我們要帶着勇氣跳入未知的世界,也要理解自己不願面對的事實。我們必須有意朝真相的方向前進,明白自我保護意識有時會拖累我們的步伐。只要我們打開視野,就會看清面對的阻礙。直麪人生中最艱難的真相是種挑戰,也是種解脫。

當我們不再需要遮遮掩掩,就不再畏懼暴露自己。大量的精力得以釋放,用於全情投入生活,擁抱自己的力量並持續加強鍛鍊。即便走了彎路,我們也可以承擔起責任,重新調整軌道。

●付諸行動:認清儀式習慣的力量

儀式習慣指的是定義明確、具有高度計劃性的行爲。毅力和自律將人們推向某種特定的行爲方式,而儀式習慣自動把人們拉向某條軌道。比如刷牙,你並不需要每天提醒自己去做,它已經變成因健康觀念而自發產生的行爲。人們在刷牙時通常切換到自動模式,不需刻意的努力和主動意識。儀式習慣能夠確保我們在非必要情況下儘量減少意識精力的消耗,讓它節省下來用在其他需要的方面。

哲學家懷特海於1911年寫道:“我們不該培養先思後行的習慣,反過來纔是正確的。當人們不靠思索便能做出的行爲越來越多,文明才得以進化。”

意願和自律推着我們行動,而悉心養成的儀式習慣會吸引我們做出行動,一旦做不到還會產生不適感,如果我們需要一個能夠持久的新行爲,肯定不能花太多精力來維持它。

儀式習慣最重要的角色是確保精力消耗和更新達到有效平衡,以更好地爲全情投入服務。當我們面對的壓力和挑戰越大,越需要細緻謹慎的儀式習慣。爲了確保持久的變革,我們需要養成一系列儀式習慣,一次只作一項重大改變。

一旦價值觀清晰起來,又懂得儀式習慣的重要性之後,大多數改變做起來也不那麼困難了。通過培養一系列習慣讓生活有了特定的節奏,就能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精力帶給自己生命的脈動,保持生活的活力,最終將構想藍圖變爲現實。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