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今年化學諾貝爾獎獲得者

今年化學諾貝爾獎獲得者

來源:星女圈    閱讀: 2.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年化學諾貝爾獎獲得者,截至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共頒發了112次,目前已經有很多化學獎的科研成果,早已融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今年化學諾貝爾獎獲得者

今年化學諾貝爾獎獲得者1

10 月 6 日,2021 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揭曉:授予德國科學家本傑明 · 利斯特和美國科學家大衛 · 麥克米倫,以表彰他們對 " 不對稱有機催化發展 " 的貢獻,這對藥物研究產生了巨大影響,並使化學更加綠色。

" 這個催化概念既簡單又巧妙,事實上很多人都想知道爲什麼我們沒有更早地想到它," 諾貝爾化學委員會主席約翰 · 奧克維斯特的一句話,道出了這兩位新科諾獎得主的最大特點——堅持獨特與原創,不走與別人雷同的路。

今年化學諾貝爾獎獲得者

不對稱有機催化,構建分子的巧妙工具

構建分子是一門艱難的藝術。許多研究領域和行業都依賴於化學家構建分子的能力,這些分子可以形成性能特異的材料、構建高性能電池,或是新藥。而所有這些分子的構建通常都需要催化劑。

長期以來,研究人員總是認爲,手性催化原則上只有兩類催化劑可用:金屬和酶。但本傑明和大衛在 2000 年獨立開發了第三種催化劑——建立在有機小分子上,從此有了一個新名詞 " 不對稱有機催化 "。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研究員左智偉曾在大衛的實驗室做博士後,他曾聽大衛提起過這一新發現的初衷:上世紀九十年代,金屬催化劑已經非常成熟,然而這些催化劑價格高昂,而且爲了去除微量殘餘重金屬,帶來很多生產、環保、健康上的成本。於是,大衛就想另闢蹊徑,找到一種不用金屬的、價格低廉又環保的催化劑。

幾乎與大衛同時,本傑明也在做着類似的探索,最終兩人同時爲有機催化踢出了臨門一腳,開啓了自 2000 年以來該領域的`蓬勃發展。事實證明,有機催化不怕水、不怕氧氣,還操作簡單、價格便宜,深受工業界的歡迎。

著名有機化學家、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告訴記者,有機催化劑可用於驅動多種化學反應,尤其在藥物領域," 在構建分子時,經常會出現手性分子,就像我們的左右手一樣,看起來一模一樣,卻無法重合。但在製藥時,一般只有其中一種有效,而另一種甚至會有毒副作用,不對稱有機催化爲我們獲得優質高效的好藥,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

" 直到現在,他們兩位仍是有機催化領域的領導者。" 他介紹,本傑明一直致力於提升有機催化的效率,而大衛則在光催化領域有了新的開拓——這同樣也是諾獎級工作。

今年化學諾貝爾獎獲得者2

“雲端之上”的化學獎,

和你有啥關係?

如果說諾貝爾文學獎能讓普通人也能點評兩句,那化學獎因爲太過高深,除了看看“今年又有誰得獎了”之外,給人的總體印象,還是“高高在雲端”。

實際上,化學獎的科研成果,早已融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不妨看兩個例子:

——手機電池

想象一下,如果手機必須要插電才能使用,拔下插頭就會斷電,還會出現當今“一機在手走遍天下”的科技進步嗎?

沒錯,將手機從插座中解放出來的“功臣”,正是鋰電池。

2019年10月,“鋰電池之父”古迪納夫、現代鋰電池的發明者吉野彰和在鋰電池領域有着開創性研究的威廷漢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諾獎官網給的理由是: “他們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

看看手中,再看看身邊,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鋰電池是不是已經無處不在?

今年化學諾貝爾獎獲得者 第2張

——塑料

牙刷、外賣盒、手機殼、飛機零件……可以說,塑料已經融入現代社會的方方面面。

但是,當我們“理所當然”地使用這些不起眼的塑料製品時,可曾想過,他們都來源於高深的理論,而且並不久遠。

1953年,因在高分子化學方面的貢獻,德國科學施陶丁格獲諾貝爾化學獎;1963年,意大利科學家納塔、德國科學家齊格勒因合成高分子塑料,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得益於他們的發現和研究,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也被極大地推動。

不過,近年來,人們在談及塑料時,好像都會“色變”,原因是這種白色垃圾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

不過,雖然環保問題讓人們對塑料產生了厭情緒,但科學研究無止境,沒準兒過幾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就真的會頒給一個能妥善解決塑料污染的科學家。

除了這兩個例子之外,包括已在醫院普及的“核磁共振”技術、裝點夜幕的霓虹燈等,都是諾獎成果應用於實踐的典型例子。

正如199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伊格納羅所言,“摘取諾貝爾獎的任何科學發現都不應束之高閣,而應普惠大衆。”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