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重陽節的小故事20字

重陽節的小故事20字

來源:星女圈    閱讀: 2.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重陽節的小故事20字?每個傳統節日都有不同的習俗和傳說。重陽節其實不僅僅是我們的傳統節日。重陽節也是提倡尊敬老人、愛護老人的一個節日。下面給大家分享重陽節的小故事20字。

重陽節的小故事1

丁姑祠

幹寶《搜神記》卷五記載:有一位孃家在丹陽的丁姓女子,年方十六,嫁給了淮南全椒縣的謝家做新媳婦。她的婆婆性情嚴酷,不能按規定完成勞作就遭到難以忍受的毒打。丁氏終在九月九日懸樑自盡。死後有了靈驗,依附在巫祝身上說:‘念家家的婦女辛苦勞作,讓她們避開九月九日,這一天不要做事。’其後又顯靈除鬼,自牛渚渡江返回丹陽。江南人都稱她爲“丁姑”,今天到處都有她的祠堂。每逢九月九日,婦女們都不用做事,當做休息日。

原文摘錄如下:淮南全椒縣有丁新婦者,本丹陽丁氏女。年十六,適全椒謝家。其姑嚴酷,使役有程,不如限者,仍便笞捶不可堪。九月九日,乃自經死。遂有靈響,聞於民間。發言於巫祝曰:“念人家婦女,作息不倦,使避九月九日,勿用作事。”見形,著縹衣,戴青蓋,從一婢,至牛渚津,求渡。有兩男子,共乘船捕魚,仍呼求載。兩男子笑,共調弄之,言:“聽我爲婦,當相渡也。”丁嫗曰:“謂汝是佳人,而無所知。汝是人,當使汝入泥死。是鬼,使汝入水。”便卻入草中。須臾,有一老翁乘船載葦,嫗從索渡。翁曰:“船上無裝,豈可露渡。恐不中載耳。”嫗言:“無苦”。翁因出葦半許,安處不著船中,徑渡之。至南岸。臨去,語翁曰:“吾是鬼神,非人也,自能得過。然宜使民間粗相聞知。翁之厚意,出葦相渡,深有慚感,當有以相謝者。若翁速還去,必有所見,亦當有所得也。”翁曰:“恐燥溼不至,何敢蒙謝。”翁還西岸,見兩男子覆水中。進前數裏,有魚千數,跳躍水邊,風吹至岸上。翁遂棄葦,載魚以歸。於是丁嫗遂還丹陽。江南人皆呼爲丁姑。九月九日,不用作事,鹹以爲息日也。今所在祠之。

孟嘉落帽

盂嘉是東晉時代的着名文人。他在當時最有權勢的大將軍兼荊州刺史桓溫的幕下當參軍。九月九日,大將軍桓溫邀集賓客幕僚作登高盛會,在山頂大擺筵席,飲酒賦詩。出席節宴的人都衣冠楚楚,穿戴整齊,杯盞相酬,興致很高。突然,一陣風颳過,把盂嘉頭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這時已有幾分酒意,竟然沒有察覺帽子已不在頭上。但主人桓溫已經看見了,便叫在座的孫盛作文章嘲笑他。孫盛也是當時很着 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溫的命令,在席間寫了一篇文章責難盂嘉。沒料到孟嘉雖已酒醉,但神志不亂,依然文思敏捷。孫盛的文章剛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刻提起筆來,作了一篇文章酬答。滿座的人讀了他的文章,都嘆息稱好,一時傳爲美談。

白衣送酒

大詩人陶淵明酷愛菊花,菊花是經得起秋後風霜摧折的花卉,象徵着高潔的品格。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的亂世,不滿當時的政治傾軋和官吏的,也有高潔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辭去官職,回到家鄉柴桑隱居,在宅旁東籬邊種了許多菊花,朝夕觀賞。他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爲人傳頌。陶淵明喜歡喝酒,可是因爲家貧,時常缺酒。那年重陽,陶淵明在籬邊賞菊,卻沒有酒喝,不能一醉,他只得採了一把菊花在手裏,嗅嗅嚼嚼,聊以爲遣。然而菊花畢竟不能代酒,陶淵明正在百無聊賴的時候,忽然遠處來了一個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差人,特地送酒來給陶淵明的。陶淵明喜出望外,立即打開酒甕,對着菊花開懷暢飲,盡醉方休。

驪山傳說

說是很早以前,有個莊戶人家住在驪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過得也不錯。

有一天,這家主人從地裏回來,半路上碰上個算卦先生,因爲天快黑了,這先生還沒找上歇處。由於主人家裏很窄,只有個草棚子房,於是就在竈房裏打了個草鋪,讓妻子兒女都在草鋪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湊合着過。

第二天天剛亮,算卦先生要走,莊戶人叫醒妻子給先生做了一頓好吃喝,又給先生裝了一袋白蒸饃。算卦先生出了門,看了看莊戶人住的地方,叮嚀他說:"到九月九,全家高處走。"莊戶人想,我平日沒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處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說算命先生會看風水精通天文,說不定我住的地方會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處走一走吧,全當讓全家人看看風景。

到了九月九,莊戶人就帶着妻子兒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驪山高峯去遊玩。等他們上山後,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衝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沖垮了。不大功夫,整個一條山溝都被泡了。莊戶人家這才明白算卦先生爲什麼讓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這事傳開後,人們就每逢夏曆九月九,扶老攜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傳到今。

桓景登高

據南朝梁吳均的《續齊諧記》記載,重陽登高始於漢代的桓景。“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東漢的方士,有異術)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在這一傳說中重陽節登高被認爲具有消災避禍的作用。

重陽節的小故事20字

媽祖昇天日

九月初九是媽祖昇天日,傳說這一天媽祖在湄洲島昇天。媽祖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娘媽,是中國的海上保護神。在古代,船舶啓航之前都要先祭天妃娘娘,在船舶上還供奉天妃娘娘神位。

相傳媽祖俗姓林諱默娘,誕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二十八歲的媽祖在湄洲島湄峯山昇天成爲神明。媽祖是中國航海的保護神,她扶危濟困,在驚濤駭浪中拯救無數船隻;她立志不嫁,專以行善濟世爲已任。 根據史料記載,宋、元、明、清等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聖母”,並列入國家祀典。

鄭和崇拜媽祖,鄭和曾懇請朱棣敕封她爲“天妃”,使媽祖成爲國家祭祀的神祗和整個海外華僑社會的最高神。鄭和在沿海各地打造了多座規模宏大的`媽祖廟,在媽祖的庇護之下七下西洋。當時明政府在南京鳳儀門外建有媽祖祠,龍江建有天妃宮,鄭和在下西洋前都要拜祭媽祖。現在的南京天后宮,原本是福建會館,始建於乾隆年間,經過全面修繕已重新開放。

重陽節的小故事2

故事1

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閒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辟邪延壽。

故事2

唐代詩人沈佺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制得長字》詩:「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

《續齊諧記》: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日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婓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蝸禍可除。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鶪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重陽節的小故事20字 第2張

故事3

曾經有一個叫阿牛的農夫,在他七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傷心過度哭爛眼睛,爲了治好母親的眼睛,阿牛邊做給財主做邊開荒種地,有一天晚上,阿牛夢到有個姑娘和他說,在運河往西十里的地方有個天花蕩,九月初九的時候蕩中有一株白色菊花盛開,這顆菊花能治母親的眼病,於是在九月初九那天,阿牛帶着乾糧去尋找這株白菊,找到白菊後,阿牛將這株白菊連根帶土挖回家,白菊共九朵,阿牛每天採一朵煎湯給母親服用,最後阿牛母親的眼睛終於重見光明。後來阿牛開始種植菊花,人們便將九月初九這一天稱作菊花節,於是就有了賞菊花、飲菊花酒等習俗。

重陽節的小故事3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是中來國的民俗源。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爲陰數,把“九”定爲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爲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節要幹什麼

重陽節要登高

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繫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爲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纔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節要吃花糕

重陽節要吃重陽糕,這是一種以米粉、豆粉爲原料,外加栗子、杏仁等作爲餡,製成的糕點。爲增加美感,人們將重陽糕製作成各種顏色的糕點後,會在糕點上撒上桂花。因此重陽糕也有桂花糕之稱。

重陽節要賞菊、飲菊花酒

每年的重陽節恰逢是菊花盛開的金秋,詩人陶淵明以愛菊、詩酒出名。於是,後人效仿他並召集文人雅士賞菊、宴飲暢談,故重陽賞菊、品酒的風俗由此而來。。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爲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爲繁盛。

重陽節的小故事20字 第3張

重陽節要插茱萸

古人認爲,重陽節也是一個不吉之日,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或將茱萸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亦或插在頭上,能夠躲避兇邪、消除災難。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傳承至今,重陽節已經演變成爲了一個活動豐富、情趣盎然的佳節,各地人們通過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活動來歡度這個歷史悠久的節日。

重陽節作文

九月九日重陽節到了。大院的重陽節有一種傳統,喜歡晚餐湊在一起吃。幾家約好,把吃食端到一桌上。夜幕降臨,燈光閃耀,人們飲着菊花酒、二鍋頭,吃着豐盛的飯菜,歡聚暢談,交流情感。一張張笑臉,一陣陣笑語衝出狹小的房間,大家互相祝福着健康長壽、事事平安,大雜院處處洋溢着祥和的氣氛。

重陽那天,人們有敬老的風習,各家晚輩都要給上了年紀的老人多一些體貼。除了專給他們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過的親屬須慰問老者,出了嫁的閨女一早要回孃家探望父母,以報答養育之恩。有條件的人家,還要陪老人去看看熱鬧兒逛逛

重陽節之時,北京正值秋風送爽,天高雲淡的季節。到空曠之處放風箏,不但簡便易行,也是很受人喜歡的一種娛樂活動。清代時老北京人放飛之舉極爲熱鬧盛行,店鋪集市都出售各種紙鳶,花市賣的風箏種類最全質量上乘。

如今,曾經住過的大雜院早已變遷,昔日重陽節“又見花糕處處忙”的景象也已不見。但時逢佳節吉日,不由得又想起老鄰居在庭院吃着花糕,喝着清茶說笑聊天的溫馨,思念童年一起歡笑玩耍的小夥伴。不知不覺當中想起毛澤東的詩詞: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