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開筆破蒙體驗中國傳統文化

開筆破蒙體驗中國傳統文化

來源:星女圈    閱讀: 5.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開筆破蒙體驗中國傳統文化,開筆破蒙我國儒學一種古老相傳的啓蒙習俗,通常,是指給那些進入學習年齡的孩子們通過"點破朦朧,以下了解開筆破蒙體驗中國傳統文化。

開筆破蒙體驗中國傳統文化1

開筆破蒙,人生始立。9月12日、13日,本報700餘名校園記者分10批走進中國翰園,參加由開封日報報業集團與中國翰園聯合舉辦的開筆禮活動,親身體驗和感受勤學苦習、尊師孝親、仁愛處世等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開筆禮,是中國傳統中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的一種啓蒙教育形式。在古代,學童會在開學的第一天早早起牀來到學堂,由啓蒙老師講授人生最基本、最簡單的道理,並教讀書、寫字,然後參拜孔子像,纔可以入學讀書。9月12日9時,在老師和家長的陪伴下,校園記者有序走進中國翰園景區,來到仰聖山廣場。他們要在這以高山、瀑流爲背景的清雅環境下,在孔聖先哲的像前開始自己的入學第一課。

“衣冠”不僅僅意味着遮羞,更重要的是反映人的精神面貌,因此參加如此正式的活動更是少不了對服飾的要求。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校園記者按要求換上了獨具特色的漢服。換上漢服的校園記者個個頭戴黑色帽子、身着藍色長袍,顯得文質彬彬、溫文爾雅,頗有學士風度,頓時成了景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他們興奮地拿起手機、相機拍照留念。

開筆破蒙體驗中國傳統文化

《論語》中說:“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 服飾更換完畢後,校園記者隨司禮官調整衣領使其整齊、調整帽子使其端正。釋菜禮,是古時讀書人在入學時所行的一種典禮,即用芹菜(象徵莘莘學子)、韭菜(才華內涵)、栗子(象徵立志爲學)、棗子(象徵勤奮之心)等祭奠先師。“正衣冠”完畢後,校園記者在司禮官的陪同下,向先師孔子像行“四拜禮”。

隨後,“硃砂啓智”“擊鼓明智”“行感恩禮”等環節更將活動推向了高潮。在“硃砂啓智”環節,校園記者揚起小臉讓司禮官在額頭“硃砂點痣”送祝福,寓意“開啓智慧”。在“開筆啓蒙”環節,校園記者手執毛筆,在紙上書寫一個簡單而意義深遠的“人”字,立志做一個堂堂正正、大寫的人。在“傳誦經典”中,校園記者在司禮官的帶領下集體誦讀《弟子規》選文,牢記先賢的教誨。隨後,校園記者依次上臺,莊嚴地敲響三聲“鳴志鼓”,敲響自己嶄新的未來和希望,表達自己奮發學習的願望。最後,校園記者分別面向父母感恩鞠躬,爲本次儀式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舉行本次開筆禮儀式,就是想通過這種莊重的儀式,讓剛入學的校園記者真正感受到入學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激勵他們勤奮學習、尊師孝親。趙欣然、王佳樂、李若彤等參加活動的校園記者告訴記者,參加這樣的活動激發了他們求學求知的慾望,讓他們懂得了要珍惜讀書的機會,把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很有意義。

開筆破蒙體驗中國傳統文化2

開筆破蒙是什麼意思

“開筆破蒙”爲我國儒學一種古老相傳的啓蒙習俗,通常是指給那些進入學習年齡的孩子通過“點破朦朧,筆畫硃砂”來對自己的入學老師行禮紀念自己的入學儀式。

在祭拜孔夫子像,誦讀《論語》,並在額頭中央點上硃砂之後,孩子們就已經是一個入門學生了!我國各個地方一般都在每年的9月1日這一天舉行這樣的儀式,一個是爲了紀念孔子,再就是宣告孩子們已經達到入學的年紀,可以開始跟着啓蒙老師學習了!

開筆破蒙體驗中國傳統文化 第2張

過程

在夫小“小小孔子研究院”的小研究員帶領下,一年級的新生齊頌《論語》,讀完《論語》,啓蒙老師又教學生學寫“人”字;點硃砂俗稱“開天眼”,是“開筆禮”的第一個步驟,意思是祝福孩子從此眼明心明,好讀書、讀好書。

“開筆禮”是夫子廟小學校本課程的第一堂課,屬於“論語”的“尚禮課程”部分。在印上硃砂後,每個孩子還獲贈一本《論語》、《開筆禮》證書,父母送上寫滿祝福的卡片。

開筆破蒙體驗中國傳統文化3

大瀝開筆禮的習俗典故,你都知道嗎?

大瀝自古民風鼎盛,重文施教,故民間素有“開筆”習俗流傳。“開筆”,是舊制教育中少年兒童開始識字習禮的傳統儀式,也是兒童進入人生學習階段的一個重要標誌,亦稱之爲開學。古時,“開筆禮”是極爲隆重的典禮,對每個讀書人來講有着重大的意義,也是人生四大禮之一。

開筆禮習俗——舊制教育的人生第一課

在大瀝過去,家有男童,無論貧富,長到五六歲都要舉行開筆禮。富裕人家有送孩童到學堂請老師開筆的,也有請老師爲孩子在祠堂或家裏進行開筆的。在家中舉辦的開筆禮較之簡單,先拜祭祖先,再由祖父、父親或識字的叔伯,手把手教學童寫自己的姓名,並逐句教念三字經首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開筆破蒙體驗中國傳統文化 第3張

一般貧苦勞動人民都望孩子知書達理,因而也有部分人將開筆禮和開學禮同時舉辦的。舊時,開學的日子多選在冬季,故也稱“開冬學”。開學時,親友則向主家贈送水紙、毛筆和墨條作爲禮品。

開學之日,孩童多於凌晨起牀,穿上新衣,參神祀祖,帶上用紅紙皮包裹着的三本紅皮書(三字經、千字文、幼學詩),內夾蔥、蒜各一株,裹在孩童腹部,表示“聰明”“會算”,提着寫有“一路光明”“步上青雲”的紅燈籠在帶領,由家人挑着裝滿酒食果蔗的擔子,踏着晨曦上學。到達學塾前,還要由成年人抱孩童進學堂,取腳不沾地,“唯有讀書高”之喻。入塾後,先參拜孔子,再拜敬塾師。然後再由塾師領着選定學位。坐下前先將帶來的糯米“薄撐”(用糖水勻和糯米粉煎成的薄餅)放在座位上才坐下去,其用意是黏在座位上專心讀書,不隨便離開。

據一些經歷過傳統開學儀式的老人回憶:正式入座後,老師會問:“你來學堂做什麼?”孩童要答:“讀書”。老師再問:“你的書呢?”孩童要答:“在肚裏”,然後才能接下腹部的三本啓蒙書放在桌面上,由老師手把手在描紅簿上教寫《千字文》中的“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幾個大字,最後老師再教讀《三字經》數遍,開筆儀式纔算正式完成。

入學當天,學童家長還要準本好的糕點、甘蔗放在同學的書桌上,每桌一份,視爲見面禮,“蔗”取互相藉助的意思,有希望孩童新入學能夠在新環境中得到幫助,共同成長的祝願。民國初年開設新學制後,這種入學的舊儀式逐漸廢止,但是吃糯米“薄撐”,分果蔗的.習俗依然還常見。

開筆破蒙體驗中國傳統文化 第4張

以傳統之名呼喚“根”文化迴歸

改革開放後,隨着傳統文化的被重新“認可”,開筆禮的所蘊含的文化價值也被重新定義。除了沿承一定的舊儀式外,對學童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和珠江三角洲文化的啓蒙教育,也以新的面貌融入了新時代的開筆禮儀式中。

這些年來,祖廟、西樵、大瀝等地都有自己的祭孔儀式和開筆禮,儀式流程也多種多樣,主要的活動項目有“麒麟引路”“啓蒙描紅”“硃砂啓痣(智)”“擊鼓明志”等。

開筆破蒙體驗中國傳統文化 第5張

“麒麟引路”的典故源自於孔母誕孔子前夜夢到麒麟,在中國傳統文化裏面亦以“麒麟兒”來形容聰慧的孩子。因此,麒麟的出現被視爲將有聖賢誕生。

“硃砂啓痣(智)”就是用硃砂爲剛剛入學的孩子的額頭正中點上紅痣,這又稱之爲“開天眼”。“痣”通“智”,意爲開啓智慧,以此寄託美好的願望,從此眼明心亮。

隨着社會日益開放,舉行“開筆禮”儀式,在孩子似懂非懂的年齡和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來一次“親密接觸”,用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薰陶孩子,激發他們求學求知的慾望,正是努力矯正這種“失禮”現象的重要一步,也是培養他們對中華文明“根”文化的認知和情感基礎。

從經典傳承看大瀝文化堅守

5月5日上午,在大瀝鎮鹽步公園,“新時代 新悅讀”大瀝鎮第十屆讀書節啓動儀式隆重舉行,500位學童和家長一起,完成“人生第一禮”——開筆禮!

開筆破蒙體驗中國傳統文化 第6張

在正衣冠、鞠躬感恩、擊鼓鳴志、啓蒙描紅等一系列流程中,500位學童認真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洗禮,懂得感恩,懂得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近年來,經典文化正默默地滋潤着大瀝人的心田,也提升這座城市的精神凝聚力。古人曰:“百河匯江,百江納海”,開筆禮作爲一個經典文化在新時代迸發出新的魅力,這是大瀝多元文化同存共融的結果,也是大瀝人文氣質和品格追求綿長而潤澤的真實面貌!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