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服飾搭配 > 服裝搭配 > 旗袍的起源和文化

旗袍的起源和文化

來源:星女圈    閱讀: 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旗袍的起源和文化,旗袍是現代以來最能代表中國女性的服飾,旗袍能夠完美的展現女性胴體的美,旗袍在中國產生有一定的緣由,下面來看看旗袍的起源和文化。

旗袍的起源和文化1

一、旗袍的起源和文化

1、風行於本世紀20年代的旗袍,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的變化並不複雜。

2、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旗袍的款式幾經變化,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臀的舊貌,讓女性的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適合了當時的風尚,促進了女性解放。旗袍的誕生幾乎成成爲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

3、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準服裝,無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傳到了外國,被西洋女子效仿穿着。

4、發展至今,旗袍的樣式花色都逐漸繁多,隨着復古風尚的流行,旗袍重新演繹昔日的精彩。作爲中國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旗袍,有着悠久的歷史,象徵着華夏文明,襯托東方女性的優雅氣質,仍然在樣式上不斷創新,在時尚的舞臺上大放異彩。

二、袍的寓意和特點

旗袍樣式多樣,基本都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爲開襟半襟形式,立領盤組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旗袍是美麗典雅的代名詞,展現女性的端莊優美與迷人曲線,非常適合突女性柔美的特徵。旗袍是傳統的象徵,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承載着歷史和文化的積澱,作爲時裝,章顯女性的婉媚,承載着女性身上的雋永和優雅。

旗袍的起源和文化
  

三、旗袍的花紋樣式

1、花草圖案

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花草圖案,就是梅蘭竹菊四君子了,再有就是蓮花等,具有美好象徵意義的花紋圖案。

【梅】

梅花凌寒獨自開,所以堅韌、經霜傲雪等特質在人們心中具有美好的印象;梅花有五瓣,象徵福祿壽喜財;梅花和喜鵲一起出現時,又代表着喜上眉梢的吉祥寓意。

【蘭】

蘭花清新淡雅,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在旗袍上以蘭花作爲裝飾,也能夠凸顯女性的溫婉氣質。

【竹】

高風亮節,堅韌不拔,是想到竹的第一印象。旗袍紋樣中的竹的形象,大多是翠綠的竹葉點綴在旗袍上。

【菊】

菊花的'花型十分的飽滿,雖然菊花的印象屬於悠閒恬淡,但是在旗袍上的菊花圖案卻有着富貴長壽的寓意。

花草圖案是旗袍紋樣當中運用最多的花紋,既可以簡單簡約,也可以富麗華貴。

2、鳥獸珍禽

現在的旗袍不太注重用動物作爲主要的裝飾圖案。用的較多的就是龍鳳圖案。一般來說,婚禮旗袍,龍風就會作爲主要的圖案出現在旗袍上;但如果是非婚禮旗袍,龍鳳只是作爲次要的裝飾,並會用花草加以點綴,弱化了龍鳳的象徵意義。還有和花草香配合出現的喜鵲等鳥類也是旗袍中常出現的紋樣。

旗袍的起源和文化2

(一)起源

中國文化有五千年之久,雖然「旗袍」只佔了其中二百多年,卻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不容忽略。旗袍是袍服的一種,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深衣是中國最重要的服裝形式之一,它影響了中國大部分朝代的服制。深衣爲右袵,下襬不開衩,長至腳踝,左面衣襟加長,加長後衣襟成三角形。此時的袍服是一種不分上衣下裳、上下通體、男女通用的長衣。

1616 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推行八旗制度,通稱八旗,滿族人因此稱爲「旗人」,而他們的日常服飾就被後人統稱爲「旗袍」。

當時的旗袍以寬筒直身爲基本樣式,圓領、大襟左袵、窄袖、四面開褉、帶鈕釦、束腰帶。當時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袖口,因形似馬蹄,被稱爲「馬蹄袖,又稱「箭袖」。

至於滿族人的衣服材質也很特別,其中一項是魚皮!因爲女真人是北方遊牧民族,他們的製衣材質大都來自畜養的牲畜,或在松花江中捕到的魚,但隨着時代的進步,至今用魚皮製衣裳的女真人已極爲少見。

(二)清代

1642 年,清兵入關,明朝滅亡,滿清正式統治中國。當時能穿上「旗袍」的只有紫禁城裏的王公貴族,以及有着旗人血統的滿人女性才能穿,其中有例外的,就是被皇帝選進紫禁城裏的漢人妃子。

雖說旗袍在清初是皇族的象徵,但畢竟是在漢人社會,在入關前後也有些許差別,例如:旗袍的材質在入關前是以動物的皮來製作,入關後則是以漢人常用的棉布或絲綢製作;

入關前旗人在袍裏只有穿一件襯褲(現代人稱衛生褲),入關後受漢人穿着方式影響,換掉襯褲,和漢人一樣內着褲子,再罩上袍子。

在樣式方面,清朝前期流行的是兩邊爲衽片,以右衽,在衽上繞上一條白色小絲巾,一邊蓋在衽裏,一邊露在衽外,在露出的一端可繡上一些圖案,圖案可不能亂繡,階級低只能繡花,若是鳳鳥只有皇后的衣服能繡。袂寬大,已有短小的立領。

旗袍的起源和文化 第2張
  

(三)民國

在民國初年,最早穿上旗袍的是一羣上海女學生,較正式的.穿法是「上襖下裙」,因爲在民國剛成立時,政府就制訂出一套男女的禮服樣式,男的是長袍馬褂,女的是百褶裙配上對襟短襖,在國家大典或是喜慶宴會中,就必需穿出場。

在民初至十四、五年間,一般平民婦女多穿着襖褲居多,同時也流行短襖和及地的長裙。民國十七、八年時期,旗袍的名稱才正式出現在社會上,至此旗袍大受婦女們的歡迎。

由於此時生活型態比以前複雜,又加上「五四運動」使中國的女性,開始將更多自己的想法展現在衣物上,進而將之前較爲寬鬆的旗袍,改良較爲貼身,展現曲線美。

民國時期屬於旗袍的黃金年代,當時全中國的時尚中心——上海。當地年輕女性穿着合身剪裁的旗袍,突顯出女性線條之美,開叉開至膝蓋的位置,旗袍在當時代表中國的新氣象,也因爲電影的大量發行,造就許多女明星興起,旗袍穿着也在女明星的示範下,成爲新一代的服裝流行趨勢。

抗戰結束後,由於生活環境及社會經濟,較爲貧苦,呈現在服飾上,旗袍減少許多繁雜的裝飾,樣式改成簡單且實用。而到了五六十年代及八十年代期間,是旗袍在兩岸三地長久的沒落期。

因爲這個時期的女性開始有工作,而不是隻能待在家的閨女、人妻。旗袍是合身剪裁,行動時難免受到影響,於是在中國,旗袍逐漸被西洋化的服飾所取代,在這階段的女性大多將旗袍收進箱子的最底部,選擇外國的裙子洋裝。

這類的服飾讓女性能活動自如不礙事並且能利落些,漸漸的,旗袍不再是女性服飾的首選,旗袍對新時代的女性也只有「麻煩」二字可言,會穿上旗袍的人只有在家不用做事的官太太。那時的旗袍,儼然是老派的代表了。

二、旗袍在文藝作品中的象徵

由於旗袍能展現女性美,並且象徵中國文化,在文藝作品中被廣泛運用,我們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張愛玲小說《金鎖記》和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爲範例,解讀旗袍在文藝作品中的意象。上述兩種文藝作品中的旗袍都是清末以後的改良版,前者是寬大的旗袍,後者是合身的旗袍。

旗袍的起源和文化3

一、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是中國女性的傳統袍服,始於清朝的旗人着裝。經過辛亥革命及現代的改良,保留了傳統旗袍的服飾工藝,使其更加符合對人體的表現。

旗袍作爲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爲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着一定的淵源關係。

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爲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爲時尚;到了清代後期,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

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

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飾的主角,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爲典型服飾。

二、旗袍概念

旗袍是專指民國出現的旗袍,還是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在內,旗袍概念的界定,和旗袍起源樣式一樣在學術界頗有爭議。

旗袍的起源和文化 第3張
  

改革開放後早期,爲了證明旗袍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高貴的出身,研究旗袍是學者有意識地把民國旗袍和清代旗人服飾之間的關係更多地聯繫起來。

比如《辭海》中有關於旗袍的註解:“旗袍,原爲清朝滿族婦女所穿用的一種服裝,兩邊不開衩,袖長八寸至一尺,衣服的邊緣繡有彩綠。辛亥革命以後爲漢族婦女所接受。

但是“旗袍”概念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的觀點,從一開始就在學術界受到質疑。“在整個清代浩瀚的文獻中,‘旗袍’一詞從未出現。

在清代旗人稱呼自己所服袍服爲旗服或旗裝,滿語稱呼爲‘衣介’。旗袍二字作爲一個具有特定意義詞出現,是民國20年代之後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當今學術界主要的觀點認爲旗袍指民國旗袍,在民國時期發展成熟並形成較穩定形態的女子袍服。旗袍形成於上世紀20年代 ,有部分學者認爲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服裝搭配
服裝單品
明星裝扮
時尚街拍
奢華品質
秀場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