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宝典 > 帮孩子解决问题

帮孩子解决问题

来源:星女圈    阅读: 4.27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帮孩子解决问题,智力的大门需要通过钥匙来开启,出现问题就说明孩子的成长还有进步的空间,要教会孩子克服这些困难,现在的努力会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现在分享帮孩子解决问题。

帮孩子解决问题1

“支架式”支援,判断介入的时机很重要

“支架式”支援理论的第一个要点是:时机。

当我们看到孩子受挫的时候,决定要不要帮孩子忙之前,我们需要试着问自己一个问题:在这个挑战中,孩子是否需要我,“此刻”是我需要帮忙的时机吗?

我们对时机的反思,教会我们要学习退后,当孩子迫切希望我们帮助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冷静地退后一步,先判断时机是否恰当。

这里有一个标准可以参考:如果是在孩子能力范围之内的“挑战”,我们要先鼓励孩子去直面问题,积累自己应对挑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是在孩子能力范围之外的“挑战”,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的过程,比找到答案本身更重要,因为可以启发孩子的潜能。

一两岁的孩子,积木倒了,希望父母可以帮忙把积木都叠起来,我们应该先鼓励孩子去直面问题,“你再试试看,你可以的,你需要自己想一想看有什么办法”,积累面对问题的勇气,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

但如果孩子反复在叠积木的过程中,他始终无法保持积木的平衡,不明白为什么别人搭积木可以十几块不倒,自己却四五块全散了,那么这个就是我们父母最好的介入时机了。我们可以跟孩子探讨,“你是哪些地方没搞懂,我们可以一起去解决问题”。

孩子所迷惑的地方看似琐碎,却是孩子能力突破的必经之路,所以父母帮忙最好的时机,是在孩子找不到方向,对问题无解的过程中,和他一起体验寻找答案的过程。

孩子的教育,并不是我们给的越多,孩子的吸收就越多。在成长过程,孩子都该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可以是支持者、引导者、陪伴者,但前提一定是孩子内心真实的需要。

只有在孩子内心渴望并且主动想要学习的时候,当孩子所面临的挑战,是在他常规能力之上的时候,我们通过合适的介入引导,才可以帮助孩子掌握新的能力,最终又能重新回到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

“支架式”支援,父母得学会观察孩子的状态

“支架式”支援理论的第二个要点是:观察。

观察,是为了让我们提供更自信、更游刃有余的启蒙方法。观看孩子所处的整体环境很重要,也只有这样子,我们才能真正地看清楚孩子的状态是怎么样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能力特长。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岁多孩子堆积木的过程,你会发现他可能会选择把积木堆高,再把积木推倒,并且会因为积木并没有他的设想倒塌下来的时候,嚎啕大哭。

到了两岁多的孩子堆积木的时候,他可能会尝试把积木叠成一排,按照不同的颜色分开排序,或者根据不同的形状来排列,如果这个过程积木的次序不如人意,孩子也有可能会发脾气。

观察孩子的行为模式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明白孩子到底在哪个环节还需要提高,也可以让我们看到孩子在这项能力技能上的闪光点。

孩子反复叠积木的过程,虽然挫败感十足,但是是孩子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实验,最终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便2岁多孩子当下在发脾气,但是孩子的排列方式,其实是有创新性的,孩子从只会叠高高,到探索纵横排序,并且按照不同的颜色、形状等分布,这是孩子掌握抽象概念的开端。

缕清楚孩子的问题所在,观察到这些闪光点,对于每个家长来说都非常重要。

通过退后和观察积累起来的基本判断力,可以让我们在孩子需要帮助的“关键节点”,思考更好的支撑,才能在“支架式”引导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支架式”支援,父母得学会启发式沟通策略

“支架式”支援理论的第三个要点是:启发。

抱着“支架式”的想法去走近孩子,其实有很多沟通策略可以帮助我们。以下的交流方法是我的亲身实践,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也加入了自己对孩子说过的话,并作了标注。这些所有合适的问题,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启发孩子。

肯定孩子的行为:“哇,我看到你们都为自己的小羊建了房子,它有白色的围栏环绕着屋子,你们还放了很多小羽毛作为小羊的床铺。”(叙述句可表达肯定)

认可孩子的努力:“你们的超市可真忙碌啊,里面有购物的顾客、收银台、还有收银员,你正往货架上摆放货物。”(叙述句可表达认可)

提出引发孩子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把水浇在沙子上,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我们需要使用别的工具吗?”、“你已经搭了很久的乐高积木了,我看到你把小羊放在车上,小熊在驾驶员的位置上,他们是要去哪里呢?” (疑问句可引导思考)

增加游戏难度:“我想知道,你能不能用这些管筒来搭建一个迷宫。” (可变化玩法,并和孩子一起尝试)

给孩子做一些知识补充:“你用乐高小颗粒拼了一个吉他,还记得妈妈之前给你买的一个乐器,和这个吉他很像,但那个乐器只有三根弦,我们叫尤克里里。”(类比句可做延伸和认知启发)

帮孩子解决问题

提供榜样,引导孩子解决问题:“有时候,我不知道橡皮泥该捏什么,所以我只是将它滚来滚去,敲击它,用手指感受它,不是每一次都必须用橡皮泥捏出什么,对吧?”(场景假设可提供指引方向)

直接展示正确的做法:“如果你想把管道迷宫固定在墙上,那你必须得找一些可以粘贴的东西。”(因果句可提供逻辑示范)

提供直接的答案,但需要先询问孩子是否需要。例如,孩子在玩积木时,搭建的城堡已经摇摇欲坠了,我们可以问孩子:“需不需要我帮你防止积木倒塌?如果我们把底座搭建得更加牢固,它就不会倒了,我会帮你的。”(疑问句可引导思考)

面对孩子的求救,上面的这些策略,我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所有的策略,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思考,哪种方法最能帮助孩子,让孩子更有建设性地、更加投入地开拓自己的潜能。

我们的角色,并不是只能替孩子解决某个单项问题。

当我们从孩子的现有能力出发,帮助孩子探索清楚自己究竟还可以做什么,自己的潜力可以是哪些地方,孩子如同海绵一样吸收的特质,便会让他收获更多,也成长更快。

当出现很多教养难题的时候,我们会迷茫,也会不自信,担心自己做多了害了孩子,做少了失去了培养孩子的机会,但不管是判断时机、观察孩子的状况,还是启发式的沟通策略,都是我们可以做起来的、好的启蒙方式。

我们可以在孩子茫然无知的时候,引导孩子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我们可以在孩子努力的时候,看到并说出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明白自己的点滴存在正一点点地影响彼此;

我们可以在孩子没有方向的时候,跟孩子一起去寻找线索,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

我们也可以在孩子悲伤受挫的时候,和孩子一起感受情感的漩涡,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孩子最有力的情感支撑……

这一些都可以是父母的角色,但我们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在需要退后的时候,我们要敢于后退。

探索世界,是孩子每时每刻都在体验的生活

如果偶尔的摔跤和挫折是孩子成长必经的过程,那么让孩子积累失败的'经验,相信孩子有对应的学习能力而不是担心,或许使我们真正能提供的一种保护方式。因为,唯有如此,他们才能从失败的过程中推演出属于自己的成功方程式。

孩子终归是自己人生的主宰,我们的帮忙应该始终保持理性和温情,“支架式”的父母,能做到恰到好处,也可以做到巧思妙想。

只要你想帮孩子,你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角色位置。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支架式引导,也是我们父母可以修炼的智慧。

帮孩子解决问题2

一、不要忽视问题。父母都不会希望孩子逃避问题,问题不被解决就永远在留那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更加严重。无论问题大小,鼓励孩子勇敢面对。解决小问题是日后解决大问题的基础。面对生活中的难题,教授孩子识别问题和获取帮助的方法尤显重要。

二、不要过早干预。孩子一遇到问题,我们就立即“救援”,长此以往,孩子则失去“援救”自己的能力。相信你的孩子,他们天生就好奇心强烈、创造力丰富、恢复能力强。在我们的帮助下,他们可以学会运用自己的才智成功应对挑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鼓励他们学会考虑事物正、反两面,思考多种解决办法,然后选择最好的对策。支持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当他们被欺负或受伤时。但要留给他们足够的个人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

三、不要对一个问题过分专注。通常,一个问题之所以未能得到解决,是因为人们不能跳出来思考,或采纳别人的建议。要教给孩子如何多角度地看待一个问题,了解换位思考和倾听别人的观点是重要的生活技巧。如果,孩子明白看待事物的方式不是单一的,那么,他们就能包容别人对问题的质疑,他们会对人更加宽容,并且,能够接受更有创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当孩子抱怨生活不公、让人伤心时,不要随声应和。诚然,生活有时存在不公,有些人确实为人不善,而且很糟糕的事时而发生。但因为不好的事就消极对待生活只会让自己更不开心,也是无能的表现。要面对生活不公的事实,学会接受苛刻的人。关键是要教育孩子在接受别人不公的看法和不可避免的坏事发生时,不要忘记自身存在的价值。如果对于已发生的事情确实无能为力,那就教会孩子继续向前,而不是任其自怨自艾或者沉浸在无尽悔恨之中。

五、不要因孩子心情低落也跟着消沉。这样确实会让孩子感觉你和他站在一边,但这对孩子只会有害无益。没有孩子希望自己的父母难受,这样只会火上浇油,增加难题,孩子也因此无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要教育孩子着手处理问题,耐心讲解问题所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指出他们可能疏忽的地方。相信自己的人通常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我们可能无法改变事实,但我们总可以从中学到点东西。鼓励孩子的同时,也是在鞭策自己。

六、不要发脾气,接受孩子的无助。发怒、攻击和放弃无法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恶化。孩子本是向你发泄怒气、倾吐无奈,如果你因此发脾气,他们不但没有得到想要的回应,却要反过来应付你。你要做的就是认真聆听,承认他们的感受。人有时需要适当的感情发泄,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适当的情感表达是允许的,但不要把其他人当做发泄对象。我们要教会他们恰当地处理自己的感情。

同时,我们要让孩子形成一种最重要的能力,那就是烦躁时让自己冷静下来。叫他们练习深呼吸,必要时在做出任何行动前暂停一下或从一数到十。父母要帮忙让孩子明白体会自己的感觉的重要性,但让他们学会冷静并回归正题也同样不可忽视。

怀孕手册
新妈手册
育儿宝典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