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時尚熱點 > 亞馬遜Kindle官宣停止在華運營

亞馬遜Kindle官宣停止在華運營

來源:星女圈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亞馬遜Kindle官宣停止在華運營,其實,從去年開始,電商平臺上Kindle大面積缺貨現象的出現,就有傳言稱,Kindle可能要退出中國市場,亞馬遜Kindle官宣停止在華運營。

亞馬遜Kindle官宣停止在華運營1

6月2日,亞馬遜Kindle官方正式宣佈,將於2023年6月30日停止Kindle電子書店在中國的運營,屆時用戶將不能購買新電子書。這標誌着,Kindle官宣了退出中國市場,當天,“Kindle停運”的話題一舉衝上微博熱搜。9年的市場開拓,從文藝青年人手必備的“閱讀神器”到如今的黯然退場,Kindle究竟被誰打敗,又是何種原因出現今日了今日結局?

Kindle退場,數字化閱讀仍高歌猛進

當看到Kindle退市的消息,很多用戶可能會有一個疑問:Kindle的失敗,是人們真的離閱讀越來越遠了嗎?退市是整個閱讀生態環境不好?

亞馬遜Kindle官宣停止在華運營

數字閱讀產業整體規模持續走高

實際並不如此。根據最新的公開數據顯示,中國數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接觸率從2013年的50.1%升至2021年的79.6%。可以說,Kindle進入中國市場的9年時間,數字化閱讀市場規模是持續走高的。

據細分市場的相關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成年國民手機閱讀接觸率由41.9%升至77.4%,人均每天手機接觸時長也從21.7分鐘大幅提升至101.12分鐘。然而在電子閱讀器上進行閱讀的人羣佔比只有27.3%。

作爲專業的數字閱讀設備,Kindle在數字化閱讀浪潮下,漸漸被智能手機、平板等設備蠶食市場。

外來的和尚和本土的經

Kindle的中國發展之路,最早追溯到2013年6月,當時其新奇的閱讀器形態,軟硬件閉環的閱讀生態,迅速吸引了一大批消費者的關注,甚至在早期出現了“一機難求”的局面。經過數年發展,2016年,中國一躍成爲亞馬遜在全球Kindle設備銷售的第一大市場。2018年,Kindle在中國銷量達到百萬,一時間風頭無二。

隨着Kindle備受歡迎,“泡麪蓋”的稱呼也隨之走紅,甚至連官方都下場自我調侃,殊不知,“泡麪蓋”的戲稱也預示着Kindle的用戶粘性缺失。

亞馬遜Kindle官宣停止在華運營 第2張

Kindle的風光並沒有持續多久,17、18年左右,抖音、快手等短視頻開始發力,人們的時間被迅速絞殺在無窮無盡的視頻流中。另一方面,國內衆多廠商涌入墨水屏賽道,例如海信、掌閱、多看、文石、小米等。

在衆多墨水屏閱讀產品的衝擊下,Kindle的弊端也開始顯現。自營電子書城相對匱乏的資源;幾乎沒有大變化的形態和參數;缺失了社交互動屬性等一系列弊端被持續放大,最終爲Kindle退市埋下了伏筆。

舉個簡單例子,大家拿着2022年的手機,對比2013年的手機,能夠明顯感覺到科技發展帶來巨大差異,但你拿着如今還在售賣的Kindle Paperwhite4,和2012年發佈的Paperwhite2相比,恐怕很難辨別有何差異。

墨水屏賽道,誰主沉浮?

有業內人士認爲,Kindle退出中國市場,只能說明亞馬遜的戰略和運營出現了問題,並不是墨水屏生態本身的問題。相反,隨着數字閱讀的普及,人們對護眼閱讀的重視,墨水屏市場仍在加速擴張。數據顯示,僅大尺寸電子紙設備在2022年的出貨量就將達1500萬臺左右,同比增長超15%。

亞馬遜Kindle官宣停止在華運營 第3張

Kindle的退市也給我們帶來了新思考:墨水屏賽道中,如果“Kindle模式”跑不通,那麼究竟誰才能引領墨水屏行業升級發展的方向?

業內將墨水屏領域的品牌簡單分爲三類:

第一類就是“類Kindle”模式,就是從閱讀內容到硬件,打造閉環生態,代表品牌由掌閱、多看等。

第二類就是“聚焦場景”模式,代表品牌有華爲、科大訊飛等,對於它們來說,墨水屏設備更傾向於自家場景生態的補齊。

第三類歸類爲“類手機”模式,代表品牌爲海信。從2017年推出旗下首款水墨雙屏手機開始,海信已經紮根墨水屏行業5年之久。

目前,海信閱讀產品不僅有兼顧日常使用和護眼閱讀的雙屏手機A2、追求便攜閱讀的墨水屏閱讀手機A5、A7,開闢彩墨屏賽道的A5 Pro CC、A7 CC、追求高品質閱讀和音樂體驗的TOUCH、實現大屏便攜與視覺享受的HiReader閱讀器、以及將墨水屏刷新率提升到新維度的A9等。產品更爲豐富多元,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不同類型的產品。

亞馬遜Kindle官宣停止在華運營 第4張

海信最新發布的閱讀手機A9

不僅是產品佈局更成熟,海信對墨水屏技術研發的態度也更爲重視,更追求通過技術創新爲消費者帶來更好的硬件體驗。

截至目前,海信在電子墨水膜、前光膜、前光光源和屏幕模組等方面和業界頂級廠家達成戰略合作關係,關鍵元器件部品均採用深度定製,並且在黑白顯示、夜光顯示、彩墨屏顯示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儲備。

例如,在最新推出的海信閱讀手機A9中,海信就帶來了一項獨家刷新技術HyperWave超波型顯示引擎,可以提升墨水屏的刷新幀率,減少殘影和卡頓,顯然海信關注到了墨水屏閱讀的核心痛點之一,並願意爲之投入更多研發精力,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移動閱讀需求整體增長確實不假,但抓住消費者的核心需求才是關鍵。當用慣手機的消費者,在護眼閱讀領域選擇墨水屏產品時,海信的閱讀產品可能更符合需求。

亞馬遜Kindle官宣停止在華運營2

從“文青單品”到“泡麪神器”,入華九年的kindle,終是開啓了退出中國的倒計時。

6月2日下午,亞馬遜Kindle服務號發佈通知,亞馬遜將於一年之後的2023年6月30日,在中國停止Kindle電子書店的運營。而從即日起,亞馬遜停止了對經銷商的供貨。

亞馬遜Kindle官宣停止在華運營 第5張

簡言之,Kindle 平臺的核心功能——在線書店將在一年後率先終止,而文檔服務(郵箱傳書)等其他附屬功能則還有兩年「保質期」。

其實,從去年開始,電商平臺上Kindle大面積缺貨現象的出現,就有傳言稱,Kindle可能要退出中國市場。

2021年10月,Kindle天貓旗艦店閉店,今年1月,Kindle京東官方直營店大面積缺貨。去年10月底發售的新品Kindle Paperwhite5,預售時京東旗艦店銷量破萬,真正開售當日卻只顯示有400多的銷量。

從今年開始,停運的猜測甚囂塵上。

自2013年6月7日首現中國市場至今,正好是Kindle進入中國已經9年了。曾經被一衆精英人士所推崇,並改變了很多人的閱讀習慣。

在Kindle進入中國之前,國內已經不是沒有電子書閱讀器產品。不過在Kindle到來後,這款產品幾乎與“電子書閱讀器”劃了等號。從入華到撤退,Kindle給愛讀書的人帶來改變。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閱讀器賽道上,Kindle早已不再獨領風騷,小米、掌閱、科大訊飛等一衆國內品牌已在市場上嶄露頭角。

從“符號”單品淪爲“泡麪神器”,這9年,Kindle 是如何走到今天這般田地?

亞馬遜Kindle官宣停止在華運營 第6張

“尷尬”的Kindle

2007年,第一代 Kindle 上市。

隨後的幾年時間裏,中國用戶都在期待 Kindle 能夠進入國內。

伴隨着民間的呼喚聲,Kindle在2013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背靠強大的亞馬遜,頭幾年Kindle大量燒錢,給國內用戶提供了近乎虧本的硬件價格,讓中國成爲亞馬遜全球Kindle設備銷售第一大市場。

2018年根據亞馬遜公佈的數據顯示,Kindle閱讀器在中國銷量達數百萬臺,電子書銷量近70萬冊,較2013年增長近10倍,其實培養了一批忠實用戶。

而這也就是Kindle的巔峯的時刻了。

也是從這一年開始,還沒等到亞馬遜繼續高歌猛進,kindle在國內的競爭力開始了不斷下滑。

2019年3月,亞馬遜官微推出了一則廣告文案,一部Kindle被蓋在一盒泡麪上面,旁邊的文字顯示“蓋Kindle,面更香”。甚至用Kindle自帶的時鐘功能設置了“倒計時5min”。

亞馬遜Kindle官宣停止在華運營 第7張

圖源:微博

這波帶着“自黑”範兒的營銷,着實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kindle泡麪潮。

如今回過頭來看,Kindle的這波自黑式營銷竟變成了現實,用戶真的覺得用Kindle泡麪比讀書更實用。

Kindle的本質想法,是讓讀者在更多的場景中拿起Kindle。

但反諷的是,隨着各類硬件電子設備的圍剿,Kindle已經成爲自己手裏的各大數碼產品中,“吃灰”最多的那部。

“亞馬遜的kindle在中國是絕對沒法做成功的.。”11年前,劉強東曾預測到了Kindle的失敗。

但他只猜對了一半,“有個盜版在裏面,Kindle這個模式在中國就永遠不可能取得成功。”劉強東如是說。

盜版,確實是內容行業長期面對的挑戰,但並非Kindle的“致命傷”。面對國內越來越激烈的競爭,Kindle所具備的優勢愈發不足,短板也未能補齊,這纔是導致其無奈離場的根本原因。

亞馬遜Kindle官宣停止在華運營 第8張

誰動了kindle的奶酪?

Kindle彷彿一粒石子,激起了中國閱讀器大市場的浪花,但自己卻要被這浪花所淹沒。

以前,Kindle曾和大型出版社達成合作,坊間一度流傳“都是出版社請亞馬遜助推新書”。但現在,這一情況正在發生改變,Kindle的書庫資源似乎已經敗陣。

一鯨落,萬物生,對於許多細分賽道而言尤是如此。現在留給人們的一個問題是,待Kindle徹底停運,它留下的市場將由誰來承接?

據財經天下週刊對業內人士的採訪,現在的電子版權多數還是在掌閱、咪咕和騰訊系。就其所供職的出版社而言,尚未與Kindle有過合作,更多合作的平臺是掌閱和起點。“至少對於文學出版社來說,電子出版在營收結構中所佔的比例也非常之小。”

伴隨Kindle退出中國市場的消息,A股在線閱讀板塊應聲上漲,這其中,掌閱科技尤爲顯眼。掌閱科技的股價在6月2日下午直線拉昇至漲停。掌閱是數字閱讀領域的老將,曾涉足電子書閱讀器領域。雖然這部分硬件業務已經從上市公司剝離,不過仍有投資者決定賭一把。

亞馬遜Kindle官宣停止在華運營 第9張

作爲作爲電子閱讀的載體之一,Kindle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數字閱讀的發展。但是如今,亞馬遜搭建的內容生態,不僅受到短視頻的衝擊,被移動端的休閒方式消磨。用戶拿來讀書的時間和耐心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

據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截至2021年6月,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8億人,相當於中國網民規模的87.8%,短視頻正在成爲全民最熱的休閒方式。

此前,喬布斯也給Kindle潑過冷水。在Kindle誕生之初,喬布斯便指出:“這款機器是好是壞並不重要,問題是,人們已經不讀書了”。

拉長時間線看,書籍的吸引力的確在變弱。就國內情況而言,閱讀市場近年被短視頻蠶食得厲害。在Kindle退出國內市場後,這是友商們仍要面對的挑戰。

亞馬遜Kindle官宣停止在華運營3

6月2日,亞馬遜Kindle服務號發佈公告,宣稱將於2023年6月30日在中國停止Kindle電子書店的運營,這意味着在此之後,Kindle用戶將不能購買新的電子書。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關於Kindle的微博話題更是衝上了熱搜,網友們紛紛調侃“Kindle真的變成泡麪神器了”。但評論區中也不乏一些緬懷的聲音,爲Kindle時代的離去感到惋惜。

亞馬遜Kindle官宣停止在華運營 第10張

曾經,Kindle也有過輝煌的年代。2013年6月,Kindle正式進入中國,當亞馬遜中國Kindle書店正式上線的時候,電子書的數量就達到了2.4萬本,其中不少都是國內知名出版社和熱門書籍。到了2014年年底,部分傳統出版社的電子書銷量渠道已經超過50%來自Kindle。

那時,人們喜歡它主打的“墨水屏”,不傷眼而且更接近紙質閱讀的體驗。此外,電子閱讀器功能簡單,看書時可以排除干擾,實現沉浸式閱讀。

然而,如今Kindle黯然離場,我們也是時候思考——對於電子閱讀器,我們真的需要嗎?誠然,電子書有着紙質書無法超越的功能,它的便捷性讓我們在出門時,不必再帶着厚重的書籍穿過地鐵和高樓,想要查閱書籍內容時,知識就在手邊,一觸即達。

但是,從技術層面來說,隨着電子化閱讀的發展,iPad、手機等媒介也能實現這種便捷性,而且做筆記的功能與效果可能更優;它推崇的“墨水屏”理念也不再新鮮,很多平板產品同樣能擁有近於紙質的閱讀效果。

亞馬遜Kindle官宣停止在華運營 第11張

更重要的是,“沉浸式閱讀”的實現本不應該依賴於媒介的形式,如果真正渴望閱讀、熱愛閱讀,那就不應該拘泥於形式。無論何時何地,不論何種媒介,我們更注重的永遠是內容和知識。電子書也好,紙質書也罷,太過在意形式,閱讀也就失去了本來的意義。

因此,對於Kindle在中國市場的落幕,我們不必太過惋惜。比起遺憾,我們更需要思考它帶來的警示意義。信息碎片化時代,深度閱讀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的注意力被各種碎片信息分割和拿走。於是,近年來有不少聲音都在呼籲人們迴歸“沉浸式閱讀”,但很多時候我們所追求的“沉浸式閱讀”是否儀式大於意義?

工具歸根結底只是一種載體,如果沒有學習和思考的能力,我們哪怕能夠隨時隨地利用工具進行閱讀,也可能無法真正消化與接納其中的知識與思想。我們缺乏的從來不是類似於Kindle的電子閱讀器,更不是紙質類書籍,而是一顆願意靜下來閱讀的心。畢竟,知識的真正傳承依靠的是人們的思考和記憶,不斷髮展的科技只是給我們提供了形式與載體。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爆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