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現狀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現狀

來源:星女圈    閱讀: 3.6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現狀,社會的崗位都是與人們生活有很大的關係的,他們的存在是有一定的社會價值意義的,下面分享一篇關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現狀的相關信息。一起看看吧!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現狀1

社區衛生服務的現狀

近幾年,社區衛生髮展是健康的。目前,全國95%的地級以上城市、86%的市轄區和一批縣級市開展了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全國已設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400多個,社區衛生服務站近12000個,創建了108個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範

區。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爲主,社區衛生服務站爲輔,醫療診所、醫務室爲補充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框架,正在大、中型城市逐步形成。**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於2017年成立,實行了由麒麟區衛生局領導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負責制,形成了“政府領導、部門協調、街道負責、衛生實施”的管理體制。內部改革不斷深入,調整了中心的科室設置,建立了“三科一室”:即醫務科-由各科門診、醫技、病房、護理組組成;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部——由防保一條線(疾病控制、慢性病防治、婦幼保健、健康促進、計劃免疫等)、行政科——由總務、財務組成;辦公室——由人事、檔案、統計和信息管理組成。加強了全科醫師隊伍的建設,加強了內涵建設,落實了管理措施。實行人性化、個性化、親情化的服務,推行以健康爲中心、以人羣爲對象、以家庭爲單位、以社區爲範圍、以需求爲導向的服務模式,促使醫護人員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服務形式從醫院走向社區,進入家庭;服務內容從單純的生物模式轉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的服務網絡逐步形成。醫院還實施“一院多點”服務,先後建立了1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開展以“預防、保健、醫療、健康教育”爲一體的,貫穿服務對象生命全過程的有效、經濟、方便、綜合、連續的基層衛生服務。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現狀

社區衛生服務的問題

認識問題 市場經濟條件下,在激烈的醫療市場競爭中,新的服務理念滯後,表現爲經營管理理念不到位,個體服務態度生硬、治療技術缺陷仍時有發生,衛生資源供不應求的矛盾日趨激烈。社區衛生服務在發展過程中,大部分都得到了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但仍然存在着對開展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性認識不深、不透,有的只是形式上的支持,內容上不支持;由“政府領導、部門協調、街道負責、居委會參與、衛生部門實行行業管理”的社區衛生服務管理體制雖已明確,但在實際操作中,職責、相互關係尚未全部理順。同時,部分社區羣衆對社區衛生服務的認識也有盲點,一味追求無償衛生服務的大有人在;也有極少部分羣衆(有經濟能力的)認爲只要我付錢,衛生機構就應該提供所需的一切服務。這些認識上的偏差忽視了一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衛生機構的現狀。醫療衛生屬於公益性、福利性事業,但政府補償機制還沒有到位,如果沒有市場化運作的有償服務,衛生機構本身將無法生存和發展;如果只要付錢就要滿足一切需要,一級醫療機構尚未完全具備這些服務功能與技術能力。目前,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方向,只能在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前提下,爲社區羣衆提供綜合、可及、連續、經濟、方便、有效、基本的衛生服務。

政策問題 由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前期改革基本未涉及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在開展社區衛生服務過程

中,感到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如補償機制不到位、衛生資源配置失當、社區衛生服務價格體系不規範使經濟補償沒有合理的依據。長期以來,由於政府投入與補償經濟政策的乏力,如果沒有市場化運作的有償服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本身將無法生存和發展,迫使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加重醫療服務“側支循環”,從中汲取“養分”,支撐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生存、發展。這樣,勢必削弱其他服務功能,違背社區衛生服務的目的和初衷。目前,“以醫養防、以藥補醫”實際上已經成爲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一種對政府補償不足的補充,也就是醫院在業務收支中臨牀醫療結餘彌補預防經費的不足,以藥品收支結餘彌補醫療收支虧損,社區衛生服務如沒有經濟基礎作支撐,發展將受到相當程度的阻礙。因此,必須進一步突出政府行爲,充分重視社區衛生服務在社區建設和社區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完善補償機制及配套政策,徹底改變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醫養防、以藥補醫”的主體服務模式,建立政府購買預防保健,社會購買延伸服務的“三買”機制,改革社區衛生服務的支付形式,從按服務項目支付改爲按人頭預付。使社區衛生服務真正體現價格低廉,服務便捷、有效。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現狀2

一、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建立一種長效的人才培養和能力建設的機制,將全科醫學納入當地醫學學科建設重點項目,通過轉崗培訓和定向等方式培養全科醫生,支持醫科大學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爲臨牀教學與培訓基地。

二、提升城市社區衛生綜合服務能力。充分利用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服務平臺,不斷拓展社區衛生服務領域,開展“骨質疏鬆”“均衡營養”、殘疾康復、心理諮詢、中醫藥進社區等一系列活動。探索推進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積極開展中醫“治未病”服務,推進分級診療制度,人社部門應降低醫保準入條件,解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就醫刷卡難的問題,逐步建立社區首診、按需轉診的分級診療服務制度。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現狀 第2張

三、形成多元化城市社區衛生髮展格局。積極鼓勵引導綜合醫院、民營醫療機構和社會力量等各類資源舉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形成政府搭建平臺、醫院聯合運營、社會力量參與,資源充分利用的多元化社區衛生髮展格局。財政應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支持力度,對社區衛生服務不能覆蓋的城市人羣,可採取多種形式設立社區衛生服務站,形成多元化城市社區衛生髮展格局。

四、實現醫療廢物處置的全覆蓋。通過多種形式儘快增加危險廢物集中處置機構數量,加大配備專業人員和車輛,以保證農村衛生所和邊遠地區醫療廢物的處置全覆蓋。

五、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納入城市總體規劃。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把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社區衛生服務用房納入到居民居住區公共用房建設之中。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建設提供優惠政策,減免相關費用,明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數量、規模、佈局和功能,提高現有衛生資源使用率。應研究制定相關的租房補貼措施,對現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超過1400平方米,站不超過150平方米,按一定比例給予適當的租房補貼。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現狀3

我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發展現狀

我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及實際利用情況得到明顯改善。調查顯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和醫務人員均認爲社區衛生服務能力得到較大提升,83、1%的醫務人員認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醫療服務能力得到加強,86、3%認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得到加強。城鄉居民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的總體醫療服務能力評價較高,75、1%的居民表示感到滿意或比較滿意。具體來講,一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診人次穩步提升。機構負責人的問卷調查顯示,2014年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年均門診量爲54119人次,較2012年增長了10、3%;2014年年均住院量爲513人次,較2012年增長了13%。二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有序開展。問卷調查顯示,被調查的61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電子健康檔案率爲76、9%。86、2%的直轄市/省會城市居民表示對所在區域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感到滿意或比較滿意。

1、 科室設置和設施配置較爲齊全,爲醫療衛生服務提供了重要保障

科室設置和設備配置普遍較爲齊全,城鄉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服務條件評價較高,60、8%的居民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硬件設施表示滿意或比較滿意,70、6%的居民對就診環境表示滿意或比較滿意。被調研的.64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全科診室、中醫診室、康復治療室、搶救室的比例分別爲95、8%、87、8%、79、2%和70、1%。從區域劃分來看,科室設置情況東部地區最好,西部地區進展良好,中部地區相對遲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備心電圖機、B超和生化分析儀的比例分別爲93、4%、85、8%和79、6%。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標配的儀器設備外,有一成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置了CT機。實地調研發現,廣東、福建和江蘇等地,幾乎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配備500mA X光機、彩色B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全自動血球計數儀、全科診斷儀、救護車等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設備,高於國家要求的基本標準配置。

2、 醫務人員素質不斷提高,爲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礎

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的統計,2014年全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比例達23、8%,大專學歷人員比例達41、6%,大專以上學歷人員比例與2010年相比,提高了6、5個百分點。全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執業(助理)醫師13、4萬人,佔比35、2%。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的學歷層次及執業醫師佔比相比其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村衛生室和鄉鎮衛生院)均較高(見圖3)。本次問卷調查顯示,82、1%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至少參加過一次崗位技能培訓。通過崗位培訓,至少掌握了一種中醫適宜技術的人員佔95、4%,通過技能培訓,有效提高了醫務人員的業務素質。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現狀 第3張

3、 積極探索雙向轉診,促進基層首診,但診療能力仍亟待提高

調查顯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醫聯體、對口支援、遠程診斷等方式,促進基層首診和雙向轉診,見圖4所示。90、7%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全科醫師(團隊)與轄區居民建立穩定的契約服務關係,同時74、1%的城鄉居民願意與全科醫生(團隊)建立穩定的契約服務關係。

然而,由於城市地區居民就醫需求層次高,且周邊大醫院資源豐富,“大病、小病都去大醫院”的就診無序狀態仍較普遍。問卷調查顯示,轄區內常見慢性病及多發病患者自願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首診的佔50、7%,還有近一半的患者基層首診意願不太強烈。只有32、2%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認爲五年內“小病在社區”的目標能在本轄區基本實現,顯示出基層首診、分級診療的實現難度較大。雙向轉診單向向上轉診特徵明顯。問卷調查顯示,2014年上級醫院轉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平均爲49、3人次,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轉爲255人次,上轉和下轉比例爲5:1。實地調研中,多數省份的上轉與下轉的比例甚至更高。如某省基層衛生機構每年上轉量基本都是三位數,而下轉量最多的一家是14例,多數是個位數乃至零,與上轉量相比不超10%。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過去三年上轉1100餘人次,但下轉只有100餘人次,上轉與下轉比也達到10:1以上。問卷調查結果反映出,患者在選擇就診醫療機構時,70、2%的人會將診療能力看作最主要的考慮因素,診療水平低、擔心耽誤治療等因素是患者不願意轉診到基層的重要原因。

4、 中醫藥服務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穩步推廣

根據國家衛計委統計數據,2014年底,提供中醫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佔同類機構的83、2%,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比重較高,與上年相比也有所提高(見表1)。根據中醫藥學會的專項調查表明,截至2014年底,91、2%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比2011年提高了15、6%。本次問卷調查顯示,2014年有32、7%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診療量佔本機構診療總量的30%以上,35、3%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診療量佔比在10%至30%之間,顯示出中醫藥服務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佔有的重要作用。

三、我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突出問題

1、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處境“尷尬”,夾縫中求生存

一是國家醫療體制改革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發揮的作用還不夠重視。雲南、河南等省市的實地調研均反映,相比村衛生室和鄉鎮衛生院,政府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投入不足,業務用房缺少的問題也比較普遍。在被調查的64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僅有21、6%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獲得過中央專項建設業務用房的資金。二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鄉鎮衛生院不同之處在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周邊大醫院資源豐富,而且城市地區居民的就醫需求層次高。實地調研發現,大型醫院的人滿爲患、擴張膨脹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病源不足、病牀閒置形成了鮮明對比。儘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都與二、三級醫院簽訂了轉診協議,但雙向轉診難以落實,轉診中能上不能下、不願下的情況普遍存在[1] ,醫療機構間缺乏溝通仍然是雙向轉診工作開展的主要障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承擔接診下轉患者的能力仍有待提升[7]。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處境尷尬,常常只能接受大醫院剩餘的病員。

2、 投入方式不盡合理,“重物輕人”現象嚴重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中政績導向突出、需求導向相對薄弱。基層地區推動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的有關部門受政績考覈等因素影響,傾向於推動購買設備、擴建場所等“顯性”標準化建設。而相對於醫務人才培養等“隱性”標準化建設則缺乏足夠動力。相對而言,將資金投入到“看得見、摸得着”的醫療硬件設備上有執行易、見效快的“優勢”。但對於長遠發展目標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卻相對弱化了對基層衛技人才等“軟實力”的提升,導致在服務基層時出現了薄弱環節。政府加大硬件建設、項目經費和醫保報銷的投入,這在以前一個時期是必要的,極大地改善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硬件條件,但由於人員經費和運行經費缺乏保障,造成“有設備、無人用”的狀況,或者擠佔項目經費作爲人員費用,影響了服務質量[8]。

3、 醫防不平衡,基本醫療弱化問題令人堪憂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髮展不平衡。以往研究表明,重醫療、輕防保現象普遍存在,80%以上的醫生從事醫療工作,從事公共衛生的醫師不到10%[9]。然而,目前基本醫療相對弱化,存在“矯枉過正”的情況。實地調研發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績效工資主要通過國家基本公共衛生項目考覈的方式發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經費的比例超過總收入的40%。本次問卷調查顯示,80、9%的社區衛生服務衛生中心的首要經濟來源是基本公共衛生項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爲保證收入來源,在不同程度上更加重視完成國家基本公共衛生項目,弱化了基本醫療的工作,基本醫療團隊已經變成了公共衛生服務團隊。某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坦言到,“醫務人員的‘武功’被廢問題突出”。近期在加速全科醫師的培養,但是以往轉崗爲全科醫師的,多缺乏臨牀經驗,能力不能滿足基層要求,原有的外科業務萎縮或不能開展,內科綜合診療水平又有限。在北京市2015年的社區衛生服務績效考覈中,讓全科團隊從10個常見病中抽籤進行業務考覈。考覈中發現,有些醫生不能從臨牀思維的角度進行檢查、認識和診斷疾病。以往研究也表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醫療服務功能有待完善,尤其是常見病診療服務功能[10]。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現狀 第4張

4、 優秀人才進的來、留不住問題突出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才進來相對容易、留住較難是各地普遍反映的問題。問卷調查顯示,三年來,被調查的59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平均流失的中級及以上的專業技術人員爲1、6人次。實地調研發現:西藏、湖北、北京的流失率相對較高,而且出現了“越培訓,流失率越高”的怪圈,優秀人才只要有機會還是更願意去大醫院。績效考覈和評價制度不健全,符合醫療衛生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尚未建立,是影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積極性、影響優秀人才隊伍穩定的重要原因[11]。儘管有政府補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薪酬待遇仍然偏低,難以與專科醫生持平。山東、廣東和四川等地的調研發現,許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採取了收支兩條線管理,實行績效工資制度,即使有了績效考覈手段,但也不能把“蛋糕”做大,只能將“蛋糕”再分配,不能充分體現多勞多得、優勞優得的按勞分配原則,導致機構內部形成“吃大鍋飯”的現象,影響了優秀人才積極性的發揮。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爆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