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王安石最後結局

王安石最後結局

來源:星女圈    閱讀: 9.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安石最後結局,字介甫,北宋名相,主張變法,推行王安石變法的主要目的是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但是可惜後面變法政策不堅定,下面小編整理了王安石最後結局,歡迎大家借鑑和參考。

王安石最後結局1

王安石變法是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

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爲目的,以“理財”、“整軍”爲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 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但是,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於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元豐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終。

王安石最後結局

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初,高太后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爲宰相,新法幾乎全被廢掉,史稱“元祐更化”。元祐元年(1086年),王安石病逝於鐘山。

王安石最後結局2

公元1068年,王安石給宋神宗上了一封名爲《本朝百年無事札子》的奏摺,在摺子中,王安石先是總結了一下宋初“百年而天下無事”的原因,然後話鋒一轉,又從吏治、教育、科舉、農業、財政、軍事等方面講到了本朝危機四伏的現狀。

王安石大膽的言論,引起了宋神宗君臣的熱議,最終宋神宗力排衆議,決定讓王安石放手改革,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但僅僅八年後,王安石的變法就因爲阻力重重,宣告失敗,王安石也被迫罷相,心灰意冷的他選擇遠離政治中心,隱居鄉村。

十幾年變法功虧一簣,王安石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以《梅花》爲題來表達自己不懼困難,堅持變法救國的高尚形象,在王安石心中,即便自己失敗了,他也無怨無悔: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爲有暗香來。”

而導致王安石二度罷相的原因,就是由他主持的一場失敗的,同時也是在歷史上爭議非常大的變法,這就是著名的“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王安石變法的.起源,最早要追溯到北宋仁宗時期。當時宋朝國力空虛,財政赤字嚴重,朝堂之上領餉不做事官員太多,而百萬之衆的軍隊更是當時已經捉襟見肘的宋朝財政巨大的負擔。爲了讓宋仁宗重視這些問題,王安石當時就上疏宋仁宗,直指時弊,並提出變法以改變局勢。但優柔寡斷的宋仁宗害怕王安石這份激烈的變法計劃會引發巨大爭議,因此並沒有採納王安石的意見。之後雖然王安石多次上奏變法,但都得不到宋仁宗任何回覆。直到對改革持支持態度的宋神宗趙頊繼位,王安石才終於有了一展抱負的機會。熙寧二年,王安石受封參知政事,成爲宋朝宰相,在宋神宗的大力支持下,王安石開始了對宋朝軍事,財政,教育,農業等方面的全方位改革,吹響了“熙寧變法”的改革號角。對於這次變法改革,王安石一直保持樂觀主義,因爲他自入朝爲官以來,就已經爲自己定下了終身的奮鬥目標,那就是通過變法改變北宋現狀。但王安石的變法過於脫離當時社會現狀,且他低估了北宋的腐朽,因此這場變法,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可能是因爲詩人性格帶來的影響,王安石有些偏向理想主義。這對於詩人來說並不算缺點,但對於政客官僚而言,理想主義卻是致命毒藥,因爲它會讓人脫離現實,產生幻覺。而王安石就犯了這個錯誤,過於理想主義。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王安石變法設計十分超前,而且思路總體正確。但是王安石過於高估了人性,這導致了他本來利民的政策交給下級官員執行時,卻突然變了味,不僅沒有起到利民的作用,反而成了官員剝削百姓的藉口。就以王安石在主持變法第二年推廣的政策青苗法來說。該政策是王安石希望通過建立一個由國家控制,類似現代銀行的機構,通過向百姓提供較爲低廉的貸款,讓百姓遠離地主發放的高利貸,從而脫離地主剝削。

王安石最後結局 第2張

這政策看上去似乎沒什麼問題,但在全國範圍內執行時就出了差錯。首先青苗法的貸款利息是百分之二十,貸款發放是每年二月、五月各一次,這兩筆款加起來也就是一年百分之四十的利息。而且急功近利王安石爲了更快取得成果,同時防止執行官員抗拒變法,對執行政策陽奉陰違,於是便定下了貸款數額,官員只要完不成既定任務,那今年這考評就算完了。於是各級官員爲了向上邀功,同時爲了完成王安石定下的貸款目標,便開始強迫百姓貸款。而一旦百姓還不上款,有錢的可以賄賂官員,延遲還款。沒錢的賄賂的,那就受罰,而且連擔保人一起受罰,沒收土地,最後百姓只能去做流民。這種套路和之前地主通過高利貸盤剝農民一樣,只不過這次換成了官方合法發放高利貸,而且執行力更強,百姓面臨的困境反而更糟了。,不僅僅是青苗法在全國範圍內執行時遇到失敗,王安石在變法中推出的其他政策都被曲解,實際執行起來反而使局面更糟糕了。而且王安石犯了理想主義者的通病,那就是僅憑個人價值觀來看待決定事情,同時還希望別人也和自己以同樣的角度來看待處理事情。這裏再提一下剛剛所講的青苗法,青苗法實施期間,官府收繳了那麼多百姓的土地,它們都去哪裏了?都去了王安石提拔的改革派官員的兜裏,這也是王安石的另一大錯誤,識人不明。在整個變法過程中,除了王安石這個改革派領袖之後,改革派的其他人荷包都鼓起來了。,最後,王安石最大的缺點就是聽不進勸,一意孤行,爲此他還得了個綽號“拗相公”,就是形容王安石固執的性格。在王安石看來,自己永遠是正確的,你們跟着我的節奏走就可以了,用不着你提意見。這導致了王安石在朝中十分孤立。就像他的詩《梅花》中所寫“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這就是當時王安石在朝堂中孤立局面的真實寫照,以司馬光等人爲首反對變法的保守派不斷打壓排擠王安石的變法派,導致王安石兩度被罷相。

同時像熙寧變法這樣前無古人的龐大改革計劃完全沒有前例可循,但爲了尋求前方一絲的光明,王安石孤獨的在黑暗中一步一步摸索着蹣跚向前進。而隨着變法的深入,被王安石觸動到核心利益的各路牛鬼神蛇也跳了出來,局面越來越艱苦,連宋神宗趙頊都開始對變法有了懷疑。最終在國內民怨沸騰,朝堂上的激烈反對之聲中,連宋神宗不敢再支持王安石,失去宋神宗支持,也就宣告着熙寧變法最終失敗了。而在王安石之後上臺的司馬光全盤推翻了王安石的改革政策,年過花甲,鬱郁不得志的王安石在得知自己畢生心血付之東流的消息後大受打擊,心力交瘁,滿懷遺憾的閉上了眼。熙寧變法的失敗標誌着王安石這個固執的理想主義者,想要改變世界的夢想破滅以及他努力抗爭時局與命運的失敗。而對於北宋而言,熙寧變法的失敗也改變了北宋的命運。北宋社會局勢更加動盪,數百萬的百姓因爲變法而流離失所。之後圍繞着王安石變法的餘波,北宋朝堂又開始了尖銳的黨爭,貪污 腐敗問題愈發嚴重,成爲了壓倒北宋的最後一根稻草。公元1127年,金兵馬踏汴京,北宋亡。

王安石最後結局3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名相。王安石從小聰穎過人,隨着做官的父親遊歷神州大地,眼界開闊。目睹了很多人世間的慘狀後,文藝青年王安石便立下“矯世變俗”之志。

王安石中進士步入仕途後,爲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修堰挖塘,改善水利交通。宋仁宗在位時,王安石曾上萬言書,揭露時弊,請求朝廷進行政治改革,同時加強邊防,固國強兵,但未能引起朝廷的重視。王安石知時機未到,朝廷多次召他入京任職,他都以母喪或有病爲由推辭不就。

北宋中期,社會矛盾激化,農民暴動頻繁,軍隊渙散,軍備虛弱,國家財政困難。遼國不時騷擾邊境,西夏虎視眈眈。宋神宗繼位,面對“積貧積弱”的基本國情,有心改革,於是起用王安石。

王安石脾氣很犟,別人給他取了個外號叫“拗相公”。在做宰相前,王安石的固執就很有名了。京城有一少年見人養着一隻鬥鶉,便想據爲己有,好說歹說,主人堅決不肯。這少年就趁主人不注意,偷了那鬥鶉,拔腿就跑。鬥鶉的主人發現後十分生氣,追趕那少年,臨近猛踢一腳,正踢中少年要害,把少年給踢死了。

開封府將鬥鶉的主人抓獲並判他死刑。王安石那時在京城做官,這案子報到他那裏,他閱罷案卷,卻不同意開封府的判決,於是在案卷中寫下不同意的理由:“按照法律,公取、竊取都以偷盜論罪。少年見鬥鶉的主人不給鬥鶉,便擅自拿去,就跟偷盜無異。鬥鶉的主人追趕是正當的,打死盜賊罪不至死。

開封府誤判,應當糾正。”開封府當然不服王安石之說。鬧到大理寺,大理寺判定開封府對案件的處理無誤,維持原判。按慣例,王安石錯判應向有關部門賠禮謝罪。但王安石堅持認爲自己沒錯,不去謝罪。

王安石最後結局 第3張

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爲參知政事,主持變法,相繼頒發執行了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新法。同時,王安石還改革科舉制度,爲推行新法培育人才。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對農民的壓迫,促進了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國家財政狀況有所改善,軍事力量也得到加強。

王安石被宋神宗重用後,很多保守派人物坐立不安,對王安石開始了口誅筆伐。一時之間,非議蜂起,但王安石聞風不動,一意推行改革,要啃硬骨頭。宋神宗魄力不足,看到反對派如此強大,未免也有些心虛。一日,他滿懷憂慮地問王安石:“你有沒有聽到‘三不足’之說?”王安石不解:“沒有。”神宗道:“外面議論紛紛,說朝廷以爲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這是什麼道理?”這“三不足”,實際上是王安石提出的改革精神。

爲給皇帝定心,王安石解釋道:“陛下日夜操勞處理政務,沒有貪圖享樂,這是懼天變。陛下徵詢、聽取他人意見,這難道不是顧及人言?可是有些人的話是沒有必要理會的,如果不合理義,那些人的話又何足恤?以人言爲不足恤,並沒有錯。至於不死守祖宗制定好的法規,本來就不應這樣做。仁宗皇帝在位四十年,多次修改法律法規。如果律法一定,子孫就得世世遵守,祖宗爲什麼還要屢次變更呢?”一席話說得宋神宗心服口服。

然而改革變法觸及很多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對。加上在實施過程中一些官吏藉機敲詐盤剝,王安石處於“衆疑羣謗”之中,自感心有餘而力不足,漸漸氣餒,終於承受不了壓力,於熙寧七年(1074年)辭去相位。宋神宗迫於皇親貴戚和反對新法的大臣的壓力,接受王安石辭去相位,任江寧知府。次年,宋神宗雖又起用王安石爲相,但因新法派內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撥離間,熙寧九年(1076年)十月再次罷相。王安石出任江南籤判,次年隱退江寧,過起了閒居生活

元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臨朝聽政,啓用司馬光爲相,王安石新法大多遭到廢除。王安石知之,鬱鬱寡歡,不久去世。

王安石推行的“熙寧變法”,以“理財”“整軍”爲中心,改革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試圖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的政治危機,其舉措有爭議也有啓示。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爆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