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我們的人格從哪裏來

我們的人格從哪裏來

來源:星女圈    閱讀: 1.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的人格從哪裏來?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對生活有一些疑問,比如對於人格的疑問,其實很多人對於人格都不太瞭解,下面小編爲大家分享我們的人格從哪裏來的相關文章,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我們的人格從哪裏來1

我們的人格從哪裏來

南大陳昌凱教授說最近臺灣調查顯示,今天百分之六十臺灣青年的職業理想竟然都是當主播。

雖然我自身比較“反流行”,但我一向還是承認現代科技對傳播媒介的巨大影響的。可我萬萬沒想到,這樣一種媒介的發展,能夠給當下的青年帶來如此龐大的影響。

一向不相信“魔彈論”的我開始沉思……

芝加哥學派的奠基人查爾斯·H·庫利有一個著名的“鏡中我”理論,庫利認爲人的行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

而在科技飛速發展,媒介迅速進步的今天,庫利所說的“社會互動”成爲我們在微信微博以及各類社交直播客戶端上各類交流。我們的大腦越來越依賴網絡,我們的“基模”也越來越空虛。

我們的人格從哪裏來

我是誰?我在做什麼?我是怎樣的?這些原先更多源自我們自身內心思考反省的思考,很多時候顯得極其模糊與曖昧。

幾千年前,曾子還能夠通過一日三省其身去發現自己,認知自己,從而發掘出自己“忠”“信”等人格。但今天的我們卻在逐漸消失這樣一種“發現自己人格”的能力,因爲彷彿一切我不知道的東西都可以通過“百度”“谷歌”去得以知道,一切我的行爲都可以通過社交網絡得到應答。

我們的`人格從哪裏來?

他打開微博微信,數着轉發,點讚的次數。

我們的人格從哪裏來?

他打開直播軟件,數着自己“房間”裏的遊客

算着今天收穫的收入。

我們的人格從哪裏來?

他沉默地點開手機裏的知乎百度。

我們的人格從哪裏來2

如何整合我們的人格活出真正的自我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教授說:一個人的生命,終究是爲了活出自己。

可是,我們真的認識我們自己嗎?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對自我的探索,成爲了我們要活出自己的頭等大事。

你爲何常常處於困惑、糾結、懼怕、焦慮和內在的衝突之中?

你知道自己的的性格、特徵、長處和弱點嗎?你瞭解自己的感受、情緒和思想的模式嗎?並且知道自己應該如何活出一個完整的生命嗎?

你如何看待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呢?你覺得你應該活出一個什麼樣的生命呢?

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該做些什麼(或者說我該往哪裏去)?

我們的人格從哪裏來 第2張

讓我們一起揭開生命神祕的面紗,認識我們自己,並且真實的活出我們自己。

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往哪裏去(我該做些什麼)?被公認爲哲學的三大基本問題。

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也一樣可以迴應。這就涉及到心理學的人格問題。難怪許多心理學家也對當代哲學產生了很大影響。如佛洛依德,榮格,馬斯洛等人。

在心理學中,人格被定義爲穩定的行爲方式和發生在個體身上地位人際過程。

而對人格心理學的探討,構成了心理學的一個門類:人格心理學。而這三個基本問題的最基本部分就是要從“我是誰?”開始,正如希臘神廟上刻着的那條箴言:認識你自己!

我們今天就是從人格心理學的角度,來完成對這個問題的探討:

一、我是誰?

我們首先借鑑佛洛依德的觀念。在佛洛依德的學說中:人格被劃分爲三個層面:本我,自我,超我。關於這三個層面的具體內容,很多專著都有介紹和論述,這裏就不贅述了。我是借鑑他的三個層面的理論,進行了一些補充,擴展爲:

(1)感受的我:相當於佛洛依德的“本我”,是注重自己的感受,尋求快樂和逃避痛苦是這個層面行爲動機的出發點。

(2)理性的我:注重得失,遵循理性原則或利益原則行事,計算得失,進行利益考量。

(3)理想的我:和佛洛依德的“超我”有部分對應,是一個人覺得自己應該成爲的我。這三個我在人生髮展過程中先後出現。構成了人的完整人格。

舉一個例子,一個小孩子剛生下來,他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要拿過來,否則就會哇哇大哭,這就是隻顧感受。

但是在成長過程中,由於父母的管教,他爲了討父母的喜歡,爲了讓環境接納認可他,爲了規避懲罰帶來的更大痛苦或者尋求獎勵,他學會了計算得失,因此可能在被鼓勵或者懼怕懲罰的前提下開始把自己喜歡的玩具讓給別人,或者明明心裏喜歡也壓抑自己 感受。

最後,他可能在遊戲中扮演某個角色,希望將來成爲某種人,有夢想、理想。小孩子發展過程中,三個“我”陸續出現,也組成完整的人格。未來生活中,一個人也是這樣,他的生活有感受,有考量,有追求。

這三者本來不應該衝突,而應該統一和諧。即在我們生活中要顧及感受,理性考量,實現理想。

二、人格三個層面的衝突和忽略帶來的問題

可是我們人格的三個層面卻往往衝突,三者的不和諧所帶來生活中的諸多心理問題,茲列舉六種表現如下:

1、只顧及感受,忽略理性和理想,導致一個人放縱自己。如玩遊戲上癮。

2、只顧及理性,忽略感受和理想:這樣的人攻於算計。心理上患得患失,被害妄想,斤斤計較。

3、只顧及理想,忽略了感受和理性:爲達目的不擇手段,理想不能實現,是瘋子;實現了理想之後,很悲情,因爲爲此犧牲太多,又覺得生命空虛不值得。

4、感性和理性結合卻沒有理想:這是大多數人生活狀態,平庸,但會覺得空虛失落,總覺得不滿足 。馬雲說,人生總要有夢想,萬一實現了呢?

5、感性和理想結合卻沒有理性:典型的就是水泊梁山的草莽英雄,通常不顧現實,跟着感覺走,讓夢牽着手,沉迷於買彩票發財,賭博的人。

6、理性和理想結合卻忽略感受:要麼最後冷酷無情,如希特勒;要麼回頭覺得實現理想後就開始享樂,如常說的男人有錢就學壞。

只有三者和諧一致,才能心靈喜樂,生活有序,生命豐盛的地步,才能是一個完全的人格而達到人生的自我實現。

三、爲了整合我的人格我該做些什麼

瞭解了我是誰,接下來我們該做些什麼能夠協調統合三個"我",促進人生的均衡發展,獲得真正的完整人格呢?在這裏我要說關鍵是“成長”,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以下就是七個小小的建議。

1、寫人生的使命宣言:當你離開這個世界時,人們會怎麼評價你(悲哀的是,很多人都沒有這樣的目標感,渾渾噩噩一輩子)【理想我】

2、常常問自己你離開世界時,希望自己能得到什麼,能夠在什麼樣的感受中離開。【感受我】

3、寫心靈日記,每天反思,吾日三省吾身。【理性我】

4、讀書,讀經典,每年至少一本,反覆讀。【三個我共同成長】

5、注重關係,發展持久而深入的關係。【三個我共同成長】

6、定期清空負面情緒,卸下生命重擔,注意內在情緒變化,與自我對話。【促進自我的完善】

7、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嘗試更新自己,接觸新的領域。【終身成長】

“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羅傑斯的成爲你自己,溫尼科特的讓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蒙特梭利的精神胚胎論,等等。我想,都有同一個意思,即一個人的自我本身,就是根本性的力量,我們的所謂‘成長’,就是把這個自我活出來而已。”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爆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