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現代散文鑑賞

現代散文鑑賞

來源:星女圈    閱讀: 2.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代散文鑑賞。現代散文是當時的優秀代表,她們在當時的年代通過寫散文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和看法,散文通常要仔細品味,理解,多讀。接下來一起看看現代散文鑑賞,希望對大家有所收穫。

現代散文鑑賞1

  雅舍(節選)/ 梁實秋

現代散文鑑賞

到四川來,覺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經濟。火燒過的磚,常常用來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磚柱,上面蓋上一個木頭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單薄得可憐;但是頂上鋪了瓦,四面編了竹篦牆,牆上敷了泥灰,遠遠的看過去,沒有人能說不像是座房子。我現在住的“雅舍”正是這樣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說,這房子有磚柱,有竹篦牆,一切特點都應有盡有

講到住房,我的經驗不算少,什麼“上支下摘”,“前廊後廈”,“一樓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間”,“茅草棚”,“瓊樓玉宇”和“摩天大廈”各式各樣,我都嘗試過。我不論住在哪裏,只要住得稍久,對那房子便發生感情,非不得已我還捨不得搬。這“雅舍”,我初來時僅求其能蔽風雨,並不敢存奢望,現在住了兩個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雖然我已漸漸感覺它是並不能蔽風雨,因爲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縱然不能蔽風雨,“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馬路約有七八十層的土階。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遠望過去是幾抹蔥翠的遠山,旁邊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糞坑,後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說地點荒涼,則月明之夕,或風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遠,路遠乃見情誼。客來則先爬幾十級的土階,進得屋來仍須上坡,因爲屋內地板乃依山勢而鋪,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來無不驚歎,我則久而安之,每日由書房走到飯廳是上坡,飯後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覺有大不便處。

“雅舍”共是六間,我居其二。篦牆不固,門窗不嚴,故我與鄰人彼此均可互通聲息。鄰人轟飲作樂,咿唔詩章,喁喁細語,以及鼾聲,噴嚏聲,吮湯聲,撕紙聲,脫皮鞋聲,均隨時由門窗戶壁的隙處盪漾而來,破我岑寂。入夜則鼠子瞰燈,才一閤眼,鼠子便自由行動,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順坡而下,或吸燈油而推翻燭臺,或攀援而上帳頂,或在門框桌腳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對於鼠子,我很慚愧的承認,我“沒有法子”。其實我的對付鼠子並不懶惰。窗上糊紙,紙一戳就破;門戶關緊,而相鼠有牙,一陣咬便是一個洞洞。試問還有什麼法子?比鼠子更騷擾的是蚊子。“雅舍”的蚊風之盛,是我前所未見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當黃昏時候,滿屋裏磕頭碰腦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別處蚊子早已肅清的時候,在“雅舍” 則格外猖獗,來客偶不留心,則兩腿傷處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絕跡,明年夏天——誰知道我還是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涌,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林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爲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淒涼。細雨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雲若霧,一片瀰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頂溼印到處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擴大如盆,繼則滴水乃不絕,終乃屋頂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綻,砉然一聲而泥水下注,此刻滿室狼藉,搶救無及。此種經驗,已數見不鮮。

“雅舍”之陳設,只當得簡樸二字,但灑掃拂拭,不使有纖塵。我非顯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醫,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理髮,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我有一幾一椅一榻,酣睡寫讀,均已有着,我亦不復他求。但是陳設雖簡,我卻喜歡翻新佈置。西人常常譏笑婦人喜歡變更桌椅位置,以爲這是婦人天性喜變之一徵。誣否且不論,我是喜歡改變的。中國舊式家庭,陳設千篇一律,正廳上是一條案,前面一張八仙桌,一邊一把靠椅,兩旁是兩把靠椅夾一隻茶几。我以爲陳設宜求疏落參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無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佈置俱不從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閒情偶寄》之所論,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人生本來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爲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劉克莊詞:“客裏似家家似寄。”我此時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實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寫作所在,且志因緣。

賞析

“雅舍”是梁實秋在重慶北碚時的居所。正是在抗戰時期的顛沛流離中,正是在風雨飄搖的苦難日子裏,梁實秋才與這座“四川鄉下的低級茅舍”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它不但是作者全部物質生活的主要依靠,也是作者整個心靈的主要安慰。在日日夜夜的相處中,作者在實際的生活和內在的心靈上都與“雅舍”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繫,成了作者朝夕與共的朋友和伴侶。它給了作者以心靈的安慰,作者也對它懷有溫暖的情意。

現代散文鑑賞2

織蓆記/孫犁

真是一方水養一方人。我從南幾縣走過來,在蠡縣、高陽,到處是紡線、織布。每逢集日,寒冷的早晨,大街上還冷冷清清的時候,那線子市裏已經擠滿了婦女。她們懷抱着一集紡好的線子,從家裏趕來,霜雪粘在她們的頭髮上。她們擠在那裏,急急賣出自己的線子,買回棉花;賺下的錢,再買些吃食零用,就又匆匆忙忙回家去了。回家路上的太陽才融化了她們頭上的霜雪。

到端村,集日那天,我先到了席市上。這和高、蠡一帶的線子市,真是異曲同工。婦女們從家裏把席一捆捆背來,並排放下,她們對於賣出成品,也是那麼急迫,甚至有很多老太太,在乞求似的招喚着席販子:“看我這個來呀,你過來呀!”

她們是急於賣出席,再到葦市去買葦。這樣,今天她就可解好葦,甚至軋出眉子,好趕製下集的`席,時間就是衣食,勞動是緊張的,她們的熱情的希望永遠在勞動裏旋轉着。

在集市裏充滿熱情的叫喊、爭論。而解葦、軋眉子,則多在清晨和月夜進行。在這裏,幾乎每個婦女都參加了勞動。那些女孩子們,相貌端莊地坐在門前,從事勞作。

這裏的房子這樣低、擠、殘破。但從裏面走出來的婦女、孩子們卻生得那麼俊,穿得也很乾淨。普遍的終日的勞作,是這裏婦女可親愛的特點。她們穿得那麼講究,在門前推送着沉重的石砘子。她們的花鞋殘破,因爲她們要經常在葦子上來回踐踏,要在泥水裏走路。

她們,本質上是貧苦的人。也許她們勞動是希望着一件花布褂,但她們是這樣辛勤的勞動人民的後代。

在一爿燒燬了典當鋪的廣場上,圍坐着十幾個女孩子,她們坐在席上,墊着一小塊棉褥。她們曬着太陽,編着歌兒唱着。她們只十二三歲,每人每天可以織一領丈席。勞動原來就是集體的,集體勞動纔有樂趣,纔有效率,女孩子們紡線願意在一起,織蓆也願意在一起。問到她們的生活,她們說現在是享福的日子。

生活史上的大創傷是敵人在炮樓“戳”着的時候,提起來,她們就黯然失色,連說也不能提了,不能提了。那個時候,是“掘地梨”的時候,是端村街上一天就要餓死十幾條人命的時候。

敵人決堤放了水,兩年沒收成,抓夫殺人,男人也求生不得。敵人統制了葦蓆,低價強收,站在家裏等着,織成就搶去,不管你死活。

一個女孩子說:“織成一個席,還不能點火做飯!”還要在冰凌裏,用兩隻手去挖地梨。

她們說:“敵人如果再呆一年,端村街上就沒有人了!”那天,一個放鴨子的也對我說:“敵人如果再呆一年,白洋澱就沒有鴨子了!”

她們是絕處逢生,對敵人的仇恨長在。對民主政府扶植葦蓆業,也分外感激。公家商店高價收買席子,並代她們開闢銷路,她們的收穫很大。

生活上的最大變化,還是去年分得葦田。過去,端村街上,只有幾家地主有葦。他們可以高價賣葦,賤價收席,踐踏着人民的勞動。每逢春天,窮人流血流汗幫地主去上泥,因此他家的葦才長得那麼高。可是到了年關,窮人過不去,二百戶窮人,到地主家哀告,過了好半天,纔看見在錢板上端出短短的兩截銅子來。她們常常提說這件事!她們對地主的剝削的仇恨長在。這樣,對於今天的光景,就特別珍重。

賞析

《織蓆記》是作家孫犁的散文名篇。作品以近乎速寫的筆調,記敘了白洋澱織蓆女子的勞動場面和今昔對比,以小見大,反映了時代和社會的滄桑變化。

作者用寥寥數筆勾勒出了鄉村集市的風情,表現出織蓆女子們急於賣席的急迫心情。因爲她們只有迅速賣出席子,才能再到葦市買葦,當天回家解葦,甚至軋出眉子,趕製好下集的席子,維持簡單的再生產,掙得生活所需。織蓆女子的艱辛由此可見一斑。

抗戰勝利後,織蓆女子們“絕處逢生”。解放區的民主政府扶植葦蓆生產,使織蓆女子們“收穫很大”。政府還將葦田分給窮人,使人們有了“生活上的最大變化”。

這篇文章取材雖小,但開掘頗深。就像一滴水也能反映太陽的光輝,作者憑着敏銳的眼光,從尋常的葦蓆中,從織蓆女們的平凡勞動中,發現了並不尋常的時代鉅變和社會進步,給那個新舊交錯的時代保存了一幅珍貴的留影。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爆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