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古代詩人屈原的故事

古代詩人屈原的故事

來源:星女圈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詩人屈原的故事1

提起端午,必談文化傳承,而屈原精神則是不可迴避的焦點。從各種祭奠形式中,不難看出人們對偉大詩人屈原的崇高敬意。在“ ”學習教育開展得轟轟烈烈的今天,傳承端午文化,其實完全可以用好屈原精神,講好“ ”故事。

古代詩人屈原的故事

學習屈原堅定的理想信念,自覺提高黨性覺悟。屈原雖屢遭排擠,多受君王猜疑,但其始終抱有“雖九死其猶未悔”之志,原因在於他有追求光明的理想和信念。對廣大黨員幹部而言,追求光明就是要堅定共產主義信念。缺失了這份精神之“鈣”,就無法保持黨員該有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因此,黨員幹部應該主動提高政治“免疫力”,自覺抵制各種誘惑,依此來夯實自身的黨性基礎,

學習屈原牢固的爲民思想。屈原是典型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踐行者。正是他時刻惦記百姓疾苦,因此百姓用反芻的方式讓他流芳百世。開展“ ”學習教育,最終要回歸到爲人民服務上。事實上,羣衆路線也是我黨的優良傳統。無論是戰爭時期,還是改革開放年代,我黨取得的各種成績無一不是依靠人民羣衆。因此,廣大黨員幹部要牢固樹立羣衆意識,始終和人民羣衆保持親近感。只有這樣,黨的形象和戰鬥力纔會實現無止境的提升。

學習屈原不朽的正氣精神。氣者有三:“正氣、邪氣、俗氣。”在屈原身上,我們看到的是烈烈正氣,正是擁有這寶貴的精神品質,屈原達到了“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的精神境界,而這厚澤世人的高貴之處,恰恰是開展“ ”學習教育所必須的營養品。 “樹正氣、祛邪氣、抵俗氣”,其實也是一種責任擔當。作爲一名黨員,無時無刻都要牢記“樹一方正氣,帶一方正風”的作風要求,無時無刻都要拋掉“兩袖清風不幹事,無所事事太平官”的思想,從而以“敢作爲,會作爲”的政治素養傳遞社會正能量。

屈原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蘊含着鮮明的榮辱觀。把它用在“ ”學習教育上,不僅增添了時代意義,更會使其在提升中國軟實力上綻放光彩。因此,講好“ ”故事,屈原精神、端午文化不可缺席。

古代詩人屈原的故事2

奔騰不息的汨羅河,位於湖南省境內。發源於氣勢巍峨的幕阜山區,自東向西經湖南省平江、汨羅兩縣注入煙波浩渺的洞庭湖。它之所以馳名中外,並不是因其山光水色如詩似畫,而是由於我國古代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晚年在這裏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歲月,寫下了無數不朽的詩篇,並最終在這裏殉難。美麗動人的汨羅江畔,至今還保留着詩人的若干遺蹟。

汨羅江全長二百五十三公里,流域面積五千五百四十三平方公里,大部分位於湘江斷裂帶之東盤。在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產生間歇不等量斜撳上升,自西而東出現崗地、邱林、山地等多級階梯狀地貌景觀。以花崗岩爲主體的幕阜山地,主峯高達海拔一千五百九十六米。由於近年植被破壞,土層深厚而疏鬆的花崗岩風化殼,在流水侵蝕作用下溝壑縱橫,雨季黃浪滾滾,河牀急劇擡升。因此,爲防洪水氾濫,不得不在汨羅江兩岸築起長百華里、高且堅固的堤垸。往昔終年通航的河道,如今在枯水季節連獨舟小船也難以行駛。江入湖處,河面寬達兩公里。由於江水所攜泥沙的堆積速度遠遠超過其沉降速度,因而河口三角洲的面積與日俱增。現在這裏已經成爲河渠棋佈、阡陌毗連的漁米鄉了。

公元前二七八年,憂國憂民的屈原抱石自溺於汨羅江。在此之前,詩人在江畔的玉笥山生活了三年左右。玉笥山上的屈子祠,座落在江的北岸,距縣城西北約十五公里。始建於漢朝,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一七五六年)重建。這裏古木參天,清幽雅靜。1980年經過修飾,顯得更加壯麗。祠前門上方有十七幅浮雕,分別描繪了屈原的生平事蹟;在“五龍捧聖”的牌樓上,有大型壁畫展現了屈原和漁民促膝抒懷的情景。祠的前廳豎着刻有司馬遷《屈原列傳》的大幅木刻;後廳矗立着屈原的巨型塑像。塑像兩側掛着郭沫若同志擬就、由他夫人於立羣同志書寫的對聯:“集芙蓉以爲裳又樹蕙之百畝;帥雲霓而來御將往觀乎四荒。”左右廂房則已闢爲屈原生平陳列室。

著名的“玉笥八景”幾乎都與屈原有關。屈原在汨羅江流放期間。常在玉笥山下的渡船亭與漁翁談心,訴說滿腔憂憤,高吟“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故此,後人便將渡船亭改名爲“獨醒亭”。清乾隆二十一年,此亭移建於玉笥山上。屈子祠右側的騷壇,高而宏大,狀如雄獅,面江面蹲。《離騷》、《九歌》即作於此。玉笥山前有一小溪,名曰玉水,向南流入汨羅江。溪上有木橋,屈原常在橋下浣衣濯足,故有“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之句。後人便以“濯纓”名橋。爲緬懷屈原,當地決定將八景中的桃花洞、望爺墩、繡花橋、壽星臺、剪刀池以及江畔的屈潭(即羅淵)、江潭、曬屍墩、藏騷閣等,一一加以復建。

相傳屈原投江之後,人們立即駕着漁船前來搶救。大家用木板、扁擔當槳片,數人同劃一只船,前呼後喊,沿江而下,直抵茫茫洞庭。漁民爭先恐後駕舟搶救屈原的情景,逐漸演變成“龍舟競渡”的風俗。至於爲什麼用“龍”形作舟,當地也有着兩種說法:一說船上畫龍,可驅邪氣、避水鬼;另說屈原屍體順江而下,直達洞庭龍宮,龍君爲屈原一審殉國精神所感,立即從長江調入西水,致使湖水猛漲,河水倒流,將遺體送回玉笥山對岸,船作“龍”形,還包含感念洞庭龍君的意思。

古代詩人屈原的故事3

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嫺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因爲他受到楚懷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蘭的嫉妒,就在楚懷王及繼位的頃襄王之前毀謗屈原。楚王汏而逐漸疏遠屈原,而且也不採納他的諫言,最後甚至將屈原放逐。屈原滿懷憤怒,落拓江湖,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懷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死後數十年,楚國終因讒臣誤國而爲秦所滅。但是屈原這位忠而見疑的悲劇英雄還活在楚國百姓的心中。下面這個故事可以用來說明楚人愛戴屈原的心情。雄黃酒:據說屈原投江後,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有位漁夫還拿出事先準備的糉子,雞蛋等食物,撲通的往江裏面丟,說是魚甲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另一說是魚就看不出來了,屈原就能吃到了)。

一位老醫師則拿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了蛟龍,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

據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從此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都要划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有些地區,則在端午節在門上插菖蒲和艾草,這固然是因爲蒲艾有解毒的功用。

不過,關於這項艾習俗的起源,民間則有一種說法。插菖蒲,艾草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波波的老弱婦孺涌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揹着包袱,一手拉着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隻手卻抱着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裏去」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日就要攻進鄧州。城裏的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黃巢又指着小孩問她:「你爲什麼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懷裏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裏牽的纔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爲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裏,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裏,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弓菖蒲艾草。爲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爲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古代詩人屈原的故事4

一個夏天下午,屈原剛剛讀完書出去街上玩,他跑跑跳跳着,滿臉都帶着開心的笑容。他一邊踢着路邊的小石頭,一邊低頭欣賞着腳上那雙他媽媽剛給他做好的新鞋子:嶄新的布料,鮮豔的顏色,還有那根雪白的繫鞋帶,漂亮極了。

他正追着滾動的小石子,忽然發現路邊有一條若隱若現的米粒痕跡。他擡頭順着米粒往前一看,只見一位老婆婆揹着一袋米艱難地向前走着,米袋上有一個小窟窿,米正順着那小窟窿往外漏着。他急忙高喊:“老婆婆,請等一等,你的米袋漏了!”老婆婆連忙停下腳步,回過頭來。老婆婆看見大米不斷往外漏,焦急地說:“糟糕啦!這怎麼辦?”他跑過來,看到婆婆焦急的樣子,眉頭皺了一皺。他忽然低下頭,看見那根白白的繫鞋帶,靈機一動,對着婆婆興奮地說:“婆婆,你別焦急,我有辦法了!”話音剛落,他便毫不猶豫地把那繫鞋帶卸了下來,這時婆婆明白了,她說:“多漂亮的繫鞋帶,真可惜阿!”小屈原再不等婆婆再說什麼了,他把米袋的小窟窿用手捏着,然後用繫鞋帶綁緊紮緊,米不再向外漏了。他看了看婆婆那被歲月洗刷過得臉,對婆婆說:“你累了,我幫你背米回家吧,你來帶路,好嗎?”說着就從地上拎起米袋背在了身上就往前走了。走着走着就來到婆婆家了,原來婆婆是一位守着邊疆的戰士的母親,婆婆連聲給他道謝。小屈原就說:“你的兒子爲國效力,我幫你是應該的。你就當我是乾兒子吧!”

小屈原已經把出來的目的——玩,拋到老遠了。他又低頭看看自己那雙少了一根系鞋帶的新鞋,心裏感到非常滿足。

古代詩人屈原的故事5

屈原生於公元前340年,死於公元前278年。到,他已經離開這個世界2294年。可是,從古至今,年復一年,人們卻總是傳頌他的名字,講述他的故事,紀念他的奉獻。如今,還把他辭世的這一天,確定爲全國的法定假日。

準確地說,屈原是個官員,而且是個出身貴族的高官。儘管他的仕途不是很順,甚至幾次遭到放逐,但他始終吃的都是皇糧。比起種地和做工的老百姓來說,日子要好過的多。要不然,他也沒有時間,寫出那麼多的詩篇。

還有,屈原是自殺而死的。一氣之下,投江而去。如果是現在,肯定給他下個“抑鬱症”的結論。紀檢也沒查你,公安也沒抓你,醫院也沒收你,跳什麼江啊?

跳了就是跳了,死了就是死了,可能連屈原自己都沒有想到。在他死後兩千多年,還有這麼多人懷念他。上至80歲的老奶奶,下至三五歲的小毛孩,都知道端午節裏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投江自盡的屈原。

爲什麼?答案就兩個字:“愛國。”一個人因爲憂憤國家的前途命運,而不惜以死抗爭,甚至“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樣的情懷,這樣的志士,當然值得這個國家的人民懷念。

屈原的故事很多。比如,有一次,秦國派張儀來到楚國,說只要楚國和齊國絕交,秦國願意送給楚國方圓六百多裏土地。屈原認爲這是個騙局,所以極力勸諫楚懷王不要上當。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把相印授予張儀。當楚國真的和齊國斷絕了“合縱”以後,張儀立即翻臉不認賬,說當初答應給楚國的土地,不是“六百里”而是“六裏”。隨後兩國交戰,秦國反倒佔領了楚國的六百里土地。

還有一次,秦派兵攻楚,並佔領了楚國的八座城池。這時候,秦昭王“邀請”楚懷王到武關相會。屈原力勸懷王不要赴會,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可楚懷王爲討秦王歡心,還是去了。結果,他一入武關,就被秦軍扣留。後來,秦國又發兵攻楚,大敗楚軍,斬首5萬,取十六城。三年後,楚懷王也死於秦國。

這兩件事,都說明屈原看的遠,說的對。如果聽從他的建議,楚國可能就不會亡,楚懷王也不至於困死他鄉。可楚國先後幾個國王,不但沒有給屈原任何的獎賞,反而將他幾度流放。其中最後一次,長達之久。當秦軍攻陷楚國的國都,眼看家破人亡之際,屈原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於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以死來表明自己的心志。

屈原雖然以特殊的方式告別了人間,但卻留下了很多發人深省的思想。

他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不管前方的道路多麼曲折和漫長,自己都會不屈不撓,上下探索,奮力前行。

他說:“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酲。”哪怕周圍的環境都被污濁,我也要保持潔淨;哪怕周圍的人都已喝醉,我也要保持清醒。

他說:“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雖然自己衣食無憂,卻時常哀嘆楚國人民的苦難。

他說:“百金買駿馬,千金買美人,萬金買高爵,何處買青春?”青春無價,光陰無價,無論是誰,都應該珍惜生命,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國家、青春之世界。

屈原的故事,向人們證實了一個道理。愛國者,必然爲國人所愛。而且這種愛,不是一時的愛,而是千古的傳頌。儘管屈原們可能遭遇各種各樣的坎坷和磨難,但歷史,將會永遠記住每一個愛國者、改革者和創造者。

古代詩人屈原的故事6

屈原,名平,楚國人,公元前340年誕生於秭歸三閭鄉樂平裏。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26歲就擔任楚國左徒兼三閭大夫。他主張授賢任能,彰明法度,聯齊抗秦。他的主張遭到了朝中奸佞小人的嫉妒和詆譭。楚懷王聽信讒言,便疏遠了屈原、後頃襄王繼位,屈原被放逐江南。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只得以死明志,於公元前227年5月端午節這天投汨羅江而死。

秭歸鳥即子規鳥。相傳爲屈原妹妹屈麼姑的精靈所化,每年農曆五月,此鳥叫聲“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們做糉子、修龍舟,準備迎接端午佳節,祭祀屈原。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衆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爲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着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糉子、雞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五月初一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糉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後因屈原投江這一天剛好是端午節,所以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於對屈原的悼念,也稱“詩人節”。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還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靈的古俗世代相傳並延至今

古代詩人屈原的故事7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嫺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爲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爲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羣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古代詩人屈原的故事]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爆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