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中國好聲音帶來哪些啓發

中國好聲音帶來哪些啓發

來源:星女圈    閱讀: 6.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好聲音帶來哪些啓發,相信許多人都看過中國好聲音吧,而中國好聲音是一檔音樂比賽的節目,而且受許多人關注,節目也非常火。下面是中國好聲音帶來哪些啓發的內容!

中國好聲音帶來哪些啓發1

《中國好聲音》所呈現的運作模式,未來將會是媒體產業經濟效益的主要利潤來源之一。在我們濟南乃至山東即將舉辦十藝節之際,深入思考“好聲音”帶來的種種啓發確有必要。

9月30日,適逢中秋之夜,第一季由浙江衛視和星空華文傳媒燦星製作聯合打造的《中國好聲音》的大幕在上海8萬人體育場落下。

伴隨着高收視率、高關注度、高話題度,《中國好聲音》在中國的初次亮相給觀衆帶來了驚喜,但節目的意義並不僅限於此。

中國好聲音帶來哪些啓發

它在創意產業的突破與發展、文化產業完整鏈條的打造等等各方面都帶來深刻啓示。

對於這些啓示的研讀,某種程度上來說比節目本身更爲重要。

而本報記者曾經應邀參加了其開幕儀式、四場導師終極考覈及澳門演唱會等多項活動,更是對其員工敬業精神、工作組織能力及團隊的合作精神有較爲深切的感受。“中國好聲音”的成功並不意外。

剛剛過去的這幾個月,最火的電視節目是什麼?恐怕大多數人的答案是一致的,那就是《中國好聲音》。

據來自騰訊電視的數據稱,共有13億人次通過網絡觀看了比賽,17518萬人次在網上搜索,其決賽15秒廣告價格更是達到116萬元,創下中國廣告價格之最。

有人將國慶檔電影票房的走低也歸結爲是“好聲音”分流了觀衆,甚至有人稱其應該晚結束一週,否則就會有更多人選擇留在家裏看電視而不是外出遊玩造成高速擁堵。

《中國好聲音》給日漸式微的選秀節目和電視綜藝節目注入了一支強心針,無數次被人讚譽爲“近年來最值得期待”的電視節目;

而其完善的產業鏈條更是令好聲音成爲“好生意”,僅僅是其催生的彩鈴市場據稱就達3.2億元。在剛剛過去的中秋之夜,它終於落下帷幕。

但正如其節目製作單位、星空華文傳媒總裁田明所言,“從節目的角度看,今天是結束;

從品牌的角度看,今天是開始。”“好聲音”的節目已經落幕,但其影響還遠遠沒有落幕,它可以給電視娛樂產業乃至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衆多啓示和思考。記者連日來就這一話題採訪了節目製作方及省市有關專家。

節目模式、行業前景、年青一代,“好聲音”引發文化產業全面思考反思《中國好聲音》成功模式的不僅是其他局外者,作爲節目製作方也在冷靜思考。燦星公司最初並沒有預料到“好聲音”能夠這麼火。

作爲製作方,爲了這個品牌能有長效的發展力,他們自身也在做着總結與思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其宣傳總監陸偉這樣總結了好聲音引發的三大反思:

用資本運作的方式看待電視節目,這是好聲音帶給業內的第一個啓示。

有人將今年的《中國好聲音》和2005年轟動全國的《超級女聲》做對比,但這兩者之間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

《中國好聲音》除了在節目形式上引進了荷蘭原版的《TheVoice》,更注重在運營管理方面的開發和在整個音樂產業鏈上的佈局,從這個意義上,《中國好聲音》做了一筆“中國好生意”。

在文化產業突飛猛進的今天,如何從產業、資本的角度去做文化,將文化做大做強,是整個文化領域都在思考的問題。這其中不僅缺少產業化的思路,也缺少既懂文化又懂資本的操盤手。

《中國好聲音》在這個方面無疑開創了一種可能性。在電視這個領域裏,海外的成功經驗早已在產業化的道路上做出了成績,以《 TheVoice》爲例,它在英美市場上不僅吸引了廣告主的贊助。

同時也通過與Itunes的合作,將在電視熒屏裏即時呈現的音樂與線上的銷售掛鉤,獲得更豐富的經濟效益。

來到中國,《中國好聲音》在擁有多個贊助商的同時,也與中國移動簽署了彩鈴分成協議,學員在節目中演唱的歌曲,同時可以通過彩鈴下載。

另外,製作公司也與中國移動聯合成立了一家經紀公司,爲學員的後續發展保駕護航,這被看做是國外版權模式的一次本土化創新。

用資本運作的方式看待一檔電視節目,通過合作經營、資源置換、協議分成甚至股份互持等方式極大地整合各種資源,以此形成合力發揮巨大能量,這應該被看做是《中國好聲音》的命脈所在。

對此,《中國好聲音》的幕後推手,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的首席投資官李懷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文化產業具有自己的特點和運作規律,內容策劃、製作、播出、廣告經營、後開發等環節需要無縫配合。

其次,產業鏈整合的力量引發文化產業從業者們的思考。

早在《中國好聲音》於今年 6月的北京新聞發佈會上,陸偉就曾經做出過判斷:一檔電視節目不可能徹底改變一個行業的面貌,我們關心的是節目能爲行業做一些什麼事情。

音樂產業中的主體——— 唱片公司、演出公司、經紀公司長期以來都處在羣雄割據、各自爲政的局面,各自力量的薄弱,不僅讓它們在面臨互聯網衝擊的時候顯得毫無還手之力,也讓它們無力通過整合產業鏈釋放出行業潛在的能量。

《中國好聲音》的導師那英、劉歡、楊坤和庾澄慶通過節目也清晰地認識到了這一點。

因爲對原版模式和運作團隊的認可,四人加盟了節目,而他們在節目中對學員的選擇不僅代表了個人對音樂價值的判斷,也影響了公衆的音樂喜好。

將好的音樂推廣給更多人,將如何欣賞好音樂介紹給普羅大衆,這本身就是對音樂的傳承與發揚。

尤其是劉歡在學員袁婭維離開舞臺時對於原創流行音樂細分市場的一段講話,也只有在真正主流的強勢平臺上才能得以最廣泛而有效的傳播。

第三,“草莓一代”通過節目證明年輕人的全面崛起。

一個是21歲的男孩,一個是20歲的女孩,9月30日《中國好聲音》第一季的巔峯之夜,屬於兩個 90後的年輕人———樑博和吳莫愁。

這是中國第一個音樂類的節目將最後的榮譽交付到90後的年輕人手裏,也讓人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看待了中國被稱爲“草莓一代”的80、90後年輕人的真情實感。

如果說節目的創新和對行業的啓發是節目組有備而來的話,那麼《中國好聲音》對不同年齡階層人羣溝通和互相理解帶來的社會文化意義,其效果則讓節目組出乎意料。

有人認爲90後的年輕人性格強烈,行事誇張,但樑博的身上卻有着一種超越年齡的成熟與穩重。如果說樑博代表着90後沉穩的一面,那麼吳莫愁的特立獨行則代表着90後突破傳統的勇氣。

一位網友這樣說道,很多人對 90後的不理解源於他們認爲只有自己的想法纔是對的,當他們看到舞臺上年輕人的努力拼搏,這種成見自然會漸漸消失。

人們開始理解這些孩子,也欣賞90後爲了夢想付出的努力,從而喜歡他們從內心流淌出來的歌聲,這就是溝通的價值。

創新能力仍是我們最大的尷尬,現階段創意產業要正視差距,從借鑑克隆到聯合開發,要創造出自己的電視模式“好聲音”節目樣式最初是在荷蘭首創,在美國等多個國家試水後被引進到中國。

其購買版權的費用很低,只有區區兩三百萬。最初燦星公司看中的是另一個節目《X元素》,但因下手較晚該節目被別的電視臺搶先一步,退而求其次才選中的“好聲音”。

在這種背景下,今天“好聲音”取得了巨大成功,更能夠給我們帶來多方面的思考。

山東廣播電視臺品牌創意中心電視劇節目研發部主任劉何雁介紹,現階段我們發展文化產業,特別是電視娛樂產業,首先要面對現實、正視差距、敢於借鑑,“比如汽車產業,我們學習使用先進國家的技術似乎沒有問題;

但要是創意產業,說到完全學習、克隆別人的先進經驗,似乎就不能接受,這種觀點其實失之偏頗”。

他表示,國外有專業公司專門研究創意電視節目的研發,而國內雖然很多電視臺也有類似的研發部門,但並沒有足夠的資金、人員、制度去保證它真正發揮作用。

這種情況下,面對國外已經很成熟的節目樣式我們完全可以學習、借鑑。“要發展原創的方向是對的,但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並不是不能模仿甚至克隆。

儘管購買別人的版權,合同中會對很多細節有嚴格的設置,不能隨意改動,但一個節目在本土化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些改變,這個改變的空間其實已經很大,已經足夠我們做很多文章。

《中國好聲音》就是不動聲色地加入了很多符合中國人情感的元素,令觀衆更加認同。”

山東藝術學院藝術文化學院教授田川流同樣表示,“照抄”的形式有爭議,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但如果該節目樣式已經成熟,我們完全可以依樣模仿,“只要適當加入中國的情感和元素”。

“當然這需要進一步的探討,我們應該允許探討,並給製作者足夠的時間進行提高”。

中國好聲音帶來哪些啓發 第2張

劉何雁介紹,引進國外成熟成功的娛樂節目通常要經過三個階段:一是完全照抄,湖南臺的《快樂大本營》、《超級女聲》等等,就是他們早年在廣東看到國外的節目後照搬進來的,山東臺同時期也做過類似的嘗試;

第二是購買版權階段《中國好聲音》就是個代表,這類節目通常都有詳細的產品說明書,從情節設計、現場燈光、音樂舞美,到製作規範、營銷流程,有多達上百頁的詳細說明和嚴格規定。

其中既有科學的節目製作程序,也有成熟的市場開發模式,這些都是當下國內電視綜藝節目的短板;

第三就是聯合開發、同步上市階段,這當然是最佳合作方式。“我們現在還處在第二個階段,正努力向第三個階段進步。”

濟南電視臺娛樂頻道副總監田園表示,“中國好聲音”的成功證明國內衛視已經進入高投入、高質量、高收視率然後帶來高產出的時代。

“這種運作模式必備的兩個條件一是專業的播出平臺,二是專業的製作團隊,因此對城市電視臺來說,幾乎是不可複製的。對我們來說學習的重點更應該是其燈光、舞美、環節設計等具體操作手段。”

田園表示,從《中國好聲音》來看,創新能力仍然是中國電視人最大的尷尬,我們已經全面進入了版權購買的模仿時代。

《花兒朵朵》、《中國達人秀》、《歡樂合唱團》、《生存大挑戰》……這些節目無一不是在模仿國外。田園也用汽車業做了類比。

“與國外相比,中國的電視產業還處在初級階段。這也是個必然的階段。就像是汽車製造,必然要先學習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然後再謀求自己的'突破與原創。”

從節目的角度看,今天是結束,從品牌的角度看,今天是開始;“好聲音”也有遺憾,品牌維護最重要。

燦星總裁田明坦言自己也對《中國好聲音》第一季“略抱遺憾”:缺憾一是《中國好聲音》的模式不是原創的,是從海外引進的;缺憾二是《中國好聲音》中的音樂不是原創的,是翻唱經典歌曲。

針對這兩點,他表示了自己的期望:“燦星製作有許多大型節目的製作經驗,但成功的節目都是引進國外的先進節目。

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創造出自己原創的電視模式,證明中國的節目也可以引領 國際,而我們也要做更多原創的音樂,希望我們可以帶領中國原創走向世界。”

作爲一個經驗豐富的電視節目製作人,田明深知維護一個品牌比創造一個品牌更艱難。

他直言:“從節目的角度看,今天是結束;從品牌的角度看,今天是開始。”正因如此,燦星公司已經着手製定了一系列拉長後續產業鏈條的計劃,包括國內、國際巡演、爲選手推出唱片、線上線下互動等等。

田園也表示,電視是一個“急功近利”的產業,維護一個品牌不容易。曾經紅極一時的《超級女聲》後來也悄無聲息,其中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爲觀衆有着“喜新厭舊”和挑剔的本能;

另一方面,也和有關團隊品牌維護的能力不強有關。“很多節目經常惡意炒作,本來是一個勵志的、健康向上的節目,往往很快就陷入炒作的泥潭,這樣不僅傷害觀衆,也傷害了選手,更傷害了節目自身。”

中國好聲音帶來哪些啓發 第3張

模式很重要,執行力更重要,不同的人去做,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未來創意產業的發展方向,必定是“大的傳播平臺、小的內容生產者”《中國好聲音》的成功還帶來一個最大的啓示,那就是同樣的節目創意,不同的人去做,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劉何雁說,“模式很關鍵,但執行到什麼程度更關鍵。與‘好聲音’同一時期的相同創意還有很多,甚至因此還產生了一些糾紛,但只有‘好聲音’成功了。

當時燦星團隊想購買而未能成功的《X元素》,被別的電視臺捷足先登後,並未產生預期效果。這充分說明人的因素在一個節目中的重要性。”

另外一個值得思考的地方是,未來的創意產業發展方向,一定是“大的傳播平臺、小的內容生產者”。

燦星公司的老總田明原來在東方衛視工作,在體制內他並沒有推出多麼成功的節目。

藝術創意類文化產業都是個人化的東西,而體制的核心就是分配,因此在體制內進行大的創意更難。這也是爲什麼國外創意公司的發展趨勢是從國有到集體、再到私營、最後到個人工作室。

“製播分離”也是田川流教授爲“好聲音”總結出的第一個“制勝法寶”。“‘好聲音’是國有播出平臺與民營製作團隊有機結合的很好的範本,有着典型意義,值得類似大型節目製作和文化產業形態學習。”

他說,類似的製播分離的形式在我國已經有較長時間的實踐,只是由於各種原因沒有真正實現。這種被國外證明了的先進的合作樣式再次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田川流介紹,目前國有的演藝團體很少有能夠“賺錢”的,能夠實現較好經濟收益的文化公司無一不是民營,如“印象”系列、杭州宋城集團、趙本山的“劉老根”大舞臺等等。“體制與民營必須尋找一個有機的對接方式。”

市場化運作、國際化視野、娛樂性本質—文化產業不可或缺的三個元素在田川流教授看來。

《中國好聲音》的成功離不開三個方面的核心,那就是市場化運作、國際化運作機制、娛樂性本質。“這對我們本土文化產業的發展都有着重要啓發。”

他表示,“好聲音”的操作模式無論是對浙江衛視、民營團體還是對導師本人,對每個實體都是公平的,可謂一榮俱榮,這是真正市場化的運作模式,把每一方的積極性都最大限度地進行了調動與鼓舞。

同時,田川流指出,無論做什麼節目,都應把眼光放長遠,要有國際化的定位與世界性的視野,引進國際化的運作機制。尤其藝術是跨文化的,誰的眼光更開闊誰就能佔得先機。

節目主打娛樂性,也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核心元素之一。“藝術文化應該寬容,不能強求主旋律,應該允許受衆自由選擇。

樑博憑藉搖滾贏得了觀衆青睞,平安所演唱的《我愛你中國》同樣獲得喝彩,觀衆並不排斥民族精神與愛國情感,只要別過於刻意。”

他說,《中國好聲音》所呈現的運作模式,未來將會是廣播電視等傳播媒體產業經濟效益的主要利潤來源之一。

“發展文化產業理應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並舉,在我們馬上要舉辦十藝節之際,深入思考‘好聲音’帶來的種種有益啓發確有必要。”

中國好聲音帶來哪些啓發2

《中國好聲音》裏明星導師們親切樸實的爲人,惜才如金的精神,獲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讚譽。

從這個節目裏,我們得到一些啓發,無論是當紅巨星還是高官厚爵,它本質上都是一個“社會人”,社會纔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土壤,密切聯繫羣衆就能獲得擁戴,脫離羣衆就會受到拋棄。

再怎樣光環滿身或是權高位重,都應該十分清楚爭取羣衆支持的現實意義,無論是娛樂明星還是企業領導,任何人一概莫能除外。

中國好聲音帶來哪些啓發 第4張

企業領導不僅要密切聯繫職工,更應該與職工心心相印,心靈相通。只有把“職工利益至上”的理念銘刻在心中,真正做到“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才能受到職工的讚揚和支持。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一些幹部恃權自傲,沾染官僚習氣,精神懈怠、麻木不仁、漠視人才,甚至嫉賢妒能。

對單位涌現出的各類人才視而不見,既沒有精神上的關懷,也沒有實際上的重用,將人才拒之門外,讓人才自生自滅。這樣的領導幹部,職工會感到陌生、感到失望、甚至感到痛恨。

《中國好聲音》這個舞臺尊重的不僅是實力,還有潛力。

很多選手雖然有個好嗓子,但大多沒有舞臺經驗,初出茅廬,唱功還很青澀,但導師們憑着多年在歌壇打拼的經驗,一眼認定他們是可造之材,將這些選手拉攏在自己的隊伍裏。

這些選手經過量身打造、專業培訓之後,再次登臺時,無論是唱功還是風度果然令人耳目一新。

可見,人才經過雕琢,變潛力爲實力,變實力爲魅力,“好聲音”纔能有一個“好前途”。

鐵路企業也應該借鑑《中國好聲音》在人才選用、人才培養方面好的經驗和做法。

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用人機制,拓寬用人渠道,開闊用人視野,破除唯學歷、唯身份的用人觀念,虛心大膽、從善如流的把一些優秀人才放在重要的崗位上鍛鍊。

使他們在實踐中增長才幹,迅速成長爲符合企業發展需要的複合型領導人才、專家型技術人才和智囊型參謀人才,爲鐵路安全發展建功立業。

鐵路企業很多部門和單位並不缺乏優秀人才,缺的是人才的科學選拔和任用。

因此,各個部門和單位應該倡導“愛護人才就是促進發展,浪費人才就是妨礙發展,刁難人才就是破壞發展”的用人理念。

努力在單位中營造崇尚知識、尊重人才的的人文環境,實施“想幹事的人有平臺,能幹事的人有機會,幹成事的人有前途”的用人機制,爲人才的成長與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讓企業的每一名員工都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使個人規劃與企業發展相互契合,從而達到員工與企業共同成長的目的。

中國好聲音帶來哪些啓發 第5張

鐵路企業的各級領導,應該像《中國好聲音》裏的大牌明星那樣,有識才的慧眼,用才的氣魄、愛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和造才的能力。

善於用事業來吸引和凝聚人才,並且在工作中禮賢下士、宅心仁厚、重才愛才,使各崗位的人才發自內心的感到工作有勁頭、生活有甜頭、前途有奔頭,感到自身所在的部門和單位是施展才華、實現自身價值的理想場所。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爆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