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你是一個過度愛護寶寶的媽媽嗎

你是一個過度愛護寶寶的媽媽嗎

來源:星女圈    閱讀: 1.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是一個過度愛護寶寶的媽媽嗎,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有一個度的,那麼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是一樣,那麼針對寶寶的教育,一個媽媽愛護寶寶是很正常的,那麼過度的愛護是不利於寶寶的成長的,你是一個過度愛護寶寶的媽媽嗎,下面瞭解一下吧。

你是一個過度愛護寶寶的媽媽嗎

你是一個過度愛護寶寶的媽媽嗎1

測試題一、你是過度保護寶寶的媽媽嗎?

是25%

不是25%

視具體情況而定50%

測試題結論:50%的媽媽在對待寶寶的態度上還是挺理智的,都會根據具體情況來看;

測試題二、你覺得如果過度保護寶寶可取嗎?

還行10%

不可取24%

視具體情況而定66%

測試題結論:在育兒態度上,媽媽們還是認爲具體事情應該具體處理。

在有關父母保護孩子的問題上,今天讓我們以問題互動的形式請專家跟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問題一、如何在保證孩子健康發展的前提下避免或者減少過度保護行爲呢?

專家答案:要儘可能避免或者減少過度保護行爲,我認爲可以把握這樣3條原則:

原則一、在放手與保護之間尋求平衡。育兒就像走鋼絲,任何一種方式都會有利有弊,因此,尋求平衡,在搖擺中前進是必然的一個結果。放手不等於放任自流,而是要根據孩子的情況,以他能夠接受的方式,既給予他發展的空間,又不讓他有被忽視或者逼迫的感覺。如此,我們纔不會過度保護孩子,同時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注與愛,讓他們從父母身上獲得足夠的心理能量,更加勇敢地走向外面的世界。

原則二、觀察孩子給予我們的信號,能放手儘量放手。通常,到孩子2歲左右,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這個階段,孩子會有強烈的“自己來”的慾望。具體表現就是不斷地說“不”,“我自己(來)”,變得逆反。

孩子的這些行爲就是讓我們放手的信號。當孩子進入這個階段之後,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建議儘量給他們更多自我嘗試的機會。如此,他們就會獲得更多自我成長的能量,發展得更好。但是,一旦孩子的自主意識受到打壓,他們就會形成一種習慣性的行爲模式,變得依賴,我們就會失去鍛鍊孩子的最好時機。

原則三、在孩子需要保護的時候,成爲他的依靠。當孩子的能力達不到時,我們需要給予他心理上的支持,逐步放手,給他一個成長的時間。又或者,當孩子處在某些特殊的時期,比如突然離開父母一段時間、經歷重大事件等時刻,他會因爲安全感缺失而暫時性地出現一些退縮行爲,此時,允許他重溫一下“小時候”的經歷,暫時性地退縮一下,給他一個心理緩衝的時間,則是必要的。

問題二、既然過度保護帶來如此多的危害,那麼究竟該如何界定過度保護行爲呢?

專家答案:過度保護是一個很難簡單界定的行爲,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過度保護主要包括在生活上過於細緻的照顧,行爲上不適度的約束,心理上不恰當的引導等方面。不同年齡、不同寶寶、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家庭環境、不同成長曆程,特殊時期界定過度保護的尺度都是不一樣的。

要知道同樣的行爲,對1歲內的寶寶可能不算過度保護,但是對於3歲的寶寶就是過度保護。比如,1歲的寶寶被攻擊,家長肯定需要快速做出反應,防止寶寶受到傷害。當然,前提是,家長要溫和而平靜地處理這個問題,不要因此帶給孩子壓力,讓他覺得外部環境如此的不安全。但是,如果是3歲的寶寶被攻擊,家長就可以視情況而定,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一些自我處理問題的時間與空間。

問題三、很少有家長認爲自己有過度保護的行爲,爲什麼您認爲家長過度保護的現象很普遍呢?

專家答案:這與我們對過度保護行爲界定的尺度如何把握有直接的關係。

一般來說,發生在照顧孩子起居方面的過度保護行爲,家長都比較容易察覺,也比較容易理解。而另外一些行爲,家長就很難將它們與過度保護掛上鉤了。

舉個例子,當發現孩子們之間發生爭端的時候,爲了防止他們的衝突加劇,導致彼此傷害事件發生,很多家長都會快速做出反應,去幹預孩子們的'行爲。比如,有的家長會很直接地對先發起攻擊的孩子說:“你不可以欺負弟弟!你再這樣,阿姨(叔叔或者其他的稱謂)就不高興了(不喜歡你了,不讓弟弟跟你玩了……)”,類似的行爲也應歸於過度保護的範疇。

家長如此處理問題,雖然有時候看似立竿見影,能“有效”地保護受到攻擊的一方,阻止攻擊行爲,化解衝突,但實際上會帶來很多隱藏的問題。因爲,當家長以這樣的方式去處理問題的時候,孩子們嘗試自我協調關係、自我修正行爲的機會就被剝奪了,他們可能會因此形成依賴家長來處理問題的習慣。一旦家長不在身邊,他們就會無所適從或在情急之中反應過度,引發更多的問題。當然,過度保護帶來的危害遠不止於此。

問題四、那麼,過度保護還會帶來哪些危害,對孩子的成長有哪些負面的影響呢?

專家答案:過度保護給寶寶帶來的危害不少,主要有以下幾點:

注意一、打壓孩子的自主意識,降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使他變得軟弱、自卑,缺乏勇氣面對外面的世界,無法勇敢地表達自己的主張與需求。有此特質的孩子做事往往比較被動、畏縮、缺乏創新精神,不容易被同伴看重。成人後,即便很內秀,也不易被察覺,進而失去很多發展機會,並因此更加自我貶低,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注意二、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導致他某些方面的能力明顯低於同齡夥伴,從而自我價值感偏低,遇事畏縮。

注意三、使孩子變得依賴、缺乏責任感。往往認爲父母給予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缺乏感恩的意識,成爲“不孝子”的可能性很大。當然,這樣的孩子成人之後也很難站在他人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往往很以自我爲中心,人際關係也會出現問題。

注意四、過度保護看似出於“愛”,但很多時候帶給孩子的往往是一種軟性的控制,極易引發孩子的對抗情緒,導致親子關係變得疏離。

育兒網溫馨總結:教育不可以泥古,要根據孩子的狀態及時調整,以便提供給他最適合的教育環境與手段。

你是一個過度愛護寶寶的媽媽嗎2

孩子最初的社會秩序感和規則,往往來自於耳濡目染的家庭環境。妞妞確實很聰明,懂得把事情“轉嫁”給爺爺做,但這並不值得讚賞,而是要語氣平靜地告訴她,自己的事情還得自己做。面對孩子的“聰明”,家長要多些理性,並且全家一致。

孩子沒你想的那麼脆弱

一羣孩子在一起玩耍,媽媽看到寶寶正在和一個年齡較大、性格活潑的大哥哥在一起玩。這時,大哥哥輕推了寶寶一把。只是因爲寶寶站錯位置了,純無惡意,寶寶很自然地走開了些。可這時,媽媽卻飛箭似奔跑過去,喊了聲:“小心點,寶寶!我們去那邊玩。”

寶寶被大哥哥推了一把,不少家長心裏會不舒服,認爲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了。其實,孩子們的交往是單純的,他們表達情緒很直接。也許前一分鐘,他們還在推來推去,後一分鐘,就擁抱歡呼。

家長帶着成人的眼光出手“保護”,讓孩子失去了很多“受挫”的機會。

家長不可能永遠地守護在孩子身邊,讓他自己先試着解決,其實孩子很堅強。6個小小的生活場景裏,都暗藏着不同的教育智慧。希望資深教師翁娟的誠懇建議,能讓有不同“塗鴉行爲”的家長有所領悟,並努力改進自己,成爲孩子成長路上用心的“雕刻者”。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