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爸媽再不轉換觀念後悔都來不及

爸媽再不轉換觀念後悔都來不及

來源:星女圈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爸媽再不轉換觀念後悔都來不及,如何培養好孩子是很多家長思考的問題,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對孩子的教育切不可“揠苗助長”,家長不能一味地去責罵孩子,下面小編分享爸媽再不轉換觀念後悔都來不及。

爸媽再不轉換觀念後悔都來不及1

楊瀾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真正成功的教育不是培養一個乖孩子,而是讓孩子成爲真正的自己。”

可是,現實中,很多家長會有意無意地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而孩子會爲了得到大人的喜愛和表揚,努力做出“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但是,權威專家得出這樣的結論: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沒有出息!

在我的印象中,小麗從小就是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

小時候我每天跟她玩在一起,那時我就是老師口中的壞孩子,而她就是老師甚至街坊鄰居都稱讚的好孩子。

每次放學後,她的媽媽來接她,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在教室裏玩耍、嬉笑,只有她,在自己的座位上規規矩矩地坐着看書,不吵不鬧。

爸媽再不轉換觀念後悔都來不及

有一次,我媽和她媽帶着我們一起上街,路過賣棉花糖的,我哭着鬧着要媽媽買給我吃,而這時候,小麗媽媽指着棉花糖說:“想要嗎?”

她搖搖頭說:“不想要。”她媽媽滿意地說:“這孩子最乖,從來不亂要東西。”

我眼看着我媽媽的臉刷一下白了,我只好作罷。

後來,私底下問過小麗,我才知道,其實她也很想吃那棉花糖。

只是一直以來,她一直被教導,“爸媽最愛乖寶寶”,慢慢地,她總是會爲了別人的一句“真乖”,看到愛吃的零食不敢要;放學後,想跟其他小朋友玩,也怕被說“調皮,不乖”。

在那個年代,懂事和乖是對孩子最高的讚揚,會讓大人高興,所以,她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乖巧的樣子讓自己討人喜歡。

很多年過去了,小麗還是跟小時候一樣的乖巧。

不過,她成了一個不懂得拒絕別人、疲憊不堪的“爛好人”,生活的一直很不開心。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都把“聽話”當成了教育孩子的捷徑,我們總是用“聽話”兩個字去要求孩子。

“乖孩子”這個稱號,在大多數大人的眼裏,是對於孩子最高的讚譽,一些敏感,早熟的孩子,爲了努力做出乖模樣來討大人喜歡,甘願把自己真實的感受壓抑到一邊。

事實上,用“乖”和“不乖”來評價孩子,本身就帶着操控孩子的意思,因爲“乖”意味着要討好大人,忽略自己的感受。

我經常能看到長輩對孩子說:“再這樣做我就不喜歡你了”。孩子往往就眨巴眨巴眼睛,安靜下來。

每次看到這樣的情景,我就會想到小麗,爲了博得大人們的喜愛,情願壓抑着自己的天性,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

這種僞裝起來的孩子有什麼用呢?可是偏偏這樣的教育方式,還不停地在我們的生活中上演。

那麼乖孩子身上都有哪些特點呢?

1、獨立能力差

“你剪斷了他的翅膀,卻想讓他飛翔”。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能看到小時候又乖又出色的孩子,長大後卻往往沒是什麼出息。

只是因爲很多家長都在控制着他們,而這些被控制着的孩子就會變得依賴性很強,自主性很差。

這樣的孩子,在成長路上,就會成爲一個不敢提問的“乖”學生;一個唯唯諾諾的“乖”員工,一個感情上婆婆媽媽的人。

2、缺乏勇氣

壓抑了自己天性的孩子,做很多事情都會變的畏手畏腳,他們從小就害怕自己做的不符合父母的期望。

所以,很多人,在長大畢業步入社會的時候,會按照父母規劃好的路線走,“乖”了那麼多年的他們,沒有勇氣去追求自己期望的生活,也不敢忤逆家長。

所以,我們一定不能單純地陶醉於孩子聽話,只要孩子聽話就誇獎他們,除非你想害了他!

當然,這並不是說,孩子不聽話、頑劣反而是更好的表現。

我們也見過一些孩子,他們聽話配合家長老師,深得大人的喜愛。

比如:

在幼兒園,他們很少給老師惹事,也不常和小朋友發生衝突;

他們想吃的劣質零食,媽媽不同意買,他們不會動不動就撒潑打滾;

在不允許大聲喧譁的公共場合,他們可以控制自己說話的聲音;

......

這些孩子的乖巧,不是迷失自我,毫無主見的乖,而是有素養的體現!

作爲家長的我們,一定要多多觀察孩子:看看他的'“乖”到底屬於哪種情況?

是孩子爲了討好成年人刻意表現出的“乖”?還是發自內心高素質的乖?

爸媽再不轉換觀念後悔都來不及2

孩子只用管好學習。

曾經有位家長在後臺留言,孩子成績也一直在全校數一數二,生活不用他操一點心,唯一的任務就是把學習搞好,但是孩子一畢業,各種問題就來了,不僅自理能力差,跟領導、同事相處得也不融洽。

家長很納悶:“爲什麼一直引以爲傲的孩子,現在過得並不好。”

其實,出現這樣的情況,不能怪孩子,而是父母只顧着孩子考了多少分、在班上第幾名,忽視了孩子規則意識、良好習慣、心理素質、道德修養等其他方面的培養。

費盡心思爲孩子準備飯菜,父母只關心孩子吃沒吃飽,卻沒有教他有禮貌;

孩子在外面和人吵架了, 父母只知道包庇孩子,卻沒有告訴他交往的規則;

孩子見到長輩不理不睬,父母從來不當回事,甚至覺得孩子長大就好了;

教育孩子的終極目標,不是一個只會考高分的孩子,而是一個在充滿挑戰和變化的社會中,漸諳世事、自立自強的孩子。

成績好的孩子,未必真的優秀。

爸媽再不轉換觀念後悔都來不及 第2張

教育孩子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兒。

網上有一個流傳已久的段子:

當孩子見到媽媽時總會說:

“媽,我餓了!“

“媽,晚上吃什麼呀?”

“媽,我的衣服呢?”

“媽,你把我書包哪了?”

當孩子見到爸爸時只會說一句話:“爸,我媽呢?”

一位父親不被孩子需要,一方面是爸爸不擅長表達,不知道如何在親子關係中建立親密感;另一方面則是父親陪孩子的時間太少,孩子身邊幾乎沒有爸爸的身影。

中國傳統思想是“男主外,女主內”,養育孩子幾乎成了媽媽的一個人的事,像親子閱讀、家長會基本上都是媽媽們帶着孩子參加。

但實際上,再全能的媽媽,也替代不了爸爸。

對男孩來說,他們第一個認同的男性榜樣就是父親,對女孩來說,爸爸不僅影響着女兒的擇偶觀,還影響着女兒未來人際關係的建立。

帶孩子運動 、適度冒險、講規則、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等等,有爸爸的參與,效果會更好。

很多爸爸經常以養家餬口、沒有時間來推卸照顧和教育孩子。

其實,父親參與孩子的教育,並不會花爸爸們太多的時間,只要做一點點改變和抗爭,比如下班抽一個小時陪孩子,對孩子來說,都是幸福的事。

只要有心,無論多忙,爸爸們都能陪伴在孩子的身邊。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