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別讓孩子失去朋友

別讓孩子失去朋友

來源:星女圈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別讓孩子失去朋友,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重視孩子,成長過程中也會伴隨很多的煩惱,解決問題是爲孩子的發展掃清障礙,應該與孩子共同解決問題,一同成爲更好的人。現在分享別讓孩子失去朋友。

別讓孩子失去朋友

別讓孩子失去朋友1

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是人類的一種基木需要。當然,各個年齡階段的表現是不同的。嬰兒出生幾周後,吃奶時便會注視母親,再過些時候,他會對人笑多以後,嬰兒會通過各種聲響來吸引大人的注意,並作出積極的反應。當孩子長到1—2歲時,他就喜歡與其他孩子玩耍了。

與人直接交往,是滿足幼兒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種必不可少的行爲方式,是幼兒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社會交往能使兒童眼界開闊,並促進其身心發展,促進觀察力、想像力、思維力、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更爲重要的是,社會交往能促進幼兒情感和個性的發展。孩子在交往中體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初步學會一些淺顯的社會道德,並學會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係。那些懂得如何與他人合作,如何與他人合理分配,並恢得如何尊重他人意見的人,才能與他人和平相處,人際關係纔會協調愉快。幼兒正是通過與小朋友的交往相處,建立友誼,並逐漸培養自己的交往能力與社會貴任感。兒時的體驗對成年後的影響是巨大的。如幼兒可以從打架中慢慢地瞭解“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並且知道蠻橫不講理、任性、霸道往往不容易獲得別人的幫助和合作。因此,不要怕孩子同同伴打架、吵架。這是幼兒社會交往中出現的正常情況。當然,對打架還是要預防的,打架後要正確引導,否則將會影響幼兒今後的人際關係。

但是在幼兒的實際生活中,很多父母較多關心的是孩子的吃、穿等物質需要,而對孩子精神生活的需要—相互交往卻很少給予滿足。一些家長過於保護孩子,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怕孩子出去玩會受到別的孩子欺負,或發生口角,所以整天把孩子關在家裏。他們給孩子劃禁區、設框框,讓幼兒在家裏自成夭地。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將難於與人相處。因此,父母應該鼓勵孩子找朋友,創造條件讓孩子與人交往,讓孩子走向同伴。具體有以下建議:

一、家庭對孩子要愛護,關心,尊重,但不能過於嬌慣溺愛。幼兒得到父母經常的姑息遷就,就不願意再擴大他們的社會交往範圍。父母也不要經常不恰當地讚賞自己的孩子,否則孩子很容易高傲,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當然,也不要對孩子過於嚴厲甚至打罵,這會使孩子失去安全感和自信心,形成自卑、孤獨的性格。

二、讓孩子學會分享。當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或食物分給其他孩子時,大人一定要大力讚揚他。如果兩個孩子在爭搶一件玩具時,大人除了教育孩子輪流玩外,甚至可以把那件玩具拿走,並告訴他:“既然你們不能好好地在一起玩,那就不准你們玩這些玩具。”

三、讓孩子學會遵守秩序。這是做人的基本準則,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教育。例如,上滑梯要依次等候,一個一個上,大人講話不能插嘴,等等。

四、要及早培養孩子多方面的生活能力(說話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多方面的興趣。因爲這些能力都是幼兒之間選擇同伴的主要條件。如一個孩子衣服骯髒,不僅是父母失職,還會影響孩子與別的孩子建立友誼。

別讓孩子失去朋友2

兒子放暑假有段時間了。放假的'這段時間,兒子有時候會去同學家玩,而同學有時候也會來我們家玩。其實兒子暑假的安排還是很緊張的,又要練琴又要學游泳,有的時候小夥伴過來找他玩,確實會耽誤一些事,然而即便是如此,我還是歡迎兒子的朋友來家裏做客。因爲我不想因爲我們的一些原因導致了孩子沒有朋友。因爲我的兒時,曾經有過這樣的一段經歷。

兒時的我並不是那種特別努力的孩子,憑藉有點小聰明,成績倒是也還說的過去。但是因爲人緣比較好,所以身邊的朋友還是很多的。同班一個跟我玩的不錯的女孩是我鄰居,因此我們也經常湊在一起做作業,或者去彼此家裏玩、後來當我再去她家的時候,她媽媽總說她不在家,那個時候年紀小,還總是去,後來老媽大概是覺察到了什麼,慢慢的也就不再讓我去了。再後來,我們在學校的交流也變得少了,那個女孩也越來越內向。

按照家長們的意思,這個孩子平時犧牲了這麼多玩耍的時間在家學習,成績一定會很好的。然而中考成績出來以後,我的成績居然還比她多了十幾分。這對於她的媽媽來說大概也是個極大的諷刺了。所以,當兒子第一次把小夥伴帶回家的時候,我就表現的非常重視,因爲我不想曾經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再發生在我的孩子身上。比起學業,我更擔心的是我的孩子變成“孤家寡人”。

一個家庭給予孩子足夠寬鬆的交友環境,孩子纔會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有充分的自信。無奈的是,有的時候父母總用自己所爲的“準則”來綁架孩子。面對年幼的孩子,我們總擔心他會交友不慎。也擔心孩子在跟小夥伴的交往中吃虧,甚至是學壞。當然,更多的時候我們是怕孩子湊在一起玩樂影響正常的學習。可憐天下父母心,這種想要保護孩子的心理自然是無可厚非,然而我們無權阻止孩子交朋友,更不能阻止孩子正常的人際交往。

我們需要做的是在孩子交朋友的過程中,給予孩子正面的引導。告訴孩子什麼樣的人可以做朋友,而什麼樣的人要適當遠離。讓孩子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自信。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