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幼兒園教師心得

幼兒園教師心得

來源:星女圈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教師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園教師心得

幼兒園教師心得1

職業倦怠這個詞充斥在每個行業之間,作爲一名幼兒教師,隨着年齡的增長,這種感覺越來越嚴重,工作中紛雜的人際關係、繁重的工作量、還有專業成長中的困惑及長久的工作的單一性是造成我們對工作的厭煩和倦怠的主要原因。人到中年是不思進取得過且過,還是從平凡的工作中尋找人生的快樂?我便開始反思這個問題,我覺得職業倦怠這種現象的存在,有來自家庭、社會、工作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們自己。我們在長久的工作生涯中不注重自身的發展,是最容易引起這種心理產生的。那我們該如何實現這種心態的轉變呢?

首先我們要尊重自己。在生活中我們要尊重自己,要活得有尊嚴,有人格,對自己充滿信心,這不僅是爲人師表,爲幼兒樹立學習榜樣,更重要的是讓我們能生活的更有活力。在工作中也是如此,不但要尊重自己,還要尊重自己的職業,無論社會上對我們有什麼看法,我們都要尊重這份工作,只有這樣我們纔有可能用一種積極、認真的態度去工作和生活。

其次愛心要持久。如果有人問你熱愛孩子嗎?你有可能會說是,可你會像愛自己的孩子那樣始終如一的熱愛孩子嗎?恐怕很多人都需要考慮一下才會回答的。我們的愛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爲一種職業的愛了。從事工作的時間越久,我們會慢慢發現對工作對孩子原有的那份熱情失去了,感覺自己麻木了。細細想一想那是因爲我們喪失了熱愛幼兒、喜歡幼兒的熱情,所以我們忽略了真正的走進幼兒的心理世界去研究幼兒、觀察幼兒,而只是爲了教學、爲了應付檢查、爲了完成任務去工作,去完成一些表象的東西。在這樣年復一年不思進取的生活中,我們忘記了什麼對於幼兒、對於我們最重要。如果我們真心把工作當作自己人生的必修課、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目的,這樣你就會發現這份工作是值得你去研究,去付出的,你也會從中找到自己的樂趣。

再者要不斷完善、充實自己。人生好比在攀登一座高山,走到半途停下來,你永遠也不會看到遠處的風景,努力攀登你就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工作也是如此。我們教師都是有上進心的,剛開始我們都會積極投入的工作,時間久了卻慢慢停頓下來,其實這裏是緣於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了一個瓶頸期,我們原有的經驗和知識已很難滿足時代的發展,也難以促使自己再有所突破,所以要我們不斷的充實自己、完善自己。這一方面來源於領導對我們的重視與培養,還要來源於自己從各種渠道,各種方式完成,使自己一直處於一個前行的狀態,一路前行,你就會發現沿途風光無限而倍感振奮,毫無疲倦。

還要有創新精神。幼兒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挑戰富有情趣的工作,孩子們每天都會給我們提出新的問題,幼兒的發展也要求我們不斷的創新。從教育形式、教學內容到對待幼兒方法、解決幼兒問題等各項工作都需要我們不斷的作出改變。如果一味的不變,幼兒會厭倦,我們自己也會感到厭倦,這就要求我們從平凡中尋找快樂,善於打破原有的經驗,使工作一直處於常新的狀態。

幼兒園教師心得2

我們經常聽到大人抱怨“糟糕的兩歲”。這是因爲兩歲的幼兒喜歡到處亂跑,並且堅持以自己的方式來行事。他們處在一生的第一個反抗期,一旦開始做了某件事情,就不想改變主意。

加強0-3歲托兒保教工作的研究,初步形成學前教育整體、系統、科學管理托幼一體化的格局,已成爲當前學前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其中,如何根據托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創設相適宜的環境,實施切實有效的教育,是廣大學前教育理論工作者和教育實踐者積極探索的熱點問題。爲了能真正瞭解孩子,紮實地深化“個別化教育”的研究工作,本學期,我們本着“關注每一個、成功每一點、快樂每一天”的宗旨,繼續採用了觀察記錄的方法對全部託班孩子進行了過程性教育評價,以達到家園共育、滿足幼兒成長過程中對愛、引導和學習等的需要,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所謂觀察記錄即是運用觀察的方法,在日常生活的場景中,選擇可以表現托兒個性或某方面發展的有價值的行爲,運用記敘性和描述性語言記錄他們的動作、語言和活動,並且加以適當的分析,從而使我們更深入地瞭解孩子,獲得真實具體的信息。這樣既能對孩子進行橫向分析,顯示出孩子的發展軌跡,又能通過縱向分析,瞭解孩子在羣體中所處的發展水平。那麼如何做好託班孩子的觀察記錄呢?我們嘗試了以下四種方法:

一、隨機記錄。

即將自然情景中托兒有代表性的行爲記錄下來。對象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每天不只針對一個托兒,所記錄的對象也不一定都一樣。如:對剛入園不久的王茹佳在區域活動時的記錄:(案例——幫小動物造房子)

在將客觀事實寫出時,我們注意了下列事項。首先,教師要隨身帶着紙、筆、照相機,以方便隨時隨地記錄;其次,教師自己也是與被觀察者有互動關係的人,自己的行爲包括所說的話和做的動作也要據實記錄。再次,記錄托兒的行爲時,選擇可以引起我們思考的內容,要記錄托兒行爲發生的時間、當時的情景以及托兒的主要反應。最後,教師要注意不能本末倒置,爲了記錄而把自己參與活動的主要工作忽略了。

二、即時記錄。

這種記錄主要是在小組活動與孩子直接交流時用,包括在個別談話或集體談話時即時對託班幼兒進行觀察記錄的實踐與體會。下面將介紹一個區域活動時的小組活動實錄:

(案例——餵動物吃食)

記錄孩子的言語與情景,我們一般採用不同的字體來進行區分,最後部分會有一些教師的活動反思與建議,以便以後的調整。

三、跟蹤式記錄。

即對某些行爲比較特殊的托兒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與記錄以及分析。下面是我們對新入園的山豐瑋小朋友的一組觀察記錄:

一、20xx年9月1日——20xx年9月22日

小瑋剛入園第一、二天,情緒、行爲並無任何強烈的反應,第三天開始就不願意進教室,只要跨進教室門手腳便亂踢,伴隨着哭聲、尖叫聲,隨後幾天也是如此。到了第二、三週,他出現頻繁要求上廁所,不讓老師碰他的身體的異常情緒,如果沒有滿足這些要求,他就會不停地喊着上廁所、要回家,任何安慰都不能起到作用。

分析:

托兒從自己熟悉的家庭環境,過渡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面對幼兒園、不認識的老師、同伴,心理上產生不適應感,情緒則是恐懼、焦慮、不安,由此產生了行爲上的異常。這種情緒上的衝刺性與她的大腦皮質的興奮容易擴散,以及皮質下中樞的控制能力發展不足是有聯繫的。

二、20xx年10月8日——20xx年10月10日

這段觀察之前,小瑋曾經休息了七天“十一”長假。因此10月8日,我特別留意了他的表現,進教室仍然是被老師抱進來的,但哭鬧一陣後,他的注意力轉向在小花園玩耍的同伴,情緒逐漸穩定。接下來的幾天,偶爾活動時突然哭起來,一邊哭、一邊自言自語地說:“我不哭了,媽媽下班來接我的。”過後,又能與小朋友一起愉快地玩遊戲。

分析:

從托兒的表現看出,托兒已逐漸學會了調節自己的情緒和情感,有了觀察、瞭解他人的願望。這是一個良好的契機。在活動中,我們有意地邀請善於表達的、活潑的托兒與他一起玩,讓他們彼此互相說話、活動,加深他與他人的交往,表演活動中指導他大膽地表現,通過同伴之間拍頭、點頭、握手等身體接觸,進一步促進托兒的情感體驗,降低不適應感。

三、20xx年10月11日——20xx年10月13日

小瑋已經能自己走進教室,與媽媽道別。在老師指導下,上位就餐,遊戲時會與同伴一起玩,搭積木或其他建築玩具時,會拍拍旁邊的小朋友,欣賞自己的作品,告訴他們自己搭的是什麼東西。有時不高興,會皺起眉頭或是撅起嘴巴,但馬上又消失了。

分析:

隨着托兒對同伴交往的深入和對幼兒園環境的熟悉,托兒情緒穩定,一方面,反映了托兒從不太會自我調節情緒表現的環境適應期,到開始產生、控制、調節自我情緒表現意識的教育和諧發展期的過度;另一方面,也表明托兒初步的社會化情緒的產生。

小結:

從山豐瑋小朋友的表現,使我們更好地瞭解了托兒情緒社會化的發展過程:從無到有,從興奮到穩定,從外露到內隱,從而更有針對性的予以指導、教育,縮短托兒興奮的程度、時間,以加速、提高托兒的穩定情緒,培養一個有良好情緒的、社會化的人。

四、記錄活動的精彩瞬間。

在某些事件的文字記錄中,我們還輔以相應的照片,記錄下孩子惟妙惟肖的細微表情和動作,以替代贅述的言語或描述不清的複雜情景。下面就是我們的一組觀察記錄:

彤彤是個比較內向的男孩。剛開學的時候,他連續哭了兩個多星期,而且脾氣非常倔強,任憑老師怎麼哄抱,效果就是不靈。自從參加了“翻鬥樂”活動找到了他的最愛——火車頭,彤彤好像變了個人,每次去翻鬥樂活動,他都會爬上火車頭當回小司機,有時還情不自禁地開懷大笑。看來教師要善於觀察,並找到“孩子的最愛”纔是祛除孩子來園憂鬱情緒的關鍵所在。

五、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也得到了以下幾點體會:

一、完成了對孩子的再認識。

在記錄的過程中,我們也逐漸轉變着對孩子的認識。由於我從未帶過託班年齡段的孩子,因此對孩子顯現出的特徵很難準確地把握,有時常常會“看走眼”,小看了孩子的能力,但通過我們幾個月的觀察、積累和反省,對每個孩子的情況都心中有數,也從孩子的表現中歸納出了託班孩子發展的兩個特點:

①行爲的穩定性差。由於託班孩子年齡小,行爲易受情緒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有時對於同一事件先後兩次的表現也會截然不同,即行爲的穩定性差。

②發展的潛力相對大。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而且隨着成長,孩子會在某些方面漸漸顯出自己的優勢,後來居上。基於這兩個特點,更需要教師對托兒的表現進行細緻、連續的觀察,以求還事實以真相,做到公正、全面和客觀性。我們在評價過程中最大的體會就是:在對孩子進行評價時,不能“以小見大”——以孩子一、二個表現或者是以整個事件中的大部分而輕率地作判斷,這樣的評價往往有失偏頗,影響教師的教育行爲和孩子的發展。重要的是關注“發展”。

二、分享了孩子的成長過程。

閒暇時或與家長一起翻閱起孩子的觀察記錄,照片中、文字中的故事就象昨天那樣歷歷在目,對照孩子的今天,我們常感慨:孩子長得好快呀!進步真大呀!的確,記錄中的一字一句都凝聚着我們的發現和思考,這些記載也蘊涵了我們對孩子深厚的情感,難怪有許多家長看了以後,都會發自內心地說:“老師,謝謝,你們辛苦了!”應該說,我們有所得,我們最大的收穫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和家長共同分享着孩子成長的每一天。

三、提高觀察質量、學會分析整理。

對托兒外顯行爲的捕捉和敏銳細緻地觀察、對托兒行爲進行分析思考並迅速地作出判斷決策,轉換爲教育行爲與托兒進行互動,這些能力都是教師專業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會觀察,提高觀察質量和評價水平,在接下去的實踐中,將是我們要花工夫不斷修煉的。反思我們的記錄,存在着最大的問題就是:常覺得觀察無從下手,對看什麼、怎麼看心中無數,收集的資料雖然很豐富,但仍然比較零亂,很難清晰地勾勒出孩子的發展。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在把握托兒身心發展特點的同時,強化明確觀察目的的意識,提高觀察質量,勤記、善記,抓住與觀察目的有關的事件,這是其一。值得我們關注的第二點就是恰當運用觀察結果,準確對資料作出解釋、整理和分析,從而真正實現通過觀察記錄,促進托兒發展的目的,並使之轉化爲家長育兒的有效途徑。

幼兒園教師心得3

幼兒園的老師在帶班過程中,常常遇到幼兒間發生打鬧現象,孩子們輕則哭一場,重則一方或雙方受了傷,而追究起來無非是因爲誰碰了誰一下或爭搶玩具等小事引起的。《幼兒園快樂與發展課程》中,對大班幼兒提出了“尊重、賞識他人,有寬容心”的發展目標,應該說,這個目標是從教孩子學習與人相處、交往,學習怎樣做人出發制定的,是非常必要的。

幼兒園如何培養?

首先,教師會爲幼兒創設尊重、賞識的環境,讓每個幼兒感受到被尊重、被賞識,從而學會尊重、賞識、寬容別人。比如:每個班上都有一個展示全體幼兒作品的地方,老師會引導全班幼兒評價、欣賞每一件作品,這樣可以使幼兒增強自信心的同時,學會欣賞同伴,明白人各有所長的道理。

除了外在的環境,和諧美好的精神環境更爲重要。教師與幼兒之間、幼兒與同伴之間友好相處,互相包容,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那麼,生活在這個集體中的幼兒小小的心靈中就會埋下善良的種子,漸漸養成寬容的美德。

第二,引導幼兒瞭解事物和人的多樣性,能夠正確對待和接納別人與自己的不同。幼兒園裏各種教育活動大多是以遊戲的形式來進行的,但是教師會將一些淺顯的道理、知識融入其中,如:在課上提問時,老師會對幼兒不同的意見給予鼓勵和支持,引導幼兒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別人的意見,而不是簡單地肯定或否定。

第三,讓幼兒展示各自的強項,使他們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強項,從而賞識、尊重他人。幼兒園裏教師會提供給幼兒很多展示自己的機會,

如:請語言能力強的幼兒給小朋友講故事,請組織能力強的幼兒帶領小朋友玩遊戲。幼兒自己也會自發地顯示出各自的才能,如:自理能力強的幼兒會主動幫助同伴穿衣、疊被;領悟能力強的幼兒會把老師教的本領傳授給別的小朋友等。在這些活動中,幼兒會漸漸明白一個道理:每個人都有優點、強項,要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包容。

第四,利用幼兒“犯錯”的契機,使幼兒明白人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的道理,培養幼兒的寬容心。幼兒在一日生活中難免會有過失,這時,教師要善於把握時機,循循善誘,不僅使犯錯誤的幼兒改正錯誤,同時也誘導其他幼兒正確對待同伴的錯誤,學會原諒、容忍同伴的過失。

第五,教師以自身的行爲引導幼兒正確認識和對待別人的錯誤。幼兒園非常重視對教師職業道德的培養,包括教師的言行舉止都有一定的規範。教師得體的舉止,寬容大度的生活態度對身邊的幼兒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家庭怎樣配合教育?

第一,營造溫馨、和諧、友愛、寬容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之間彼此友愛,互相寬容,不爭不搶,生活在其中的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逐步形成寬容、忍讓的良好品性。反之,孩子從小受到不良影響,將會影響他今後的與人相處。

第二,家長給孩子做好表率。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開始教育自己的子女之前,家長首先應該檢點自身行爲。”父母如果心胸狹窄,總是爲一點小事爭執不休或得理不讓人,孩子怎會學會寬容?父母作爲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擁有一顆寬容之心,寬容纔會重現在孩子身上。

第三,正確對待孩子與同伴之間的衝突。當孩子與同伴發生糾紛,特別是自己的孩子吃了虧時,家長一定要冷靜,要先搞清事情的緣由,再與對方家長、老師協商解決,切不可衝動地責罵對方,或怪自己的孩子笨、沒本事,甚至教自己的孩子用拳頭去“還擊”對方。家長要明白一個道理: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冷靜處理纔是上策。父母在孩子幼年時處理問題的方法,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對孩子一生影響極大。

第四,用兒歌、圖片、故事等教育孩子學會理解別人,學會寬容。家長可以選擇一些相關內容的連環畫、圖片等給幼兒看,還可把生活中的理解、關心、友愛、寬容等內容的事情,編成朗朗上口的兒歌和短小易懂的故事,講給孩子聽,使孩子知道寬容是一種美德。

第五,讓孩子多與同伴交往。寬容的品性不是聽出來、說出來的,而是在交往活動中培養出來的。孩子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會發現同伴的優點和缺點,在讚揚同伴的優點時,會感受到同伴的喜悅;在原諒同伴的缺點時,會體驗到寬容的快樂。當然,這些心理活動,孩子往往不能用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但是他們的內心是能夠感受到的。

幼兒園教師心得4

數學,一跑進人的思維,一種莫名的古板印象便油然而生,覺得數學好玩和有趣的人不多。它自古就被認爲是一門枯燥乏味的學科,許多人不喜歡它,可是,它又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基礎學科,它爲生活而產生,又爲生活而服務,作爲人又必須面對生活,所以必須去學它,懂它,於是我們的孩子就跟着接受這個現實:學習數學,可是對於幾歲的孩子我們不採用激趣的形式進行,他們怎麼會主動地去學習?

《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教育要以遊戲爲基本活動,幼兒是在遊戲中生活、在遊戲中成長的”。《綱要》十分強調遊戲對於幼兒的作用,它是幼兒的生命,可是如果老師沒有爲孩子提供良好的遊戲氛圍和環境,又怎樣能調動起幼兒自主學習的資源?幼兒教育的目的是讓幼兒在活動中去體驗快樂,在成長的過程中感受生命賦予的活力和樂趣,所以我們要培養幼兒在孩童時期就能感受數學的樂趣,使數學教學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充滿了時代氣息、充滿了生命的活力,讓他們在活動的過程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在實踐活動中,怎樣才能激起孩子學習數學的情趣呢?

第一、爲孩子創造學習數學的快樂氛圍

教學的成敗在於老師本身的質量,如果老師自身對這個活動不感興趣,沒有爲孩子創造適合他們學習的氛圍,孩子的興趣從何而來?老師除了爲孩子創造物質的環境,最重要的是精神環境,所以老師要充滿激情地感染孩子,和他們打成一片,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把孩子的情緒充分調動起來,讓他們產生學習的慾望,對老師創設的活動蠢蠢欲試。如:老師的體態語言,精神面貌,動作的誇張等都能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第二、數學活動的設計要有“創新”

創新,其實是每一個活動的“閃亮”軸心,這個軸心是吸引幼兒主動學習的良藥,從孩子的年齡特徵來說,只有新鮮的事物才能吸引和調動幼兒主動積極地參與活動,在“新”和“心”裏,孩子可以展開自己的思維空間,充分地去想象,充分地去投入整個活動,並在新事物的空間裏自由地去體驗快樂。

第三、數學課程活動組織時的靈活性

數學的模式化很強,許多老師在組織活動中,一味地去注重模式化的教學步驟,按步就班地進行每一次活動,這樣的課程只是爲了完成活動而活動,沒有“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沒有考慮和顧及孩子的學習特點和心理特徵,不重視孩子學習的過程是否是快樂的?是否自主地參與了活動?是否能夠在活動中自主地建構知識?成功來自於教學的過程,沒有快樂的過程就不會有良好的收穫,所以我們老師要關注孩子數學課程活動中的靈活性,從孩子的發展角度出發來組織活動,要儘量爲孩子提供多方法,多想法,多程序,多模式的數學教育過程,讓我們的幼兒數學真正有趣起來,把美麗的情趣和學習的快樂帶給孩子。

a、多想法:如某個班有男生6人,女生9人,可以讓孩子產生多種想法:

(1)男生和女生的人數誰多誰少?

(2)男生再加上幾和女生人數一樣多?

(3)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等等;

b、多方法:如算式6+12,可以讓孩子們這樣來做6+6+6,6+3+3+4+2,3+3+6+6等等;多模式即採用情景式的教學把數學故事化和生活化。

第四、生活化的數學教育方式能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情趣

幼兒對數學概念的學習和掌握,是依靠幼兒本身的建構,因而,組織和創設一個讓幼兒能在其中盡其所能、充分發展自己的合適環境,在幼兒數學教育中顯得相當重要,數學區域活動是一種開放、自由、自立的活動方式,能使幼兒在活動中輕鬆愉快、沒有心理壓力、可以按自己的意願自主地去選擇活動內容、活動方式和活動夥伴,並能按自己的學習方式、速度去操作實踐,對促進每個幼兒的身心發展起着重大的作用,所以區域活動成了當今幼兒園開展數學教育活動的重要途徑之一,精心設計區域活動,選擇合適的方式,以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如小班幼兒具有自我中心意識強、思維具體形象、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學習經驗少的年齡特徵,因此在設計區域活動時,應採取形象具體、操作性強、遊戲性強、獨立操作爲主的方式,如開展“給動物寶寶餵食”、“蝴蝶花”、“小貓釣魚”等活動,讓幼兒在這些色彩鮮豔、形象具體,具有遊戲輕捷的操作活動中,有趣地感知形狀、數量、顏色、大小等,並在自主的操作中產生對數學的情趣,喜歡上數學,而中班幼兒理解力、自控力不斷提高,合作、競爭意識已產生並逐漸加強,在設計區域活動時,主要應考慮具有合作競爭和挑戰性的方式,如棋類遊戲、撲克遊戲、拼圖遊戲、走迷宮、轉盤遊戲等,讓幼兒在與同伴的學習互動中,通過合作、交流、分享共同感知、探索,發現問題,從而獲得更多的有關數學經驗和邏輯知識,發展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潛移默化的遊玩中喜歡學習數學;同時,教師要仔細觀察,給予幼兒適時適當的指導,並根據幼兒的操作情況進行評價,及時調整目標和材料,讓幼兒獲得勝利的喜悅,從面促使他們樂於參與,在玩樂中積極、主動地學習。

第五、創設故事化的教學情景,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情趣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著名數學科普作家李佩教授說過:“不愛學習的孩子哪兒都有,不愛聽故事的孩子一個也找不到,所謂故事就是一個事件,孩子在聽故事時,總是把自己想像爲故事中的主人公,或着急、或痛苦、或喜悅,由於幼兒擅長故事記憶,能駕馭、把握故事,因此孩子喜歡聽故事,在故事的海洋裏他們能充分發揮想像,不斷拓展孩子的思維,而且把枯燥的數學有趣化,讓孩子覺得數學好玩又有趣,從而產生對數學良好的學習情趣,把故事和數學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在數學的思維空間裏理解故事中主人公發生的矛盾,從中領悟數學的價值與意義。

總之,在幼兒數學教育的過程中,應儘可能聯繫兒童的生活經驗,創設思考操作的問題情景,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具體化、有趣化,用“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生理特徵,用自身的教育熱情和情緒去感染帶動孩子學習數學的慾望,產生對數學的情趣,幼兒一旦對學習感興趣,就能對他產生積極的影響,促進遷移,終身受益,讓孩子一生對數學的情感有極大的影響效應,正如《綱要》中指出那樣,“成爲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善於挖掘和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積極引導,令幼兒在數學的海洋裏盡情遊玩,不再讓孩子們覺得數學是一種枯燥乏味的東西,而是一種很好玩、喜歡玩、想去玩的有趣的遊戲!

幼兒園教師心得5

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爲習慣,是一件非常細緻的工作。教養員要靈活而機智的運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對幼兒進行系統教育。

循循善誘,向幼兒提出明確而嚴格的要求。

在提出每一點要求的時候,事先都經過周密考慮,做到要求合理。根據幼兒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漸進。開頭的時候,我只要幼兒掌握簡單的生活規則。比如,上作業課的時候,要安靜地坐好,不防礙別人等。接着,提出關於社會行爲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禮貌,看到阿姨要問好,接受人家的禮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幫助要道謝等。

從幼兒的能力來看,既是履行一些內容極其簡單的要求,也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如果教養員對他們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他們接受不了,那麼這樣的要求就會落空。當幼兒做不到教養員的有些要求時,往往會對自己的能力喪失信心,並且對教養員的話產生懷疑,不信任教養員了。

當我向幼兒提出要求的時候,注意做到內容具體、明確、語言通俗、簡練;適合幼兒的年齡特徵。比如,要求幼兒對人要有禮貌。我就這樣告訴幼兒:早上入園的時候要向阿姨問聲好;回家的時候要說聲“再見”;跟別人講話的時候要專心,眼睛不要東張西望;別人說話的時候不要插嘴……..這樣要求具體明確,幼兒纔好照着去做。

不斷鼓勵,讓幼兒在練習中慢慢養成。

幼兒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難長期集中。根據幼兒的這個特點,我採取不斷鼓勵的辦法,矯正幼兒不良的行爲。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時候,往往有個別幼兒起來小便,腳步走的很重,就給他一個暗示,提醒他矯正;當幼兒小心走路的時候,就微笑着點頭表示他做的對。當幼兒受到鼓勵的時候,他們爲了要從自己的行爲中得到愉快,也就會自覺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爲了。

防微杜漸,注意矯正幼兒任何一點細小行爲的錯誤

幼兒往往從細小的過錯中,慢慢地養成不良的行爲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發生這些事情:有些幼兒容易發脾氣,躺在地上拼命用兩隻小腳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兒喜歡玩某些玩具的時,就要人家無條件的給他……對這些行爲都不能採取姑息的態度,聽任它發展下去。

有一次,當我和幼兒下課一起走的時候,一個幼兒突然伸手到我的衣袋裏。這是不禮貌的行爲,我就馬上很嚴肅地告訴這個小朋友:“不要隨便把手神到別人的口袋裏。”幼兒喜歡模仿成年人的行爲,特別是喜歡模仿跟他們接近併爲他們所喜歡的人的行爲。我常常用自己的行爲去感染幼兒。比如,坐的時候注意姿勢端正,搬東椅子用完後要放回原來的地方,答應幼兒的諾言絕對實現。

因勢利導,個別教育與經常教育相結合。

幼兒的性格特點各有不同,他們各有各的興趣愛好,行爲習慣也往往不一樣。有一個特別膽小的幼兒,他不習慣集體生活,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即使是最簡單的事情,也往往不敢去做。對這個幼兒,需要讓他養成合羣的習慣。我就運用各種方法來鼓勵他。先是讓他做一些簡單的事。上作業課的時候,讓他來分發作業薄;吃點心的餓時候,讓他來分碗筷。經過一次兩次的鍛鍊。他的膽子慢慢大起來了。

接着,我還訓練他在大衆面前講話的習慣。一次我講“小白兔”的故事,提問全班的幼兒:“小白兔是什麼顏色?”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提問之後我就有意識這樣說:“阿姨準備請一個勇敢的小朋友來回答這個問題。大家看看誰最近以來比過去勇敢了?”小朋友們不約而同提到了那個曾經膽小的幼兒,他也就大膽地站起來回答了這個問題。

幼兒園教師心得6

女兒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是老師心目中比較聽話的孩子之一。老師非常喜歡她,她經常請我和妻子向其他家長傳授經驗。我們也樂此不疲。和大部分家長一樣,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爲培養一個聽話的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後來發生在女兒身上的一件事,讓我開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那是伊伊上小班的時候,一天回到家裏,外婆心疼地告訴我,伊伊在幼兒園尿褲子了,穿了一天的溼褲子,等她去接的時候,褲子都半乾了。我問伊伊爲什麼不報告老師要上廁所呢?伊伊告訴我們,她本來想舉手報告老師,可是老師說過,老師講故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聽講,不能到處亂跑,她實在憋不住就尿在褲子裏了。“那可以請老師幫你換條褲子呀。”妻子說。伊伊的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她說她纔不要讓老師和小朋友知道。因爲老師說,聽話的孩子,老師組織上廁所時一定要去。結果她忘記了。從這件事上,我們還了解到,如果不是在老師提醒上廁所的時段,伊伊通常都不敢把自己的生理需求及時告訴老師。後來,我們發現伊伊不怎麼愛喝水了,無論我們怎麼勸說,伊伊就是不肯多喝一滴水。夏天喝水少很容易生病,沒多久,伊伊就生了一場病。即使在病中,她也不怎麼多喝水。妻子和幼兒園的老師勸說了好多次,伊伊纔開始正常喝水。

通過這件事,我和妻子意識到之前對伊伊的教育存在嚴重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把“聽話”當成了教育孩子的捷徑。比如,我們常常會以“聽話”作爲標準來讚揚和獎勵孩子。長期這麼做,就會讓孩子認爲“只有聽爸爸媽媽的話,他們才愛我”。於是,孩子就會用“聽話”來換取爸爸媽媽的愛,這又會進一步強化孩子的“聽話”。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孩子慢慢缺乏主見、不敢表達自己的正當要求。

對一個幼兒園的孩子來說,他們對自己的要求主要來自他們心目中具有權威的大人,這種要求會直接影響他們的行爲和能力。作爲大人,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如果爲了自己省事和省心,僅用“聽話”來要求孩子,那麼孩子爲了達到大人的要求,會下意識地討好大人,比如在幼兒園的時候,當有困難的時候,就會不敢輕易驚動老師;當需要幫助的時候,就不敢麻煩老師;當不開心的時候,更不會直接向老師傾訴。長此以往,勢必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做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會受到影響,還容易養成慣於看人臉色的消極行爲,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我和妻子決定有意識地引導伊伊學會正確面對大人的要求,並能夠表達自己的正當需求,不讓孩子再傷在所謂的“聽話”上。隨後發生的一件事,讓我們覺得機會來了。一個週六,我和妻子打算先帶伊伊去商場買衣服,然後再去看兒童劇《白雪公主》;伊伊則想先看兒童劇,再去買衣服。妻子故意說道:“伊伊是個聽話的孩子,這件事爸爸媽媽說了算。”伊伊很不開心,但是沒再說什麼。我悄悄問伊伊,爲什麼她想先去看兒童劇?伊伊告訴我,每次媽媽帶她去買衣服,總是逛好久,回家的路上她經常睡着了。可她不想看《白雪公主》的時候也睡着。我動員她把想法告訴媽媽。伊伊擺擺手,一副老氣橫秋的樣子說:“算了,你們說了算。”我聽了很心疼孩子,真沒想到她看似聽話的背後,竟然有這麼多的無奈。我繼續鼓動她,要是不想睡着,就一定跟媽媽說。我還保證,如果媽媽覺得她說得有道理,一定會同意她的要求的。最後白雪公主佔了上風,伊伊去找媽媽了。妻子認真地傾聽了伊伊的話後,決定同意她的提議。那天伊伊看得非常高興,回家的路上小嘴嘰裏呱啦說個不停。我趁機說:“多虧你跟媽媽說先來看兒童劇了,要不你睡着了,多可惜!”妻子也附和說:“伊伊是個大孩子了,可以告訴我們她的想法了。以後我們也要多聽聽伊伊的意見呢!”第二天我送伊伊去幼兒園時,特意當着伊伊的面向老師提起這件事,由衷地表揚她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們儘可能給伊伊營造寬鬆的成長環境,平等地對待她,讓她多表達自己的意見,鼓勵她敢於說“不”。同時,還引導她認識到,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說的話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大人們也會經常犯錯。如果大人做得不對、提出的要求不合理,孩子完全可以向大人提出來。爲了讓伊伊在幼兒園也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們還經常陪她玩模擬幼兒園的遊戲。先是伊伊當幼兒園老師,我們做小朋友,讓她給我們不斷提出要求。如果她提出的要求不妥,我們就會舉手告訴她。接下來我們又互換角色,讓伊伊做小朋友,我當老師。當我提出的要求比較過分時,她就會和媽媽一起舉手表示抗議。因爲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揚,伊伊逐漸敢於對大人的決定提出反對意見,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她說得有道理,我們就會認真地照她的想法去做;即使她說錯了,我們也不輕易否定她,而是把發現錯誤的機會和改正的空間留給她。

“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這是大部分中國家長秉持的教育觀念。在國內的教育體制下,聽話的孩子也往往會更多地得到老師的喜歡和青睞。但是,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一個實驗:對2~5歲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跟蹤觀察到青年期。結果發現,在兒童期有反抗傾向的人中,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而兒童期沒有反抗傾向的人中,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餘74%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作爲家長,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爲是在“引導”和“培養”孩子,其實是在傷害孩子,這一點是需要我們警惕的。

幼兒園教師心得7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但隨着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地球的生態環境已受到人爲的破壞。保護好地球是人類造福子孫後代的必然選擇。“環保教育從幼兒抓起”,這已是衆多有識之士的共識。許多幼兒園也已開始對幼兒實施環保教育,我也曾經到過一些幼兒園看過此類活動,看過之後,對於幼兒園如何開展環保教育,使環保教育真正落到實處,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制訂出適合本園及幼兒實際情況的環保教育目標

環保教育在幼兒園教育中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在我國,目前尚沒有一套系統的幼兒園環保教育目標。因此,在幼兒園準備實施環保教育之前,首先考慮的應是從幼兒身心出發,根據本園、本地現狀,制訂出切實可行的環保教育目標,這目標包括總目標和階段目標,只有有了目標,教育才有了方向,才能在具體實施中避免盲目性與隨意性,更能有效避免有些教師在自行選擇環保教育內容時,忽略幼兒心理、生理特點,遠離幼兒生活經驗,不從幼兒理解能力出發,而只是從自身良好的願望出發,造成知識的深度超出幼兒的接受能力,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教學效果。從而保證了幼兒園的環保教育在一個正常的、有秩序的教育環境中得到良性發展,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教師加強自身環保知識學習,提高環保認識,保證環保教育的教學效果

“環保問題”是社會發展的產物,環保知識也是繼環保問題之後形成的新的知識領域。幼兒教師在以前的學習培訓中沒有涉足這方面知識,因此,在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之前,教師非常有必要先加強自身學習,建構自身必要的環保知識支架。俗話說,“欲給他人一碗水,自己先有一桶水。”教師如若對環保知識沒有充分的認識,會造成環保教育過程中片面的、錯誤的理解,對幼兒的環保教育也只能僅僅停留在比較膚淺的層面,甚至狹隘的將環保教育等同於常識教學或思想品德教育,簡單的向幼兒介紹一些花草樹木的知識及對空氣的作用,或者在品德教育中蜻蜓點水般的告訴幼兒要講衛生、不亂扔垃圾便冠以環保教育的名稱,對幼兒起不到真正的教育作用,幼兒園的環保教育成了形式教育和口號教育,有違幼兒園環保教育的初衷,環保教育之路越走越窄,直至停滯。

三、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注重教學形式,對幼兒進行有效的、正面的教育,促進幼兒“知”與“行”的轉變

教育要以幼兒爲本,尊重幼兒,教師從孩子的視角出發,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看待身邊的事物和現象,結合幼兒教育的特點,聯繫日常生活及突發事件,進行漸進、系列的環保教育。

當前幼兒園在進行環保教育時,常常從形式上將環保活動作爲幼兒園特定的“大”活動,其目的是想凸顯環保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往往和幼兒園其他教育活動完全區分開來,幼兒也會輕易地將活動中學到的環保知識特定爲某一活動中的行爲模式,不能完成“知”與“行”的轉變,這樣做意味着環保教育最終將失去其應有的價值和生命力。

孩子的年齡特徵決定了他們對遊戲、藝術、故事的喜愛,在這些活動中,幼兒獲得的知識體驗是最深刻的,萌發的情感也是最真摯的。他們從中可以易於轉變、生成一系列自發自主的環保探索活動。因此,環保教育的形式取向宜尋求以各種形式在幼兒園活動中的滲透。

在內容取向上,宜從小處着手。當前“白色污染”、“沙塵暴”“水土流失”等都是環保教育的熱門話題,但在具體實施時,教育者們花費大量心血準備直觀地影像資料,創設豐富環境讓幼兒體驗,孩子們通過活動也能說出愛護環境,保護家園的話語,可是在生活中,隨手亂丟垃圾、賤踏草地、傷害花草樹木等行爲時有發生,這使教育者們困惑了,孩子們的認識與行爲的差距咋就這麼大呢?教學效果應該沒有問題,教育效果的問題可沒解決呀?其實,這就是內容取向的不當,造成幼兒“知”與“行”的脫節。

幼兒園環保教育應該是能夠廣泛反映我們生活環境以及幼兒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環境知識。這裏的環境,應該是我們的周邊,我們的家園。在周圍的環境中,幼兒有許多可以看得見、摸得着、聞得到的事物和現象,如觀察垃圾堆及被污染的河水、聽聽刺耳地噪音、欣賞美妙地音樂等等。只要我們老師時時做個具有環保意識的有心人,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這些隨手可得的教育內容自編成教材,以專題環保教育爲主,將豐富的環保教育知識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及各種教學活動中,讓幼兒從感性的活動的基礎上獲得並形成有關的知識。

環保教育還要注重幼兒責任感及自主精神的培養。活動時,教師不能僅僅侷限於教學設計。教師的思想是有限的,而孩子的發現是無限的。老師要尊重幼兒的意見和見解,善於鼓勵幼兒以環境主人的身份參與活動,要充分意識到只有環保意識真正紮根在孩子們的心中,孩子們才能時時刻刻學會用環保的眼光看待環境、善待環境、看待生活、善待生活。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既要注重教學的結果,更要關注活動的整個過程,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責任責任感和自主精神的培養。從小處着手,把握住了“小”的目標,才能把握住“大”的方向,幼兒也才能達到“知”與“行”的.和諧統一。

總之,幼兒園實施環保教育已是幼兒園必須面臨的新的課題,幼兒園可以利用園本課程開發的理念與技術,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形成符合本園實際、具有本園特色的環保教育目標體系,從不同角度來加強對幼兒的環保教育。

幼兒園教師心得8

不知不覺中,加入幼教中心這個大家庭已經有了一個月的時間.作爲年輕教師的我,在剛剛開始的工作中還有些手忙腳亂.對於新的教學環境,新的教學內容還感到有些陌生.有太多的東西等着我去學習,等着我去探討.

剛剛入園的第一天,張園長帶我熟悉園內的環境,讓我消除了對陌生環境的不適應.在我感到力不從心時,園長給我一次次的鼓勵.在我對如何上課感到困惑時,教研組長認真的爲我講解.在我面對課堂上不受控制的孩子們時,保健組長耐心的傳授我經驗,如何讓幼兒安全的度過每一天。園內的每一位老師都毫無保留的幫助我這個“新手”.

漸漸的工作進入了正軌,同事之間也由不認識慢慢變成了好友。從園長到普通的老師,我們總有很多共同的話題,我們是同事更是姐妹。上班了,談談工作;下班了,聊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的生活漸漸有了繽紛的色彩,而對於幼兒園的工作我也有了徹底的新的認識.

愛是老師最美的語言,每天我都會摸摸他們的頭親親他們的小臉蛋,問問他們早飯吃的是什麼,路上都看到了什麼有趣的事等等。當孩子們親熱的喊着李老師,嘰嘰喳喳的告訴我時,快樂洋溢在孩子們的臉上。我要把這份愛全身心地投入,愛護孩子們,瞭解孩子們,關心孩子們。

一天又一天,我感到孩子們已經喜歡我了,他們不但尊敬我,而且樂意接近我、親近我。每當我走進幼兒園或走在路上時耳邊總會想起一聲聲的問候,那一聲聲的“老師好”就如一陣陣的暖流涌入我的心田;這使我受到啓示,那就是:誰把愛的種子灑向人間,誰就能得到收穫。想到這些,我下定決心,嚴格按一名優秀幼兒教師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相對這些而言我所流的汗水是非常值得的。

此時此刻寫到這裏,我的心情非常激動.幼兒工作的核心是“愛”,這是園長常常叮囑我們的話。我想說,我選擇了這個職業,我要投入全部的身心熱愛這個職業,無愧於這個職業。

幼兒園教師心得9

幼兒教師,陽光下最燦爛的職業;幼兒教師,一羣充滿愛心,多才多藝,永遠年輕的人。雖然他們是平凡的,但更是高尚的;是溫柔的,但更是堅強的;是純真的,但更是智慧的。

曾有人呼喚:幼兒園需要男教師,幼兒園需要注入陽剛之氣。也曾有人說“中國缺乏兩種男幼師,一種是高水平的能夠獨當一面的管理型人才,一種是高度專業化的專家型教師”。總之,現在的社會對男幼師的呼聲越來越高,因爲孩子的成長和教育當然離不開男性的參與。

去年暑假,教育局要給鐵路幼兒園從農村中小學音幼專業的教師裏面選拔8名教師。一名音樂教育專業的男教師在農村的中小學呆了九年,而他在這次公平、公正、公開的選拔中脫穎而出,那個人就是我。在這裏我要衷心的感謝教育局給了我這次機會。

踏入幼兒園近一年以來,有喜有憂,但我很欣慰,因爲我接觸到了一羣活潑、充滿純真可愛的孩子們。來幼兒園工作剛開始有點不習慣,因爲都是女同事,經過一段時間調整,和兩個學期的工作,現在適應了。看到孩子們我會感到非常快樂,尤其是孩子們用崇拜的眼神看着自己、圍着自己笑時,我感到非常滿足。

剛進入幼兒園讓很多家長也感到新鮮,不少家長對其也比較期待。“我的孩子以前說話嗲嗲的,現在有一位男教師任教後,也不知道怎麼回事,聲音響亮了很多,而且也更加勇敢了,我覺得孩子班上有一位男教師,很幸運,挺好的。”雖然家長這樣說,但對於我來說心裏既高興也覺得這好像是一種挑戰,因爲長期以來,幼兒教育是女性一統天下。而今幼兒園男教師的現象已經成爲事實,所以說幼兒園男教師這個職業同樣重要同樣有價值。也許存在就是合理,適合的就是最好的。既然選擇了幼兒教師這個職業,就要朝着專業化的道路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讀懂孩子,詮釋自我,人生的價值在於能爲社會做點什麼?幼兒教育是充滿愛心和希望的事業,它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需要愛的智慧和教育的技巧。

我會朝着職業園長的願景目標努力奮鬥,從名師的角度來塑造自己的專業素養及專業技能,做到自我發展、自我超越。不過,面對一些壓力當然離不開更多的人文關懷、尊重、認可、和關愛。總之我會做事先做人,不因“物稀爲貴”而驕橫,不以“持才受寵”而偏頗,更不爲“世俗偏見”而羈絆。輕裝上陣,腳踏實地,勤學習、真實踐、會創造、樂奉獻,在幼教的道路上越走越寬。

在這裏我也呼籲有更多的男教師來從事這份光榮的職業,和我一起努力在幼教事業中幹出男教師的一片天。

幼兒園教師心得10

每年秋季入園時,經常會看到孩子哭鬧的身影,孩子初入園時,就像我們大人剛剛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那時我們的心裏往往會有不自在、時間過得特別慢、身體不適、心情緊張煩躁等感覺,而孩子對這些感覺的直接反應就是哭,同時還“事事需要自理”,在家中孩子喊一聲就有好幾個大人圍着轉,可是在幼兒園就要自己拿勺子吃飯、自己去洗手間大小便、睡覺自己穿脫衣服等。

實踐證明:自理能力越差的孩子,對幼兒園生活的適應能力越弱,產生焦慮的心理也越長,因此,作爲家長要關注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以實際行動幫助孩子度過入園焦慮期。

一、首先要教會孩子用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5歲的晴晴是一個很可愛的小女孩,但有尿褲子的毛病,每天早上入園時媽媽給準備的三條褲子不到下午離園就全部尿溼了,她隨時隨地小便,而且從來不去尋求老師的幫助,如此反覆了一學期的時間,家長和老師都異常頭疼,分析原因,媽媽說:“2歲以前孩子白天晚上都用紙尿褲,從來沒教過她提出小便要求等,可能就此養成了這個壞習慣吧。”年輕媽媽無奈的表情提醒我們:教會孩子提出自己的需求,主動尋求大人的幫助,是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發展的第一步。

二、做個有心的父母,將“吃飯、睡眠、穿脫衣服”等生活瑣事遊戲化,並都列爲有目的、有計劃的培養內容

在一日生活中,家長要有心,比如吃飯,很多家長都覺得是個難題,常常抱怨孩子就是不張嘴,這時你不妨把飯菜編成童話,可以是小動物、可以是孩子熟悉的身邊的任何東西,孩子需要你去哄,需要你刻意的親近和注意。

同時,家長一定要用心,心中要確定明確的培養目標:比如,對孩子睡覺能力的培養,家長的目標要定爲:

1.能在家長的幫助下有順序地穿脫衣褲。脫:先脫鞋、再脫褲(冬季先解上衣鈕釦),最後脫上衣,並放在固定的地方;

2.睡眠時睡姿正確,不矇頭、吮手、咬被角等;

3.學會分清衣褲前後,會系鈕釦、拉拉鍊;

4.學會穿鞋、分清左右腳,拉好鞋舌,繫好鞋帶或粘好鞋釦;

5.起牀後視孩子情況,先教孩子有摺疊被子的意識,再逐漸提高要求。

三、放開手,讓孩子大膽去嘗試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家長別怕麻煩、別怕髒,該讓孩子做的絕不要包辦,因爲,有了“本領”孩子纔有自信,纔會減少心理焦慮從而儘快地適應集體生活。

幼兒園教師心得11

幼兒時期是一個人智能增長的關鍵時期,也是良好性格、習慣的養成期。幼兒如果處於積極、樂觀的情緒之中,就會養成活潑、開朗的良好性格。因此,培養幼兒良好的情緒,有利於幼兒的健康成長。

特別是剛入園的幼兒,從熟悉的家庭環境一下子來到陌生的幼兒園,往往會產生一種恐慌和不安全感。因此,有意識地創造一個與家庭氛圍相似的環境顯得尤爲重要。孩子剛入園,可以請家長把孩子最喜歡的玩具帶上,在自由活動中,孩子們可以玩自己心愛的玩具;在擺弄這些玩具過程中,孩子的不安情緒會得到緩解。經常讓幼兒跟教師擁抱、交流、逗樂,孩子會跟老師打成一片,從而愛上老師、愛上幼兒園的學習生活。

建立老師與幼兒之間良好的情緒互動,這是幼兒良好情緒形成的重要途徑。幼兒園老師是幼兒主要的成年交往者和教育者,與教師相處久了,其言行舉止對孩子的現在和將來有着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我們身邊,有的老師在教育過程中往往採取命令的方式教育孩子,要求孩子言聽計從,不給他們自己思考和情緒準備的時間,這樣的結果,特別容易引起幼兒的逆反心理,甚至出現情緒對抗,筆者認爲是不可取的。筆者曾經遇到幾個特別調皮好動的小男孩,在班級不受歡迎逆反心理強,看準他們的性格特點,筆者便反覆叮囑他們要做“聽話的好孩子”,平心靜氣地跟他們談話,並表示願意做他們的好朋友,就這樣,孩子和老師之間的情緒實現了良好互動,達到了理想的效果。

此外,還應該讓幼兒在自立嘗試中找到快樂,尊重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自信而快樂。

幼兒園教師心得12

現在已是9月末了,在這一個月中,我體驗到了與之前完全不同的生活,差不多一整天的時間都是投入在孩子的身上,在園內,是注意孩子的生活,在家中是準備上課的教案。在這個月中,我老是覺得自己忙不過來,我想我自己可能還有些不適應這種工作生活,還有可能在思想上還不夠重視,但在下一階段中我會努力使自己能夠融入幼兒園生活,我會從思想和學習兩方面來鍛鍊自己,思想上端正自己,領會綱要精神,只有先明確了幼兒能接受什麼,我才能制定出合適的教學,在授課上,我會多多主動請教我xx,多從xx那裏學習她的教學經驗,充實自己的不足。下週就要進行早操律動的比賽了,我想就先從它開始努力。

一個月的生活也讓我成長了不少,我所跟的師傅給我影響頗多,我的師傅就是這麼一個熱情有朝氣的人,從她那裏我似乎也接受到了不少的熱情,我加快了自己的節奏,相信有一天我也能這麼有活力。在工作中,師傅也給了我很多的建議。在第一個星期的時候,師傅每天都在班中看我的教學,給我提建議、出主意。

“要看到一片樹林,而不僅僅是一棵棵樹;先看到樹林,再看到樹”。這句話一直是我xx對我講得,也是我的一大弱點。因爲我很容易被那一棵棵樹所發生的事給吸引過去。不過在後來我努力改正,主要抓住幾個孩子,這樣班中的情況好了一些。我會在下個月中努力改善我們班的班級常規,先將這片樹林看好。

“做幼兒園老師就是要囉嗦,因爲他們是孩子”。孩子是善忘的,要不停的給他們提醒,所以老師的嘴一刻也不能停,要不停地對他們說。而且在做事情前要先告訴他們:

1)是去哪兒

2)要去做什麼事

3)有哪些規矩要遵守。在他們瞭解的基礎上再帶他們去做事。

“幼兒園老師對孩子是老師的愛,而不是家長的愛。”聽到這句話真的是如醍醐灌頂。“愛”有很多,我卻忘了老師的愛與父母的愛是不同的,不然也不會有家長說:孩子在幼兒園很乖,在家卻很皮。如果將兩者混在一起,那麼既做不好老師,也做不好家長。老師的愛藏在心中,但表面要嚴肅。家長的愛是直接的,老師的愛是間接的;家長的愛是太陽,老師的愛是月亮;家長的愛是閃亮的,老師的愛是默默地。

一個月的幼兒園生活讓我學到了很多學校裏所不知道的知識,那以後的日子呢?我很期待以後的生活。我想生活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充

幼兒園教師心得13

《幼兒快樂發展課程》中提出:“大班幼兒自主性、主動性提高,教師要適當地放手、放權。爲他們創造條件,引導幼兒進行活動化的共同學習。”於是我們教師放手讓幼兒自己制定各環節規則:大家共同討論一日活動環節如何做?怎麼做?教師進行記錄;幼兒根據教師的總結歸納將規則用繪畫、剪紙的方式表現並粘貼在各環節的牆壁上,並隨時進行補充更換。

1.巧用兒歌加深幼兒洗手、入廁常規意識

爲了讓大班的孩子更好的生活與學習,在生活方面我們用兒歌的形式展示常規要求。對於大班的幼兒來說,洗手、入廁規則已經形成,但是光靠小、中班延續下來的常規還遠遠不夠。他們的思維已經非常活躍,有的開始偷懶,也有的草草了事,不能做到認真,準確。爲了增加孩子的正確洗手、入廁等生活常規,又爲了提高幼兒的積極性,我們設計了兒歌的形式把洗手、入廁常規融入進去。兒歌是幼兒和教師共同創編的,合轍壓韻,朗朗上口,孩子們易於接受。如:洗手:排隊洗手不擁擠,挽起袖子不溼衣,洗手關緊水龍頭,小手擦乾要牢記。入廁:入廁排隊不打鬧,節約用水我知道,廢紙用完扔進筒,乾乾淨淨真叫好。兒歌配以幼兒剪紙,繪畫作品。這樣一來,孩子們的規則要求又提高了,從洗手到排隊洗手,到提高幼兒節水意識,都有了進一步提高,符合大班幼兒年齡要求。入廁也是如此,不僅要排隊入廁,還要節約用水,用紙。規則制定後,孩子們玩水,浪費水的現象明顯減少,而且發現別人浪費水時還能夠有力制止。

2.利用剪紙、繪畫的形式制定補充進餐、午睡常規

爲了讓幼兒有良好的進餐和午睡習慣,我們充分發揮大班幼兒的特點,通過共同討論,進行常規制定,讓孩子們共同參與制作。進餐常規是這樣的:身體貼近桌子安靜進餐、排隊自覺取飯、離開座位要插椅子、吃完把碗放進桶裏。

小朋友在牀上疊被子上牀時要一階一階上梯子、下牀的小朋友幫忙把鞋子擺放好、進入睡眠室要安靜。由於是孩子們親手製作的規則,孩子們樂於遵守,也善於遵守,樂於遵守表現在一部分幼兒動手參與對規則意識的明確,非常主動自覺遵守。善於遵守表現爲:不僅自己能遵守規則,而且能提示其他幼兒要按照規則的要求去做。

3.利用連續剪紙製定集體活動常規

本學期由於拼音與數字的分解學習量加大,還爲了能更好的進行幼小銜接,我們和幼兒一起商討了在寫作業、畫畫時的常規。幼兒通過連續性剪紙把人物與桌椅剪在了一起的方法來彰顯規則內容:桌子旁的小朋友端正地坐在裝飾漂亮的桌子旁,認真寫作業,一看一目瞭然,很明確地就表達了常規要求。安靜寫作業、認真寫作業、寫作業和畫畫時要坐直等,孩子們的提示語與連續剪紙遙相呼應。

4.創設活動區常規

在活動區的設計中,教師聽取孩子的意見和建議,爲各個區設計了有特色的名字,並根據幼兒在活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區域中的規則制定,和孩子共同討論、總結、製作、粘貼各活動區規則。

“小讀者”——圖書區,規則通過繪畫、剪紙、照片的形式表現:小朋友愛惜圖書;看書時安靜;一頁一頁看書;共同欣賞圖書;坐姿正確看書。此外還有“神奇發現島”——科學區,“小巧手”——美工區,“聰明屋”——活動區,動感小舞臺等等。

幼兒園教師心得14

前不久,省學前教育專家來我校指導工作,使我有幸聽到丁鵬老師的講座,報告中丁老師將語言描述與圖片展示相結合,使我們大家收穫頗多,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啓示:教師應該把孩子在活動中是否獲得快樂的體驗放在首要的位置。活動內容再有意義,但如果孩子在活動中沒有獲得快樂的體驗,就不是好活動。快樂的體驗能讓孩子積極地面對一切,能讓孩子對一切活動感興趣,孩子做得怎麼樣,學到什麼,畫得怎樣,唱得怎樣並不是最重要的,快樂的感覺最重要!

還記得上學期我和大四班的孩子們一起做小紙籃。一會兒很多孩子拿着做好的小紙籃來向我“邀功請賞”,我也都給予了充分的讚揚和鼓勵,孩子們臉上都洋溢着愉快的微笑。一會琳琳也興高采烈地來了,可是她做得不怎麼好,我給她指出來讓她修改,過了一會兒,她又走了過來,我一看,還是老樣子,又讓她回去修改,孩子有些沮喪。沒過多久她又來了,還是沒有多大改善,我又讓她回去再做。後來看見她的紙籃做好了,也沒太在意她。第二天琳琳的媽媽告訴我,琳琳早晨一直吵着說不想上幼兒園,說什麼做手工討厭。

想一想:紙籃是做成功了,可孩子卻沒有獲得成功的滿足和快樂,反而讓她對手工活動產生了厭倦情緒,這不是教育的失敗嗎

丁鵬老師指出,主題牆飾與幼兒、家長之間進行三維互動,請家長與孩子共同收集相關的資料,使收集資料成爲孩子與家長學習的過程,使家長能充分地指導孩子,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對收集的資料直接觀察、操作、熟悉、感知,增添孩子與他人交流和共享信息和知識的信心。更換牆飾並不是教師的獨立行爲,而是幼兒和教師共同參與的活動。

我覺得家長參與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一方面會給老師以啓發、靈感,另一方面家長還可以運用各自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拓寬孩子的視野,豐富幼兒的社會生活經驗。

家長資源是一片沃土,是很值得我們去開發和利用的。幼兒園的環境創設需要教師、家長、社會的共同努力,其中教師與家長之間的合作更爲重要,他們就像魚和水一樣不可分離。老師只有充分了解每一位家長,發揮家長的主觀能動性,喚起家長的主人翁意識,家長們纔會積極熱情、無怨無悔地投入到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中去,把我們幼兒園的環境建設得更加具有藝術特色、更能促進幼兒的發展!

短短兩個小時的學習,使我對環境的創設有了新的收穫。在環境創設這塊領域中,我還需要不斷地努力學習,不斷的探索,爭取讓我創設出來的環境能使幼兒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

幼兒園教師心得15

職業感受是從業者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的主觀感覺和體驗。它反映着從業者職業生活的狀況。就教師而言,他們的職業感受對他們所從事職業的認同感、工作態度和職業行爲都有直接的影響,因而對幼兒園和幼兒教育的管理者來說,瞭解教師的職業感受及其形成的原因,努力增強其積極正向的感受,降低其消極體驗,顯得至關重要。

一、幼兒教師的職業感受現狀教師的職業感受可以從職業幸福感和職業倦怠感兩個角度來考查。

前者是指教師在所從事的工作中,需要獲得滿足、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發揮自己的潛能並伴隨着力量增長所獲得的持續快樂體驗;後者是指教師因不能有效緩解由各種因素所造成的工作壓力,或深感付出與回報不對等而表現出的對從事職業的消極態度和行爲。它們分別從正、負兩個角度反映人的職業感受。北師大的樑慧娟,南師大的張玉敏、束從敏三位研究生,分別採用問卷調查、網絡資料分析和訪談等方法,對北京、上海、安徽等地的幼兒教師的職業感受進行了調查。

儘管調查對象處於不同地區;調查的具體內容不同;方法也不一樣,但三份研究報告反映的情況極爲相似,揭示的問題也非常一致。

(一)幼兒教師的職業倦怠感國外的大量研究資料表明:

職業倦怠感最容易發生在助人行業的從業者身上。教師職業作爲一種典型的助人行業,自然也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現象。教師的職業倦怠不僅危害個人的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和人際關係,更會影響教育質量和學生的發展,使學生成爲“最終的犧牲者”。因此,近年來,國際範圍內,人們在重視教師專業發展的同時,也十分關注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在我國,“職業倦怠”一詞近兩年纔開始出現在研究者的筆端,但在職場中這一現象已非罕見。不時出現的教師失範行爲,職業倦怠往往是主要原因之一。北師大的樑慧娟碩士對北京市50所不同體制幼兒園(公辦、民辦、集體辦園、企事業辦園、體改試點園等)的447名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其中有2.9%的教師有嚴重的職業倦怠表現,59.5%的教師有比較明顯的倦怠傾向,基本無倦怠的教師佔37.6%。該研究還發現,

幼兒教師的職業倦怠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生理心理方面。這方面的表現最爲明顯。

88.5%的被調查者感覺自己經常處於疲憊不堪的狀態;86.7%的人總在擔心出事故;65%的人反映自己常感煩躁,常希望能一個人安安靜靜呆一會兒。

2.個人生活方面。

63.8%的被調查者認爲工作佔據了自己很多原本應該享有的閒暇時間;47.3%的人感到自己在家裏的脾氣開始變壞;55.9%的人常常爲一點小事對孩子和家人發火。

3.工作方面。

65.6%的被調查者反映自己上班時常常盼望着下班,以便找地方放鬆一下,以緩解工作帶來的緊張情緒;71.0%的人表示下班後根本不願再提工作上的事;48.4%的受試表示不時有離職的念頭;26.9%的受試後悔當初選擇了幼兒教師這一職業;部分人甚至表示,只要能找到一份待遇還可以的工作就想改行。總之,調查結果表明,北京市幼兒教師的職業態度和從業體驗值得我們高度關注。職業倦怠已經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而疲憊感和對事故的擔憂,更是成爲困擾絕大多數幼兒教師(85%以上,包括“基本無倦怠”的教師)的突出問題。可能有人對這類研究不認同,懷疑問卷題目起到了誘導教師發泄不良情緒的作用。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通過收集教師在網上匿名自由發表的意見,從中瞭解其工作感受的研究。由於網上匿名發帖使人有一種心理安全感,能夠說出平時不敢說或不便說的困惑和煩惱,故可以認爲它能夠反映教師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南師大張玉敏碩士截取了上海學前教育網06論壇2002年11月1日至2003年11月1日上所發的有效帖子616份,對其內容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其中有426份涉及工作負擔過重的問題,佔69.2%;直接傾訴自己身心疲憊的有304份,佔49.4%。由此可見,兩個研究的結論基本是一致的,它們相互印證。如果還有人對這類研究有懷疑,認爲自由發表的意見同樣會受前面人的消極情緒的影響。

那麼我們再來看一個從幼兒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方面進行的研究。

(二)幼兒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南師大束從敏碩士綜合使用問卷調查、深入訪談等方法,調查了幼兒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現狀及成因。

其主要研究對象是安徽某地90名幼兒園教師,其中公辦園59人、企事業辦園8人、民辦園23人。調查結果顯示:50.0%的教師工作中只能偶爾體驗到幸福。從正反兩方面進行的三個研究都表明,幼兒教師的從業體驗已不容樂觀。二、影響幼兒教師職業感受的因素束從敏的研究顯示,幼兒教師的職業幸福體驗主要來自:領導的支持與肯定(67.8%)、幼兒的天真無暇(53.3%)、家長的支持和肯定(45.6%)、工作中常能獲得成功”2.2%)。而職業幸福感失落的主要原因依次爲:家長的不理解(65.6%)、工作沒有安全感和穩定感(47.8%)、工作機械繁瑣(41.1%)。樑慧娟的研究表明:在影響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幾類因素中,組織管理因素最爲重要,其次是社會因素,職業因素、個人因素再次。(見表1)表1各因素對北京市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變量組織管理因素社會因素職業因素個人因素總因果效應係數0.49080.42460.38720.23由於題目和篇幅的限制,這裏僅對與幼兒園管理關係最爲直接而密切的組織管理因素進行探討。這裏的組織管理因素是指個體所在組織和管理方面的特徵,包括職業角色定位、工作量、知情權與決策參與權、待遇與專業發展機會、組織爲工作人員提供的社會性支持等。從職業倦怠研究興起之初,個體所在組織的特徵和管理特徵就一直倍受關注。因爲研究者發現,導致從業人員職業倦怠之首要因素一一壓力,往往直接來源於組織和管理。樑慧娟的研究也顯示:與社會因素、職業因素和個人因素相比,組織管理因素對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最大(見表1)

1.知情權與決策參與權。

衆多研究都發現,知情權與決策參與權會影響教師的職業態度和感受。國外的一項研究表明,在與學校有關的各項因素中,是否給予教師參與決策的機會與其職業倦怠有着極爲密切的關係。樑慧娟的研究也發現,教師擁有“知情權”和“決策參與權”可以明顯防止或減輕職業倦怠,因爲它給教師一種“主人翁”的感受。

2.專業發展機會。

專業發展機會與教師的職業態度有密切的關係。Farbe(1991)指出,教師在學校獲得的專業發展少,是導致其職業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樑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在組織因素中,專業發展機會對職業倦怠的直接影響最大。教師享有的專業發展機會越多,其職業倦怠感相應就越低。道理很簡單:一方面,它使教師感到自己在所在專業領域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也使教師感到組織和管理者的期望和重視,而這一點,恰恰是影響幼兒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第一位因素(束從敏)。

3.工作量。

國外大量研究表明,工作任務繁重,完成任務的時間太緊,班額過大,文案工作過多,任務超出教師的能力和範圍等,都會給教師造成過大的工作壓力,形成“角色超載”現象。

角色超載可能引發兩種反應:

①質量下降或根本不完成工作。

這常常導致教師的焦慮和低自尊。

②盡力去滿足“角色”的要求。

但可能會造成教師缺乏休息時間,身心疲憊,出現家庭問題(無暇關注家人所致)。無論哪種反映,都會導致教師產生職業倦怠。樑慧娟的研究也發現同樣情況。而在張玉敏對網帖的分析中,這一點看得更爲清晰。

4.角色定位。

很多研究指出,職業角色混亂及角色衝突是導致職業倦怠的重要原因。所謂職業角色混亂,是指從業者不清楚自己的責任、權利、目標、地位和應盡的義務。這種現象往往是因其所在組織未能對其職責做出明確的規定,或者未能按規定操作而造成的。而角色衝突常常發生在從業者感到組織所提出的要求前後不一、相互矛盾或不恰當的時候。

薩頓(Sutton,1984)指出,以下情況最容易導致教師的角色衝突:

①要求教師爲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但卻不允許教師使用最好的教育方法和課程資源;

②要求教師負責班級的工作,但卻不給他們相應的權力;

③經常要求教師做本職工作以外的事。

樑慧娟的研究也發現同樣情況。而張玉敏發現,上海學前教育網上,不少教師對自己的職業定位產生了極大的疑慮:“我們現在到底在忙碌些什麼呢,可能更多的是筆頭工作,得應付上級領導的檢查,得完成上級部門的許多的任務。可是這些形式上的、繁重的工作到底對孩子有多少幫助呢?”甚至不少教師發出“幼兒園到底是爲了什麼?”“幼兒教師到底是幹什麼的?”這樣的疑問。這起碼反映了目前幼兒教師角色的定位存在着某種程度的混亂,而這種混亂又與一定的社會因素一一社會變化帶來的新要求與高期望相關。可以說,所有有關職業倦怠的研究都看到了社會變化對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研究者一致認爲,近幾十年來,社會變遷及其所導致的教育改革不斷對教職業提出新的要求和期望,使教師不斷面臨新的挑戰。這固然爲他們提供了專業發展的機會,但同時,這些要求和期望也給教師造成愈來愈大的壓力(MarkA.Smylie,1999)。而“職業倦怠”恰恰就是從業者因不能有效緩解過大的工作壓力而導致的對所從事職業的消極態度和行爲。

5.社會性支持。

許多研究發現,社會支持的缺乏與其職業倦怠之間存在着顯著的高相關。Eier(1985)指出,與從事其他職業的人相比,教師很少有時間與家人、朋友進行輕鬆的交談;即便在同一個學校裏,教師之間的教學互助和合作行爲也少得可憐(Goodlad,1984)。以至於有人說,教師職業實際上往往是一項“孤獨的職業”。教師職業的孤獨還表現在往往缺乏公衆的認可與尊重。國外不少研究發現,公衆對於教師職業普遍缺乏正確的認識。Farber(1991)指出,那些從未當過教師的人根本無法理解教師職業,他們對教師職業的看法通常是:當個教師很容易;教師有暑假;教師付出很少卻得到很多……“學生、家長、管理者和社會都沒有把教師當作專業人員來給予他們必要的尊重”;“教師失敗時常常遭到責罵,取得成功時卻得不到任何的獎勵”。社會性支持的缺乏,也導致教師的職業倦怠。三位研究生的調查都直接或間接地證明了這一點。

6.待遇。

教師的職業倦怠與待遇較低有着密切的關係。有研究者(Farber,1991)指出,儘管教師的待遇在近年來不斷得到提高,但與其他職業相比仍然偏低;而教師也普遍認爲自己勞動所得的報酬與家長期望和社會賦予教師職業的崇高使命不相稱,這使教師感到不平衡。從樑的研究結果來看,待遇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幼兒教師的職業倦怠感,這裏的待遇,固然指“工資與福利”,也包括社會聲譽等精神方面的“報酬”。三、對管理者的建議幼兒園教師是幼教事業的耕耘者,是各項工作的主力。關注他們的喜怒哀樂,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理解他們,幫助他們,不僅是管理者的職責,是管理者一貫所倡導的“人文關懷”精神的具體體現,而且,最終也是幫助管理者自己。三份研究報告都表明,組織管理是影響教師職業體驗和形成教師職業態度的重要因素。同時,報告也揭示了當前幼兒園組織管理中最突出的問題——專制、外行、形式化管理以及工作中的形式主義、不切實際、不講實效。正是管理中的這些問題,導致和加劇了教師的消極職業體驗。正如張玉敏在論文中談到的:教師們有關身體疲勞的話題,基本是與工作量結合在一起談的;而工作量又往往和工作沒有價值,看不到成效結合在一起的——爲應付各種“檢查”、“驗收”和“科研”,加大了工作量,引發身體疲勞;勞而無效、勞而無功的感覺又引發了心理疲勞。身心影響相互浸染,相互加劇,又無力解脫,更反向加強了教師的消極感受,使之成爲倦怠的一羣。筆者認爲,上述研究發現特別值得我們幼兒教育的各級管理者深思。走出形式主義、少搞“政績工程”,對於中國的管理者,包括幼兒教育的管理者來說,可能是件很難的事,因爲它們都是中國的“面子文化”的產物。一說到文化,我們都有一種無奈感,因爲它是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的,改造它自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但有些事顯然又是現在就可以做而且可以做到的——當然,前提是願意做。

1.保障教師的知情權和決策參與權,建立園內的民主生活機制。

幼兒園應建立起民主生活的制度和機制,保障教師對園內重要事情的知情權和決策參與權,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集體氛圍,讓他們體驗到更多的被重視和被尊重的感覺,增強其“主人翁”意識,調動其工作的內動力和積極性。這樣,幼兒園的整體凝聚力將會不斷增強,教師隊伍的士氣也會始終保持在高昂的狀態,工作效率也必將得到很大的提高。

2.合理安排幼兒教師的工作量,明確其工作職責和任務。

任務明確不僅有利於避免教師職業角色的混亂,避免其職業倦怠,還有助於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因此,幼兒園應合理安排教師的工作,職責清晰、分工明確、講求實效,在充分考慮教師的職責範疇、能力和符合勞動法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工作任務和工作量,爲教師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一一保育教育好兒童創造良好的環境。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作爲一位管理者一定要清楚幼兒園最基本、最根本的任務是什麼,不要讓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事攪亂了自己的陣腳。對於一些臨時或緊急的任務,也應與教師進行必要的溝通,爭取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同時做好與其他任務的協調工作。如果一個幼兒園經常需要教師加班加點,園長就需要思考一下自己的管理是否存在不科學的地方;如果一個地區的幼兒園經常需要突擊、需要園長和教師沒日沒夜地工作,這個地區的幼教管理人員也需要檢討一下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太過形式主義。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管理人員要做“換位思考”,如果有可能,實際換位體驗一下可能更爲有效。當前,教師們普遍感到不滿的,不單純是工作量的增加,更是“勞而無效”,比如,一些不必要的文案工作,如抄寫教案。如果一位教師經過認真的思考,決定選擇某一設計好的活動方案作爲自己的“教案”。此時,與其讓他逐字逐句地把這個方案抄寫下來,不如複印下來,省下時間去寫選擇這個方案的考慮、對自己班實施該方案可能出現的情況的估計、需要調整的地方等,或者記錄下方案實施情況並對其進行反思。這樣的改變或許並沒有減少工作的量,但如果教師感到對自己的專業發展有益,也就不會感到厭倦了。

3.努力實現幼兒園班級“師幼比例”的合理化。

大量研究證明,“師生比例”與教育質量存在着極其密切的相關,比例不當使教師無法照顧到班上的每一個孩子,由此給幼兒安全帶來了相當大的隱患,也給教師造成了心理壓力。因此,幼教行政部門應狠抓有關政策的貫徹落實,務必要從制度和管理上首先保證師幼比例的合理化。不少幼兒園的工作人員與幼兒的比例從整體來看是符合國家規定的,但園內人員安排不科學,“脫產人員”(不在班級第一線的人,如“中層幹部”、“教輔人員”、“教研人員”等)過多,卻直接導致負責保育教育工作的一線人員與兒童的比例過高。不少國家的有關法規,明確使用“兒童活動時,教師與兒童的比例不得超過1比若干”(常見的是1比13左右)這樣的表述方式。這樣的表述,體現了以兒童爲中心的辦園思想,從制度上杜絕了幼兒園人浮於事的情況,保障了兒童、也保障了教師的基本權利。今後,我國有關文件中關於“師幼比例”的闡述,也應該採用這樣的表述方式。

4.給幼兒教師合理的“回報”,爭取社會支持。

“回報不足”是導致教師職業倦怠的一個重要原因。而所謂“合理回報”,不僅包括合理的酬金,也涉及尊重、權利和支持等內在回報方式。三位碩士的研究都發現,對於幼兒教師來說,“回報”的重要方面在於對其能力和自身發展的肯定,在於給他們以專業發展的機會,在於使其獲得勝任感和成功感。因此,在保證工資待遇水平與教師付出相當的情況下,注意以各種內在的方式(如肯定、讚許、提供進修機會等)對幼兒教師進行回報,能更有效幫助教師避免職業倦怠。同時,幼兒園要加強與家長和社會的聯繫,一方面爭取社會對幼教、對教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幫助教師走出孤獨,走進更廣闊的世界,開闊視野,獲得更豐富多彩的人生體驗。

5.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校園意外傷害。

樑的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幼兒教師(也包括園長)對幼兒安全問題已經到了“談虎色變”的地步。校園傷害及其隨後的消極影響已經讓老師們戰戰兢兢,工作時不敢放手(甚至正常的體育活動也不敢開展),下班後心弦也無法放鬆。保護孩子們的生命安全當然是直接和孩子們接觸的教師們的第一職責,但幼兒園管理者首先要有安全意識,防患於未然,爲兒童的健康成長、爲教師的工作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如房屋、器械要專人負責,定期檢查;人員的配備一定要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不能因爲省錢、照顧關係等原因聘用不合適的人。有些幼兒園考慮安全問題不是從兒童出發,而是從財物出發,爲了防止財物被盜,無論幾層樓一律用鐵網網住。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一旦有火災、地震、歹徒闖入等突發事件,救援人員根本無法工作!最近,各種幼兒園意外傷害的事常有發生:有精神病的幼兒園門衛砍死砍傷多名幼兒和教師!歹徒闖進幼兒園以孩子作人質向社會討價!房屋、圍牆倒塌砸死砸傷兒童!食物中毒、交通事故……一件件觸目驚心!這些意外事件難道完全都是意外嗎?都是不可防範的嗎?如果不聘有精神病的人在園工作、如果門衛認真負責地守好大門、如果管理人員及時發現並改造危房圍牆、如果採購不拿回扣、廚師責任心強、如果接送孩子的車不超載而且老師把孩子交到家長手中、如果審批部門各司其職嚴格把好新開辦幼兒園的準人關、如果幼兒園師生比合理……這一切或許就不會發生,起碼不會像今天這樣頻頻發生!當然,即使上面的如果都做到了,也難保一件意外傷害都不發生。因此,幼兒園管理人員要有憂患意識,一方面要積極防範,把各種傷害事件堵在門外;另一方面要爲萬一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好善後準備,爲每個人園的孩子購買意外傷害保險、聘請法律顧問等都是幼兒園保護自己、減輕意外傷害可能造成的損害的有力措施。

職業感受是從業者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的主觀感覺和體驗。增強教師積極的職業體驗,是幼兒園園長和各級幼教管理人員應該放在心上的一件大事。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