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寶典 > 怎麼做一個合格的子女

怎麼做一個合格的子女

來源:星女圈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怎麼做一個合格的子女,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百善孝爲先,做人最最重要的是孝,如果連對自己父母都不好,還奢求對其他人一個好的態度嗎,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聊怎麼做一個合格的子女。

怎麼做一個合格的子女1

一轉眼,就到了90後也開始焦慮父母養老問題的時候,更不用說既要給父母養老,也開始考慮自己如何養老的70後、80後了。

最大的90後已經27歲,他們的父母也到了50+或者60+的年紀,在他們已經面臨或者即將面臨的“421”(三代同堂)“2421”甚至“4421”(四代同堂)家庭結構中,養老是個大問題。

這也是《奇葩說》節目在討論該不該送父母去養老院時,讓在場的人“哭得像鬼一樣”(主持人馬東語)、讓屏幕前的觀衆也哭得像鬼一樣的原因。因爲戳心的點實在太多了。

比如黃執中說,我們不太善於和父母溝通,父母也不善於跟子女溝通。大家沒有說真話的習慣,都在客套,跟陌生人客套,跟父母也在客套。

馬薇薇說:“我做兒女的時候,要求自己做最好的兒女;我做父母的時候,要求自己做最好的父母。所以,我絕不在做兒女的時候,期待父母爲我做什麼。”

張泉靈引述的一個數據:到2030年,我國將有90%的老人是空巢老人。屆時,2億多老人將孤獨終老。

問題就在於,只要你爲人子女,只要你愛自己的父母,你就會不由自主地反思:我身爲子女夠格嗎?應該怎麼做子女才合格?

怎麼做一個合格的子女

子女的問題,其實是父母的問題

在《致女兒書》中,王朔寫道:“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後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再後來是瞧不上他們,躲着他們,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再後來,一想起他們就心裏難過。”

這就是以王朔爲代表的那一代人對父母的看法和感情。

王朔對父親的第一印象是怕——他和哥哥從一歲半開始住保育院,兩個星期或一個月回一次家,直到10歲出保育院。回了家,王朔還是和哥哥兩個人過日子,脖子上掛着鑰匙吃食堂,幾乎見不到父母。他父親也幾乎從不表達父愛,偶爾流露父愛的方式,就是下班吃完晚飯後到保育院窗外看兒子們,有一次看到阿姨不給王朔飯吃,衝進去大鬧了一場。

王朔對母親的感情更復雜。在《致女兒書》裏,他寫到有一次和母親爭吵,他問母親:“你對我好過嗎?我最需要人對我好的時候,你在哪兒?”母親冷靜地說:“你在保育院。”王朔很悲憤,說:“父母跟老師一樣,那要父母幹什麼?”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信任母親,更沒有提到愛——那是母親理解範圍之外的事,“她只認對錯,按她的標準,要一個孩子永遠正確就是她的愛”。

2007年,王朔帶着時年79歲的母親上《心理訪談》節目,在節目上,他再次問了母親這個問題:“媽,你愛我嗎?”這次他母親的回答是“當然愛你啦。”王朔追問:“如果現在我是通緝犯、反革命分子,那你還愛我嗎?”他母親頓時啞然。節目嘉賓李子勳對王朔母親說道:“他其實是想問你,你對兒子的愛是無償嗎?”父母沒有安全感,下意識地把自己的恐懼傳遞到孩子身上,家庭關係都破裂了,大家還在演。到了王朔自己成爲父親,有了女兒後,他不願意複製父母對他的冷漠,對女兒熱情得過分,“知道你小時候我爲什麼愛抱你、愛親你,老是親得你一臉口水?我怕你得皮膚飢渴症,得這病長大了的表現是冷漠和害羞,怕和別人親密觸”

怎麼做一個合格的子女 第2張

殘酷的親子關係

正如蔣方舟所說,“大部分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很殘酷”。50後、60後的問題是缺愛,父母多半冷漠或矜持,不善於表達愛意;而到了70後、80後那裏,問題卻可能是溺愛,父母滿溢的愛令人窒息。

作家綠妖的短篇小說《少女哪吒》就描述了一個“希望自己是個孤兒,無父無母,誰的情也不欠”的少女形象。少女王曉冰有個單身母親,表面看上去是個理想母親——“像電視劇裏的媽媽一樣文明,從不大聲呼喝”,然而,王曉冰並不願意自己成爲母親唯一的生活目標:她母親永遠在窺視她,想知道她在想什麼,連洗澡都不放過,一定要給她搓背。

王曉冰後來上了衛校,她母親爲了給她找工作,花了上萬塊錢。王曉冰偷偷參加自考,考上醫大,沒有選擇母親鋪好的路。她母親氣得把她軟禁起來,叫了三個舅舅來一起[批]鬥她。她母親不明白的是,女兒爲什麼一定要離開自己,如此無情,像一個仇人。後來王曉冰一直在逃,“她像哪吒,剔骨還母,徹徹底底自己把自己生育了一回”。

故事的尾聲,王曉冰的好友李小路回鄉時偶遇曉冰媽,被叫到王家做客。曉冰媽展示她給女兒備下的嫁妝:“你看看,這個紅顏色,現在找不到這麼正的紅了,這是給她結婚用的被罩……我連小孩一歲到三歲的衣裳、肚兜、棉襖,還有鞋都做好了,男孩一份,女孩一份,只要她生孩子,什麼都是現成的,什麼都不用她操心。”看到這一幕,大多數人會心頭一涼,頭皮發麻。

爲什麼不能明明白白告訴父母自己在想什麼,自己不想要什麼?就像黃執中在節目中說的,在東方的親子關係中,就是沒有辦法做到很好地溝通。一談到親情,不論是父母還是子女都沒法理智對待。雙方都有顧忌,都覺得需要爲彼此考慮。雙方都是真心,但結果卻是兩顆真心永遠走不到一起。

新時期的“養兒防老”

有心理專家說,中國的父母和子女之間,習慣了一種基於孝順和等級制度的相處模式,可是這種模式放在現在的環境裏已經不再適用。年輕一代更適應現代社會,在和父母的關係上也要有相應的變化。

就像作家楊照所理解的“養兒防老”——“年輕人回過頭來保護父母,讓他們不至於被時間侵蝕,遺忘或遺失了自我,這纔是‘養兒防老’”,以前,是父母牽着兒女學會走路、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現在,父母變老、變弱了,對新的時代變化表現出恐懼和不知所措(這會導致他們變得固執),就輪到子女牽着他們,幫助他們適應新的變化。

比如,父母對子女催婚、催生,更多的是因爲感受到來自朋友圈的壓力。身爲子女,會覺得這有什麼好擔心的。但讓父母放棄交往了一輩子的朋友圈,這不現實,被孤立的滋味我們都懂。所以,不如行使“圍魏救趙”策略,幫助父母發展新的朋友圈,比如同爲子女婚姻大事焦慮的其他人,讓他們找到同道。

再比如,父母沉迷於廣場舞怎麼辦?這是一個自我價值和生活目標實現的問題,他們需要在廣場舞上找到自己活着的意義。那麼,我們就要幫助他們開拓實現個人價值的機會和方法——參加一個老人交響樂團怎麼樣?2016年上映的.日本電影《老人交響樂團》中,那些最初把《威風堂堂進行曲》演奏得慘不忍睹的老人,卻有着一個偉大的夢想:到音樂廳堂堂正正地演奏一回。打動觀衆的,正是他們那種不服老、不認輸的精神。

身爲子女,這纔是我們應該做的。希望每個人永遠都不會有機會遺憾地說:“爲人子女,我很抱歉。

怎麼做一個合格的子女2

很多人即使當上了爸爸媽媽,但他們卻仍然不懂得如果去做一個合格的子女。

因爲理想:也許這是最好的藉口!

我們不斷在打拼,不斷在努力……我們花大把的時間去面對客戶、和朋友聚會,去遠行……但卻有種種藉口說我們沒有空回家陪陪父母。

因爲子女:也許這是父母最願意聽到的藉口!

爲了讓孩子在這個有強烈競爭力的社會上更好地生存,我們不惜一切地培養他們成才,帶他們去感受各種未知,學習更多的知識。但我們卻忘記了曾經爲我們付出同樣心血的父母。

演講內容

80後,顧名思義就是1980年到[19]89年出生的人。

但是在中國,80後還有一個特殊的含義——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

我們一出生,就得了一個國家級證書——獨生子女證。這個證能保證我們獨享父母的全部寵愛,但這個證,也要求我們承擔贍養父母的全部責任。

一開始我想,作一個好女兒,我得掙很多的錢,讓父母過上很好的生活。所以我從上大學開始就經濟獨立,我所有的假期都在工作,所以我的父母幾乎一整年都見不到我兩次。

對於很多像我這樣求學、工作在外打拼的獨生子女來說,咱們的父母都變成了“空巢老人”。

有一天我媽在電話裏跟我說:“早上你爸坐在牀邊在那掉眼淚,說想女兒了。”而我的第一反應是:喲,大老爺們還玻璃心呢。

但有一個下午我回家見到的場景令我再也無法忘記:老爸側坐在窗前,雖然還是虎背熊腰,但腰板沒有以前直了。他擺弄着窗臺上的花說出了一句話:“爸爸沒有媽媽了。”

“爸爸沒有媽媽了。”這句話在表達什麼?悲傷?軟弱?求呵護?我只記得小時候如果夢到我媽不要我了就會哭醒,但我從來沒有想過爸爸沒有媽媽了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

突然我感覺在我心目中這個無比堅不可摧的男人突然間老了。爸爸沒有媽媽了,表達的不是悲傷也不是軟弱,而是——依賴。

父母其實是我們每個人最大的依賴,而當我們的父母失去了他們的父母,他們還能依賴誰呢?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父母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我,而且他們後半輩子能依賴的只有我了!

我得養他陪他,把我所有的愛都給他,就像他一直對我那樣。

我要讓他知道:即使你沒有媽媽了,你還有我!

所以從那以後,我願意適當推掉一些工作、聚會,我擠時間多回家。我陪他們去旅行,而不是把錢交給旅行社讓別人帶他們去吧。因爲我明白了一點:贍養父母,絕對不是把錢給父母讓他們去獨自面對生活,而是我們參與他們的生活,陪伴他們享受生活。

我每次回家都會帶我媽去[洗浴]中心享受一番,有一次在幫我媽吹頭髮的時候,遇到一阿姨,那阿姨說:你女兒真孝順。我媽說:大家都說女兒都是小棉襖,我女兒,羽絨服!

怎麼做一個合格的子女 第3張

阿姨又說:我兒子也很孝順,在美國,每年帶我們出去旅遊。還掏出一張照片給我媽看:看我兒子多帥,1米85,年薪好幾十萬。

我當時覺得話鋒有點不對啊,當一位阿姨向你的媽媽展示她兒子的照片,並且報上了身高體重年薪的時候……(現場笑的都是相過親的,你懂得……)

可接下來阿姨說了一句讓我們全場人都傻了的話,她說:“可惜不在了!”原來就在去年,阿姨唯一的兒子在拉着他們老兩口去旅行的高速公路上,車禍身亡。

在那一刻真不知如何安慰那位阿姨,我就想伸出手去抱抱她。但就在擁抱的時候,我感覺到阿姨身體的顫抖,原來阿姨多麼希望有個孩子能抱抱她。

在那一刻我特別害怕,我不再是害怕父母離開我,我怕我會離開他們。

自那以後我對一句古話有了新的理解:“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原來我一直以爲那句話的理解就是,我應該珍惜自己的身體、生命,別讓爸媽擔心。但現在我發現,不僅如此,我們對待別人也要這樣,因爲每一個人都意味着一個家。

所以我現在每一次跟父母分別的時候,我都會緊緊地抱抱他們,在他們臉上親一下。可能像擁抱、親吻這種事,對於我們大多數中國父母來講,一開始都是拒絕的,但請大家相信我,只要你堅持去做,你用力地把她摟過來,你狠狠地在她臉上親一下,慢慢地她就會習慣,像我現在走的時候,我媽就會自然地把臉送過來,這樣他們就會知道,你在表達愛。

我想作爲獨生子女,我們確實承擔着贍養父母的全部壓力,但我們的父母承擔着世界上最大的風險,可是他們從不言說,也從不展現自己的脆弱。

你打電話他們說家裏一切都好的時候,他們真的都好嗎?

作爲子女,我們要善於看穿父母的堅強,這件事越早越好,不要等到來不及了,也不要等到沒有機會了。

就像所有父母都不願缺席子女的成長;我們也不應該缺席他們的衰老。

龍應臺有一篇《目送》,她在結尾告訴我們:“不必追”。

可我今天想告訴大家:我們就得追,而且我們要從今天開始追、提早追、大步去追!

至親之情不應該是看着彼此漸行漸遠的背影,而應該是——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其實張衛健的一段話,也非常打動我。他說自己向媽媽彙報自己的事業成就時,媽媽顯得很沒興趣,但是他一說自己要回家,媽媽就馬上變得非常興奮、非常開心……

你沒看錯,就是簡單的“回家”,父母所期望子女的不是什麼功成名就,而是最最簡單的“陪伴”。

“父母都不願缺席子女的成長;我們也不應該缺席他們的衰老。”

今天是重陽節,希望大家都能陪伴在自己的父母身邊!

“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怎麼做一個合格的子女3

做一名好的子女

禮貌,尊敬。雖然父母是我們最親近的人,但是不能因爲這樣我們就父母缺少禮貌,尊敬。這兩者是人與人交往的必要條件,更何況是我們的父母。謝謝不會是的你們之間很見外,只會讓人感覺你在乎她對你的幫助。不要讓我們讓父母辛辛苦苦的爲了我們操勞大半輩子,卻得不到子女的一句謝謝。

問候和關心。經常性的問候不單單只是想知道父母的近況更是讓他們不要爲我們擔心的表現,假若你一直不打電話回家,你的父母就會擔心你是不是最近過得不好,或者你都工作的忙到打電話的時間都沒有,他們就一直會爲你牽掛。

成爲父母的朋友。父母也是人,他們只不過是和我們有某方面的代溝,但這完全不會影響你們成爲朋友。與父母以一種朋友的身份相處,會讓你們覺得更自在。畢竟父母不是聖人,他們也會犯錯,當勸一個人的時候是以一個朋友的身份效果往往比以子女的身份大。

懂得分擔。不要事事都依賴父母,即使是他們習慣了,但是你不能習慣。要懂得去與父母分擔責任,不要還抱着一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惡習。這種“啃老”行爲只會讓你虛度光陰。

怎麼做一個合格的子女 第4張

多與父母聊天。工作生活再忙也要多抽時間與父母嘮嘮嗑,可以聊聊你的工作,生活,拉近你們的距離,也都瞭解瞭解父母心中都是在想些什麼。或者是和父母一起旅行增進你們感情

多報喜不報憂。父母總是會爲兒女擔心。所以在聊到自己生活工作狀況的時候儘量的不要報一些不好的消息,多把好的消息與他們分享,不要再讓他們有太多的負擔讓他們生活的開心點,無憂點。

懷孕手冊
新媽手冊
育兒寶典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