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立夏節氣的傳説故事

立夏節氣的傳説故事

來源:星女圈    閲讀: 4.1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立夏節氣的傳説故事1

立夏節氣的由來

立夏節氣的傳説故事

每年四月初一前後(公曆5月5-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農曆的立夏節氣,“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此時,太陽黃經為45度,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天的開始。

我國古代將立夏分為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即説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蜊蜊(即:螻蛄)蛄在田間的嗚叫聲(一説是蛙聲),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

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這時,萬物繁茂。立夏以後便是炎炎夏天,為了不使身體在炎夏中虧損消瘦,人們往往會在立夏進補,以使自己的身子強健有力。

立夏的農事

蛙類動物一般活動在有水的地方,尤以水稻田旁、池塘邊較為多見。蛙既可食用水中的小生物,又 可在稻禾下乘涼,抬頭還可以吞食飛行於田間的昆蟲,食飽後蛙鼓鳴叫,和着樹上昆蟲、鳥雀的奏鳴;田間濕潤的土地上還時有蚯蚓爬過,野草中已見到野生的王瓜 長大成熟,可以採摘食用了。如果説春是生的季節,那麼夏就是長的季節,大地上的動植物都進入了旺盛生長期,全國各地區氣温大幅度提高,雨水也 明顯增多了,南方的早稻已經分櫱,油菜已經結子,將要成熟了。北方地區的冬小麥也正在揚花灌漿。春播作物大豆、玉米、高粱、穀子、棉花等已相繼出苗。農作 物生長漸旺,田間管理日益繁忙。“立夏三朝遍地鋤”,這時鋤地既可給土地鬆土防止水分蒸發,又可以鋤掉田中雜草,因此有農諺説“一天不鋤草,三天鋤不 了”。

“立夏種棉花,有柴沒疙瘩”,這時已過了種棉的季節。正值棉花小苗期,這時應查苗、補苗、中耕定苗,並要注意及時澆水灌溉。對於小麥這 種主要糧食作物,此時應特別注意田間管理,尤其是注意防止“麥秀寒”的發生。從種植上可以“立夏前後種地瓜”“立夏種稻點芝麻”,因為“到了立夏亂種田” —這時節種植了農作物都會生長,應及時播種宜種農作物。

南方大部分地區,因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也迅速滋長蔓延。客家人所居地方,立夏時節,已經完全進入夏季,天氣炎熱,人們食慾不振,開始消瘦,即“枯夏”。但立夏過後,卻是農耕時代,最需要人力的時候,人們希望藉助於立夏“被養”,強身健體。另一方面,體質較差、抵抗力較弱的人們容易受到病菌侵襲而發生疾病。民間開始偷閒消夏,注意飲食補養,人們在立夏吃一些食物,往往寄託着祈福、保佑平安、發財致富的良好願望。

我國北方多種植小麥,立夏正是小麥茂盛時節,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區立夏時有製作與食用麪食的習俗,其意在慶祝小麥豐收。客家人大部分來自河洛一帶,有吃麪的習慣。來到偏遠的山村後,受到當地風俗的影響,改吃大米為主食,吃麪習慣也會發生一些變化,漸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麪食。

立夏節氣的傳説故事2

“稱人”的來由有多種傳説。其中之一是説元末朱元璋起兵時,手下大將常遇春在一次戰鬥中不幸被元軍活捉了去。朱元璋得知這一消息後心急如焚,後經多方打探險才得知常遇春被關進了監牢。

朱元璋為了保住常遇春的性命,一面差人買通元軍將領,一面通過朋友賄賂牢頭禁子,讓他們好生對待常遇春,不要讓他遭罪。俗話説“有錢能買鬼推磨”,“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軟”,再加上元軍將領和那牢頭禁子早就看出元朝氣數以盡,正愁沒門路巴結朱元璋,哪還敢給常遇春罪受呢?可是怎麼才能讓朱元璋知道常遇春在牢中得到了厚待呢?弄得不好將來朱元璋得了天下那可是要滅九族的事呢!

牢頭禁子的老婆見丈夫一連幾天愁眉不展唉聲歎氣的就問丈夫何故。聽丈夫説了常遇春的事後,他老婆哈哈一笑説:“這事還不好辦,你先稱一下常遇春有多重,再好酒好肉的養着他,只要他不瘦不就説明他在牢裏沒遭罪麼?”

第二天,牢頭禁子真的按老婆説的給常遇春稱了體重,這天剛好是立夏日。打這以後牢頭禁子每天好酒好菜地待候着常遇春,生怕他瘦了一星半點。

一年後,朱元璋率軍攻克了那座城池,從牢裏救出了常遇春,牢頭禁子為了表功,竟當着朱元璋的面叫人又稱了一下常遇春的體重,常遇春不僅沒瘦反而比去年重了十來斤。而巧合的是這一天也是立夏日。朱元璋大喜,笑着説:“好,好,立夏,立夏,稱人,稱人。”打這以後立夏稱人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了起來。

立夏“稱人”的第二種傳説與三國時的蜀後主劉禪有關。

三國末期,後主劉禪經營的蜀國已是兵微將寡國力不繼。這一年魏國大將鄧艾奉命率大軍伐蜀,兵逼劉禪投降。蜀國有位忠臣叫正,他對鄧艾提出“劉禪乃一國之君,投降去了魏都後不能受到半點虐待,不能瘦一星半點肉,不然寧死不降”。鄧艾答應了這一條件。

劉禪投降後被帶到了當時魏國的都城洛陽,魏國公封他為安樂公,賜給他住宅、綢緞萬匹、美女百名。劉[禪從此花天酒地吃喝玩樂竟沒有半點忘國之恥。第二年正叫人給劉禪稱了一下體重,這忘國之君不僅沒瘦反而重了二十多斤。這一天也恰好是立夏日,《三國演義》裏有詩説“追玩作樂笑顏開,不念危土半點哀。快樂異鄉忘故國,方知後主是庸才。”

立夏節氣的傳説故事3

傳説一:

立夏還是一個傳統的歲時禮俗節日,周代在立夏這一天,天子要率三公九卿和眾大夫,到城南郊外迎夏。並舉行祭祀先帝祝融的儀式。漢代也沿承此俗,《後漢書·祭祀志》載:“立夏之日迎夏,於南郊,祭赤帝祝融,車旗服飾皆赤。”歌《朱明》,舞《雲翅之舞》。到宋代,禮儀更趨繁瑣。至明代始有“嘗新風俗”。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載“立夏取平時曝曬之米粉春芽,並用糖面煎作各色果疊,相互饋送”。並用柳枝穿果疊作小兒食品,江浙一帶還有立夏吃花飯的習俗,也有叫“吃補食”的。民間習俗還有“立夏吃蛋,石頭都踩爛”,説立夏時吃雞蛋鴨蛋可以增強體質,還可以耐暑。有的立夏食筍,有的立夏喝酒,都是趕在節日這天,名曰“立夏見三新”,南方地區舊時逢立夏日,各家蒸新茶,並配以各種水果,饋贈親戚鄰居。

傳説二:

立夏“稱人”的第二種傳説與三國時的蜀後主劉禪有關。

三國末期,後主劉禪經營的蜀國已是兵微將寡國力不繼。這一年魏國大將鄧艾奉命率大軍伐蜀,兵逼劉禪投降。蜀國有位忠臣叫正,他對鄧艾提出“劉禪乃一國之君,投降去了魏都後不能受到半點虐待,不能瘦一星半點肉,不然寧死不降”。鄧艾答應了這一條件。

立夏節氣的傳説故事4

二十四節氣,是指干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以北斗斗柄指向確定。當北斗斗柄指向東南,為立夏。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採用的是“定氣法”劃分,即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它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一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當太陽黃經達45°時為立夏節點。“二十四節氣”是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立夏這個節氣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預示着季節的.轉換,為一年四季之夏季開始的日子。實際上,若按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温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立夏”前後,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是真正的“綠樹濃陰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紅紫鬥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進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開。立夏時節,萬物繁茂。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温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根據民俗專家們的説法,立夏是我國古代一個重要的節日,同時專家們指出古代很多節日和其習俗都是來源於祭禮,當然“立夏”也不例外,根據一些資料顯示,“立夏”出現最早也是源自於古代的祭禮,在周朝的時候,人們對神明的祭祀不再是每日在固定的時刻進行,而是將祭祀的時間變為季節變換的時候,譬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明人《蓮生八戕》一書中寫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這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説。據記載,周朝時,立夏這天,帝王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並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耕作。舊俗立夏日又為民間傳統節日,稱“立夏節。”

漢代也沿承此俗,《後漢書·祭祀志》載:“立夏之日迎夏,於南郊,祭赤帝祝融,車旗服飾皆赤。”歌《朱明》,舞《雲翅之舞》。到宋代,禮儀更趨繁瑣。至明代始有“嘗新風俗”。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載“立夏取平時曝曬之米粉春芽,並用糖面煎作各色果疊,相互饋送”。並用柳枝穿果疊作小兒食品,江浙一帶還有立夏吃花飯的習俗,也有叫“吃補食”的。民間習俗還有“立夏吃蛋,石頭都踩爛”,説立夏時吃雞蛋鴨蛋可以增強體質,還可以耐暑。有的立夏食筍,有的立夏喝酒,都是趕在節日這天,名曰“立夏見三新”,南方地區舊時逢立夏日,各家蒸新茶,並配以各種水果,饋贈親戚鄰居。

根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記載:“立,建始也,夏,假也,假,大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也就是在立夏這個時候,春天結束,夏天開始,所以,有的地方又把“立夏”稱為“春盡日”。

在周代,逐漸形成在季節轉換時祭祀神明之後,身為一國之主的周天子是需要親日主持祭祀大禮,《禮記》中有這樣的記載:立夏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迎夏於南郊。

在季節上,立夏其實也是夏季的開始,也就意味着暴雨、雷雨天氣會增加很多,萬物進入一個蓬勃生長的季節。在農村,至今還有許多關於立夏當日的天氣情況來預測夏季的整體天氣趨勢,譬如:“立夏不下,旱到麥罷”、“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爆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