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合集15篇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合集15篇

來源:星女圈    閲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許多人都寫過隨筆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可以抒情、敍事或評論。為了讓大家在寫隨筆的時候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隨筆,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合集15篇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1

小學數學課上,教師和學生的示範作用以及老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主要方法。教師的示範作用體現在,教師要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感染學生,以自己嚴謹的教學風格和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來影響學生。例如:上課時,教師着裝要樸素大方,講普通話,語言要清楚、明白、有邏輯性。板書要整齊,書寫要規範,輔導“後進生”要耐心、細緻,使學生在教師的表率作用下,潛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薰陶和教育。學生的示範作用體現在,課上教師要注意發現有突出表現的學生,用實例來激勵其他同學。例如:對上課認真聽講,學習認真刻苦,作業正確、整潔,思考問題機智靈活等方面的同學,教師要及時表揚,為其他同學樹立學習的榜樣。教學時,教師還要針對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低年級學生在聽課、寫字時要有正確的姿勢,回答問題要説完整話,寫作業時字、運算符號要寫工整,計算要正確等。中年級要求學生聽課要專心,分析題意時重點字、句要用筆畫出來,作業要乾淨、正確,要求驗算的要列式驗算等。高年級不僅要求學生聽課專心,而且要手腦並用作好筆記,解應用題時要藉助線段圖分析題意、理解數量關係,計算時要選擇簡便方法,要自覺檢驗等。總之,不論是師、生的示範還是教師的要求,教師都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認真、嚴格、刻苦的學習態度;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計算仔細、書寫工整以及自覺檢驗的良好學習習慣。

我們應該明白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絕非單純為了獲得相關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接受數學精神和思想方法,將其內化成自已的智慧,使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情操修養得到陶冶,並把它們遷移到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數學教學滲透德育教學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賓奪主,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覆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就一定能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2

“大步提問”的思考

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教育局教研室 齊勝利

孔企平教授在今天的講座中提出了一個關於課堂問題的新觀點:“大步提問”。何謂“大步提問”呢?按孔教授的説法,“大步提問”是需要學生展開思考的,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它在一節課中往往處於中心位置,且一節課中一般只有一到兩個“大步提問”的問題。他説課堂上如果沒有“大步提問”,課堂就會比較瑣碎,只有藉助“大步提問”,才能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大的活動,學生才能在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充分討論、交流,思維才能得到比較好的發展。

由於孔教授是穿插在其它內容中談的,不是很清晰,因而,聽後總感覺話説得不是很透,回來後圍繞着孔教授的觀點也做了一些思考。我認為可否從以下幾個層面來理解“大步提問”的觀點。

第一個層面,“大步提問”是改革當前課堂的需要。

傳統的課堂中最常見的教學方式——“小步子”,即心理學上的“搭腳手架”,通過一個一個台階,幫助學生一點一點地理解需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能在教師的幫助下迅速、準確地掌握需要學習的新知識,但同時也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由於學生的學習缺乏挑戰性,思維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自然也就難以真正提升他們的思維水平。

第二個層面,“大步提問”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需要。

學生學習數學不僅僅是理解、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藉助有一定思維含量的“大步提問”,通過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等數學活動,逐步錘鍊了他們的數學思考,滲透數學教育價值。

“大步提問”思維跨度大,不可能每個孩子都能迅速地解決,這必然會有效地調動他們自身的思維潛力,同時,個體之間的思維差異也為他們交流提供了可能,最終必然會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第三個層面,“大步提問”是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需要。

要想在一節課中設計一至兩個“大步提問”,教師必須要有精心的設計,而精心設計的前提就是對教材與學生的深度挖掘,只能深入挖掘教材的藴涵的數學價值,深入瞭解學生的學習心理,提出的問題才有針對性、深刻性。同時,駕馭“大步提問”也需要教師有超出常規的課堂教學能力。以上兩個方面清晰地告訴我們,課堂中的“大步提問”必然會有效地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作者簡介:齊勝利,男,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安徽省特級教師,現為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教研室小學數學教研員。工作以來,先後獲得黃山市“名教師”、黃山市“學科帶頭人”、黃山市“教學新秀”,連續兩屆黃山區 “拔尖人才”等稱號。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3

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焦村中心學校 王章蓮

[習題]:

1、教材上有這樣一道習題:一個包裝盒,從裏面量長是28釐米,寬20釐米,體積是11。76立方分米,爸爸想用它包裝長25釐米,寬16釐米,高18釐米的玻璃器皿,是否可以裝得下?

[分析]:大部分學生都有這樣的思維定勢:與體積有關的問題只要算出它們的體積就行了,因此大部分學生可能會根據體積的關係來考慮。

師:你們認為怎麼判斷是否可以裝得下?

生:應該比它們的體積。

生:只要包裝盒的體積比玻璃器皿的體積大,就能裝得下。

生:先算出玻璃器皿的體積:25*16*18=7200立方厘米,再和包裝盒的體積進行比較,11。76立方分米=11760立方厘米,包裝盒的體積大於玻璃器皿的體積能裝得下。

[分析]:

教材上為學生提供的問題正好可以用體積的關係來進行判斷,但在很多情況下,依靠這種關係進行判斷卻無法得到正確的結果,如何讓學生意識到這一點呢?針對學生思維出現的障礙,我又出示了以下題目:

[習題]:

2、一個長方體紙盒,長、寬、高分別是7釐米、5釐米、4釐米,它能否裝得下一個稜長是5釐米的玻璃器皿?

由於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很多學生馬上想到了比較兩個物體的體積,並列出了算式,得出能裝得下的結論。真得能裝得下嗎?我又將問題拋給了學生。

生:能裝得下,因為紙盒的體積比玻璃器皿的體積大。

生:裝不下,紙盒的高好像不夠長。

生:裝不下,玻璃器皿的高有5釐米,而紙盒的高只有4釐米。

師:紙盒的體積不是比玻璃器皿的體積大嗎?

生:體積大不一定就能裝得下。

生:只比體積還不行,還要看它們的長、寬、高。

生:只要紙盒的長、寬、高比玻璃器皿的長就裝得下。

生:一樣長也行。

生:這道題不用計算,只要比一比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稜長就知道裝不下了。

師:看來,判斷一個紙盒能否裝得下,不能只看體積喲!那第一題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呢?

生:比兩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生:先算出紙盒的高,再進行比較。

生:先用紙盒的體積除以它們的底面積,算出高是21釐米,紙盒的長寬高都比玻璃器皿的長寬高要大,所以裝得下。

[分析]:

經過一正一反兩道題的判斷,學生的思維受到了衝擊,原有的認識有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不少學生已經認識到不能完全根據兩個物體的體積進行判斷,還要根據它們長、寬、高的關係進行判斷。但學生現在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如何讓學生比較深入的把握這類問題的本質呢?我又拋出了另一道題:

[習題]:

3、一個長方體紙盒,長、寬、高分別是6釐米、4釐米、5釐米,如果將稜長是2釐米的小禮盒將裝進去,最多能裝多少個?

生:大體積除以小體積,正好可以裝15個。

生:應該裝不下這麼多,高不夠長。

生:不能只看體積,還要看高的長度。

生:高的長度只能裝兩個,所以高只能看成4釐米。這樣就是6*4*4=96,只能裝12個。

生:還可以這樣看,長能放3個,寬能放2個,最下面一層就可以放6個,高只能放2層,最多隻能裝12個。

[分析]:

碰到類似的問題,學生不由的想到用大體積除以小體積,通常情況下,用這樣的方法完全可以解決問題,但只能限於長、寬、高都附合條件的狀態,大部分情況下,這樣的方法是行不能的,如何讓學生意識到這一點,只有通過練習讓學生髮現其中的矛盾,從而自主發現這並不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好方法,要解決這類問題,必須考慮兩個物體長、寬、高的關係,通過它們的關係去解決問題,這才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好辦法。

其實,在學生的各種練習中,像這樣比較類似的問題有許多,但平時都是將它們獨立完成,很少深入其中,進行類比,發現本質問題,如果每天在教學前都能提前瀏覽學生的練習的題型,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這對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是大有好處的,那麼教師不斷地講,學生不停地錯的問題也會得以避免。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4

今天的數學課中,讀題的作用非常重要,因為讀題是審題的前提,而審題是解題的基礎。通過認真讀題,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題意,理清條件和問題,明確條件與問題的聯繫,使要解決的問題在頭腦中有一個清晰的印象,為解題做好鋪墊。“題讀百遍,其義自現。”在教學過程中,我要求學生讀題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到之中,心到為重,讓學生用心去讀,並與思考同步,使學生養成認真讀題的良好習慣。具體做法是:

1、把題目讀正確,不讀破句,不添字和漏字,學會獨立閲讀題目。

2、會解釋題目中每一句話的意思,弄清題意。

3、會用自己的話複述題目的意思。

例如,芳芳家買一把椅子花了68元,買一張桌子比椅子多花20元,這張桌子多少元?我要求學生先認真讀題,然後用自己的話解釋題目中每一句話的意思,並分析題意。

師:説説芳芳家買了什麼?

生:一把椅子和一張桌子。

師:椅子多少錢?

生:68元。

師:“買一張桌子比椅子多花20元”,這句話中的“多”是指誰多?是指買桌子花的錢多,還是買椅子花的錢多?

生:買桌子花的錢多。

師:多多少錢?

生:20元。

師:那求這張桌子多少元,該怎樣列式計算?

生:68+20=88(元)。

學生通過讀題獲得了大量的感性知識,有利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但教師必須及時進行抽象概括。有效的數學讀題既可以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邏輯性,又可以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5

批改作業時小學教師的一項常規工作,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提高。對數學作業的批改,我們習慣於用‘√’‘×’來評判正誤,採取百分制量分。此法在評價學生學習成績,判斷解題正誤,比較學習差異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勵性,評價結果帶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評價一個學生的基本素質、學習潛力。此外,單純的用‘√’和‘×’來評價學習思維、學習成績影響師生之間的思想、情感交流,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如何更好的通過作業的批改,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發揮主體能動性,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我覺得可以這樣做會更好,適當加以評語:

評語,是一種作業批閲的方式,便於學生更清楚地瞭解自己作業中的優缺點,還可加強師生間的交流,促進學生各方面和諧統一的進步。將評語引入數學作業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績,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評語如;“方法太好了,可要細心呀!”、“解得巧,真聰明”、“你肯定有高招,因為你是我的驕傲”。不責罵質量特別差的作業本,相反,應儘量地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以鼓勵的語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你準行!”“你的進步很大,因為你付出勞動。”“看到你在進步,我萬分高興,希望你更上一城樓。”這種帶感情色彩的評語使學生感受到了老師對他的關愛,充滿了希望從而會使逐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對有的題可用多種解法而學生只採用了一種,可以寫上:“還有更好的解法嗎?”“愛動腦筋的你肯定有高招!”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6

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困生”轉化工作越來越受到關注,為此,廣大教師已經從不同角度探索出很多可行的轉化措施,促進“學困生”轉化工作的開展。但本人覺得,在教育應張揚學生有個性、應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今天,採用鼓勵表揚方式,來引導促進“學困生”的成長,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鼓勵表揚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要讓陽光哺育每一個學生們快樂地成長,就需要有“六心”。

1、愛心。 愛是教師的一把金鑰匙。真摯的愛,可以填平師生之間的鴻溝,取得學生的信任。教師要真正瞭解學生,充分信任,以平等、愉快、友好和鼓勵的方式對待“學困生”,才能輕鬆與他們進行溝通和交流,使“學困生”感受到愛的陽光,讓他們心悦誠服地接受教育。

2、信心。信心是“學困生”成功的基礎,在對待“學困生”方面,一是教師自身要樹立起信心,要相信每一個“學困生”不僅有進步的心態,也有進步的渴望,老師只要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全身心地投入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二是要樹立起轉化“學困生”的信心,“學困生”身上雖然存在着明顯的差異,但也藴藏着一些不引人注目的“閃光點”,老師應選擇有利時機,適當加以表揚、鼓勵,循循善誘,喚起其積極向上的心靈火花。

3 、細心。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學生都有有缺點和優點,作為教師絕不能緊盯着學生的缺點不放,以致於看不到他的優點。特別是對“學困生”,他們很少受到人們的關注,更需要教師細緻觀察,全面瞭解,從而發現挖掘在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讓一個“閃光點”在愛的陽光沐浴下變成更多的“閃光點”。

4、耐心。“學困生”的個性特點,素質天賦以及其它形成原因的不同,導致了在轉化他們的過程中的差異性和複雜性,往往花費了艱鉅的勞動卻收效甚微。作為教師,要切忌煩躁和蜻蜓點水,應一個知識點、一道習題耐心地講解,作個別輔導,指點學習方法,有針對性地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不厭其煩地指導,直到讓他們掌握為止。因此,教師需要有耐心,更要“導之以行,持之以恆”。

5 、寬容心。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寬容,會給“學困生”撐起一片自尊的天空。老師對犯錯的“學困生”不要動不動就批語、斥責,這樣會使“學困生”變得消極自卑,尤其對個性倔強的“學困生”,無休止的批語、斥責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產生叛逆心理,使“學困生”從感情上疏遠教師,不願意按受老師的教育。因此,教師要包容“學困生”的所有缺點,從感情上親近他們,興趣上引導他們,學習上啟發他們,生活上關心他們,讓“學困生”體會到老師時時刻刻都在愛護、關心他們。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7

一、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1、在教學中既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又要聯繫學生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學生極大的吸引,抓住了學生認識的`特點,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達到預先教學的效果。

2、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學生活動意識。

3、在教學中提出質疑,讓學生通過檢驗,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尋找問題,主動獲取新的知識。

4、利用合理地提問與討論發揮課堂的羣體作用,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達成獨立、主動地學習、積極配合教師共同達成目標。

5、整個課堂教師應始終保持着師生平等關係,不斷鼓勵與讚賞學生,形成互動。

二、設計質疑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慾望,促使學生主動參加實踐獲取新知識。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鋪墊。

2、重視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充分發揮和利用學生的智慧能力,積極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3、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注意了思維方法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4、教學中應創設符合學生邏輯思維方式的問題情境,遵循創造學習的規律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比較、綜合。

三、創設開放的、富有探索性的問題情境

教學中提供的問題情境應注意一定的開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問題。這樣不僅會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還能使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後增強自信心,並且大大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我認為開放的、有探索性的問題情境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學習興趣的激發有很大的作用!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8

驀然回首,一年的時間馬上就過去了,但我記憶優先的是,剛進七小的那一刻,學校領導讓我擔任一年級數學課。我心想一年級數學對我來説太容易了,可是萬萬沒想到的是:“一年級好難教呀。”

你們可知道,那天真可愛一年級孩子,剛開始上課時,根本不知道課堂上所應該遵守的紀律。上課鈴響了,老師進到教室,他們也不知道該把書拿出來,坐好準備上課,而是需要老師一次又一次的提醒,等大家都坐好了,時間不覺已過了七、八分鐘。上不了幾分鐘,又有學生開始動了。然後又需要整頓紀律,剛開始我會批評搗蛋的學生,“某某同學,你在幹什麼?上課不許講話,你知道你不但自己沒聽到課,還影響了別人嗎?”聽了我的話,我想如果是高年級的學生,一定會不好意思,馬上坐好了,可是對於一年級剛入學的學生來講,這句話簡直是對牛彈琴,一點作用也沒有,他依然我行我素,根本沒把我放在眼裏。我氣極了,叫他站起來聽,他卻用很無辜的眼神看着我。而這時,別的學生又坐不住了。。。。。。就是這樣在整頓紀律和教學知識相間的過程中度過的。一節課上下來,真是腰痠背痛,一個字“累”!想不到一年級這麼難教呀。

於是我開始思考怎樣才能把握好一年級的課堂紀律,通過向我們的組長趙彩梅老師和其他老師討教經驗以及多次試驗,我覺得一年級的孩子特別喜歡被表揚,同樣是有同學不遵守紀律,如果我用表揚表現好的同學來引起他注意,比用批評他的方法要有效得多。此外我還準備了很多小紅花、小星星、糖果、獎狀等,用來獎給表現好的學生,以激勵他們好好學習。有時做題目我會用小組比賽的方法來調整課堂紀律,效果也不錯。不論是紀律方面,還是發言方面,哪個同學表現得好就給他所在的這一組加一顆星,如果哪個同學不遵守紀律就給他這組打個叉,下課後,一個叉抵一顆星,看哪組的星最多,這組就是勝利者。我會在黑板上畫一個禮物送給他們或者給他們一些小獎勵,這樣一來,他們覺得非常光榮,學習的積極性當然越來越有所提高。上課紀律一天天好起來了,我上課也覺得輕鬆多了,教學效果也不斷提高了,不知不覺中,我的收穫漸漸的多起來了。

此時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一年級的孩子是天真可愛的,作為老師,我們要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那樣去愛他們,要用讚美的眼光去看他們,讓他們充滿自信地學習。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9

“先學後教”的核心是自學能力的培養,是學生主體作用的具體體現,因此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其從“學會”到“會學”無論是從實施素質教育的角度看,還是從終身教育、創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我們數學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激發興趣,增強信心。

學生獲得知識的途經無非有兩個,或從別人的傳授中獲得,或從自己的學習中獲得。而通過自學獲得的知識往往會記得更牢。並且,學生通過自學獲得新知時,會產生一種愉悦的心情,這在一般學習中是不可能體會到的。所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興趣,是比較關鍵的。可通過一些科學家的例子來説服學生。我介紹了曾被人稱為“低能兒”的愛迪生,他通過刻苦自學,終於成為發明大師;著名數學大師華羅庚,出身貧寒,缺乏良好的學習環境,卻憑着超人的意志登上數學的高峯。這些典型實例,使學生受到啟發,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自學的興趣和信心。

二、精心選材,因人而異。

在進行“先學後教”時,並不要求所有的知識都進行自學。針對小學生,主要是一些簡明易懂的內容可讓他們自學。教師要把好這個關,切忌千篇一律。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時,長方體的體積推導可與學生共同完成,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是在長方體公式的基礎上得出,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自學,搞清給他們的幾個思考題:正方體和長方體有什麼關係,正方體的體積該怎樣算。通過看書同桌討論。很容易獲得新知。

三、循序漸進,指導方法。

教師的學習指導,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關鍵。一開始,教師可以對自學內容設計一些自學思考題,讓學生按你的思路學習,並從中學到以後看書自學,應該弄清哪些問題。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可以讓學生自己找問題,弄清學習這個內容所要搞懂的是哪些方面。教師可以在最後提問:通過自學,你學到了什麼?

總之,自學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培養形成的。在小學中,嘗試使用“先學後教”的方法,對推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產生很大的影響。對於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説,“先學後教”的方法是切實可行的。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10

在多年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我體會到積極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動和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而且在現行的數學教學大綱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已經提高到相當重要的程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好學生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兩點總結:

一、創造有利條件,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有效情境,為學生提供學習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尤其是對於小學生來説,直觀的、具體的、形象的方式更能吸引他們,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自始至終創設各種方式的情境,以此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好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

二、培養師生情感,使其親師信道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要使學生親師信道,必須改變過去“一言堂”的課堂環境,充分發揮學生潛能,使學生不再受束縛,使教學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發展,允許學生有想法,鼓勵學生説出自己想法。在課堂上,要把問題交還給學生,激勵學生在互動中解決問題。教學中遇到能讓學生自己説出自己歸納的知識內容,教師絕對不説;能讓學生做的教師絕對不包辦;能讓學生自己發現找出答案的教師絕不再作指導。只有在不規範不準確的地方教師才可以作補充説明,絕不允許教師將自己的結論強加給學生。這樣師生間的距離近了,感情增加了。而積極的情感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動能量,從而提高思維和學習潛能。學生聽課也伴隨一定的情感,真正做到親其師,信其道。

以上兩點看似簡單,卻不是一兩天能做到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盡心盡力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生活上多關心學生,拉進師生距離,相信學生定能愉快的教學環境中學到更多,他們學習的進步才是我們最大的成功。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11

大多老師都有同感:教學角的大小是這節課最不容易突破的難點。其原因,可能與之抽象化有關吧。因而,每位老師在教學角的大小時,總是想盡一切辦法把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演繹的更加形象、直觀,以便於低年級學生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時期,人的思想也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在突破這一難點上我幾經思考,終於找到了一種既省時又簡便,實效高的好教法(到目前為止)。下面我用對比的方式,談一下自己的切身體會:

記得最初教學這一難點,當時極為推廣採用小蜜蜂課件來幫助學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識:電腦會同時出現兩個一樣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個角的兩條邊非常的短,當學生一口認定兩角一大一小時,電腦便會形象演示兩角通過移動重合,讓學生感受兩角是一樣大的。這看似非常形象的電化教學方式,在今天看來,未免有些強加於學生了,因為這還是兩個抽象的角,始終會有一部分學生疑惑為什麼兩邊長的角會和兩邊短的角一樣大呢,所以很難向學生説服: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而後,教學這一難點,由於當時教育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所以我深鑽教材,又有了新主意:同桌倆分別用一個圖釘和兩個硬紙條做個角,由於我事先在紙條上做了手腳,所以他們做出來的角,一個的角的兩邊很短,一個角的兩邊很長,當我要求他們想辦法使兩角一樣大,大多同桌倆都能將之重合,但仍會有部分學生堅持説這重合的倆角不等,原因兩邊長的角大,這時我會剪掉長出的那段邊,學生則説這回倆角相等了。然後,我用手撥動這對既重合兩邊又相等的角其中的一個,使之兩邊張開的角度變大,趁機問學生倆角一樣大嗎,學生馬上説不一樣大了,因為張口變大了,我便反問説可這倆角的邊一樣長啊,學生説可張開的口變大了啊,我説這回你們可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無關了吧。因該説這種直觀的操作方法非常有説服力,但對於小部分後進生而言,仍顯的比較複雜,很難理解。

今天提倡生活數學,我驚喜的有了新的發現。“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角度有關”這一點學生比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與兩邊長短有沒有關係”學生很容易發生爭執,下面是我在課堂教學上的一段實例:

師:其實,在大家的身上也藏着角呢!誰發現了?

生:兩條腿叉開來是一個角。

師:下面咱們就做個遊戲,看誰的反映靈敏?

師:把你的角變大。(學生兩腿叉開的角度變大)

師:你的兩腿變長了嗎?

生:沒有。

師:把你的角變小,再變小。(學生把兩腿叉開的角度變小,再變小。)

師:你的腿變短了嗎?

學生哈笑:沒有啊,老師!

師:遊戲好玩嗎?剛才,你的角一會變大,一會變小,那你的腿有沒有變長或變短?

全體學生鬨笑:沒有。

師:那你們説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還有關係嗎?

生異口同聲:沒有!

師:對了, “角的大小隻與兩邊張開的角度有關,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這樣,通過從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説服力的角,輕輕鬆鬆的很容易解決了這個教學多年的老大難。從而也啟發了我,生活中的數學到處都有,只是我們的眼睛缺少發現。今後,我會利用自己敏鋭的洞察力,儘可能的挖掘、開發生活中的數學,讓生活更好的為數學服務,讓數學更好的應用於生活!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12

原人教社修訂版教材中,根據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教學內容做了一些特殊的修訂,其中,在每一個練習後面都安排了一定數量的選學題,是最醒目的一個處理方式之一。按照教學參考書的説明,編寫者、專家們的出發點是讓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希望在保證孩子們數學基礎之上,適當安排一些有利於促進孩子思維發展的練習,從而讓一些在平時學習中“吃不飽”的孩子有一個發展的機會。

面對教材這樣的設計與安排,作為一線的教師,只要是認真備課的老師,都能領會編寫者的意圖,都能把握如何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的展開尺度,應該説根據教材的這種安排方式,對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不敢,也無法按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來展開教學,原因很簡單,現在評價學生的標準,不論你是公開反對,還是承認也好,仍然還是以學生的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唯一標準,自然考試成為學生之間競爭的唯一方式,同時,分數也成為評價一個教師教學水平的主要指標體系,如何備考自然也就成了師生之間共同的話題了。

由於根據修訂後的教材要求,選學內容是不納入各種考試的範圍之內的,但作為各級的出題者,往往在潛意識中都有一個想法,通過考試把學生考出個三六九等,把教師考出個三六九等,似乎不這樣出題,就顯示不出自己的水平,不這樣出題,就無法體現考試的份量。

這樣一來,可苦了孩子了,同時也苦了老師,因為,一份試卷要想考出個三六九等,必然會出現一些偏、難之題,而這些考題往往都與教材的選學題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你試想如果孩子連書本上的選學題都不會做,再遇上試卷上的難題不就更不會做了嗎?為此,老師對書本上的選學題不敢怠慢,每每遇到這樣的題會集中精力,一點一點帶學生攻關,雖然有一些孩子理解了,但更多的孩子卻越來越糊了,有些人甚至連基礎的東西都不會了,更有甚者,一些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正在這種錯誤的導向指引下,一點一點的消失,上數學課一步一步地成為他們討厭的一件事。

面對當前課堂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這一現象,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急在心裏,卻又無力迴天,因為它的現狀不是一個人或幾個人可以改變的。如果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按照這種考什麼,教什麼的導向走下去,必然會一步一步地走向死衚衕,會把小學數學教育引向一條不歸路上。

因而,當前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是改革過於以量化方式進行評價的教學評價方式,走出一條能夠真正地全面反映學生成長的評價之路,從而才能保證課程改革在教學各個環節的真實動作起來。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13

一、捆綁式比賽

我發現學生在習題課上的積極性沒有新課的積極性高,一到處理習題時,總有一小部分同學顯得懶惰,甚至是報着混的目的應付老師。有的學生只注意老師或其他同學的“研究成果”,把結果一抄,萬事大吉。老師檢查,也看不出什麼漏洞,老師就是拿這樣的孩子沒辦法。我只好採用捆綁式比賽方式:按照每個自然組進行比賽,如果哪個組有一位同學犯懶不寫字,就會影響到一個組的成績,根據整節課的總體表現,會給優勝小組在班級的評比欄中蓋上一朵小紅花。結果,為了組內的榮譽,每個孩子都會很努力,如果誰偷懶,肯定會有周圍的同學埋怨他或是催促,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設立單項獎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知想過多少點子,用過多少招法了。我發現學生過一段時間就淡漠了,只好出新點子......

今天是習題課,我發現有的學生懶懶的打開練習本,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我想:不出新點子不行啊,於是在頭腦中快速搜索着辦法......接着我宣佈:同學們,我們在做題之前先聽老師宣佈一條比賽規定:我發現在課堂上有的同學積極思考,大膽回答問題,但也有個別同學思維懶惰,坐享其成。為此,從今天起我們在數學課堂上設立單項獎。那就是哪個同學思路獨特,我們獎勵“創新獎”,哪個同學思維最快,最先説出解題思路,我們獎勵“速度獎”(臨時瞎編的名詞),哪個同學有進步,出乎老師的預料,我們獎勵“進步獎”(給後進生設立的)。每節課數量不限,希望大家努力爭取,每個人都有機會!下面請大家準備好自己練習本的最後一頁,得獎的同學把本子拿來後,老師寫上獲獎名稱,並加蓋班級的紅花印章。回家後家長簽字。結果,同學們各個找出自己的練習本,擺放到桌子上......

今天的課上得異常熱烈,一節課頒發了4、5個獎,真夠我這個頒獎者忙乎的了!下課了,一位平時不太注意聽課的學生端着自己的本子給我看:張老師,您看!我一節課得了2個獎章,一個速度獎,一個進步獎!我説,那你可真厲害,一定別忘了讓家長簽字呀,學生説:不會的!説着,笑眯眯的走了......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14

感悟:雖然教學新教材三年多了,其間也接觸了不少估算內容的教學,在教學中我明顯感覺到現在的估算教學要求與原教材有很大的區別,過去一般都是運用“四捨五入法”進行估算,方法比較單一,而新教材直到四年級教學大數的改寫時學生才第一次接觸“四捨五入法”,而估算教學早在一年級就有安排。在教學中,雖然學生沒有接觸“四捨五入法”,但我可能受教學定勢思維的影響,還是比較傾向這種方法。

這次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中,又碰到了估算,但仔細研讀教材後發現:估算方法的選擇“四合五入法”並不是唯一的方法,特別是遇到實際問題時要靈活選擇估算方法。正好,第九期《小學教學》雜誌上刊登了吳正憲老師的一篇估算教學案例,深受啟發。

[片斷]:

師:明天就是重陽節,學校準備組織我校的29名離退休教師出去秋遊,每位老師的門票車票共計104元,請你幫工會主席估一估,應該準備多少錢?

師: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生:104*29,

生:把104看成100,29看成30,100*30=3000元,準備3000元錢就夠了。

生;把104看成110,29看成30,110*30=3300,要準備3300元。

生:不對,3000元錢不夠。

生:把29看成30多了100,可把104看成100少了116,比實際數少了。

生:應該準備3016元。

師:你已經算出準確數是3016。

師:如果你現在是工會主席,你覺得應該準備多少錢呢?

生:3000元。

生:不行,那你只好不去遊玩了。

生:我覺得應該準備3300元,別人又不會因為你多帶了錢就漲價。

生:我覺得應該準備3300元,假如有些老師忘帶食物或水就可以用多的錢買。

生:我覺得應該準備3300元,假如要下雨沒帶雨傘還可以用多餘的錢買。

師:看來是應該多準備一些錢。

師:你覺得第一種估算方法有問題嗎?

生:沒有問題,但與真的不行。

師:估算方法沒有問題,但和實際情況有出入。

師:請你們仔細觀察你們的估算方法,比較估計的數與實際數的關係。

生:第一種方法做的比實際小,第二種方法估的比實際大。

師:我們把比實際小的叫小估,比實際大的叫大估吧!(仿照吳老師課中的命名)

生:我還有不同的方法是小小估:把104看成100,把29看成20,準備20xx元就夠了。

生(反駁):你沒有發現3000元錢都不夠了,還小小估。

生:看來如果你是工會主席,老師跟着你就要倒黴嘍。

生:把104看成105,29看成30,等於3150元。

生:把110*29=3190元

生:104*30=3120元

師:這些估算方法,你最不喜歡哪一種?

生:110*29,

生:我也不喜歡。

師:為什麼?

生:不好口算。

師:你認為哪些容易口算呢?

生:把因數看成整十整百的數容易些。

師:看來估算我們不僅要根據實際情況選對方法,還要看成好口算的整十數。

[片斷二]:

師出示:批發部每月賣出720瓶桶裝水,一年大約賣出多少桶裝水?

生:小估,看成700*10=7000瓶。

生:一年12個月是固定的,不能看(學生的意思是12不能變)。

生:700*12=8400。

生:不能小估要大估。

生:看成800*12=9600,

生:看成800*10=8000。

師:這道題是選擇大估還是小估好呢?

生:大估,小估水就會不夠。

生:隨便什麼都可以,因為這裏沒有錢。

生:大估,因為熱天水的銷量會增加很多。

生:小估,天氣冷的時候銷量也會減少很多。

(此時,學生有三種觀點,每種觀點都説的很有道理,誰也不服輸)

師:你們説得都有道理,我也認為這題大估、小估都可以。

隨後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我又編了一道題關於載重量的題,這道題是必須用小估的方法解決的,雖然一開始學生在估算方法的選擇上隨意性很大,但最後經過討論,學生們還是認為為了更安全,應該選擇小估的方法進行估算。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15

教學情境是教學活動產生和維持的基本依託,因為它可以溝通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充分調動學生的既有經驗,使之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參與到探究及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因此説要組織理想的教學活動,應善於創設教學情境,一個理想的教學情境創設出來了,教學活動也就成功了一半。但情境的創設一定要做到恰如其分,才能真正引起學生的興趣,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有所幫助。課改以來,許多教師都意識到了創設情境的重要性,實踐證明,好的教學情境對促進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是有很大幫助的。而有些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只注重形式,走入“誤區”,並沒有發揮教學情境應有的作用。我們看下面幾位教師創設的幾個教學情境。

片斷一:到底學什麼?

教學內容:一年級下冊《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例2

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一個新的玩具商店開業了,裏面有許多好玩的玩具,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幾個。

教師出示各種玩具,每個玩具上都有標籤。學生表現特別興奮,因為他們對玩具情有獨鍾。這個情節可以説收到了引發學生興趣的目的,但後面的過程就有些走偏了。

師:你最喜歡那一個?

學生紛紛講自己喜歡的玩具,教師提問了十幾個學生,又繼續問。

師:如果你去買玩具,最想買哪一個,要用多少錢呢?

學生又紛紛講自己想買的玩具,並彙報價錢,又有十幾個學生做了回答。看到這裏你可能以為是在教學“認識人民幣”,到這裏時間已經過去了10多分鐘,學生卻還不知要學習什麼。

我們都知道這個教學內容的重點是解決“退位減”的問題,教材中設計的買玩具情節,目的是讓學生意識到計算是與實際生活有着密切聯繫,而教師在這裏卻花費這麼長的時間讓學生講自己喜歡的玩具以及玩具的價錢,會對後面解決重難點問題起到積極作用嗎?這樣的情境顯然是不恰當的。

片斷二:要幹什麼?

教學內容:二年級下冊《解決問題》例2

談話導入:

師:誰來告訴老師你的生日?平時都有誰給你過生日?

有3名學生進行了回答。

師:今天是小白兔的生日,我們來看還有誰給小白兔過生日。(出示圖片:小熊、小鴨子、小松鼠)他們都帶來了什麼禮物呢?

出示:小熊帶了2個蘿蔔,小鴨子帶了6個蘿蔔。

師:小鴨子帶的蘿蔔個數裏有幾個小熊帶的個數?

這個問題學生好像有些不明白。在教師的引導下知道了小鴨子帶的蘿蔔個數裏有3個小熊帶的個數。

教師又出示小松鼠的話:“我帶的蘿蔔個數是小熊的5倍。”

師:猜一猜小松鼠帶了幾個蘿蔔?

這次學生好像明白了,很快算出了小松鼠帶了10個蘿蔔。

師:小白兔為自己的生日設計了三項活動,有擺圖形、觀看錶演、户外活動。(教師同時在黑板上貼出三個主題詞)

我們先看小白兔擺了一個什麼圖形。

教師在黑板上用小棒擺了一個小飛機的圖形。

問:小白兔用了幾根小棒擺的小飛機?

生:用了5個小棒。

師:你是幾號組員就擺幾個這樣的小飛機。在小組內説一説用了幾根小棒擺了幾個小飛機。

學生在小組內擺小飛機……

教師是想通過小白兔過生日引出擺圖形的活動,但忽略了擺圖形與小白兔過生日是沒有必要聯繫的,學生也沒有如此過生日的經歷,又怎麼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呢?而前面的小熊、小鴨子、小松鼠為小白兔過生日的情節好像也沒有什麼必要。其實擺圖形活動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情境,它把解決問題建立在學生的活動基礎之上的,既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又有利於學生理解所要解決的問題。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爆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