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關於蒲松齡的故事6篇

關於蒲松齡的故事6篇

來源:星女圈    閲讀: 2.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蒲松齡的故事1

擺茶攤

關於蒲松齡的故事6篇

蒲松齡回到家鄉以後,為了謀生,到本鄉的有錢人家當了一名教書先生。連他自己也沒想到,從此竟一連教了四十年書。

但是,他最大的樂趣,還是寫故事。為了收集更多的故事材料,他經常在村外的路口旁邊,擺個茶水攤,自己坐在席子上,招呼過往的行人:

“歇歇腳吧,喝口水,抽袋煙。”

“謝謝啦。您這茶水多少錢一碗?”客人問。

“水隨便喝,煙隨便抽,不要錢。”

“噢?有這麼好的事?”

“不過,您要是有什麼新鮮的故事,就請講給我聽聽。”蒲松齡誠懇地説。

客人奇怪地問:

“您這麼愛聽故事嗎?喜歡聽什麼樣的呢?”

“講什麼都行。”蒲松齡爽快地説,“當然越奇怪越好,神啊鬼呀的,更歡迎。我最愛聽奇聞。宋朝的蘇東坡,不就喜歡聽別人講鬼的故事嗎?我跟他一樣。”

客人們見他這麼有趣,也就天南海北地聊起來。他們中間有出外幹活的漢子,有做買賣的商人,還有云遊四方的文人,見多識廣,講的故事五花八門。不管什麼故事,蒲松齡聽得都十分認真,回到家裏,還把聽到的記下來,等有了時間,再編成完整的故事。

有一回,蒲松齡聽一個木匠講了這麼一個新奇的故事:

有個皇帝喜歡鬥蟋蟀(就是蛐蛐)玩。地方官吏就逼老百姓每年捉蟋蟀上貢。有個人因為交不出蟋蟀,被官府打得死去活來,還罰了很多錢。後來,那個人好不容易捉住一隻又大又兇的蟋蟀,不料又被他的小兒子弄死了。小兒子害怕父親打他,就悄悄地投了井。全家人正哭得死去活來,忽然見到一隻大蟋蟀,忙捉住它獻給皇帝,全家人才免遭災難。後來才知道,這隻蟋蟀是那人的小兒子變的。

這個故事多悲慘哪!蒲松齡聽了,不覺流下了眼淚。他想:我一定要把這件事寫成動人的故事,讓大家看看官府壓榨百姓是多麼殘忍!

後來,他真的寫下了不朽的名著《促織》。多少年來,誰看了《促織》這篇故事,都會感慨萬分的。

關於蒲松齡的故事2

蒲松齡落第不落志

蒲松齡是清代的文學家,他自幼聰明好學,但長大後屢次應試皆落第.蒲松齡並沒有因此而氣餒,而是繼續追求成功。他曾含羞自薦,給當時德高望重的大宗師黃昆圃寫信,希望能得到幫助,然終沒能如願。

從此,他不得不在鄉間一邊教書,一邊繼續準備應試。

正在這時,他的愛妻陳淑卿離開了人世,這使他悲慟欲絕,生活更加清苦。但生活的艱辛與愛妻的去世並沒有動搖他追求成功意志。他化悲痛為力量,自作了一副對聯來激勵自己,上聯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下聯是“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為了實現自己的夙願,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讀書中去,向時間索取知識和財富。他説:“耗精神與號呼,擲光陰與醉夢,殊可惜也!”

他還堅持不懈地從羣眾中獲取知識;他在家鄉靠近大路旁的一棵大樹下面,鋪一張蘆蓆,設茶備煙,凡是路過此地的人,他都免費供茶供煙,請他們講一兩個民間故事。就這樣,年夏一年,日復一日,他廣泛蒐集素材,勤奮寫作。

歷經20年,他終於寫了聞名中外的短篇小説集《聊齋志異》。這部著作通過説狐談鬼的表現方式,對社會的黑暗面進行批判,並“寓賞罰於嬉笑”,具有百誦不厭的藝術魅力。同時,他還完成了《聊齋文集》四卷、《聊齋詩集》六卷、《聊齋俚曲》十四種及其他雜著。

小蒲松齡巧對對氣石鄉紳

蒲松齡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他的短篇小説集《聊齋志異》:“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蒲松齡早年就有文名,為村裏人所稱讚。當地一個姓石的鄉紳十分嫉妒,一心想找個機會顯露一下自己的“才學”。

這天,他找到正在和小夥伴們玩耍的蒲松齡,指着不遠處被塌落的磚牆砸死的一隻小雞,信口謅道:“細羽家禽磚後死。”念罷,他又得意洋洋地要蒲松齡來對。

聰明的蒲松齡早知石鄉紳的為人,就心生一計,假裝為難地説:“我哪能對得上先生出的妙句。既然先生非要我學着對不可。我就一個字一個字地試着對對吧!”

石鄉紳信以為真,便點頭同意了。( 勵志語錄)

蒲松齡又説:“不過,還得請先生幫我記記,要不然,對完後面的,前面的也就忘了。”

石鄉紳更得意了,心想,這一回準能看上這個小傢伙的笑話了。於是,毫不猶豫地回答説:“好,好,你説我記!”

蒲松齡扳着指頭,一字一字地對開了:“粗可對細,毛能對羽,有家必有野,有禽還有獸,石同磚成對,先與後可聯,生死相對,自不必説。總算都湊上了,請先生連起來看看怎麼樣?”

石鄉紳照蒲松齡對的字一念,臉色“刷”地變得豬血般紫紅。原來這七個字連起來是:“粗毛野獸石先生”。

蒲松齡和小夥伴們齊聲喊着這個對句,連蹦帶跳地跑了。這個撈了一頂“粗毛野獸”桂冠的石鄉紳,只好自認晦氣。

蒲松齡迴應宰相的“請吃半魯”

蒲松齡迴應宰相的“請吃半魯”:

蒲松齡屢考不中,回至家鄉蒲家莊除了教書之外,便是將滿腔的憂憤都傾注在《聊齋志異》上,從不與官場來往。

一日,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請帖,上面寫着“請吃半魯”。蒲松齡對此類請帖,深惡痛絕,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當官的還只顧吃喝玩樂。於是,對送請帖的來者説:“我身體不佳,不能前往,請回復宰相諒解。”其妻在一旁聽到丈夫不去赴宴,認為不妥,對蒲松齡説:“這樣做不好,人家一是宰相,當了官沒忘舊友;二是您和宰相曾經同窗共讀,不管從哪方面説,都應該去。”蒲松齡沉思良久,最後還是決定赴宴。

來到宰相家裏,席宴開始,只見兩位使女抬着一盆魚湯送上桌來。宰相説:“請包涵,小弟入官以來,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煙塵,此非是席宴,不過想請尊兄嘗試一下怎麼混水摸魚而已,只有悟此奧妙,才可步入塵世。”蒲松齡聞此,很是不悦,認為人生就該着污泥而不染。於是想了個法子,來日回敬宰相。

事隔數日,果然,蒲松齡採用同樣的方式,宴請宰相。宰相接到“請吃半魯”的請柬之後,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裏不由產生一種憐憫感。想當年,同窗共讀,老兄的學識遠遠超過我幾倍,只因性情剛直,對世態炎涼懷有不滿,加之無錢打點各級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銀兩救助,蒲松齡堅決不收。只和宰相敍舊,卻不提赴宴一事。

宰相感覺腹中飢餓,不時地到屋外張望太陽,但直到太陽偏西,仍沒有入席的動靜。宰相餓得實在憋不住了,問蒲松齡:“尊兄何時置宴”蒲松齡隨口答曰:“一日三餐已畢,您又吃足半魯,為何還要設宴”宰相恍然大悟,魯的下面,明明是個”日”字,我叫他吃了上頭,他卻叫我吃下頭,這個含義可不一樣呀,這個下頭吃進去,不是滿肚裏的太陽嗎?這不是明明勸我當個懷抱太陽的明官嗎?宰相雖捱了一天的餓,但領悟了做官的道理。

關於蒲松齡的故事3

三次第一名

十九歲那年,蒲松齡參加了一次考試。這次考試很重要,決定他是否能成為“秀才”。他自信能考好,因為在這以前的縣、府兩次考試中,他都得了第一名。

那時候,科舉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每篇文章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在起股到束股這四段中,每段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八股文寫的主要是四書五經上的東西,文章格式死板,就連字數都有規定。所以,這種考試製度,很難看出一個人的真才實學。

蒲松齡參加的這次考試,主考官是著名詩人施閏章。他不喜歡八股文,所以,出的作文題目同一般糊塗的考官不大一樣,有些文學色彩。

那天,天剛剛亮,考生們排着隊進入考場。考場有士兵把守,嚴密地監視着考生,這氣氛真是令人緊張。

蒲松齡從容進入考場,領了試卷,按照卷面上印的座位號坐好。這時候,考場的院門已經上了鎖,一陣敲擊木板的聲音響起,場內一片肅靜,只有差役舉着題目牌在過道上走來走去。

作文的題目是《早起》。蒲松齡看了題目以後,不禁有些猶豫,要是完全按照八股文的要求寫,只能把文章寫得死板枯燥,就對不起這道好題了。經過一番斟酌,他決定按自己的心意,寫出一篇好文章。他想到,大官兒們早早起來,去朝廷爭權奪利;那些卑鄙的小人,也早早起來,跑到富貴人家,奉承拍馬。想到這兒,他忍不住笑了,立刻提筆寫起來。一篇諷刺社會醜惡現象的文章完成了。

考試成績如何呢?蒲松齡又得了第一名,成了秀才。因為施閏章非常讚賞他的文章。施閏章寫下了這樣的批語:好像在空中聞到了奇異的芬芳,把當時人追逐富貴的醜態集中在“早起”這兩個字上面。讀了這樣輕鬆明快的文字,使人能享受到甩着胳膊隨意遊玩的樂趣。

後來,施閏章見到了蒲松齡,非常喜歡這個有才華的青年,就收他做了自己的學生。蒲松齡也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

關於蒲松齡的故事4

蒲松齡由奇聞異事寫成《聊齋志異》

康熙初年的一個盛夏,在山東淄川東城的滿井莊大路口上,每天當金雞唱曉,炊煙四起之後,經常可以看到在路旁一棵大樹底下,三十多歲的蒲松齡粗布短衫坐在蘆蓆上,身邊放着一個裝滿濃茶的大瓶子,那茶瓶小口大肚,瓶邊放有四五隻粗瓷大碗和一包當地出產的煙絲。

每當有行人路過的時候,蒲松齡就站起身來,熱情地邀對方坐下,喝茶休息。蒲松齡有個規矩,喝茶不收茶錢,喝茶人只要講一講自己的所見所聞。於是來往行人都喜歡在這個茶攤歇腳聊天,説着各種奇聞異事,講得口渴了,蒲松齡馬上又獻上一碗茶,讓人潤潤嗓子繼續把故事講完。

有一個白髮蒼蒼的駝背老人,見多識廣,蒲松齡對他彬彬有禮,畢恭畢敬地請老人講他所知道的奇聞異事,老人一邊喝着茶一邊抽着煙,説了個“馬驥飄海到羅剎國”的故事,蒲松齡聽得入神,回去就寫了“花面相迎、世情如鬼”的《羅剎海市》。他就這樣蒐集一篇寫一篇,日積月累,終於寫成了容納百川的《聊齋志異》。

有一天,一個身揹包袱的中年人風塵僕僕地來到茶攤前,蒲松齡請他坐下,一邊倒上濃茶,一邊笑着説:“你得講個故事給我聽聽。”中年人接過茶碗喝了一口茶,説:“我給你講個茶的故事吧。”於是中年人開始繪聲繪色地講起來。

杭州靈隱寺有個和尚,以善於烹茶而遐邇聞名,他所用的茶具都十分精緻,收藏的名茶也很多,而且分出好幾個等次。烹獻哪一等級的茶,常常根據來客身份的高低而定,最上等的名茶,如果不是貴客或善於品茶的知己,他是絕對不會拿出來的。

有一天,寺裏來了一位大官,和尚恭恭敬敬地迎上去行禮,然後拿出好茶,親自汲泉烹茶,獻給大官品飲,滿以為能得到大官的一番讚譽。誰知大官只喝茶一句話也沒説,和尚非常疑惑,又拿出了家裏最上等的名茶沏好給大官奉上,茶快喝完了,那大官還是沒有一句稱讚的話。和尚急得再也等不下去了,鞠躬問道:“大人覺得這茶怎麼樣?”大官拿起茶杯拱了拱手説:“很燙!”

蒲松齡一聽哈哈大笑,説:“剛才一位客人説了一個鴿子的故事。一個叫張幼量的鴿子迷,四處蒐羅各個品種的名鴿,像母親哺育嬰兒一樣餵養鴿子。有位大官想要鴿子,張幼量見是父親的好朋友,便選了兩隻最珍貴的白鴿送去。過了幾天,張幼量見到大官忍不住問起鴿子,大官説:‘挺肥美的,煮着吃了。’張幼量懊悔不已。我聽你説的故事與張幼量贈鴿給大官,是同一性質的笑話。”

到了晚上,蒲松齡坐在燈下,細細品味白天所聽到的故事,便加工成篇,寫成了《鴿異》。蒲松齡在村口大路旁設茶攤,供行人歇腳聊天,在邊喝茶邊閒聊中,蒲松齡“搜奇索異”,時常能夠捕捉到寫書的素材。

讀故事,悟道理

蒲松齡一生鬱郁不得志,始終未能實現奪冠科場、博取功名、匡時補世的夙願,然而,他在無限寂寞淒涼、懷才不遇的境況中,以頑強的意志,不屈的性格,終於在文學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關於蒲松齡的故事5

蒲松齡赴宴

蒲松齡中了貢生回來,心裏很高興。雖還沒有中舉,也算是個“候補舉人”了。親戚都來賀喜的時候,蒲松齡接到了新上任的淄州縣官的請帖,請他明天赴新官上任的喜宴。

幾十年來,蒲松齡從不赴新官上任的宴請。今日一見請帖,倒是歡喜起來。也就答應送帖的衙役,明日準時赴宴。

這新上任的縣官,是兩榜進士出身,也是苦熬了幾十年,才考中進士當上知縣的。五十出頭的年紀,比蒲松齡小了20歲。

第二天,蒲松齡到了宴會廳一看:在座的全是縣裏的財主和秀才,也有稀稀朗朗的幾個舉人,足有三十來號人。宴會開始,衙役們先抬上兩壇“狀元紅”。他一看這酒,就知道不是本地生產,是從外地買的名貴酒。“三班”“六房”斟滿酒,端上菜,縣官起身拱手説:“列位才士、東家,下官來此,請多行方便。今日特備水酒一杯,不成敬意。來,共乾一杯?"眾秀才們也都起身,端起"狀元紅"一飲而盡。一齊咂摸咂摸嘴兒,拱手説:"蒙大人恩典,好酒?好酒?"縣官看大家一飲而盡,心裏也挺高興。可看到蒲松齡那裏,只見他咂了一小口兒,就把酒杯放下了,也不拱手致謝,只是低頭沉吟。

縣官一看,心想:此中定有道理。便自己另斟一杯,端着走到蒲松齡的跟前,説:“蒲兄,這酒如何?”“苦澀。”“這狀元紅是天下名酒,人人都説好,怎麼苦澀哪?”“這酒來之苦澀。是富人家送的吧?”“不錯,下官上任,本縣富户祝賀,送酒兩壇,特請大家來一起享用。”“大人應知無功不受祿。無功受祿則為賄賂。行賄者如無求於大人,何必行賄?平日説吃了人家嘴軟,使了人家手短。日後,如涉官司,行賄謀私而理歪,大人何以對之?順其歪理則不法。這樣,百姓冤不能伸,理不能直,如何治天下?大人豈不就成了贓官了?做官不為民作主,滿腹才學總是零。所以,我説這酒味兒是苦澀的?”縣官一聽,一時什麼話也説不出來。這時,一個衙役過來拉了拉他的袖子,説:“大人,酒喝光了,酒興正濃,您看怎麼辦?”縣官隨即從衣袋裏摸出一錠銀子,説:“這是在京臨上任時領的一點俸祿,到街上打點白酒,請客人們盡歡吧?”不大工夫,又來了白酒三壇。揭蓋一飲,就不是狀元紅那個滋味了。眾客為了不抹面子,都小口兒抿,只沾沾嘴脣,不比先前那個場面了,也沒有拱手的了。

蒲松齡一見,可來了勁。他大叫衙役:“拿大碗來。”衙役拿來了飯碗。只見蒲松齡一連骨突突喝了三大碗。七十多歲的人了,喝完把鬍子一摸,哈哈大笑着説:“真好酒,天下第一美酒。”又向秀才們拱拱手,説:“列位知道這酒的名嗎?”半天沒人放聲。“這叫清明酒。是咱縣太爺,用自己的俸祿,買酒招待列位。它不是列位方才喝的那種賄賂酒--狀元紅。”就這工夫,只見那些袍兒帽兒的富户,都一個個地溜跑了。秀才、舉人們沒走,倒是痛痛快快地又喝了三壇酒。

酒宴散後,這位縣官閉門三天,也不問案,也不出門,只是在屋裏打轉轉,琢磨蒲松齡這話中的道理。

聽説,這縣官官做得清明如水。臨卸任時,蒲松齡死了。他嚎啕大哭,掛冠出了城門,百姓也淚汪汪地送行,邊送邊問:"大人為官清正,今日升調本是好事,為何大哭起來?"縣官擦擦淚,邊走邊説:"官職大小是小事,失去恩師教導,卻是痛心的大事啊?""誰是恩師?""本縣蒲聖人,鬆齡先生。"這縣官叫什麼名,沒傳下來。

關於蒲松齡的故事6

燈下讀詩

淄川城的東邊有一個蒲家莊。村子四周被垂柳環繞,村外有條清澈見底的小河,不遠處是蜿蜒起伏的羣山。1640年,蒲松齡就出生在這個山青水秀的村莊。

蒲松齡家兄妹五人,他排行第三。父親蒲某很有學問,卻沒有取得功名,後來就去做生意。由於不善經營,買賣並不興隆,家裏人口又多,生活很不富裕,沒錢請老師,父親就親自教孩子們唸書。幾個孩子裏數蒲松齡最聰明,最刻苦,也最得父親的寵愛。

蒲松齡不但學習用功,方法也很巧妙。一天晚上,他在燈下讀詩,一首古人描寫月光的詩吸引了他,尤其對“山明疑有雪,岸白不關沙”這兩句,十分欣賞。他的腦海裏浮現出這樣的圖景:

山巒披着月光,就像佈滿了積雪;河岸一片白茫茫,就像鋪了一層銀色的沙子。

這兩句寫得多麼逼真,多麼優美啊!蒲松齡馬上把這首詩抄在了本子上。他又想:這位詩人還有沒有其它描寫月光的詩呢?於是,他又翻閲起詩集,把寫月的詩都找出來,仔細抄在本子上。

後來,蒲松齡又把其他詩人寫月的詩都抄錄下來,還用同樣的方法閲讀抄錄了很多古人詠雪的詩歌。

就這樣,他廣泛閲讀,分門別類抄錄下來,再加以比較,細心體會,漸漸地掌握了寫詩的方法。後來,他的詩寫得十分出色,和小時候下了功夫很有關係。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爆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