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有文化的人表現

有文化的人表現

來源:星女圈    閲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文化的人表現,文化是一種以精神層面的差異為特徵的現象,但文化又會深刻影響一個人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最終表現為相對穩定的人格特徵,下面來看看有文化的人表現。

有文化的人表現1

一個有文化的人,首先是善良的。所有的文化都是以某種哲學為骨架支撐起來的,而幾乎所有的傳統哲學最終都將以某種宗教為載體加以固化和延伸。

例如,影響中國文化最為深刻的哲學體系包括儒家、道家和佛學的思想,中國文化的每一根枝脈,都無法逃離這三種思想的影響。

儒家提倡“仁愛”,道家提倡“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佛學尊崇“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觀,如果將這些思想粗暴地簡而言之,那就是“善良”兩個字。作為外來文化的基督教主張“平等博愛”,其思想核心也就是“善良”。

可以説,世界上一切人文思想的根基都是善良,都是通過其教義或者倫理主張,培養人對於自身乃至整個生命體系的大愛和憐憫,這是世界上所有人文思想和宗教教義賴以存在的根基。

一個人受傳統文化的濡染越長久、越深刻,善良這種人格特徵就愈加明顯和突出,表現在思想和行為上,就愈加充滿同情心和利他行為

這樣的人也很難仇恨他人、仇恨社會,相反一個真正有文化的人會積極為社會、為大眾做事,因為若不是這樣,他們就會立即陷入內心的.劇烈衝突中。

一個有文化的人,其次是傾向於理想主義的。一個人生存在世界上,他的總體需求大體可以劃分為兩個部分: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

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是同等重要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物質需求是精神需求的基礎,沒有物質需求的滿足,精神需求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用最為通俗易懂的話説,就是“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行的”。

在温飽、安全、繁殖等基本的物質需求獲得滿足以後,人與人的人格特質的差異就會凸顯出來。“廣廈千間,夜眠三尺;錢糧萬貫,日食三餐”,現實中有很多人,

有文化的人表現
  

會沉迷於對物質需求的滿足無法自拔,即使他所擁有的物質水平已經無限倍地超過了自身消耗,也放不下對物慾的強烈索求,不惜將自己變身為物質需要的奴隸或者物慾機器。這樣的人顯然是缺乏以文化為主幹的精神涵養的。

反觀古今中外所有的優秀文化,都是與“金本位”、“權本位”、“享樂主義”對立的,在儒家的思想裏,把物質需求定義為“利”,將人的精神需求定義為“義”,要求人要義利分明,

進而捨棄“利”而成全“義”,以自身、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犧牲,成全更大範圍和長遠、整體的利益,而自身利益之外的,都有可能上升到“義”的層面,

所以古人眼裏的“義”有着大小之分。儒家鼓勵人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佛教思想要求信仰者“自渡渡他,自覺覺他”,都希望人們能夠在自身的物質需求獲得滿足之後,有更加高級的理想追求,在利益他人和造福社會裏尋求生命獲得完滿的途徑。

一個有文化的人,再次是相對守舊的。一個常態的社會,一般情況都是文化多元的,那種文化一元、絕對“單純”的精神狀態,莫要説在一個社會,即便在一個個體人的身上,也是極難出現的。

在一個文化多元的社會,必然有傳統的、現代的;時髦的、守舊的;固有的、新來的等等各種文化元素同時存在。而問題的關鍵在於

在諸多的文化“成員”裏,誰是主流文化、誰是次流文化,誰是根脈文化、誰是枝葉文化等,必須有一個清楚的分野和鑑別,倡導多元文化存在並非是要“魚龍混雜”或“羣龍無首”

一個缺乏主流和骨幹文化的社會,必然導致意識盲流和大眾的無所適從。

有文化的人表現2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一個人心平氣和、做事妥帖、做人禮貌,這就是修養。

在古代,我們常以玉比君子。説君子像玉石一樣温潤、光華內斂、不刺眼、不炫耀、謙和守下、不咄咄逼人,這就是修養。

古人讀書最重要的一條是修身,只有修身之後,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現代人讀書是學知識,只注重高分往往容易忽視了其他方面。所以現在很多人脾氣暴躁,情緒總比邏輯來得快,脾氣總比涵養少得多 。這樣的人讀再多書,也不能算有文化。

有文化的人表現 第2張
  

無需提醒的自覺

一個有文化的人,一定是一個自覺的人。

上車、打飯自覺排隊,見到老人自覺讓座,別人輸密碼的時候自覺迴避,口香糖吐在紙巾裏。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覺是無需提醒的,一個人只有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着想,才會有自覺的行為。

一個人如果用心去關照別人,那大部分的禮貌其實都是不需提醒的'自覺。

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在公交車、地鐵、高鐵、飛機上,大家雖然素不相識,但是很容易就能判斷一個人的素質是高是低。

高談闊論的素質低,聽歌外放的素質低,吃完零食一地垃圾的素質低。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